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团重重的朱常洛(3)

郑贵妃明白,她一旦向朱常洛低头求助,不但承认了朱常洛的太子地位,臣服于他,而且之前的争位努力都白费了。但是如果没有太子朱常洛伸出援手,郑家就可能被舆论的怒潮所吞噬,身败名裂,乃至满门抄斩。她咬咬牙,不得不按照万历的建议去做。

那一天,太子朱常洛正在慈庆宫中突然听说郑贵妃驾到,连忙整理衣冠出迎。

郑贵妃蓬头垢面,跌跌撞撞地来到朱常洛面前,“扑通”一声就跪了下来:“太子救命,太子救命啊!”

朱常洛吓坏了,也赶紧“扑通”一声跪了下去,连忙说:“贵妃请起,贵妃请起!”

郑贵妃就是不起,还叩首哀求起来。她极力辩白,解释郑家与本月发生在慈庆宫中的谋杀案无关。朱常洛是个厚道人,见郑贵妃泪流满面,跪地哀求,心里早就软了下来。听到郑贵妃反复解释,忙说:“前后情形,我都知道了。此事与贵妃无关。”

郑贵妃还是不起来,哭得更悲伤了:“外面的大小臣工,都只当是奴家和国舅等人指使张差谋刺太子。不论奴家怎么解释,他们都不听,一心要将郑家人生吞活剥了。太子,您一定要救救奴家全族性命啊!”

“贵妃是无辜的,我一定禀告父皇,平息朝议。”

郑贵妃对着朱常洛又是一个大礼,这才把真实来意全盘托出:“奴家恳求太子出面告诫臣工,保全郑家。”朱常洛满口应承下来。郑贵妃依然跪在地上,涕泪交加,不肯起身。朱常洛隐约想起了什么,当场命伴读的内侍王安代他起草令旨。郑贵妃这才起身,呈上礼物,千恩万谢。朱常洛从小长在宫中,还是第一次受到如此礼遇,赚足了面子,客客气气地接待了郑贵妃,并礼送出宫。

郑贵妃走了,朱常洛仔细琢磨,这样的结局对自己是最有利的。他让王安先写了一份旨令,发给朝臣们,要求诸臣不要在刺杀案上纠缠不休;又写了一份奏折呈给父皇万历,奏请父皇令相关部门尽快结案,切勿株连他人。

万历皇帝接到太子奏折后,松了一口气。他下令要与太子一起召见群臣,彻底了解此事。

五月二十八日,明神宗万历皇帝驾幸慈宁宫,太子朱常洛和百官早已候驾。

说来也是一个奇闻,慈宁宫中绝大多数官员都是第一次见到皇帝和太子。此前,万历皇帝与大臣们心存隔阂,已经二十五年没有上朝会见群臣了。除了极少数被万历召见的高官外,许多京官当了一辈子官,连皇帝长什么样子都说不上来。而见过太子朱常洛的人就更少了,一方面朱常洛地位不稳,极少公开露面,二来万历皇帝闭门不出,也不愿太子抛头露面。京城一度流传太子朱常洛可能有生理缺陷。现在群臣终于看到了皇帝和太子,觉得和普通人也差不多,好奇心得到极大满足。

大家不仅瞻仰了“龙颜”,而且还听到了“御音”。万历皇帝亲密地拉着朱常洛的手,向群臣夸奖太子一直非常孝顺,他非常喜欢太子。接着,万历皇帝语气一转,说之前一些奸人和乱臣贼子说皇帝欲行废立之事,完全是造谣生事。万历还说福王远在千里之外的洛阳,如果没有宣召,他是不能来京的,刺杀太子一事与福王无关。

太子接着发言,说皇室关系和睦融洽,绝无外人所说的乌七八糟的事情。他用严厉的口吻训斥群臣不得挑拨他们的父子关系。

群臣听后,都口称不敢,俯首听命。既然万历皇帝和太子朱常洛都不追究刺杀案,案子也就可以了结了。结果,张差这个“疯癫奸徒”误入宫闱,打倒内侍,罪不可赦,处立决;牵线搭桥的马三道、李守才二人大逆扇惑,判处流放。张差随即被拎出来处斩了。接着,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对庞保、刘成两个太监进行会审。由于张差已死,庞刘二人有恃无恐,在前后五次会审中都矢口否认涉案。朝廷也拿他们没有办法。但在六月一日,万历皇帝密令将庞保、刘成拉到深宫的暗室中乱棍打死。

