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皇家舞者

英国教育家在他那个被点击2754万次的ted演讲中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他问百老汇音乐剧“猫”和“剧院魅影”的主编舞者:“你是如何成为一名舞者的?”

gillian说,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在她还是个学生的时候,她的生活是很绝望的。学校写信给她的父母说:“我们认为你们的女儿gillian有先天性学习障碍。”

于是gillian被带去看了专家医生。在诊疗室里,她坐在一旁的座位上(准确地说,是坐在自己的手上),听着她母亲对医生滔滔不绝地抱怨着gillian在学校里遇到的种种问题——

“她很难耐心地听老师讲课,她注意力涣散,她总是在打扰其他人,她的作业总是迟交......”等等等等。

在她母亲讲完了她孩子所有的毛病以后,医生坐到gillian身旁,说:“gillian,我认真听了你母亲所说的每一句话,我需要和她单独聊一下。不会花太久时间。”

然后医生和她母亲两人就离开了房间。但医生在离开房间之前,打开了桌上的收音机。当他们走出房间以后,医生对gillian母亲说:“你只要耐心观察就好。”

在他们走出房间的几分钟后,gillian就站起来,随着音乐跳了起来。

医生和她母亲透过玻璃看了一会,转过身对gillian母亲说:

“你女儿没病。她只是一个舞者。把她送到一所舞蹈学校去就好。”

后来,她母亲确实把她送去了舞蹈学校。她遇到了一大群和她一样需要不断移动才能思考的人们。再后来,她参加了皇家芭蕾舞学院的面试,她成为了一个出色的舞者,从皇家芭蕾舞学院毕业后,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舞蹈公司,并与andrewlloydweber一起,制作了百老汇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些音乐剧,给上百万人带去了欢乐。

而接下来。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如果换一个医生,他很可能会从那一天开始让gillian定期吃药,直到她变得跟其他学生一样。”

工业化的教育模式。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主流教育模式。我们的学生和老师被鼓励去遵守一套规范化的标准。任何不符合这个标准的,都被打压,被批评,被要求改变,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中。

这种模式就像一个工业化的大机器。我们见到无数各不相同的年轻学生从一头进去,当他们从另一头出来的时候,都成了一个模样——公务员、快消、四大、咨询、投行。

两周以前,一篇发表在new republic上的长文章在美国高等教育界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在耶鲁大学教了十年书的英语教授william deresiewicz。他在文章中说:

“我们所谓优秀的教育体系。生产了一大批年轻人,他们聪明、有天赋、积极进取,但同时也彷徨、犹豫、迷失,他们深陷于追逐优秀的泡沫中,有能力把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做得很好。但是却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在做这些事情。”

这让新一代的家长和学生开始思考,教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上一个年代,人们受到的“教育”是,如果你努力学习,成绩优秀,进入一所好的大学,你就能得到一份好的工作。这是一条“追求卓越”的线性道路。

但这个时代的学生已经不再认同这条道路。而且他们的这种不认同是正确的。

确实。你最好能够上一所好的大学。但这不再意味着你一定还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找到好的工作——尤其是当你在这条追求变成“好学生”的道路上,付出了“牺牲自我天赋”的代价。因为这样,一个学生就失去了他最大的竞争力。

人和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生来都有他特有的天赋。这个道理很多人都知道。

但是很多人忽略的是,天赋这个东西,跟大多数宝藏一样,是埋得很深的。它需要被挖掘。被鼓励,被催化,在合适的环境下,才会显现出来。这才有了真正有效的教育,以及它应该有的意义:

认可、支持、催化每个学生找到自己与他人不同的天赋。而不是去阻碍这个过程。去将所有学生压成同一个形状。

这意味着父母和老师应该重视那些被传统价值体系忽略的闪光点——认可它们,鼓励它们。尤其是认可那些看似偏离了“好学生”道路,但确实是在用实际行动,努力尝试着挖掘自己天赋的年轻人。

无论我们所谓的“教育”是来自父母、还是老师、还是学校,它最终的职责都应该可以被归结为这几个字——支持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现实一点说吧,你的孩子可能压根不是做公务员或者做金融的料。这才是现实。而“拼死拼活挤掉千万人做上了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成功人生”,那是深陷于万人独木桥中无法自拔的人臆想的童话。

退一万步回到最功利、最实际的角度,在一个竞争是hard模式的中国环境里,如果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开开心心地多赚点的钱,那么挖掘其天赋,珍惜其天赋,是唯一可行的道路。这是最有效的教育。

