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像风一样自由 (2)

那个深夜,年轻人在纸上使劲儿刻画着这样的词语:发狂、成疯、相思……

本来“4·29”空战那天,陈怀民并不在班上,只是因为有个飞行员刚好要结婚,就向陈怀民提出能否顶一下班,虽然明知此次空战很危险,陈怀民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就在空战发生的前一天晚上,陈怀民似乎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他在日记中提到了:

“死”——如果真的出现那种事情,你们不要悲伤,也不要难过,我为国家而死,死得有价值。

4月29日,木更津航空队因为急于要去武汉进行轰炸,所以开始冲得很猛,战况比后来遭遇苏联空军伏击时还要激烈和残酷得多。

陈怀民的“燕子”很快就中弹起火了,他本来可以跳伞逃生,却选择了向对手直撞过去,两机同归于尽。

一部青春日记,才刚开了个头,就结束了。

我去南京,在一位朋友的陪同下专程踏访了航空烈士陵园。

即使是南京本地人,知道那个地方的人也很少,所以它虽在紫金山风景区内,却几乎就是一个冷清所在。

陵园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很多衣冠冢,看上去,这些逝去的飞行英雄们似乎仍然在准备整队出发。

我们俯下身子,寻找着那些熟悉的名字,就像在探访一个个师友故旧:高志航、刘粹刚……

终于看到了他,陈怀民,那个追风的阳光少年,那个勇敢的阳光少年,那个始终眷恋着青春和爱情的阳光少年。

耳边忽然响起了一首忧伤而美丽的曲调——

我有两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遇见你。

我爱这世界,因为,我爱你。

这首曲调的名字,就叫:墓志铭。

外籍军团

两次武汉大空战,使中国空军失去了最后一批优秀飞行员。

空军不是陆军,每个飞行员都需要穷数年之功才能培养出来,不是谁戴上一副头盔就能坐进驾驶舱的。

宋美龄把陈纳德喊过去,指着桌上一堆信件让航空顾问看。

那都是一封封寄自国外的请战书,写信者来自五湖四海,各个国家的都有,而在信中他们也无一例外地表示,愿意为中国而战。

陈纳德马上明白了宋美龄的意思,实际上就是希望他从中组织出一个外籍空军兵团,以弥补国内飞行员之缺。

雇佣洋枪队来帮我们打仗,这无疑是个好主意,可是陈纳德却对此大泼冷水。

美国人对这些主动推销自己的冒险家的底细再清楚不过,他们都是看着钱的面子上来碰运气的,要想从中挑选出真正优秀的飞行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宋美龄那无奈的眼神也告诉陈纳德,到了这一步,只能姑且一试。

陈纳德决定亲自把关。

来应聘的各国志愿者果然是鱼龙混杂,什么鸟都有。最让陈纳德吃惊的是一个胡子拉碴的小伙子,按照他提供的飞行日志,此君已经飞了一万二千小时。

陈纳德本人有二十年高强度飞行的经历,可他的飞行时间全部加起来,也不过才一万小时。

这洋小伙不但履历惊人,志向和抱负听起来也十分远大:我要去轰炸东京!

陈纳德什么也没说,直接把他带到了飞机旁边。后者马上慌了,吞吞吐吐地告诉陈纳德,说他走的是野路子,属于民间高手,在正式考核上从没有通过考核。

陈纳德笑了笑:“你错了,我没必要考核你的飞行技术,你能一个人把飞机开上天就可以。”

年轻人脸色变得苍白,只得老实承认自己从没有开过任何飞机。

对于牛皮吹到豁边的人,的确用不着什么太复杂的检验手段,基本的ABC,就能让他们原形毕露。

经过陈纳德的逐一甄别,汰劣留良,终于将挑选出的相对优秀者组织起来,成立了“国际飞行中队”。

能留在“国际飞行中队”的成员个个经历丰富,有人还曾经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同德国和意大利军队打过仗。在空中,他们确实要比残余的中国空军飞行员强得多,部队组建后,也圆满完成了包括轰炸日军铁路枢纽和桥梁等任务。

宋美龄和陈纳德似乎可以松口气了,谁也不会想到还会再出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出在空中,而是来自地面。