这场史称“梃击案”的谜案就此结案。

朱常洛无疑是此案的最大受益者。他经历了有惊无险的刺杀案,纷纷扰扰中朝臣主动站到了他的阵营这边,父皇万历和政敌郑贵妃也被迫承认了他的太子地位。朱常洛的地位得到极大巩固。原本战战兢兢生活的虚位太子,顷刻间把压抑的全都释放了出来。结案后,朱常洛恣意放纵,耽于享乐,甚至有时一夜临幸几个女子,真正可以用“醉生梦死”来形容。

夺命的红丸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阴历七月二十一日,万历皇帝驾崩了。太子朱常洛平稳地接过权杖,成了新皇帝——明光宗,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泰昌元年。

朱常洛一即位,颇有改革弊政,大展拳脚的迹象。他以万历“遗诏”的名义发帑金两百万犒边,虽然杯水车薪,但对于一毛不拔不关注关防的万历朝来说,马上让边关和军方欢呼雀跃。同时,朱常洛又下令罢免天下矿税。矿税是万历朝剥削地方和百姓的大弊政,弄得天下怨声载道。朱常洛罢税,立即赢得了天下人心。

父皇万历虽然给朱常洛留下了一个烂摊子,但因为基础太差,也给朱常洛改革弊政赢得民心提供了有利条件。万历皇帝长期不上朝,也不任命官员,造成朝廷官员缺员严重。朱常洛继位的时候,内阁只剩叶向高一个人在办公。朱常洛在还没有正式登基的时候就大量起用因为谏言获罪的大臣,提拔新人,补足了缺额。他在短时间内提拔了吏部侍郎史继偕,南京礼部侍郎沈飗,礼部侍郎何宗彦、刘一燝、韩爌为,南京礼部尚书朱国祚进入内阁,恢复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朱常洛还蠲直省被灾租赋,遣使恤刑,很自然被朝野上下认为是“明主再世”。

文官集团为朱常洛的册立和平稳登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朱常洛登基后也没有辜负文官集团的希望,事事符合儒家风范,令人欣慰。

美中不足的是,朱常洛之前纵欲过度,身体极差。在登基大典上,朱常洛脸色苍白,浑身微颤,需要扶住椅子才能完成典礼。也许是为了修补与新皇帝的关系,郑贵妃在朱常洛即位后主动进献绝色美女八名。朱常洛觉得很受用。登基之后,朱常洛每天要处理繁忙的政务,加上年近四旬,身体本就不好,颇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但是朱常洛的心情从来没有这么好过,再也不用为地位和前途担忧了,他继续乐观地透支着身体。每天回到后宫,朱常洛都要纵欲享乐。

八月初十,朱常洛散朝后依然命人在内廷大摆筵席,饮酒作乐。饮酒至深夜,他又连续“宠幸”了数名女子,自我感觉威猛无比。谁想刚享受完美色,朱常洛就瘫倒在床上,动不了了。后宫忙碌了一宿,也没让朱常洛重新站起来。

第二天是朱常洛三十九岁的生日,宫中只好传出话来,说皇上身体不适,罢免庆祝活动。

太医院的御医紧急会诊。御医原本是技术性工作,可在中国的大环境下,御医们也沾染了浓厚的官场习气,做人明哲保身,做事保守求稳。他们给朱常洛开出的药方都是面面俱到、四平八稳的补药,就像官场的八股文一样,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朱常洛连服了四个方子,病情非但没有扭转,反而加重了。

朱常洛对自己的病情比较乐观,在病中依然每晚要数名美女“侍寝”。他也知道太医院的习气,对御医们的诊断不抱希望。八月十四日,朱常洛斥退太医院众御医,召掌管御药房的内侍太监崔文升给自己看病。崔文升的医术如何,外人不知道。大家只知道他给皇上开了一个药方。朱常洛吃了按照崔文升的方子配的药,当天晚上连续腹泻三四十次。他的身体彻底垮掉了,病情恶化到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地步。皇宫内外一看皇帝有“驾鹤西去”的迹象,乱成了一锅粥。当时万历皇帝死了还没几天,尸体还停留在皇宫中。这边,明光宗泰昌皇帝又有“追随”父皇而去的迹象。这在法理和实践两个层面都给明朝政治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此时此刻,朱常洛方才明白疾病可能会夺去自己来之不易的地位,追悔莫及。为了预备后事,他在乾清宫病床上召见了英国公张惟贤、内阁首辅大学士方从哲等十三人,让皇长子朱由校出来见各位贵戚重臣。君臣颇有临别托孤的味道,场面悲凉。