在那个ted演讲的结尾中说:“我遇到过一些人,他们并不喜欢自己做的工作,他们每天都在忍受着而不是享受着他们做的事,他们总是在等待周末的到来。”

“我也遇到过一些人,他们非常享受自己做的奇特的事情,他们无法想象自己做着其它的任何工作。如果你跟他说:‘别做这个了,跟其他人一样吧’,他会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因为这不仅是他做的工作。这就是他找到的最真实的自己。”

所以,当一个真正的教育者说,你真是一个“extraordinary”的学生!他说的往往不是“顶尖”或者“卓越”的意思。

他说的是那些与“ordinary”不同的人们。那些在主流价值中可能黯淡无光的人们。那些如果放在“精英们”身边,看上去像一朵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油菜花。但是在某一个奇特的方面却充满了潜力的“平凡”学生们。

或许“extraordinary”就是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或者你的孩子。

他的女儿才3岁半,却已经阅读了逾千册书籍,看过千部影碟,欣赏了百场各种演出。他的教育方式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有人质疑他的数字是在瞎说;有人认为他这是填鸭式的教育;也有人赞赏他对女儿的负责态度,认为他是一位称职的好父亲。对他的教育模式,你怎么评价?

南京一名小学生爽口爽心:让年仅三岁半的女儿阅读上千册书籍,看千部影片,欣赏百种演出。作为父亲,希望女儿能够出类拔萃、鹤立鸡群,他的出发点很好。但是女儿才三岁半,那些书本上的道理、知识她哪能记得住?岂不是白白浪费时间么?更何况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玩耍,崇尚自由。她父亲的做法就是扼杀了她的个性、束缚了她的自由!孩子就在这种书海里过日子,哪里还有时间放松一下呢?哪里还有时间找别的小朋友玩?这样一来,她的性格肯定会发生变化,她的内心说不定会很孤独呢。这种“人造神童”将来一定会成为大才女吗?

专家指出:不同的教育方式适合不同的孩子,他的教育方式对他的孩子有效果,他的孩子愿意跟他学,这样就够了。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都不一样。这个父亲可能更多地只是针对他的孩子而做出这样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可能只能针对某个特殊的个体,不太可能普遍适用,在他的孩子身上能取得好的效果未必在其他孩子的身上也会有同样的作用。

这个父亲在孩子只有3岁半的情况下就这样大胆的尝试如此创新的教育方式实在令人佩服,对于孩子的教育很少有家长能在孩子这么小的时候就开始实施。在中国对于孩子的教育,大多数家长是完全交给了学校、老师。于是就出现了好学校抢着进,差学校无人理的情况。

网友坏蛋阿四:一方面是教育界的堕落,一方面是父母们“望子成龙”的思想作祟,一个“伟大”的父亲终于做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诚然,此父亲教育女儿的精神可嘉。但这样的教育方式毕竟一厢情愿,明显缺乏互动性。

一方面是社会各界都在呼吁为学生减负,一方面3岁半的孩子已经被灌输了逾千册书籍、千部影碟、百场各种演出。不错,父亲是负责的好父亲,为了女儿的教育倾注了所有的心血。但这样的教育总让人觉得畸形,有拔苗助长之嫌。好比现代父母们对待独生子女,心态失衡下的爱之切,深爱反而变成了溺爱。

张潮有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以3岁半孩子的阅历要去理解她父亲灌输给她的那些知识,应该是勉为其难的。此父亲应该是饱读诗书之人,应该懂得“欲速则不达”的道理的。若是鬼迷心窍,硬是要把自己未实现的东西交给下一代去完成,不给孩子一些自然的天性,倘若孩子能顺利成长,那也只不过是温室里的植物罢了。

苏州读者周素娥:贝多芬的父亲常常迫使贝多芬练琴,一练就是长长的几个小时,弹得不理想就施以家庭暴力,让小贝多芬感到痛苦不堪。这也大概是形成他暴躁脾气的原因,而因为他的冲动性格,一辈子得罪人无数,家庭生活也不如人意。

现在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往往只看到子女被塑造成天才神童的七色光环,进行拔苗助长,却忽视了一些天才儿童所表现出来负面的问题。深圳的姜先生,他的女儿才三岁半,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小女童已经阅读了超过千册书籍、看过了上千张影碟,并且这么小的孩子已经欣赏过了近百场演出。这实在是一组恐怖的数据,即便是对于普通成年人,两三年间看这么多书籍、电影、参观演出也是相当了不起的,非只付出智力,没有一定的体力绝对完不成。

幼童教育应根据幼孩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以游戏为主,循序渐进,过早地让孩子学习文化,结果极可能是适得其反的。国内外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表明,对于3-5岁的幼儿,过早让其读书识字,早期智力可能属于中上水平,越往后越下降。如果不照顾到孩子的学习兴趣,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对以后的人生极其不利。即便是姜先生真的通过这样的教育培养出了神童,一个是学习得痛苦不堪的女儿,一个是健康快乐成长的女儿,你会选哪个?