陈纳德拟订了一项秘密作战计划,准备派“国际飞行中队”第二天凌晨去轰炸驻济南的日军指挥部。

可是当天下午,日机突然来袭,几秒钟内,跑道上准备好的所有轰炸机全部被毁,留下的只有烟火、尘埃和残骸。

执行轰炸任务的中国飞机

日机不会无缘无故发动偷袭,一定是有人走漏了风声。陈纳德立刻着手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让他大吃一惊。

“国际飞行中队”的流浪汉们原先都是全世界跑江湖的,他们为钱受雇,也就为钱打仗,根本就不接受什么纪律约束。没有作战任务时,这帮人就跑到武汉闹市区去泡吧,泡着泡着便胡说八道,能说的说,不能说的也一个字不漏地说给人听。

在那些地方,有的是日本间谍和汉奸,这使得中国空军几无秘密可言。

维持“国际飞行中队”需要花很多钱,无意中却成了军事情报的泄露和扩散地,并且造成了如此惨重的损失,这是连宋美龄也无法接受的,但由于受到合约限制,起码在合约期内,你是不能轻易辞退这些外籍飞行员的,否则光违约金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显然,“国际飞行中队”的存在,已经成了一块鸡肋。

神鹰部队

早在制订国防计划时,中国统帅部就有空袭日本一项,但空袭日本不是随口说说,特别是自退守武汉后,不仅中国的空军基地离日本越来越远,能承担这种远程作战任务的优秀飞行员也早就牺牲得差不多了。

“国际飞行中队”里倒是有合适人选,但是对方狮子大开口,一出价就是十万美元。

蒋介石得知后立刻予以拒绝,不是说凑不出这笔钱,而是事情太过窝囊:明明自己雇用的外籍员工,干点活还得付天价薪酬,这算是哪一出啊。

就在不知如何是好时,突然有人主动站出来,大声说道:我去!

此人身份非常特殊,因为他并不是现役空军。

徐焕升,上海崇明县人。他的早期经历跟刘粹刚颇有类似之处,即先考入黄埔军校,后在中央航校受训,因此身上既有黄埔的那种铁血精神,同时又具备飞行员特有的贵族气质。

从中央航校毕业后,徐焕升奉派出国,分别在德国航空学校、意大利空军专科学校深造达六年之久。这样复杂的求学生涯,当然不是为当普通飞行员而准备的。在此之前,徐焕升主要担任蒋介石专机的驾驶员。

能给蒋介石开飞机,光凭这一点,飞行技术就差不了,但军用毕竟不等于民用,能开专机也不等于就能开远程轰炸机。

包括那些正规的中国空军飞行员在内,一开始大多瞧不起徐焕升,甚至还有人暗中给徐焕升起了个绰号:运输机驾驶员。

开“运输机”的偏要开轰炸机,这不是一时冲动又是什么。老兄,你这样做是必然会失败的,到最后不要连专机驾驶员这个饭碗也保不住哦。

徐焕升很快用自己的行动解答了人们的疑问。

要远征日本本土,一般的轰炸机还不行,非得远程轰炸机才能胜任。中国空军里符合这一要求的只有美制马丁轰炸机,这种飞机原先共有九架,五架已经在空战中毁损,还剩四架,但是如今都掌握在“国际飞行中队”手里。

同样是受到合约限制,要想让“国际飞行中队”马上把飞机交出来也颇有难度,而且徐焕升需要得到的,不仅是飞机,还有马丁轰炸机的相关资料,因为在中国空军里面,现在已没有其他人熟悉这些了。

陈纳德决定派徐焕升出马,与这些老外飞行员进行接触。对方只知道徐焕升是给蒋介石开飞机的,而这位“天子御驾”平时又是一袭长袍,酷似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怎么着都不会让人感到威胁,所以徐焕升很快就取得了他们的信任。

在拿到马丁轰炸机的资料后,中国空军拉响了一次空袭警报,并通知“国际飞行中队”的飞行员们迅速离开飞机。等他们一走,徐焕升马上让基地后勤人员把飞机上的油料全部卸除。

第二天,等老外们返回机场时,惊讶地发现,自己已被禁止接近飞机。徐焕升当场宣布,中国空军已成立了由他任队长的第十四队,代号“神鹰部队”,马丁轰炸机即日起将全部由神鹰部队接管。

