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辩论

许碧今日是来给杨姨娘做法事的, 自然要穿得素淡才好。只是她来京城的时候也没想到要做法事,衣裳倒还能挑出两件来, 首饰却大都有些华丽,最后只得挑了一根灵芝头银簪,又戴了几朵米珠与绿松石串成的珠花,乍一看从头到脚都简朴得很, 还不如这丫鬟讲究呢。

看这丫鬟面上神色变化,便知道是将许碧一行人当做了出来游玩的小户人家主仆, 便颇有些趾高气扬起来。

既然这园子是佑王府包下了, 许碧估摸着这丫鬟多半是佑王府的人。她倒是不怕,却不想给园主人惹祸, 便道:“我们是路过的,天气太热有些中了暑气, 来向这里主人借口茶喝。”说着便要示意知雨等人往回走。

那丫鬟却把下巴扬得高高的,冷笑道:“这园子今日是我们郡主包下了, 你们是什么人,也配进来!还不赶紧走呢。”

许碧本来是要走的, 闻言倒停下了脚步:“听说佑王府的王妃娘娘前年在铁塔寺做法事, 有人背了重病的老母来拜菩萨却被挡在门外, 王妃娘娘还特地许了他们进来。不知你们这位郡主是哪个王府里的, 竟连佑王妃娘娘也比不得?还是说郡主就在这里, 是我们打扰了?”

那丫鬟顿时噎住了。

佑王妃做法事的那件事儿,京城里不少人都知道,连皇帝都夸一句佑王妃仁善。嫡母尚且能容病人入庙, 做女儿的却不许中了暑气的人进游赏的园子歇歇脚?何况小郡主这会儿只怕还在湖上,又哪里说得到打扰呢。

眼看这丫鬟无话可说,许碧轻哂,转身正要走,忽然听见石榴树后头,湖石根儿下,突然有人打了喷嚏。距离甚近,众人都听得清清楚楚,那分明是个男子声音。

那丫鬟脸色一下就白了,许碧立时明白,原来这丫鬟是偷着空子出来会人的,难怪被他们撞见,这般急火火地就要赶人。

这可实在是尴尬。许碧也无意去揭破别人家的事儿,连忙一示意知雨等人,拔脚就走。偏这时候有人喊了一声:“什么人在那里?”

这声音听着还远,那丫鬟却是浑身一颤,忽然也放开声音喊道:“宝山管事你挡着这些人,我去叫人来!”

许碧一怔,那湖石后头已经钻出个打扮体面的男子来,也放开喉咙喊了一声:“快叫人来,不许这些人乱闯惊了郡主的驾!”

这两人放开喉咙这么一喊,那边远处立刻有了动静,两个侍卫模样的人匆匆从小路上奔来:“什么人竟敢擅闯!”

这麻烦简直来得毫无道理,许碧都快要气笑了。九炼上前一步挡在她身前,手按在腰间。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那丫鬟却是得意洋洋,大声道:“这几人明知郡主在此还要乱走乱闯,定是有不轨之意,快把他们拿下!”

两名侍卫向许碧等人看过来,却有点犹豫。这一行人只有九炼一个男子,还是个年轻小厮,余者皆是女眷,要说是来游园的倒是更有可能,说有不轨之意……哪有这般大喇喇来行不轨之事的?

其中一名侍卫心思更灵透些,向同伴使了个眼色,便板着脸道:“此处今日有郡主尊驾,尔等不可冲撞,快退出去罢。”

这倒是个息事宁人的态度。许碧也不欲多事,便点了点头。谁知那丫鬟却道:“这几人悄悄入园来,定是有不轨之心,怎能就放他们走了?两位大哥还是先把人拘起来,待郡主回府再放了不迟。若不然,万一出了什么事,谁来担这责任?”

两名侍卫一想也是。佑王对这女儿宠爱有加,小郡主难免脾气大些。偏这丫鬟洗月又是郡主身边得用的人,若是她在郡主面前添油加醋几句,最后怪到他们头上来,可是吃罪不起。

一名侍卫便道:“几位还是跟我们往那边去罢。若你们是良家百姓,也无须害怕,只要等郡主移驾,便可回去了。”

知晴早憋了一肚子气,这会儿见两名侍卫真要上前,立刻竖起眉毛:“瞎了你们的狗眼!我们少奶奶是镇边大将军府的人,由得你们想拘就拘?”

