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顺心

好好的一个中秋佳节, 宁寿宫却不是□□宁了。

“姑母——”袁胜兰气得直哭,“袁胜莲那个贱人, 她怎么能——”

“小声些。”袁太后微微皱眉,“珏儿刚刚睡下,你这般大声,仔细吵醒了他。”

袁胜兰只得把声音降低, 被噎得直打嗝:“姑母,今日那顾充媛分明就是故意的!”

袁太后已经从心腹宫人善清处得知了今日之事, 叹了口气道:“你也是多事。她们说她们的, 你若不问,也不会有这一场。”

“可是她们都知道了, 早晚也会传开,只有我不知晓。”袁胜兰真是要气死了, “姑母,您怎么都没告诉我!”

太后眉头又是一皱, 一旁的善清忙道:“昭仪,太后也是前几日才知道, 原想着过了节再告诉昭仪, 免得昭仪连中秋都过不好。”

袁胜兰也觉得自己口气是有些冲了, 连忙放软声音:“姑母, 我, 我就是气袁胜莲……姑母,不能让她进佑王府,把她送回家去。”到时候父亲和哥哥一定会好好教训她!

袁太后摇了摇头:“佑王已经将此事告知皇上了。等他们府里那个病怏怏的侧妃死了, 就立她为侧妃,这也够有诚意了。再说,有了佑王也好。”

袁胜兰没明白她的意思:“可是,姑母,她现在是做侍妾,还是与人私通……”

袁太后脸色一沉:“别胡说!佑王是重礼相聘,什么私通,根本没有的事!不过是两情相悦罢了,虽有些不合规矩,可也算是一段佳话。”

她看袁胜兰还是一副犟头犟脑的模样,便放沉了声音道:“那是你的姊妹,事关袁家的声誉,你若在外头胡说,我可不饶你!行了,这种事就算宫里也不过是议论几日,过后自然就罢了。再说,你只消能得了皇帝的宠爱,这些闲话又有什么用?”

说到这个,袁胜兰就有些泄气,小声道:“皇上,皇上还是喜欢那梅氏……”

“谁叫你在家里不多读几本书。”袁太后不客气地道,“如今进了宫,就安下心来多学一学。我看那许氏不是日日跟着你,你与她学学不就是了。皇帝喜欢什么样,你就把自己变成什么样,若不然,难道还让皇帝来将就你不成?”

袁胜兰低头不吭声,袁太后便闭了闭眼,手按着太阳穴道:“我也乏了,你回去歇着吧,把我的话好好想想。我能接你进宫,可不能强按着皇帝去宠爱你。”又叫善清,“把那红枣黄芪茶拿两包出来给昭仪。好好养身子,早些怀上龙种,才是最要紧的。”

善清将袁胜兰送了出去,回来就见袁太后叹了口气:“可算是走了,吵得我头痛。”

善清连忙上前来给她轻轻按揉太阳穴,轻声道:“昭仪还年轻,遇事冲动了些,难免要落了别人的圈套。”

袁太后嗤了一声:“顾氏素来狡猾,看着老实,实则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你看着,有机会就给她个教训。到底是我的侄女,不能由着她这般算计。”

善清轻声应了。太后出了片刻的神,又道:“江浙那边可有消息?”

善清回道:“从司家人去了江浙之后,这几日没有新消息,大约还是那样罢。太后别急,若有消息很快就送进来了。”

袁太后叹了口气:“总觉得有些不安。沈家去了江浙,就没好事。只但愿老四能压住他们罢,至少也不能让他们再立什么功劳了。”她向窗外看了一眼,看着天空那银子似的圆月,叹道,“只怕这个中秋,他们也过不好。”

袁家的中秋的确过得不怎么好,就是中秋之后也不太好,至少比起沈家来说那是远远不如。

“夫人!”翠罗一溜小跑进了院子,“二少爷回来了,二少爷回来了!”

沈夫人正有一搭没一搭地做针线,闻言一针险些戳在手指头上,呼地站了起来:“安儿回来了?”

