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教科书

复旦二字同样有着双重的含义,日月光华,是为明也,复旦即复明。曾纪泽猜测当初那位创办复旦大学的长者,为这所学校取这样一个校名,多半是有反清复明的意思吧。

倘若放在康雍乾时期,曾纪泽取这么一个名字,那是犯了*的大忌,非遭人诽谤不可。但现在已是今非夕比,清廷对言论的控制虽远比西方国家严格,但比康乾时期已经宽松了不少,何况曾纪泽手握兵权,是清廷赖以剿匪的栋梁,清廷又怎敢在这个时候,靠抠字眼来定他的罪呢。

曾纪泽倒是希望复旦公学的学生们,在将来的学习之中,开启智慧,能够领悟到他们的校名中所含的深意。为了洗却学生们身上的奴性,唤醒他们心中被压抑的汉民族意识,曾纪泽特地在教学课目地安排了中国史一科。

而在该科所用的历史教材的编写工作中,曾纪泽可谓用心良苦,他亲自参与到了冯桂芬的编写组中,并以监督者的身份,引导了教材的编向倾向。更确切的说,他是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真实的历史。

在教材中,不遗余力的盛赞了汉唐宋明的辉煌与荣耀,以引发学生们对祖先的自豪感。而在明朝的灭亡原因中,格外强调了李自成的叛乱,以及小冰河期的自然灾祸等内部因素对明朝政府的严重打击,并强调了吴三桂倒戈对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性作用。间接性的指出,满清得天下,并非什么上苍天所佑,人心所向,完全是一个历史的偶然。

为了加深学生们对满清的厌恶与仇恨意识,教材中从古往今来,中外世界两个方面做了细致的比较,阐述了汉唐宋明时期,汉人的开化、进取,文化、经济、科学、军事等各个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讽刺了满清入关之后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落后与世界发展的脚步,从而导致了如今外夷入侵,国耻难书。

同时,教材中还记录了满清入关后,对汉人的大肆屠杀,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灭绝人性的屠杀事件。

当然,曾纪泽现下仍属大清的官吏,尽管他掌握着淮军,以及江苏一省的军政大权,但北京朝廷的实力依然不容小觑,对他仍然有很强的控制力,他当然不可明目张胆的宣扬这种“大逆不道”的言论。

因此,教材在许多史实方面的叙述都比较隐晦,既能让学生们从中学到真实的历史,又不至于授人把柄。这样掖着藏着的方式是很很让人烦心,好在冯桂芬等人文学知识同样渊博,在多番的斟酌和修改之下,总算编出了让曾纪泽满意,让朝廷满意的历史教材。

冯桂芬等人都是智慧之士,他们不可能从曾纪泽的种种举动中看不出些许端倪,曾纪泽相信他们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会选择站在自己这边。但人心这种东西是最不可靠的,一旦有利益的驱使,再坚强的信仰也可能为之破灭。

为了把冯桂芬等人跟自己拴在同一条船上,在所有有“大逆不道”倾向的书中,曾纪泽都将冯桂芬、李善兰等人的名字写入了著者的一栏中。甚至他还在没有征得李鸿章的同意之下,自作主张将李鸿章的名字也列入了《中国史》的著作人中。

当然,曾纪泽这么做也并非没有理由,在编写书的过程中,他刻意让李鸿章作为编书组的顾问,参与了某些史实的编写,但那些都是没有任何争议性的内容。所以,将李鸿章列入著作人之一,也算合情合理。而《中国史》一书目前只限于复旦公学的教学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李鸿章只怕都没有机会看到此书,而当他看到时,也许一切已成定局。

“大人,这本《中国史》你真的决定用它来当教材吗?”冯桂芬显然还有几分担忧。

曾纪泽泰然自若,反问:“怎么,书中的内容你认为不是史实吗?”

冯桂芬道:“史实倒是史实,只是有些时候,真相是会得罪一些人的啊。”

曾纪泽不屑道:“你应该相信自己的文采,那些人不至于抓到什么把柄。他们可以欺骗一时,却不能欺骗一世,真相早晚是要大白于天下的,到那个时候,你可就是名垂青史的人物,你难道不想吗?”