本朝的大将军有好几位,但说到镇边大将军,说的就是沈家了。两名侍卫一听暗暗叫苦,不约而同都停了脚步——镇边大将军家的女眷自然比不得郡主,却也不是他们这些小小侍卫得罪得起的。这会儿郡主又不在,他们何必自己作主得罪人呢?

洗月也怔了一下。她今日借着小郡主在湖上饮宴的空闲溜出来与宝山私会,不想却撞上了人,心慌意乱之中也没细看,只见这一行人穿着不起眼,便以为不过是平头百姓,叫侍卫将他们先捉起来,待郡主走了再放人,便可将自己之事掩过去。横竖就这几个人,谅他们也不敢到佑王府上去喊冤。

谁知这会儿听见抬出什么大将军的名号来,她再仔细一瞧,才发现那少奶奶头上虽戴的是银簪子,身上的衣裳却是上好料子,虽然素面无织花,颜色却极润泽。尤其腰上挂着一块玉禁步,用的是上好白玉,雕出弯月里一只捣药玉兔,玉色润泽如羊脂,宝光莹莹。

洗月暗恨自己方才怎么没仔细看看。可这会儿人都已经得罪了,再后悔也晚了。她不由得没了主意,下意识地转头去看那管事宝山。

宝山也傻了眼,心里大骂洗月眼瞎,也不看清楚了就喊起来,如今倒成了他们没法下台。不过他到底是在外头跑惯的,比洗月“能屈能伸”些,当即干咳一声,堆起笑脸道:“这,这真是误会了……”

知晴忿然道:“什么误会,分明是你们——”

许碧却不想再纠缠下去了,摆手止住知晴:“既然是误会,咱们走罢。”沈家这会儿正在风口浪尖上,即使暗地里有皇帝支持,也殊为不易,无谓为了争一口闲气,再得罪上佑王府。毕竟那是皇帝的亲兄长,真闹出什么来,皇帝也为难。

知晴如今总算是有了长进,虽然还是悻悻的,但见许碧无意争执,也把到了嘴边的话又硬吞了回去,只狠狠拿眼刀子剜了洗月一下,才抢过去要扶许碧。

谁知就在双方都要偃旗息鼓的时候,却偏偏又有人在喊了:“什么人在那边?”这回传过来的动静可比刚才更大,一听就来了不少人。

许碧不由得长叹了一声,暗想今日出门没看黄历,这莫名其妙的麻烦惹上身还甩不脱了——听那边的动静,只怕就是小郡主游湖回来了。

但这会儿可不能像刚才似的一走了之,许碧只得吩咐九炼:“去说一声儿,就说咱们不知道小郡主在此,只是有些不适进来歇歇脚,这会儿就离开。打扰了郡主,还请海涵。”

她一边说,一边瞥了洗月一眼。这丫鬟要是个聪明的,就在郡主跟前帮着把事儿抹平,大家各走各路的好。

洗月能在小郡主身边做大丫鬟,自然不是个笨蛋。刚才一时心慌,又以为许碧等人只是普通百姓,才错做了决定。这会儿听许碧的话,分明也是不欲闹出什么事的,不由得心中暗喜,连忙抢着过去向小郡主道:“是镇边大将军沈家的女眷,中了暑气,往这园子里来讨口茶喝的。听说郡主在这里,正紧着要退出去呢。”

小郡主今日玩得尽兴,心情正好,闻言便摆摆手道:“既是中了暑气,就叫她们坐着罢,横竖我们也要回去了。”这园子她也来过,如今没了牡丹花,也不过就是个普通园子罢了,还不如佑王府的花园。既然已经在湖上宴饮过了,这园子她也不想多呆。

洗月心中一松,正要转回去打发了许碧等人,忽听旁边一个少女问道:“镇边大将军沈家?不就是近来拿着倭寇之事大肆宣扬,要向皇上请功的那个沈家吗?”

