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第121章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第121章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污污污——

轮船的汽笛声响起。

陆时被高尔基的称赞弄得有些不好意思,借机说道:“正好,我们去看看多佛白崖。”

三人绕到了甲板另一边。

著名的多佛白崖面朝欧洲大陆,守卫着英吉利海峡最狭窄的区域,

白崖高达110米,由白垩岩和黑燧石构成。

高尔基赞道:“从法国到英国的时候我便看过一次。如今再看,仍觉得雄浑壮丽。”

一旁的萧伯纳点头,

“据说,天气晴朗的时候,站在法国就可以看见白崖,自然奇观之名可谓名副其实。只可惜,白崖每年都会被风化掉一部分,偶尔还会发生大面积坍塌。”

三人都不由得心生感慨。

过了一阵,萧伯纳拍拍陆时的肩膀,问:“要不要作一首诗?”

陆时没接茬。

一旁的高尔基好奇道:“陆教授竟然还是诗人?”

萧伯纳吟诵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写得多好啊。”

高尔基反复咀嚼着这句,

“我感觉这首诗有些……唔……这是陆教授写的吗?我在巴黎好像不止一次听到过,说是剧作家王尔德先生的墓志铭,首次出现,是在某部长篇小说尾声的开头。”

说到这儿,高尔基一脸懵,

他转向陆时,

“那部长篇小说也是陆教授写的吗?”

萧伯纳哈哈大笑,抢道:“没错,书名《无人生还》。但那本书已经不流行了,最近流行的是《罗杰疑案》。”

这两部小说一听就是通俗作品。

高尔基一脸懵,怎么也无法想象,一个能写出学术作品的客座教授、一个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同时还是通俗小说家。

太离谱了!

他紧盯陆时,

盯——

视线中充满了狂热。

陆时被盯得有些别扭,赶紧岔开话题道:“高尔基先生,你刚才批评《复活》,不是真心的吧?”

高尔基点点头,

“当然!”

若历史的走向不发生偏移,他会发表回忆录——

《列夫·托尔斯泰》。

对托尔斯泰的敬重可见一斑。

高尔基说:“可惜的是,《复活》被删减了太多内容。那么优秀的作品无法正常传播,以至于整个欧洲文坛谈及托尔斯泰先生,还是离不开《战争与和平》。”

萧伯纳单手扶住脸颊,

“看来,我确实应该找机会看看原作。”

高尔基点头,

“萧先生绝对不会失望的。”

说完,他压低声音,用一种分享秘密的神秘语气说:“两位可知,托尔斯泰先生最近又搅动了欧洲文学界?”

陆时和萧伯纳同时摇头,

“不知。”

高尔基笑道:“那你们可知诺贝尔文学……”

话音未落,

“噗!”×2

陆时和萧伯纳都喷了。

萧伯纳抓着栏杆,一阵剧烈的咳嗽,

陆时左手抚着自己胸口,右手伸到萧伯纳背后,帮忙拍背顺气。

一阵风吹来,他们的帽子被一齐吹飞,

两人都显得异常狼狈。

高尔基诧异,

“陆教授、萧先生,你们这是?”

萧伯纳露出玩味的笑容,

“高尔基先生,这件事的正主就在伱面前啊。”

他把陆时和瑞典文学院略有龃龉的事情从头到尾说了一遍。

高尔基:!!!

看陆时的目光都变了。

过了好一阵,他才说道:“有如此的国际主义精神支撑,难怪陆教授能写出《我有一个梦想》那样的演讲稿。”

萧伯纳说:“我之前就想纠正你来着,陆受邀去剑桥演讲,主题是翻译。《我有一个梦想》为即兴所作,用以回答剑桥的部分学生提出的刁钻问题。所以,《我有一个梦想》刚开始并没有演讲稿。”

即兴!?

高尔基惊得下巴掉到地上。

就在这时,不远处忽然传来了一阵惊呼,

“快看!”