翠罗连忙点头。她自紫罗被撵后也过得战战兢兢的,今日原是去门上找个小厮替她出去买花线,正看见沈云安回来,连带身边的小厮青砚澄砚都是一脸喜色,便晓得多半是中了。这可是在沈夫人面前讨喜的好时机,立刻连给门上小厮的钱都不及要回来,撒腿便先跑回来报信:“奴婢看二少爷身边的人都喜气洋洋的,定是中了!”

沈夫人喜得不知该说什么好,正要亲自往外头去迎儿子,便听脚步声响,却是沈云安已经风尘仆仆地从外头进来,先给沈夫人跪倒磕了个头,才道:“儿子没辜负母亲的期望,总算考了个秀才回来。”

他后头跟着同样风尘仆仆的剪秋,喜气洋洋地补充:“夫人,二少爷是第二名呢!那考官都夸二少爷是年轻俊彦,将来前途无量!”

这下沈夫人更喜了,连忙亲手上去扶了儿子,只道:“瘦了,黑了,定是累着了。”连说了几句,才想起吩咐红罗去准备沈云安爱吃的菜,又连声叫给全府下人放赏,每人多加一个月的月银。

一时间满府的人都来给沈夫人磕头道喜,喜得沈夫人合不拢嘴,直到见沈云安脸上露出疲色,才想起儿子千里迢迢地回来,连忙叫他去洗漱先休息,自己在屋里转了一圈,才想起来对沈云娇道:“给你父亲写信报喜。”

沈云娇也乐得合不拢嘴:“娘,哥哥这回成了秀才,是不是要向董家提亲了?”

“对对对。”沈夫人直点头,“我高兴糊涂了,竟忘了这事儿,是该办起来了。”

红罗笑道:“夫人别急,这一样样地来。今日先给二少爷接风贺喜,再向老爷那里报喜,然后夫人再去向董夫人探探口风——其实奴婢这话也是多余的,董夫人怕是也早相中了咱们二少爷,只差夫人去捅破这层窗户纸了。”

沈夫人笑得十分畅快:“不单这事儿。安儿中了秀才,董夫人那里还要荐他去书院呢。”

红罗忙道:“这可是好极了。有个大儒做先生,二少爷下头就是先折桂再簪杏,喜事连连了。不不,奴婢还少说了,是小登科后大登科,还有花烛之喜呢。”

沈夫人笑了好一会儿,才发现屋里缺人:“大少奶奶呢?”连香姨娘和沈云婷都过来向她道喜了,却不见许碧的影子。

“大少奶奶还没回来。”红罗正打算趁着这喜劲儿提提自己的事,却听沈夫人提起许碧,连忙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今日一早许碧来请安的时候就说沈云殊养伤无聊,叫她陪着出去散散心。

“都这时候了还不回来。”沈夫人皱皱眉头,“哪有一日都不着家的,许氏这是越发的没规矩了。”

其实许碧并不是不想着家,只是这会儿沈云殊正在跟人谈话,而且兴致颇浓,完全没有要回家的意思。当然,她也听得挺起劲的……

此处是茶楼雅间,一张圆桌之旁除了沈云殊与许碧,还有三个男子。居中那个,就是梅皇后的族叔,岭南一带有名的大儒,梅汝清。左右则是他的长子梅若明,次子梅若坚,据说都是那一带的才子,皆是在十七八岁上就中了举人,但尚未应春闱。

这三人从面貌上看就知道是父子,都是国字脸膛,肤色被阳光和风雨打磨成了蜂蜜色,比之沈云殊这个武将都差不许多,完全不是许碧想像中的白面儒生模样。

梅汝清端起茶杯饮了一口。他只穿一件普通的青布袍子,伸出来的手也是皮肤粗糙简直似个农夫,可举手投足却见出一派儒雅洒脱,教人看了说不出的舒服。

“自闽南行来,沿海亦偶见有倭寇,此为前朝所未有,可见倭寇之患,确系日重,不可轻忽。”梅汝清的官话还略带点儿岭南口音,听起来有点软绵绵的,可语气却十分之刚硬,很容易让人想起《论语》里说的,“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这句话。反正许碧对他颇有好感。

“梅先生是自闽南一路游历过来的?”沈云殊精神一振,“便是为了倭患?”