小郡主却对朝堂之事并不关心。整个佑王府里就没几个人会谈论朝堂之事,小郡主自然更不会去打听了,当下有些疑惑地反问:“倭寇?”

洗月认得这是小郡主要好的手帕交之一,右佥都御史家的姑娘司秀文。

司秀文之父司俨是朝中有名的“强项御史”。先帝在位时,他曾弹劾端王的舅父,一月之内连上六次奏章。端王私下使人去说情甚至威胁,统统无用,甚至连端王都被他以妨碍朝廷公务为由弹劾了一次。

当时端王军功正着,又得先帝喜爱,舅父却被弹劾得被罢了官,自觉脸面上过不去,便在节庆宫宴之上借酒盖脸,要难为司俨。谁知司俨便是正面对上了亲王,都不曾说半句软话,先帝也只能笑着说他能与当年的强项令相比,将闹僵的场面轻轻抹了过去。自此司俨就多了一个“强项御史”的绰号。

佑王自己为了不招皇帝的忌惮,恨不得关起门来过日子,可是却不想把女儿也拘在府里。那些手握实权的大臣家里的姑娘结交起来还要忌讳着些,似司俨这样的清流倒是全不必顾忌的。

且司秀文也是家中独女,自幼与兄弟们一同教养,琴棋书画都来得,只因为是庶出的,在外头便有些被别家嫡女排斥。小郡主自觉自己也不逊那些世家的嫡出姑娘,在这一点上便与司秀文颇有些惺惺相惜的意思,反而对那些唯唯喏喏的庶出女孩儿有些看不上眼。

佑王虽是天潢贵胄,却是个富贵闲人,司家与他来往也不算阿谀,亦不必有结党之忧,故而也不禁着女儿。一来二去的,两人倒成了闺中密友,小郡主有什么邀请,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司秀文。这次生辰,自然也不例外。

此时洗月自也不敢怠慢,忙陪笑道:“司姑娘说的正是,就是那个沈家。”

司秀文便轻笑了一声,向小郡主道:“可真是巧了,我正想着不知沈家人是个什么模样,今日竟就碰上了呢。郡主可能叫那位沈少奶奶过来见见?”

小郡主不明所以,道:“这有什么不能的。洗月去请便是。只是这沈家究竟是什么人,难道是极有名气不成?”

司秀文眼见许碧已经跟着洗月走过来,便笑道:“郡主在府里怕是不知,这沈家甚是可笑。自到了江浙便寸功未立,眼看着脸面上过不去,便将倭人的癣疥之疾百般夸大,无非是要争军功罢了。如今这名声,已经传得满京城都知晓了呢。”

许碧这会儿已经走到不远之处,司秀文的声音又不曾放低,一字字都被她听了个清清楚楚,顿时就恼火起来,扬声道:“这位姑娘见识着实不凡,想必是去过江浙,见识过倭人劫掠的了?”

司秀文轻嗤道:“我虽不曾去过江浙,但也听说过东瀛之事。那东瀛扶桑不过一小小海岛,离我盛朝又远,能有多少兵力?岂不就如癣疥一般。倒是有些人,肆意夸大,也不知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许碧报之以嗤笑:“这位姑娘幸好是站在京城之中说这些风凉话,若是将这话说给那些被倭寇劫掠残害的百姓听,说给那些与倭寇死斗致伤致残乃至于牺牲身亡的将士们听,只怕是要挨耳刮子的。”

司秀文的脸猛地涨红了:“你——”她出身书香之家,平日往来也多是文雅的女孩儿们,说句话都要讲究个婉转,几时听过“挨耳刮子”这样直白无礼的话?