曾纪泽是在暗示些什么,冯桂芬的目光中闪现着些许兴奋,他低声道:“那么,大人以为真相何时会大白于天下?”

曾纪泽笑了笑:“太平天国覆亡在即,东南半壁大好河山……嘿嘿,你说会是什么时候呢。”

曾纪泽的话点到为止,冯桂芬顿会其意,眉宇间颇显激动之色,很显然,他选择站在曾纪泽这边。至少,从他的表情上看是如此。

统治者为什么要搞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治理天下?那只是原因之一,另一个不可告人的原因却是,统治者要把天下的读书人笼络在他的掌中。

读书人读圣贤书,知古今事,掌握了这两样东西,稍加思考,便是掌握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更直白一点,就是掌握了改朝换代的一套流程。

于是乎,每每王朝之末,民不聊生之时,某某野心家振臂一乎,反了。这时,他的身边就会出现一大堆的读书人,给他出主意,制方略,什么广积粮啦,缓称王啦,挟天子以令诸侯啦……

虽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身边没有一大把的秀才,想造反那是绝对成功不了的。所以说读书人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在统治者眼中看来,他们却比那些赳赳武夫还要可怕。

所以统治者要愚民,都成明白人了那还得了!愚不了的就让他们考试,给他们一个荣华富贵的盼头,让他们老老实实的,别去打歪主意。

读史观今,显然同样是一副末世之态,冯桂芬读书人中的战斗机,自然比更多人看得清楚。名垂青史,谁人不想,刘伯温、萧何谁不想当,关键是要根对人,逢对时机。

在冯桂芬看来,曾纪泽就是那个人,现在,就是那个时机。至少,过往的历史告诉他是这样的。

“但愿我的选择是对的。”

第294章 致命武力第132章 所谓忠臣第50章 幕府第296章 屈服第100章 耕者有其田第236章 空袭第315章 宪法第83章 复旦第168章 望洋兴叹第251章 谣言第198章 大沽口第228章 骨肉第200章 关门打狗第245章 郡主第181章 一生为奴第178章 决断第191章 四川第297章 攻其不备第24章 彭玉麟第272章 强硬第9章 杀手第293章 示威第82章 同文第33章 屠杀第268章 血洗第208章 “禽兽”第163章 新的变数第192章 夜论第301章 反英运动第211章 数千年未有之人物第145章 血流成河第14章 洋教习第242章 肉第28章 手术第244章 反目第155章 骄军必败第238章 自作孽第67章 暗藏的隐患第197章 和平方式第279章 大动脉第285章 天鹰第216章 不同的骑兵第233章 刺客第190章 总统的恩人第196章 海军陆战队第298章 猎鹰第187章 轮回第302章 积弊第179章 “女人之罪”第54章 潘鼎新的感慨第314章 牺牲第18章 武器优势第224章 技术难题第300章 忆往昔第73章 刘铭传第41章 上海,扩军第122章 献策第19章 美国局势第279章 大动脉第70章 三路进兵第185章 大难临头各自飞第39章 不明朗的权力之争第233章 刺客第91章 大杀器第232章 有惊无险第5章 湖北巡抚第223章 秘密武器第174章 起点号第61章 楚军第255章 箭在弦上第168章 望洋兴叹第38章 咸丰第80章 壕沟战术第197章 和平方式第294章 致命武力第290章 三国进献第71章 兵工厂第272章 强硬第13章 打砸抢烧第135章 左拥右抱第264章 谢幕前的演出第311章 大陆之行第168章 望洋兴叹第308章 征地风波第127章 血战第217章 暧昧第304章 求情第279章 大动脉第222章 日子都不好过第171章 修好第219章 “贵宾”第48章 变夷为夏第169章 被开明第209章 校长姐姐第164章 无耻的干涉第180章 风雨飘摇第237章 宿命第314章 牺牲第163章 新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