梅汝清并不拐弯抹角,点头道:“闽南尚且如此,何况江浙。老朽与两小犬皆略通倭语,或于将军有所一用。”

哎哟这是自荐来的日语教师啊!朝廷三催四请的都弄不来一个通译,这会儿人家自荐的一下就来了三个。可见大儒就是大儒,不仅仅是学问好,还有一颗为国为民之心。

沈云殊也是大喜,立刻就请梅汝清三人到沈府去住,却被梅汝清婉言拒了:“老朽以为,军中斥侯均应略习倭语,若得主将应允,老朽欲公开授课。”他略一迟疑,又补充了一句,“犬子倭语未熟,不足为师,若有不弃欲共同商讨修习,倒是无妨。”

许碧立刻就推翻了自己刚才的结论。到底是肚子里有墨水的人,可不单单只会开门见山。方才这话说得多么委婉,就是说我本人是要公开合法,得到最高驻军将领允许的情况下为侦察兵们公开授课。

这个最高驻军将领当然不是指沈大将军,而是指袁翦了。也就是说人家并不瞒着袁翦偷偷摸摸,好像把公粮变了私粮似的,那太也有失大儒光明正大的身份了。

不过相对的,两个儿子就不去上公开课了,而是可以在家里开补习班,愿意来的可以报名。名义上是梅若明和梅若坚水平不够,其实就是给沈家开了方便之门,让他们可以做一点非公开的事情,毕竟家庭补习班这种事都是私人的,并没必要非得先报给袁翦知道。

沈云殊心领神会,笑道:“梅老先生赤心报国,在下真是无任钦佩。正好军中通译不足,水平亦是参差不齐,在下明日就上报袁大将军,择日请梅老先生开课。只是两位世兄既是无事,前来江浙总要与此地的读书人有些来往,若住客栈未免不便。今日既是在下先遇到老先生并两位世兄,少不得近水楼台先得月,要请到家中住几日了。舍弟也是一心向学,若能得两位世兄近前请教,实是幸事。不瞒老先生,在下虽是行伍之人,也晓得读书重要,亦想向两位世兄请教,还望两位不要嫌弃粗人。”

他说着就喊五炼:“快遣人去客栈取梅老先生的行李,速回去将园子里的书斋收拾出来,请几位入住。”

五炼不由得怔了怔。他刚才就在一边听着呢,梅汝清明明是婉拒了去沈府住啊,自己家大少爷这样,未免有点强人所难的意思了吧?

沈云殊瞪了他一眼:“还不快去!”五炼一身好武艺,素来稳重可靠,就是在有些关节上不那么通透……

许碧偷笑了一下,起身道:“既然这样,我先回去收拾书斋。”沈云殊就是要把人“强抢”进沈家呀,这样梅汝清就不必再向人解释为何会住进沈府了——没办法,秀才遇到兵嘛,除了被抢还能怎样?

沈家这么大张旗鼓地跑去客栈搬行李,袁胜玄那边自然立刻就得了消息:“碰到了梅汝清父子?”

“是。”他派去专门盯着沈云殊的属下回道,“沈大郎带着妻子外出,似是在茶楼里认出了梅家父子,之后说了几句话,就叫人去把梅家父子的行李全部搬进了沈府。梅汝清似是有些不愿,但沈大郎说,梅汝清通晓倭语,要请他在军中为斥侯们教授倭语。”

梅汝清的大儒之名,不仅是他会做文章,还因为他自少年起就喜游历,去过不少地方。据说他走过的地方越多,就越感慨于语言不同的不便,因此自己不但学了不少地方方言,还学了夷语和北狄话,想不到如今连倭语也会说了。

可是梅汝清学倭语……袁胜玄想一想这其中的含意,就觉得心里发沉。梅汝清当年学夷语,是为了劝夷人向汉,正是他在岭南的教化之功成就了他大儒之名;学北狄话那更不用说了,是因为北狄常年为患,只不过他还没去北狄,西北就被沈家平定了,所以这北狄话大概是没用上。

那他现在又学了倭语,这只怕就代表了他本人的意思——他觉得倭寇必要为患。

梅汝清一个人没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他很有些景从之人。就像司俨一道奏折上去,一串儿人跟在他后头弹其所弹一样,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总归他是能引导一股力量的,否则他又怎么会想着去娶司家一个庶女?