八月二十九日,朱常洛可能是从宫中下人们的窃窃私语中知道鸿胪寺丞李可灼有仙丹,可以让人去死回生,要呈献给皇上。

朱常洛病急乱投医,忙把内阁首辅方从哲叫过来,询问可有李可灼呈献仙丹的事情。

李可灼是不知名的中层小官,平日里迷信神仙方术,宣称自己炼出了神丹妙药。他的同僚和上级们都不相信他的话。现在皇帝问起这个人,方从哲不敢隐瞒,说确有此事。朱常洛仿佛从中看到了一线曙光,立即下令召唤李可灼进宫献药。众位大臣合议后,一致认为此人和他的仙丹都不靠谱。方从哲如实禀告,劝朱常洛不要相信旁门左道。朱常洛却坚持要李可灼进药。

方从哲只好让李可灼带着他的仙丹进宫。在他见皇帝之前,守候在殿外的大臣们又紧急商议了一回。他们看到所谓的仙丹,从外表看就是散发着些许香气的红丸。这东西能让病危的患者起死回生吗?大臣们心里都没底,就决定先用活人试验一下所谓的仙丹,看看结果。他们随意找了两个人试服仙丹,结果一个人吃了以后红光满面,感觉良好,另一个人吃了以后很难受,有强烈的药物排斥反应。这下子,方从哲等人更把握不准要不要让朱常洛服用仙丹了。可病榻上的朱常洛一而再、再而三地派人来催要仙丹。大臣们越拖延,皇帝越要服用。

最后,方从哲等人又一次拧不过皇帝,只好让李可灼带着仙丹去见朱常洛。朱常洛执意服下了第一粒仙丹。说来也奇怪,朱常洛服下那红丸仙丹后,不多时就感觉身体好转。他感觉到肚子饿了,还传令备膳,对着美味佳肴大吃了起来。之前几天,朱常洛整天连喝汤喝药都要别人喂,而且喝一口就气喘吁吁,现在竟然喝起汤吃起饭来了,还狼吞虎咽,边吃边称赞李可灼是忠臣,大大的忠臣。等候在殿外的大臣们都惴惴不安地等待皇帝服药的结果。后来,有太监出来传话说:“皇上服用红丸后,暖润舒畅,正在用膳。”殿外顿时响起一片庆幸的叹息声。神经紧张多日的大臣们纷纷拱手相互告别,离宫而去。他们似乎都觉得朱常洛这下子渡过危险期了。

当晚,乾清宫只留下李可灼和几名御医观察着朱常洛的病情。

难道李可灼进献的仙丹真的能让人起死回生吗?其实他的仙丹是取少女首次月经的经血,再加上乌梅、、松脂、蜂蜜等主要成分,收集夜里的露水,煮炼而成的。因为最后炼出来得药丸是红色的,所以被史官们记录为“红丸”。这红丸因为选料讲究,是不错的大补猛药,初服的确能让人经脉舒畅,体力充沛。

大凡进补的猛药,作用都是暂时的,治标不能治本。朱常洛服用红丸多个时辰之后,身体又感觉空虚难受起来,于是命令李可灼再给他一粒红丸。旁边的御医们纷纷反对,认为皇上龙体虚弱,不宜过度进补,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朱常洛才不管这些,又坚持要再服一粒。这一回,他那已经被掏空的身体实在难以承受再一次的剧烈进补。朱常洛服用后感觉极差,发生了强烈的药物排斥。熬到五更时分,内侍太监赶紧出去把刚回到家中不久的众位大臣都叫回宫来,见朱常洛最后一面。大家齐聚宫中,惊慌失措,满腹疑惑。第二天清晨,明光宗朱常洛在乾清宫驾崩,享年三十九岁。

朱常洛的死又是一个疑团重重的谜案,史称“红丸案”。

朱常洛的人生为我们认识压抑的太子形象提供了绝妙的标本。他终身都是在等待和忧愁中渡过的。漫长的等待压抑着朱常洛正常的。等到压制消失,正式成为皇帝以后,朱常洛通过疯狂的享受来弥补先前的不快。谁想,正常人的身体承受不了过度的享受,让他过早地走上了黄泉路。