旅客们都被吸引了视线。

伴随轰隆隆的巨响,多佛白崖上一块巨大的岩体脱落,直直地砸在海面上,溅起高大的水柱。

周边的人们兴奋地交流起来。

有人甚至架起了相机,准备守株待兔,拍一张照。

萧伯纳喃喃道:“没想到还真的见到了。”

这就叫一语成谶。

陆时伸个懒腰,说道:“校监先生,该看的也已经看到了,咱们回客舱吧?”

萧伯纳便“嗯”了一声。

两人准备离开。

一旁的高尔基却上前一步,说道:“陆教授学术超前,而且擅长写作,我有一篇小短文,希望您能帮我看看。”

他一边说,一边摸出硬皮的笔记本,

“其实,这篇散文本该两周前就发表在《知识》上,但我觉得相比起陆教授的《我有一个梦想》,这篇短文还是有所不足,所以才远赴剑桥,希望拿到授权。”

高尔基将笔记本一直往后翻,

哗啦啦——

纸张发出轻响。

萧伯纳笑道:“让陆教授给你们出版社当编辑?他收费可是很高的。”

高尔基动作停顿,

“啊这……”

他没想到对方会这么说。

萧伯纳又道:“再说,对于不熟悉的语言,阅读和写作完全两码事。陆能读《复活》、《战争与和平》,说明他懂俄语,但是用俄语写作又截然不同,他不一定有指导的能力。”

高尔基说:“抱歉,是我想得不够周全。”

他在船上偶遇陆时和萧伯纳,有些过于兴奋了,所以提请求时没过脑子。

陆时不以为意地摆了摆手,

“对了,你拿去《我有一个梦想》,准备刊发在《知识》上,是准备用英语?还是翻译成俄语?”

高尔基回答道:“诚然,用原文能更加准确地表达,但还是用俄语吧。唯一的问题是,我不知道以自己的水准能不能翻译到位。”

萧伯纳轻笑,

“那你应该听一听陆《信、达、雅》的演讲,里面对翻译一事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高尔基说:“刚才我就一直想问,陆教授擅长翻译的话,对俄语是否有把握?”

陆时摸摸鼻子,

“这个……”

其实有些不确定。

在他的印象里,俄语经过了多次简化,20世纪初的俄语和现代的俄语有些许不同,所以需要比照。

陆时看了眼高尔基的笔记本,说道:“可否借我一观?我对俄语了解不深,想找一篇范文。”

高尔基一愣,满脸欣喜地递出,

“陆教授请过目。”

陆时翻阅,随后便发现了自己所想的果然没错,

就比如高尔基使用的某些单词中有字母“”,但这个字母在现代俄语中已经被“ф”取代,

类似的,还有:

“”被“e”取代;

“”和“i”被“и”取代。

以陆时的俄语水平,看懂是没问题的,

但让他英译俄,可能会出小纰漏。

陆时将笔记本递回去,

结果,他还没说话,高尔基便抢先问道:“陆教授,我这散文写得如何?”

陆时满头黑线,

 ̄□ ̄||

刚才只顾着研究俄语正字法改革,注意力全放在单个单词上了,没注意高尔基写的文章内容。

他重新翻开笔记本,一目十行地阅读。

散文叫《春天的旋律》,是个短篇,统共不到六千个单词,

在散文中,高尔基将鸟儿加以“人格化”,并对其中某些鸟儿加上官衔和称号,讽刺、挖苦之意扑面而来。

陆时点点头,

“有趣,把鸟类的叫声和讽刺巧妙地结合起来,鲜明地刻画了保守派的群像。”

一语中的!

高尔基仿佛找到了知音。

他说:“我就知道陆教授能理解。”

陆时交还了笔记本,同时说:“高尔基先生,这篇散文的立意颇高,写作水平也在线,我没有什么好指点的。”

萧伯纳问道:“如何?”

他几乎不懂俄语,所以需要翻译。

陆时便简单地讲了讲。

萧伯纳听了个大概,不由得皱起眉头,说:“这就完了?”