如今梅汝清也是一样,那就难怪沈云殊像抢什么似的把人给先弄到了自己家里。且梅汝清还是皇后的族叔,他身后还站着梅家……

袁胜玄揉了揉眉心。沈家父子最初来江浙的时候,袁家并没有很把他们放在眼里。谁都看得出来,皇帝是忌惮沈家在西北的势力,想借袁家之手削弱他们。

开始事情也进行得十分顺利。沈家父子总共只带了五百余人,在江浙数万大军中根本掀不起浪花,甚至沈云殊自己都险些死了,若不是被冲喜救了一命……

一想到冲喜,袁胜玄就有种想咆哮的冲动。沈云殊成亲那天,袁家都在等着看好戏。袁大少奶奶从沈家回来,兴高采烈地描述沈家如何用沈云安代为拜堂,以及娶进门的许氏虽然年轻貌美,却“看着就福薄,是个守寡的命”。

结果呢?许氏进门,沈云殊的伤竟当真就好了。不仅如此,之后沈家竟还步步顺利,直到如今。袁胜玄原是个不信神佛命数的,可这会儿也忍不住要疑心一下,是不是那许氏真的命中旺夫?

“不能再拖了……”袁胜玄喃喃自语。单是一个司俨,他应付起来已经有些吃力,再加上梅汝清,朝廷对倭患必然就会重视起来。现在当然还不怕什么,但再拖下去,谁知道沈家父子又会做出什么来?

抗倭?倭寇当然是要抗的,但抗倭的只能是他们袁家,不能有沈家什么事儿!沈家这些日子,未免也过得太顺心了。

沈家的确是过得顺心,尤其是沈夫人。

“我正说要去拜访夫人,怎么倒劳动夫人登门了?”沈夫人一进客厅就笑起来,先问厅里伺候的丫鬟,“上的可是白茶?董夫人就爱这个,不爱龙井茶,可别上错了。”

丫鬟忙答道:“奴婢都记着的,是沏的白茶。”

董夫人端庄的脸上就露出了笑容:“你每日管着多少事,还要记得我最爱白茶,也未免太费心了。”

沈夫人笑道:“别的事我也不记,你就这点爱好,我记一记又何妨?你我的交情,难道我爱喝什么茶,你不记得不成?”说着还四处瞧,“怎么没带三姑娘来?上回我看她喜欢那刻葫芦,这回特地叫人从西北带了几个好的,还有些小玩艺儿,都是那边的东西,倒也有些野趣,都等着给她呢。”

董夫人脸上笑意就更深:“今儿是来给你家二少爷贺喜的,你倒惦记着她呢。”

“我不惦记她惦记谁。”说到沈云安,沈夫人也是笑得眉花眼花,“倒是安儿,只是一个秀才,说来贺喜,我就不好意思了。”

董夫人摇头道:“别说‘只是’个秀才,这却是进身之阶呢,在这上头把基础夯得实了,下头才好去应秋闱。这秋闱是最难的,自来都说乡试难,会试易,殿试更易,必得秀才做得扎实了,才好晋身。”

她娘家夫家都是正经应试出来的,说的话自然是经验之谈,认真说了一番才道:“原说要给你家二少爷荐个书院,不过听说你家大少爷请了梅家大儒在家里住着,这倒是极好。我娘家妹子就嫁在梅家族中,晓得这位梅大儒学问极是扎实,近水楼台,让二少爷多多请教,必定获益。”

沈夫人忙道:“可是我忘记了,你家跟梅家还有亲的。只是这位梅老先生性情有些——也难怪的,他原本不想来我家住,是我家大郎硬请了来的,这些日子都有几分不悦,只说要去营里给那些斥侯们教授倭语,并不肯久居。倒是他两个儿子甚是客气,与安儿倒还说得来。”