许碧截口道:“岂不闻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位姑娘怕是平生连个东瀛人都不曾见过,却在这里大谈什么癣疥的话,岂不可笑?古有纸上谈兵,今有空中谈倭,我可真是长见识了。”

司秀文素来自诩词锋犀利,有乃父之风,怎肯被这沈家少奶奶压倒,冷笑道:“若依你这般说,朝廷要处置诸事,都要亲眼得见不成?那只怕朝中诸公都不必做事,只管到处去巡视便是。”

然而要说辩论,许碧从来不怕,立刻还口道:“若是事事皆信于人,朝廷为何要设监察御史巡察地方?只管听各地官员奏事便是了。”

刚才她听洗月管这女孩儿叫司姑娘,就猜她会不会就是那个要跟袁家结亲的司御史家女儿,这会儿便故意拿御史来说事儿,觑着司秀文嗤笑道:“该不会姑娘如此有见识,却不知御史是做什么的吧?还是以为御史乃是风闻奏事,朝廷也就可以风闻断事了?听几句闲话,便当成实证,不加查验妄下结论,朝廷官员若都如姑娘这般,着实可怕。”

司秀文父亲就是御史,怎可能不知御史的职责?一张清秀的小脸又红了一层,已然有些压不住怒气,冷笑道:“什么闲话!袁大将军镇守江浙十余年,便是与这些海寇周旋,屡立战功,难道还会说谎不成?”

许碧暗道果然是这个丫头,顿时对她的印象又差了两分,报以冷笑道:“沈大将军亦是镇守西北十余年,打得北狄不敢大举入侵,难道这样人就会说谎?”

镇守边境,战功累累,这些与说不说谎根本没有必然联系。不过司秀文既然是这个逻辑,那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真要论起战功来,难道沈文就比袁翦差不成?

司秀文果然噎了一下,但随即强辩道:“有些人到江浙一年,却是寸功未立;有人却能清剿海匪老巢,斩首数百,却不知究竟谁的话更可信呢?”

许碧哼了一声:“我不晓得谁的话更可信,只知道这十余年海匪都未能清剿,却不知是谁人之责?”

司秀文耳根都红透了,怒气冲冲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况那茫茫大海,本就出战不易,海匪又熟悉地形,自然是难以清剿。自前朝起,数百年海匪未绝,如何能让人在十余年内便将其清剿!”

许碧讥讽地一笑:“原来姑娘也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也知道海匪熟悉地形难以清剿,奈何厚此而薄彼,十余年未竟之功,竟必欲委于一年之内不成?”

这下司秀文真是无话可说了。她晓得自己是有些失了冷静,说话太急,被这位沈少奶奶抓住了把柄——袁家是镇守江浙十余年,沈家却是才去了一年,拿战功说话,的确是很不公平。

许碧还在侃侃而谈:“至于倭寇之事,彼虽国小,野心却极大。且正因国小物少,才更觊觎我盛朝。须知饥饿之兽,却比吃饱了的更为危险。姑娘既对东瀛所知不多,还是莫要轻下结论为妙,免得误听人言,自己倒成了笑话。”

毕竟司俨的名声很好,许碧虽然觉得他“眼瞎”,但看在他硬骨头的份上,还是打算点一点司秀文。倘若能因此搅和了袁司两家的亲事,那倒是件一举两得的好事——既给袁家扯了后腿,又积了德呢,毕竟袁胜玄这种人,谁嫁他谁倒霉!

司秀文紧紧抿着嘴唇没有立刻说话。她没少读书,自然知道许碧这饥兽理论有些道理。然而想到那日偶遇的袁家二公子,心里不由得又动摇起来。

那日她想去书斋挑几本新出的游记,半路上马车却被迎面驶来的车给撞了。她本有些不悦,那边却下来一个娇怯怯的女孩儿,自言是初来京城不熟道路才令马车相撞,言词甚是谦卑。司秀文从她的丫鬟口中听出这女孩儿也是个庶出的,平日里谨慎惯了,这会儿撞了别家车马,便十分惶恐……

司秀文自己是庶出,自是难免对同为庶出的女孩儿有些怜惜,见状反安慰了她几句,方知对方姓袁,也要去书斋挑几本琴谱。既是撞坏了司家的马车,袁姑娘便请司秀文坐了她车一同前往。