陆时反问:“从结构上看,这篇散文已经很完整了,不结束还能怎么样?又不是按千字收费的长篇连载通俗小说,没有水字数的必要,该完结就得完结啊。”

萧伯纳摇摇头,

“我不是说结构的问题,而是风格的问题。”

他读过《随笔与短篇小说集》,尽管是译作,但里面的短篇也远比《春天的旋律》精彩。

另一边的高尔基说:“萧先生知我!不错,这篇文章确实还有一部分内容,但我认为写得不够完美,所以有些犹豫。”

他指指笔记本,

“陆教授,请从后往前翻。”

陆时直接翻开最后一页,潦草的字迹映入眼帘:

在花园的角落里,在老菩提树的树枝上,坐着一群金翅雀,其中有一只带有鼓舞力地、正向同伴们唱着他从什么地方听来的一首关于海燕的歌。

陆时咋舌。

难怪之前觉得有些熟悉,原来《海燕》节选自《春天的旋律》。

他又往前翻了一页,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确实是《海燕》。

高尔基苦笑,

“没发表《春天的旋律》还有另一个原因。本来,这篇散文我是准备发给《信使报》的,但《信使报》害怕引火烧身,不敢作为。所以现在只能考虑《知识》,但我担心……”

后面的话没有明说,陆时和萧伯纳却都能意会。

文章有很多的革命成分,更是将抵制沙皇进行到底,一个操作不好,容易出大问题。

事实也确实如此,

历史上,高尔基在《信使报》碰壁后,将《春天的旋律》寄给了圣彼得堡的《生活》杂志,《生活》没有刊载全文,而是将结尾的《海燕》单独发表在当年的四月号上,

结果就是,《生活》杂志遭到查封。

现在,高尔基考虑将《春天的旋律》刊载自己主编的《知识》,难免瞻前顾后。

萧伯纳捅捅陆时的腰眼,

“你念给我听听。”

陆时点头道:“好,我用英文念。”

他用一个相对平稳的声线朗诵道:“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随着朗诵,诗歌渐入佳境,

陆时的语气也变得急促,直到高潮处,声音不自控地提高,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有感染力的诗歌就是这样,让人会不自觉地代入。

萧伯纳击节叫好,

“精彩!”

他问高尔基:“这么优秀的作品,你竟然还觉得不满意?”

高尔基说:“《安娜·卡列尼娜》一书,托尔斯泰先生改稿12次,成稿时仍说不是最满意的状态。作家看待自己的作品,总是希望它能更好,甚至最好。”

萧伯纳同为作家,深有同感。

高尔基又说道:“萧先生不是喜欢我的《鹰之歌》吗?你看到的版本和初版也是不同的。”

《鹰之歌》发表于1895年,1899年再版时,由于高尔基在世界观方面的不断进步,提高了对改变客观世界的认识,因而对作品内容作了重要的改动。

两人关于散文和诗歌,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而陆时却一直沉默,

他盯着《海燕》,心里有话却不知当讲不当讲。

终于,高尔基和萧伯纳注意到了陆时的沉默,停下对话,一齐投来目光。

高尔基问:“陆教授,有什么问题吗?”

陆时抿紧了双唇,犹豫片刻,最终还是不吐不快道:“这一篇《海燕》到此为止,后面没有了吗?‘——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就结束了?”

高尔基轻笑,

“看来,陆教授刚才并非谦虚。你虽然懂俄语,但确实了解的不深。‘海燕’,在俄语里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用这句话作为完结,不是正合适吗?”

