在2002年“”的时候,我回去一趟以后,特别有感触。那时,为了躲“”,有很多在外边跑的人又回去了。一天晚上,我们被中国城老板邀请,弄了条大木船,漂到海上。这时,原先认识或不认识的分散在各地的老板、兄弟、哥们、朋友,几乎被共同的文化记忆唤醒,立即陷入江湖啸聚的亢奋之中,赤膊挥汗三天,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放浪形骸。最有趣的是大伙都把中国城老板当成共同的精神偶像,他坚守海南十多年,而且从未易帜,始终守着“中国城”,守着娱乐业。
海南的民营企业数量很大,但是散得非常快,流寇习气严重,江湖味道浓厚。但是它也有两个优点,第一就是海南不相信眼泪,海南不承认历史。你不要说你过去干什么的,反正到这儿来的都是穷光蛋,你也别诉苦,因为大家都挺穷。所以这些人心理承受能力特别强,像这两万家公司没了,海南全省人口中没有一个跟政府要工资的,也没有企业找政府添麻烦或者闹事的,所以海南的生命力非常顽强。
第二个优点,海南这批民营企业最先经历了泡沫经济的打击,所以后来的生还者,他们的风险控制相对来说比较好。比如像现在,包括从万通出来的易小迪、潘石屹,大家都知道什么叫泡沫,所以对风险的控制都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我觉着民营企业的江湖,最明显的实际上主要是三部分,就是广东福建,另外是江浙,再就是海南,它们真正成为今天中国民营经济舞台上的三股最强大的力量。当然,其他地方,例如北京,也有很好的民营企业,但不管是新经济还是老江湖,都跟这三个地方有关系、有渊源。就像柳传志最初也是在广东、深圳那儿开始创业的,然后又回到北京。万通和国美也都是这样,都跟这三个地区有关联。因为这三个地区是最早开放市场的,制度环境比较宽松,贸易活动、经济活动比较活跃,于是培养出了中国最有意思、最有活力的民营企业。
汇流与融合
最近三五年,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甚至是不同代表人物的民营企业的组织状况发生了很多变化,最重要的特征是互相融合,即不同的涓涓细流汇合成一个工商企业的主流。在汇合过程中又产生了互相的影响和融合,使大家有共同的提高,甚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变革产生了越来越大的推动力量。
这些大的变化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第一个变化是:行业组织的成熟度在提升,特别是自我组织维护行业中企业利益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明显,而且效果也越来越好。最典型的是大家都关注到的,这几年在欧洲,很多小商品商会在与国际同行竞争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组织协调作用,并且在贸易摩擦中代表中国企业起诉打官司,维护国内此类产业的利益。
早两年温州生产一次性打火机形成热潮,并且逐渐形成一个产业链,占了全球市场的70%,好多厂家有做齿轮的,有做塑料的,有做加气的,销路非常好。如果这个产业出口受到影响,比如受到贸易制裁、价格歧视或贸易壁垒等矛盾,那么很可能这个行业就在温州垮掉了。早两年欧洲就曾针对温州打火机在欧洲的营销提出了反倾销诉讼,这时候打火机行业商会就到欧洲去应诉,维护他们的权益,最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006年又出现类似的现象。西班牙有一个地方烧了中国的鞋城。中国人在那儿卖鞋,特别便宜(当然也有一些质量问题),使得欧洲当地的厂商在竞争上处于劣势,然后政府出面保护,于是出现了起诉,限制中国的鞋子出口到欧洲。在这个时候奥康就代表制鞋业到欧洲去打官司。奥康老总王振滔在不同场合也讲过,这个官司不是他自己的官司,是代表中国鞋业这个行业的官司。正是这些商会的维权,使得这些行业的组织在当地的威信不断提高。
第二个变化是:最近五年,拿房地产来说,行业内的行业组织及领导人,对这个行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令国内的竞争力格局和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五年前,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只有一个组织,就是中国房地产协会,隶属于建设部,简称“中房协”,以城建系统和大型国营房地产企业为主要会员,主要扮演政策解释者的角色。随着这五六年市场竞争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大量的民营房地产企业实际上超出了中房协原来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冒出了两个非常有凝聚力,同时也为行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行业组织,使这些房地产企业,有了非常重要的交流、融合和提升。
一个著名的行业组织是八年前由万科、万通、河南建业、浙江南都等一系列企业发起的“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策略联盟”,简称“中城联盟”,八年来创造了非常好的业绩。这个联盟简而言之就是房地产行业中的欧盟,是一个好公司和大公司的俱乐部,它有四项最重要的任务:信息交流,集体采购,财务支援,联合开发。按照这四大任务,目前中城联盟已有42家企业成员,分布在全国各主要城市,他们同时也是当地城市中最有影响力、最大的企业。另外,中城联盟还开发了一个重要的产品,叫“联盟新城”,目前分别在郑州、重庆、济南、南宁、昆明等地共开发了八处产品。