朱常洛的死,留给了明朝历史一个又一个的谜案,一直影响到王朝结束之时。

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团重重的朱常洛(3)第13章 江山未动名已成——南梁昭明太子萧统(2)第14章 江山未动名已成——南梁昭明太子萧统(3)第28章 云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废立太子事件(2)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团重重的朱常洛(2)第5章 巫蛊祸后冤难雪——戾太子刘据与巫蛊(1)第28章 云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废立太子事件(2)第18章 守得云开见月明——血缘外的南宋太子们(2)第12章 江山未动名已成——南梁昭明太子萧统(1)第20章 养在深宫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户生涯(2)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团重重的朱常洛(2)第17章 守得云开见月明——血缘外的南宋太子们(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团重重的朱常洛(3)第9章 退求其次的选择——孙权晚年选立太子风波(2)第15章 大明宫中的过客——唐中宗李显的起伏人生\t(1)第17章 守得云开见月明——血缘外的南宋太子们(1)第12章 江山未动名已成——南梁昭明太子萧统(1)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团重重的朱常洛(2)第19章 养在深宫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户生涯(1)第4章 长居膝下尽欢颜——沙丘政变与扶苏之死(2)第21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团重重的朱常洛(1)第26章 亡国太子必须死——明亡国太子朱慈烺(3)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团重重的朱常洛(2)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们(1)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泪——西晋弱智太子司马衷(1)第12章 江山未动名已成——南梁昭明太子萧统(1)第16章 大明宫中的过客——唐中宗李显的起伏人生\t(2)第25章 亡国太子必须死——明亡国太子朱慈烺(2)第25章 亡国太子必须死——明亡国太子朱慈烺(2)第24章 亡国太子必须死——明亡国太子朱慈烺(1)第25章 亡国太子必须死——明亡国太子朱慈烺(2)第26章 亡国太子必须死——明亡国太子朱慈烺(3)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们(2)第6章 巫蛊祸后冤难雪——戾太子刘据与巫蛊(2)第20章 养在深宫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户生涯(2)第1章 风潇潇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责任与复仇(1)第29章 云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废立太子事件(3)第26章 亡国太子必须死——明亡国太子朱慈烺(3)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册立太子的标准立愚不立贤(1)第17章 守得云开见月明——血缘外的南宋太子们(1)第9章 退求其次的选择——孙权晚年选立太子风波(2)第28章 云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废立太子事件(2)第1章 风潇潇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责任与复仇(1)第29章 云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废立太子事件(3)第5章 巫蛊祸后冤难雪——戾太子刘据与巫蛊(1)第18章 守得云开见月明——血缘外的南宋太子们(2)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册立太子的标准立愚不立贤(1)第3章 长居膝下尽欢颜——沙丘政变与扶苏之死(1)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们(2)第16章 大明宫中的过客——唐中宗李显的起伏人生\t(2)第2章 风潇潇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责任与复仇(2)第7章 巫蛊祸后冤难雪——戾太子刘据与巫蛊(3)第18章 守得云开见月明——血缘外的南宋太子们(2)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团重重的朱常洛(3)第13章 江山未动名已成——南梁昭明太子萧统(2)第29章 云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废立太子事件(3)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团重重的朱常洛(3)第24章 亡国太子必须死——明亡国太子朱慈烺(1)第7章 巫蛊祸后冤难雪——戾太子刘据与巫蛊(3)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团重重的朱常洛(3)第7章 巫蛊祸后冤难雪——戾太子刘据与巫蛊(3)第4章 长居膝下尽欢颜——沙丘政变与扶苏之死(2)第3章 长居膝下尽欢颜——沙丘政变与扶苏之死(1)第2章 风潇潇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责任与复仇(2)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泪——西晋弱智太子司马衷(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团重重的朱常洛(3)第3章 长居膝下尽欢颜——沙丘政变与扶苏之死(1)第14章 江山未动名已成——南梁昭明太子萧统(3)第29章 云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废立太子事件(3)第19章 养在深宫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户生涯(1)第28章 云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废立太子事件(2)第29章 云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废立太子事件(3)第15章 大明宫中的过客——唐中宗李显的起伏人生\t(1)第8章 退求其次的选择——孙权晚年选立太子风波(1)第8章 退求其次的选择——孙权晚年选立太子风波(1)第8章 退求其次的选择——孙权晚年选立太子风波(1)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们(2)第29章 云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废立太子事件(3)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册立太子的标准立愚不立贤(2)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册立太子的标准立愚不立贤(2)第3章 长居膝下尽欢颜——沙丘政变与扶苏之死(1)第13章 江山未动名已成——南梁昭明太子萧统(2)第3章 长居膝下尽欢颜——沙丘政变与扶苏之死(1)第20章 养在深宫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户生涯(2)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们(1)第13章 江山未动名已成——南梁昭明太子萧统(2)第4章 长居膝下尽欢颜——沙丘政变与扶苏之死(2)第16章 大明宫中的过客——唐中宗李显的起伏人生\t(2)第19章 养在深宫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户生涯(1)第7章 巫蛊祸后冤难雪——戾太子刘据与巫蛊(3)第13章 江山未动名已成——南梁昭明太子萧统(2)第13章 江山未动名已成——南梁昭明太子萧统(2)第8章 退求其次的选择——孙权晚年选立太子风波(1)第8章 退求其次的选择——孙权晚年选立太子风波(1)第21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团重重的朱常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