陆时摇头,

“我知道那一层意思,只是觉得……你看,有没有必要在后面加上一段。”

说着,他深吸了一口气,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绝对的安静席卷而来,

萧伯纳:“……”

高尔基:“……”

两人都像看怪物似的看着陆时。

过了一阵,萧伯纳才回过神,低声道:“‘——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Fxxk!我就说,陆,你是个可怕的混蛋!没有人比你更会写这类煽动性的文章了。”

陆时当场无语,

他只是吟诵了高尔基的原文而已。

高尔基仍然是一副呆呆的表情,过了好久才说:“豪情万丈,激荡人心……陆教授,我得为刚才对你的无礼道歉。”

说着,便深深地鞠躬。

陆时赶紧躲开高尔基的正面,说道:“不用,你已经道歉过了。”

高尔基却十分坚决,

“刚才,看你对沙皇的一些评价,我说你是独裁支持者。现在回头看,那是世间最愚蠢的评价,你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本章完)

第351章 后日谈1 陆昀第312章 我的判断是,你说的都对!232.第231章 评委下场238.第237章 这三天,你不用想睡了216.第215章 微不足道的作家和微不足道的工第324章 你就是我写作路上的导师!139.第138章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119.第118章 现成的新闻,有了!210.第209章 忠诚!坚定!永不背刺!94.第93章 这个甘道夫真是帅气啊130.第129章 《乡村教师》第315章 谁跟你说我大度了?142.第141章 讣告132.第131章 疯子!94.第93章 这个甘道夫真是帅气啊第26章 荒唐第306章 浪,但是不渣第44章 朦胧派创始人120.第119章 你确定要聊历史?第319章 几千字,够了218.第217章 主不在乎96.第95章 你还有什么不自信的理由?第335章 行为艺术205.第204章 一个真正有国际主义精神的学者第348章 新的传统第310章 让,福尔摩斯,再次,伟大!163.第162章 东方神仙102.第101章 可我并不这么认为87.第87章 跳舞的小人第29章 上门请教201.第200章 陆时,我的父亲!89.第89章 你忠实的同道好友,Lu(求首订!276.第275章 永垂不朽268.第267章 阴险第51章 《是!首相》第42章 我们大英帝国是这个世界上最开放的国205.第204章 一个真正有国际主义精神的学者99.第98章 他在教我们写书第338章 我是替我爷爷说的294.第293章 诺奖不能失去你,就像西方不能第338章 我是替我爷爷说的248.第247章 代入感148.第147章 陆时虐我千百遍188.第187章 荒诞大师第338章 我是替我爷爷说的175.第174章 幸好是副总统204.第203章 不进去226.第225章 创始人陆教授第1章 1900,伦敦279.第278章 知道我是谁吗?第336章 陆教授绝对是哲学大家!242.第241章 保护文学自由!223.第222章 你们不要再打了啦220.第219章 怎么哪都有他!?第13章 英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62章 嚣张291.第290章 陆时吾师!第1章 1900,伦敦第332章 文化差异第313章 陆教授,你是知道我的130.第129章 《乡村教师》第354章 后日谈4 未婚妻第75章 不知您是否需要学位?第60章 首相呼来不入门第56章 武备废弛啊第16章 洋妞第344章 一般人学不来295.第294章 内定获奖151.第150章 亲爱的 伟大的 英明神武的陆240.第239章 小说被封了285.第284章 《蝇王》第59章 可恶的中国人!第72章 教科书式的创作功底255.第254章 遥遥领先146.第145章 我们可以画!115.第114章 《女史箴图》第47章 民意调查第315章 谁跟你说我大度了?第51章 《是!首相》195.第194章 磕一个?第51章 《是!首相》151.第150章 亲爱的 伟大的 英明神武的陆159.第158章 从天而降的拳法152.第151章 陆教授真是个慷慨的人185.第184章 演员116.第115章 不正规第306章 浪,但是不渣96.第95章 你还有什么不自信的理由?第318章 设定集第306章 浪,但是不渣169.第168章 来自副总统的邀请第300章 愚蠢的成年人哟第332章 文化差异250.第249章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93.成绩汇报和更新说明第354章 后日谈4 未婚妻258.第257章 没有人,比陆时,更懂,法国127.第126章 严谨与科幻205.第204章 一个真正有国际主义精神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