谁知在书斋正挑着书,那袁姑娘的兄长倒来接妹妹了,闻听妹妹撞了别家的马车,连忙又替妹妹说了几句赔情的话,且亲自护着马车,将司秀文送回了家。

恰好司御史并不在家中,便由司秀文的二哥出面,与那袁公子交谈了片刻,方知道他原来是太后娘家的堂侄,如今镇守江浙的袁大将军次子袁胜玄。

司秀文的二哥与他交谈之后,倒是说他腹中颇有些文墨,并非一般行伍之中的莽夫,倒是投了契。只是碍着司御史正要弹劾沈家,不好与他多做往来,但若在外头偶尔相遇,倒是也要攀谈一番的。

论起来,司秀文至今也不过只见到了袁胜玄两次,然而那人的神态容貌,却是一想起来便如在目前,竟是记得格外清楚。

司秀文自小在家中做男儿教养,亲戚中的堂表兄弟不必说,便是司俨一些同年家中的子弟也见过些,然而袁胜玄却与他们都不同。

那些书香之家的子弟,多数白皙温雅,便是最不羁的少年,也还是文质彬彬的。可袁胜玄却是肤色黝黑,眉目张扬,笑起来露出雪白的牙齿,像似一头年轻的野兽,既让人觉得有几分危险,却又带着野性的吸引力。

司秀文从未见过似他这般的少年郎,几乎连自己都不曾意识到,她仔细地倾听父亲谈起袁沈两家之争,并在不知不觉之中,已经对沈家起了厌恶之心,是以今日听说来的是沈家女眷,便忍不住想要出言讥讽一二。至于这厌恶究竟有几分是因为看不起沈家争功之举,又有几分是因为袁胜玄,却是连她自己都不知晓。

这会儿听许碧侃侃而谈,司秀文那一颗心在胸中左右摇摆了片刻,终究还是倾向于袁胜玄的那边占了上风。只是若再拿海匪倭寇之事说话显然无用,司秀文蓦然间想起一事,一时间不暇思索,脱口便嗤笑道:“若说笑话,沈家少将军逼奸母婢,这才是笑话呢。”

没错,她在听到外头传闻时,对那位沈少将军实在是不齿。男子三妻四妾也是常事,可以势逼人,竟要闹出人命,这便落了下流。想那位沈大将军当年在西北也是战功累累的,怎的竟养出这等的儿子来?都说有其父方有其子,若儿子如此,那父亲之德性也颇可疑,难怪会闹出争功之事了。

第57章 舌战第31章 戏精第55章 游园第95章 归来第102章 召见第95章 归来第130章 林家第60章 头痛第7章 旅途第53章 选中第34章 正位第114章 好事第156章 恨意第16章 出嫁第124章 意思第125章 心事第134章 朝贺第73章 意外第60章 头痛第85章 谈心第40章 恶客第12章 杀人第80章 冲突第74章 过节第25章 旧事第58章 位份第135章 有孕第172章 庆寿第119章 回京第63章 府里第39章 爬床第88章 远见第35章 春心第159章 阴谋第10章 绑架第150章 假孕第58章 位份第123章 抓周第177章 同归第14章 结拜第58章 位份第12章 杀人第65章 不祥第76章 顺心第63章 府里第61章 前途第101章 死讯第29章 刺探第63章 府里第166章 决定第38章 茶园第173章 寿宴第141章 小产第79章 夜课第116章 花会第146章 重逢第137章 真灵第113章 姻亲第152章 一见第13章 获救第8章 驿站第105章 红白第50章 回门第67章 计划第123章 抓周第115章 贤良第46章 途中第103章 请罪第138章 提亲第80章 冲突第1章 待嫁第29章 刺探第102章 召见第82章 及笄第77章 说亲第108章 揭开第61章 前途第59章 欢喜第117章 交易第151章 目的第168章 成亲第99章 设局第134章 朝贺第72章 中秋第29章 刺探第148章 愚妇第43章 花宴第167章 孤注第180章 举丧第47章 上当第173章 寿宴第116章 花会第158章 法事第1章 待嫁第149章 公主第113章 姻亲第131章 事发第157章 思量第84章 摊牌第41章 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