直到此时,外籍飞行员才如梦初醒。气恼不已的老外们狂呼小叫,甚至揎拳舞袖,意欲大闹一番,徐焕升口头再怎么解释都没用,于是只好先行离开。

回去后,他便写了一封致全体外籍飞行员的公开信——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奉命而行。作为我本人,其实对你们相当敬佩,感谢你们曾帮助我国抗战。关于今天的事,我希望你们不要轻易掏枪动粗,否则只会违背你们善良的美意。你们必须心平气和下来,因为你们在这里的任务已经结束了。

一封信,情真意切,义正词严,外籍飞行员见难以挽回,也只得作罢,一件本来最难搞定的事终于得以解决。

风行异域

神鹰部队成立了,接下来就是要完备细节。

按照原来的行动方案,神鹰部队将从武汉起飞,到宁波基地加油,然后轰炸日本八幡市——该市在日本中部,离东京也相对近一些,但是徐焕升亲自试飞并测算后,却认为不现实。

中间穿飞行服的皆为“神鹰部队”成员(右三为队长徐焕升)

马丁轰炸机的最大航程为九百公里,但从宁波到八幡接近二千公里,就算是把最大航程扩展一倍,也超出了马丁的能力范围。

在徐焕升的建议下,目标改为九州岛的长崎、福冈和北九州,那里离中国大陆最近,宁波到长崎的航程仅在一千多公里左右。

可是从一千公里到九百公里,这中间不还是存在差距吗?而且徐焕升还考虑到,返航时极可能遭到日机追击,到时不是在宁波沿海,而是得到南昌等机场去加油,这样又得预估几百公里航程进去。

如此一讲,似乎空袭日本的计划又成了不可能。

徐焕升告诉大家:我有一个办法。

我们这几架马丁本来就带不了几颗炸弹,倒不如将原有炸弹仓改装为一个大型油箱,这样航程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众人都认为这个办法不错。可是那样的话,你飞到人家上空去干什么,难道就兜一圈再跑回来?

徐焕升说,我们去发传单!

炸弹少起不到效果,传单多,撒出去的话,作用更大,并且可以借此告诉世界,我们是在从事“人道远征”,目的不在轰炸日本领土,而是为了告诉一般的日本人:“中国事变”远没有结束!

事实证明,徐焕升确实是空袭日本的最佳人选。

在此之前,谁也没有越洋长途飞行的经验,但徐焕升早在德国留学时便接受过严格的长途飞行训练,他知道对于这种长途飞行而言,无线电通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专门集中一批电讯技术人员,设计出一套地空连锁电台网,而正是这套电台网,使神鹰部队在执行任务时又多出了“神耳”和“神嘴”。

经过近两个月的准备,神鹰部队即将出发,但是他们仍然面临着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远征日本,风轻月夜是最合适的,然而由于正值梅雨季节,这样的好天气一直都等不到。

徐焕升决定不再等待。

5月19日,他亲率两架马丁轰炸机东征日本。其中有很长一段航程,由于不见月光,两架飞机完全是在黑暗中摸索着飞行的。

由于神鹰部队行动突然,日本人毫无戒备,当开始散发传单时,长崎全城竟然灯火通明,正好给撒传单照明。直到进入福冈以后,对方才发现上空的异常情况,并实行了灯光管制。

徐焕升遇到的最大险情,不是日机和防空炮弹,而是一包传单!

机组成员在搬运装传单的麻袋时,有一包滚到了徐焕升的驾驶舱里,正好卡在操纵杆和地板之间,马丁轰炸机由此一个劲儿往下俯冲,差点失去控制。千钧一发之际,徐焕升表现得十分镇定,他一边移开麻袋,一边抓紧操纵杆,终于重新控制住了飞机。

在完成任务返航时,他又发现有日机试图拦截,这让他意识到,日本航空队很可能会像自己原先推断的那样,对两架马丁轰炸机进行跟踪,并轰炸宁波机场。

徐焕升胜利归来

不能在宁波加油,徐焕升临时决定直飞南昌,在南昌加油后再继续西飞武汉。他的预测极其精准,当天宁波机场果然遭到轰炸,但日本人一无所获。

在这次“人道远征”的过程中,徐焕升率领的神鹰部队在日本上空盘旋达半个多小时,共撒下二百万份传单。这是日本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外国飞机空袭,在此以前,日本人从来没有想到过他们这个四面临海的岛国也可能遭遇打击。