中城联盟内部管理着一个将近10亿人民币的投资基金,用于帮助联盟成员来发展共同的项目和进行短期的财务支援。比如,各公司短期资金头寸的调度,包括成员单位发新股票,然后联盟内部的基金来组织协调对新股的投资,这一切都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联盟越来越清晰的一个责任,就是帮助成员牟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联盟对外并不承担商会的一些职能,它只在内部帮助企业来牟取最大利益,所以它算是一个经济利益的共同体。中城联盟目前发展得相当成功,虽然门槛费高达430万,但几乎每个月都有新成员进入,我想它最吸引人的三件事情是:
第一件事情,它学会了有程序、理性和制度化地更换第一把手。中国大量的行业组织、行业协会很困惑的一件事就是,发起的时候热热闹闹,但收不来会费,变成了发起人和会长的事情,最后不了了之。中城联盟一开始就制定了很好的规则,用制度化的、有程序的方式来更换第一把手。第一任轮值主席是王石,第二任是我,第三任是胡葆森,第四任是王若雄,两年一轮换。怎么轮换,这个程序规则非常清楚,比如说马上2月份要换届的时候,首先所有的成员都可报名。报名时要有承诺,第一你要花多少时间,第二你要做什么事情,第三你在项目、信用、资质上有什么优势。大家机会均等,根据报名情况由提名委员会提出两个人作为大家投票选举的候选人。然后在换届的会员代表大会上进行举手投票,得票多的人自然当选。当选后马上就办交接,三个月内决定是否留任原秘书长和专业委员会,完成他的行政执行班子的一整套调整。
联盟不是少数人的,是大家的。而且每个人都可以来管理这个联盟,那么联盟形成了三套机制。一套董事长联席会和总经理联席会,负责制定整个联盟的游戏规则,然后我们有一个联盟协议,每个人都要签署并按照协议履行职责。第二套机制是,有一个仲裁委员会,当大家不按规则做的时候,我们有一整套制裁办法,比如道德谴责,比如信用等级降低,或者通知所有联盟成员统一抵制他,不跟他做生意,甚至可以集体起诉。第三套机制是,我们设有秘书长和各专业委员会作为执行机构。专业委员会包括培训委员会、财务委员会、资格审查委员会等等,这些委员会在秘书长的领导下开展经常性的活动,比如每个月的培训,包括秘书之间的培训,包括采购、工程、客户服务等等。
再一个吸引人的地方是它有一套救助机制,帮助成员企业渡过危机,比如可以企业托管,或者把陷入危机的企业卖给联盟的基金,由基金掏钱让企业得以运转。
第三个吸引人的地方是联盟基金。联盟基金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三年之内会超过50亿元人民币,如果这个基金有这么大规模,那么联盟成员在联盟内的发展就可以获得很多的资源,除了以往的优秀企业之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得到一些财务上的资助,使这些成员能够很好地发展。这样的制度化、程序化,成为中城联盟得以很好发展并且持续吸引人的地方。中城联盟这几年影响力越来越大,内部凝聚力也越来越强,这是一个非常少见的策略联盟,在行业的一些重要的发展方向上有一定的影响力。
另有一个目前影响也非常不错的行业组织是全国工商联下属的“房地产商会”。房地产商会形式上跟其他商会类似,但它有三件事做得非常好,目前在行业当中也起到了融合和提升的作用。首先它代表行业在政府制定政策的部门之间架起了通畅的沟通、建议渠道。针对这几年房地产政策出台,房地产商会给予了及时的沟通、传达、建言和推广,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卓有成效。其次,房地产商会积极推动房地产行业绿色科技建筑的标准,把科技和生态的标准在行业中大力推广,成绩斐然。第三,房地产商会积极参与、推动不动产金融的创新,在它的联系下,它的一个成员联华信托获得了人民银行的批准,可以在国内开展不动产投资信托的试点。这就等于打开了一个试点的缺口,为行业资源的扩大做出了贡献。另外,商会一直在推动一个叫RECORD的研究报告,这是目前这个行业内最权威的一份研究报告,被很多领导关注,也被很多研究机构所应用。
最近五六年,由于中城联盟和房地产商会积极的作用,房地产行业的领导人、企业家之间建立了非常好的联系,同时也为政策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好的建议。我觉得这是行业组织的一个进步。
第三个变化就是:区域性的工商团体和行业工商组织的发育。目前发育得最好的典型是浙江。
其一,温州商会走遍全国,哪里有温商,哪里就有商会。温州商会隶属于温州总商会,温州商人在全国各地做生意遇到问题,当地的温州商会就会出头,如果还不行,总商会就会出面。现在,全国几乎没有一个城市没有温州商会,这是一个非常有标志性的商业力量的扩大趋势。
其二,每年在杭州举行的浙商大会规模之大让世人惊叹,全世界、全中国的浙江商人都回到那儿去开会,杭州旅馆都住不下了。浙商大会每年把大家聚集起来,共同交流,创造商机。
其三,浙江商会比温州商会所包含的企业力量更大,比如阿里巴巴的马云、复星的郭广昌、银泰的沈等重量级的企业家都在浙江商会。浙江商会在上海有分会;北京也成立了浙江商会,会长是沈,浙江商会光在北京就拥有50万浙商。
商业力量开始聚集、融合。浙江商会、温州商会、浙商大会这三个组织实际就是未来的商业力量,他们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力和保护商人利益的方法会越来越多样化。
再补充一个方面的变化:跨行业的工商团体的活动也越来越多。跨行业主要有这么几种形式:定期性的论坛、同学会、NGO组织、企业家之间的横向联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