沈云殊硬请梅家父子的事儿都传遍整个杭州了,甚至还有传言说教授倭语也是他硬逼着梅大儒做的,梅大儒怕倭寇当真为患,只好答应了。

董夫人对这种无礼行径是有些不悦的,但她向来有话会在当面说,这会儿沈云殊不在,她若是批评起来就成了背后说坏话,这却有悖她的准则,便只得不谈沈云殊,道:“泥人也有三分土脾气呢。不过梅大儒是明理之人,只要二少爷诚心求学,时日久了,他自然就会接受。且梅家两位公子也都是学问扎实之人,先请教他们亦是极好的。”

沈夫人连连点头。她心里挂念的却是另一件事,见话说得差不多了就轻咳一声:“说起来,安儿自己知晓上进,我也就放心了。如今我操心的倒是他年纪也到了,这大事尚未定下来……”

这件事其实两人已然有几分心照不宣,董夫人对于沈云安一举得中秀才心里也是满意的,微微笑道:“二少爷年少有才,又自己上进,谁家得着这样的女婿不高兴呢?”

沈夫人便笑道:“若真如此,我可就要请媒人上门了。”又道,“原这些话该是我去贵府上提才是,只是我心急。若夫人觉得这样失礼,明日我再登门拜访。”

董夫人不由失笑道:“这又是何必。只消儿女们过得好,我难道还硬要挑你这个礼不成?”其实她今天的是不想来的。沈云安不过是中了秀才,送一份礼过来也就是了。正如沈夫人所说,这亲事原是该男家先登门提起的。

只不过一听说梅大儒进了沈家,董大人就力逼着她往沈家跑一趟,打听打听梅大儒在沈家究竟做什么呢。董夫人这辈子学的就是以夫为天,纵然再不情愿,也只能登了沈家的门。她一个妇人家,也不好去见梅家父子,只得托沈夫人转送一份礼。

“说起来都是亲戚,只是梅大儒如今也不见外人,我家大人也只得叫我过来了。”董夫人很知晓自己丈夫的德性,他是见了哪一边都要讨好的,梅皇后的家人自然更不能放过,更何况还有姻亲,名正言顺。

她管不了丈夫,也不想管,由得他去吧。说起来胆子小倒是不会招来大祸,至于将来董家还能不能再上一步,其实与她没有多大关系。她现在只想把最后一个女儿嫁好,然后董家有什么日子,她就过什么日子呗。

第102章 召见第127章 糊涂第157章 思量第75章 前程第73章 意外第109章 观潮第163章 小产第72章 中秋第50章 回门第81章 利害第72章 中秋第131章 事发第145章 相看第3章 嫁妆第77章 说亲第129章 巴结第8章 驿站第7章 旅途第74章 过节第142章 赔礼第62章 表妹第2章 议定第151章 目的第38章 茶园第161章 祈福第73章 意外第149章 公主第6章 姐妹第74章 过节第103章 请罪第149章 公主第27章 私心第161章 祈福第57章 舌战第43章 花宴第142章 赔礼第166章 决定第47章 上当第2章 议定第145章 相看第181章 大局第69章 又遇第99章 设局第97章 圆房第168章 成亲第34章 正位第26章 内情第126章 生辰第121章 入宫第37章 行动第75章 前程第80章 冲突第104章 回家第179章 出征第12章 杀人第167章 孤注第7章 旅途第55章 游园第71章 连环第94章 宫宴第154章 钟情第180章 举丧第163章 小产第123章 抓周第61章 前途第78章 私赠第18章 敬茶第157章 思量第16章 出嫁第107章 暴病第62章 表妹第98章 良配第38章 茶园第31章 戏精第94章 宫宴第106章 成亲第174章 逼宫第6章 姐妹第178章 遗言第52章 赏花第108章 揭开第25章 旧事第125章 心事第52章 赏花第128章 次子第157章 思量第109章 观潮第57章 舌战第75章 前程第106章 成亲第129章 巴结第36章 挑拨第80章 冲突第108章 揭开第168章 成亲第92章 年关第6章 姐妹第171章 做媒第154章 钟情第52章 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