徐焕升的卓越表现,不仅得到了中国空军飞行员们的承认,他本人也因此备受陈纳德的尊重和欣赏,后曾出任中美联合航空队,即飞虎队的中方指挥官。

在二战结束前,美国《生活》杂志评选刊登了十二名二战飞行员照片,其中就有徐焕升,照片下特地注明:徐焕升是轰炸日本本土的第一人。

第42章 时光倒流 (3)第9章 勇敢的心 (2)第30章 我的路 (2)第21章 理想与现实 (1)第3章 任何时候都需要胆色 (2)第12章 龙战于野 (1)第36章 铁甲奔流 (4)第38章 这个冬天不太冷 (2)第12章 龙战于野 (1)第34章 铁甲奔流 (2)第5章 谁能给我一把剑 (2)第36章 铁甲奔流 (4)第22章 理想与现实 (2)第29章 我的路 (1)第6章 谁能给我一把剑 (3)第23章 理想与现实 (3)第4章 谁能给我一把剑 (1)第22章 理想与现实 (2)第20章 像风一样自由 (2)第39章 这个冬天不太冷 (3)第12章 龙战于野 (1)第23章 理想与现实 (3)第15章 十面埋伏 (2)第5章 谁能给我一把剑 (2)第33章 铁甲奔流 (1)第1章 序言第43章 从头再来 (1)第17章 沧海一声笑 (2)第17章 沧海一声笑 (2)第7章 谁能给我一把剑 (4)第15章 十面埋伏 (2)第42章 时光倒流 (3)第35章 铁甲奔流 (3)第32章 得句犹如将成功 (2)第4章 谁能给我一把剑 (1)第41章 时光倒流 (2)第13章 龙战于野 (2)第35章 铁甲奔流 (3)第10章 勇敢的心 (3)第13章 龙战于野 (2)第22章 理想与现实 (2)第4章 谁能给我一把剑 (1)第36章 铁甲奔流 (4)第21章 理想与现实 (1)第5章 谁能给我一把剑 (2)第42章 时光倒流 (3)第4章 谁能给我一把剑 (1)第4章 谁能给我一把剑 (1)第33章 铁甲奔流 (1)第14章 十面埋伏 (1)第34章 铁甲奔流 (2)第20章 像风一样自由 (2)第28章 哪一站 (3)第3章 任何时候都需要胆色 (2)第42章 时光倒流 (3)第37章 这个冬天不太冷 (1)第36章 铁甲奔流 (4)第34章 铁甲奔流 (2)第22章 理想与现实 (2)第16章 沧海一声笑 (1)第33章 铁甲奔流 (1)第29章 我的路 (1)第9章 勇敢的心 (2)第36章 铁甲奔流 (4)第30章 我的路 (2)第24章 理想与现实 (4)第10章 勇敢的心 (3)第31章 得句犹如将成功 (1)第38章 这个冬天不太冷 (2)第33章 铁甲奔流 (1)第27章 哪一站 (2)第26章 哪一站 (1)第3章 任何时候都需要胆色 (2)第25章 理想与现实 (5)第2章 任何时候都需要胆色 (1)第33章 铁甲奔流 (1)第22章 理想与现实 (2)第39章 这个冬天不太冷 (3)第22章 理想与现实 (2)第30章 我的路 (2)第13章 龙战于野 (2)第13章 龙战于野 (2)第35章 铁甲奔流 (3)第17章 沧海一声笑 (2)第3章 任何时候都需要胆色 (2)第8章 勇敢的心 (1)第10章 勇敢的心 (3)第21章 理想与现实 (1)第37章 这个冬天不太冷 (1)第20章 像风一样自由 (2)第33章 铁甲奔流 (1)第21章 理想与现实 (1)第20章 像风一样自由 (2)第9章 勇敢的心 (2)第40章 时光倒流 (1)第9章 勇敢的心 (2)第7章 谁能给我一把剑 (4)第23章 理想与现实 (3)第21章 理想与现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