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复旦

同文馆是恭亲王奕在今年7月所建立,附属于总理衙门,设管理大臣、专管大臣、提调、教习等职,由总税务局英国人赫德任监察官,实际操纵馆务。该馆目前的招生对象限于十四岁以下的八旗子弟,设英文、法文、俄文三班,以为培养翻译人才。同文馆的建立,也是北京以恭亲王为代表的朝廷准备开始洋务运动的标志。

李善兰、徐寿极立建议上海也开办同文馆,伍廷芳、华蘅芳也持相同意见,他们四人能有这样的想法,也正是曾纪泽所乐见的,因为建立一所翻译机构,培养翻译型人才,本就是他的变革大计中的一部分。先前因为身边缺乏李善兰等相关人才,所以一直耽置,而今却正是付诸实施的时机。

曾纪泽欣然道:“各位的建议非常好,我也正有仿效朝廷之意,只是跟前一直未有足够的西学之士,眼下几位云集于此,正是开办同文馆的最佳时机。”

曾纪泽的肯定,令李善兰等人倍加鼓舞。曾纪泽道:“既然咱们要开办同文馆,自然要依靠几位精通西学之才,各位有何建议,尽管说来大家一起讨论。”

李善兰道:“北京同文馆自有先例,咱们只需仿照便可。不过我建议应该扩大招收学生的范围,不但要招八旗子弟,汉人子弟也应当招收。”

徐寿也道:“至于语言班的科目种类,我觉得不应该局限于英、法、俄,还应该开设德文、日文,这两国一个是正在崛起的欧洲强国,一个是我们的近邦,学习这两个国的语言还是颇有益处的。”

曾纪泽听着各人的意见同时,心里也在盘算着,最后说道:“各位的意见都很中肯,也很有实际意义,我完全同意采纳。不过,我觉得咱们上海同文馆的步子应该更大一点,各位的目光也应该更长远一些。”

众人一听,便知曾纪泽有话要讲,都集中精神,洗耳恭听。

“学生的年龄,十四岁的限制太过苛刻,我以为当放开到30岁以下。选拔的范围应当更广一点,凡是会读书写字者,择优而选,都应当有机会入同文馆学习。至于课程的话,单学语言太过狭窄,要同时开设算学、天文、化学、物理、外国史地等基础科目,咱们中国人又不笨,没必要像教三岁小孩子那样。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学生的身份。”

曾纪泽顿了顿,道:“八旗子弟虽然身份尊殊,但却大都是养尊处优,不学无术之辈,这一点你们从八旗军的无能大概也能看得出来。入咱们同文馆的学生,那必须个个是刻苦好学业之辈,将来出去之后,那肯定是每一个人都要成为栋梁之才的,而咱们的师资力量毕竟有限,不可能白花力气去培养那些懒惰纨绔之徒,所以我以为,同文馆招生的范围,应当只限于汉人便可。”

曾纪泽想改写历史,那势必要与满清走上对立之路,不愿招收满人,就是不愿意到时候,自己精心培养的人才却成为了敌人。

那四人均是聪明之人,当然听得懂曾纪泽的意思,但表情却似乎颇有犹豫。李善兰道:“八旗子弟不学无……咳,不太好学,这是众所周知之事。不过官府开办的同文馆,却不收八旗子弟,专收汉人,传到朝廷那里,只怕会引起一些不便吧。”

曾纪泽胸中早有对策,笑道:“明面上当然不能这样说了,但选拔之权在各位手中,选谁与不选谁,还不都有你们做主。再说了,八旗子弟本来就比较少,而其中愿意同文馆应招的就更少,到时被淘汰了也不太会引人关注。我话说到这里,各位心里应该有数了吧。”

满人懒惰无能,那是世人皆知之事,似李善兰这样的开明之士,心里自然多有厌恶之情,他们还巴不得不招满人呢,曾纪泽的这个意思,其实正中他们的下怀,他们哪有不明白,不赞成的道理。

于是,各人也不多言,只是相视而笑,心领神会。

大体意向确定,曾纪泽遂将同文馆的开办划入了教育司的管辖范围,而李善兰等人也被任命为了教育司的学政督察。

由于容闳的出国,教育司的常务工作暂由冯桂芬全权负责,而冯桂芬在此之前,也曾向曾纪泽建议过开办翻译学堂。而当曾纪泽正式下令开始筹办时,冯桂芬自然是不遗余力的为之奔波。