南京读者红毅:逾千册书籍,千部影碟,百场演出,谁能把这几个数字加到一个三岁半的幼儿身上?就算是成人,这个目标也不是轻而易举能达到的,何况是刚刚够上幼儿园小班的宝宝?

如果是真的,那么这三岁半女娃娃就不止是神童那么简单了,三岁半?如果你说她认得上千字,那倒是可以呼之为神童,可是,她识得的远不止上千字,而是上千册书,上千部影碟,不知道供三岁半儿童可看的影碟有没有上千部,也不知道该迷你宝贝阅读的又是什么书。据其父亲自曝,他的“葵花宝典”是关于该三岁半幼儿的成长笔记,洋洋洒洒长达百万言!

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有多少父亲为了造就神童不遗余力,投入全部精力和金钱,这早已算不上是新鲜消息了。但这位父亲提供的数字,却一览众山小,独占鳌头,傲视群雄!是啊,还有谁,可以造得出超过这一系列数字的奇迹?这已是巅峰,百年之内,无可超越。

听说武功到了登峰造极后,侠客就只有独孤求败的份了,而这位父亲,在攀登的途中,已先走火入魔,把女儿当作道具,进行异想天开的“神女”造级试验。如果这故事还有一点可信,那就是父亲望女成凤性急,慌不择路、口不择言,把想象当作事实,把意愿当作奇迹,精神可嘉,其实难副。

第62章 童年创伤疗愈第10章 幸福之旅1第18章 空椅子第18章 改变是毫不费力的第10章 星云第30章 看清你的婚姻模式第40章 合一第17章 绝不能让枯燥进入课堂第1章 回归自性的圆满第51章 女孩,请好好爱自己第92章 简快心理疗法第14章 灵魂伴侣2第75章 心灵环保1第30章 人间好时节第59章 吸引高灵第9章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第28章 谋划人生从自己的兴趣开始(2)第3章 灵性修行周期第30章 克里希那穆提第4章 活在当下第110章 生活,只要记得它的好(2)第64章 佛教与科学第38章 忘我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第56章 罪孽清理第9章 笑看风云淡 坐对云起时第27章 与生命的本意连接第121章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2第27章 与生命的本意连接第87章 把关系中的伤害减少到最低1第24章 别让别人的言行绑架了你第9章 回归自性之旅2第2章 佛陀2第97章 与孩子一起创造共同的幸福时光第9章 渡2第11章 真正的快乐第96章 静待花开第8章 来到这个世界是我的选择第9章 神性的使者第99章 接纳孩子的叛逆第21章 疗愈故事第75章 心灵环保2第26章 相由心生第15章 灵魂伴侣(3)第62章 童年创伤疗愈第7章 亲子教育宣讲团第3章 灵性修行周期第99章 被“精神分裂”的孩子第23章 接纳疼痛第3章 爱的语言3第31章 新年大聚会第33章 儿子不想要奖励第9章 笑看风云淡 坐对云起时第21章 疗愈故事第1章 我得了和姥姥一样的疯病第40章 虚与实第1章 佛陀(1)第3章 爱的语言3第16章 渡9第46章 有一种女人嫁给谁都幸福第40章 合一第55章 过度教育等同于掠夺第46章 父母是祸害?第64章 佛教与科学第25章 除夕第38章 忘我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第5章 活着到底为了什么(3)第19章 爱与自由是所有问题的答案第20章 轮回4第71章 疗愈自己的贵人第3章 他为何总是**第3章 佛陀3第7章 渡第121章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2第101章 佛眼看爱情第28章 背影渐行渐远的修行第8章 渡1第74章 性与金钱第二 卷大隐隐于市前言第36章 读书会2第4章 佛陀4第113章 从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医1第61章 烦恼即菩提第54章 成长空洞第10章 回归自性之旅3第75章 世间八法(2)第78章 内在财富与外在财富2第90章 慈爱冥想第34章 爱的法则第9章 亚斯伯格综合症第117章 爱的控制1第61章 烦恼即菩提第75章 心灵环保2第87章 平行宇宙2第43章 六祖慧能第79章 心净国土净1第19章 轮回3第4章 活着到底为了什么(2)第35章 读书会1第99章 被“精神分裂”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