首先是经费上的问题,曾纪泽已经向王大经下令,每月的厘捐中应当拿出百分之五划入教育司,这个比例即使相比当时的欧美国家而言,也是高得十分惊人。教育这东西是投资大,成本回收期限长,但若持久下去,回报却是不可估量的,远比一场战争的胜负要可观。

曾纪泽显然不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在对待新式教育上,他懂得该花的钱一定要花,绝不能心疼。

师资力量方面,上海租界外国侨民众多,其中不乏有学识之人,就像之前的黄浦军官学堂以及同济医学堂,只要待遇优厚,那些外国人是很乐意从事相对而言,并不是很艰苦的教育工作。

别外,李善兰等人本身就是精通中西之士,在充当教育司官员的同时,自然也可以兼任老师。唯一困难就是教材的缺乏,租界中的外国书店虽然不乏教育书籍,但多是外文版本,对于刚刚开始学习西学的学生而言,显然是不合适的。

而像同济医学堂,目前的大部分课业教授还是在采用老师与学生口耳相传的方式,授课的效果并不算理想。

之前,冯桂芬一直在主持翻译外文教科书的工作,只因精通中西语言的人材匮乏,进展十分缓慢,而今李善兰等人的到来,自然充实了翻译的队伍,加快相关书籍的翻译工作。

至于学生的招收工作,因为有了黄浦军官学堂和同济医学堂的先例在前,人们看到了到新学堂学习之后前途的光明,所以新办学堂的招生工作十分顺利,报名的人数远较前两人所学校要多。李善兰等人严格把关,巧妙的淘汰了所有的满人,并选出了两百多名优质的学生,年龄在十四到三岁之间不等。

“大人,同文馆的各项工作都已经就绪,很快就可以开学了,还请你为新学取个名吧。”按照之前的惯例,冯桂芬把这项“殊荣”送给了曾纪泽。

曾纪泽低头沉思了片刻:“《尚书》中言道: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思是日月光明照耀,日复一日永无停息。我希望咱们的学堂,能像日月一样,用知识照亮这个国家。依然看,这个新堂就叫做‘复旦公学’吧。”

第91章 大杀器第160章 殖产兴业第223章 秘密武器第287章 扬眉吐气第67章 暗藏的隐患第192章 夜论第87章 徐州第60章 寿州第142章 思想境界第203章 北京第46章 淮军初战第62章 行刑第6章 舢板与火轮第24章 彭玉麟第266章 借道第110章 邪恶之师第191章 四川第102章 技术方向第50章 幕府第203章 北京第213章 立场第73章 刘铭传第51章 李秀成的反攻第11章 洋枪营第256章 天策门第233章 刺客第134章 不上也得上第157章 白话文第253章 龙颜大怒第21章 谈判第149章 英国的态度第290章 三国进献第201章 “圣母皇太后”第102章 技术方向第289章 国土第125章 黎明前的黑暗第151章 办报第127章 血战第278章 民以食为天第24章 彭玉麟第241章 狂欢第209章 校长姐姐第127章 血战第20章 以利换技第71章 兵工厂第287章 扬眉吐气第230章 困境第149章 英国的态度第267章 傀儡第96章 会面第282章 先发制人第67章 暗藏的隐患第296章 屈服第50章 幕府第220章 空军第291章 双飞第44章 辛酉第168章 望洋兴叹第300章 忆往昔第71章 兵工厂第90章 保存实力第178章 决断第99章 土地之重第48章 变夷为夏第123章 炮第288章 南京条约第140章 视死第124章 人欲第68章 同济第225章 实验室第34章 悲壮的热血第235章 奇怪的任务第87章 徐州第293章 示威第234章 父子同心第300章 忆往昔第86章 夫妻情调第168章 望洋兴叹第113章 帷幕渐开第314章 牺牲第243章 黎明第一百二十六章第169章 被开明第289章 国土第84章 教科书第280章 升级第27章 码头相遇第315章 宪法第207章 新的敌人第197章 和平方式第117章 天兆第135章 左拥右抱第104 江南制造局第268章 血洗第158章 幼天王第26章 肩部之伤第255章 箭在弦上第193章 死是大清鬼第159章 易主第10章 大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