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郭成仪(下)

但赵匡义仍不明白宋九手中这个仪器的重要。

郭成忐忑不安的坐下。

宋九问了一句:“二大王,汉刘,晋司马,隋杨,唐李如今何在?”

这几姓当中,隋朝杨虽贵,也是望姓,隋朝立国太短,司马立国时间不短,不过西晋时间不长,东晋司马与诸士族共治国家,加上复姓,影响不远。但余下两姓,影响皆不低,刘姓不一定是汉刘血脉,有一些胡人也改为刘姓,李姓亦是如此,象李存勖,他不是汉人,但改了李家,而且李唐中的李不是最贵,最贵的是陇西李与赵州李,五姓七家与唐王朝成为一个历史,可散在各处的后人仍在。但真想找这几个皇室的后人,太容易了。可谁找,那才是真正的找抽。

赵匡义道:“宋九,你有话直说吧。”

“有关系,”宋九道。

还是从六分仪讲起,郭成去了岭南,看到影子不同,就在想一件事,指南针的出现,无论航海或者行军,都派上用场,仍不足。例如开封到蔡州,几乎是南行,又是多平原地带,有了指南针,遇山开道,遇水架桥,到蔡州不会迷失方向。然而到大海上或者到蕲州呢,蕲州理论是开封的正南方,然而大别山一隔,必须绕路,几下子一绕,是知道正南方在何处,若不问百姓没地图没向导,未必知道大军行到哪儿了。

因此他想从这个影子发明一种更先进的仪器,用此来甄别方向。不过这个困难太多了,因此想到地球的运转,太阳的角度。

宋九仅是提出太阳为恒星,没有说更多。因此参照物还是太阳。郭成想来想去,最终想出一个办法,用两个镜子,一块是一边透明,一边能反射的固定镜子。一块是可移运的活动镜,将太阳的投射排成一条直线,那么通过计算,就可以得出这个位置的南北,也就是纬度。

但实际执行起来,误差很大。

一度他产生迷茫。直接轮放时,他返回京城,将这个想法与宋九说了一说。

对六分仪宋九不大清楚,前世的六分仪也很复杂了,不过相关的原理知道一些,立即找出来误差的原因。首先它阴雨天不能使用,别要说星星,这时代天文学没有那么成熟,迷信色彩重。参照物还是太阳,这个问题也不要紧,难道天天下雨吗?

第二个就是时间,下午时测量最准确。但这时对经度了解也不科学,例如密州正午就比开封正午早了四十多分钟,这个也没事,较正沙漏,实际作坊里正在研究时间的器材,虽未成功,进度不慢,明年可能就会成功了。那就是钟,但宋九也没有想到一件事,在宋朝实际就出现了原始的钟。是苏颂研究的,就在后面一百年。

不过这个钟比苏颂那个种进步多了,它是真正的挂钟。

宋九指明了一些方向后,仍然交给郭成研发,还拨出一些钱帛做为研发资本。又替它取名为郭成仪。

他讲完了,赵匡义仍莫明其妙。

宋九徐徐说道:“二大王,其他地区我不大清楚,但江淮船只在码头停泊很多,我偶尔与他们交谈,这些年国家太平,江淮富足,许多人家有二子三子四子,这些孩子十几年几年,就会成家立业。若是论武功,我朝恐不及唐朝,但论内治,唐朝远不及我朝。从贞观到天宝是多少年,人口迅速从两百万户变成了九百多万户。可我朝疆域远不及唐朝,我算过,无论怎么开垦,我朝就是将吴越南唐北汉收回来,耕地不会超过九百万顷。果园蔬圃桑麻棉花,最少要占据近半。余下一半地产粮,若是不争高产的围圩地,一亩地产量勉强才二石,就是争也有限,打算种子与耕种进化,这一半地粮食还要扣除牲畜家禽所用的杂粮,酿酒的粮食,它又养活多少人,三千万户登天了。”

“三千万户,怎么可能?”

“二大王,我只说天宝,若无安史之乱,以唐朝人口增涨,到三千万户需要多少年。而且因为唐朝租庸调制,多是以丁口计税,故隐户现象比我朝重,说九百万户,实际也有了一千五百万户以上。况且我朝。”

不要说宋九自信给宋朝的推动作用。

史上宋朝已达到了两千多万户,耕地面积乃是宋真宗时,五百多万顷。但因为宋朝田亩计税,又隐户也隐田,实际那时就接近了七百万顷,熙宁变法,开垦的耕地更多,户册上也许不足三百万顷,实际可能会达到八百多万顷。这是一个可怕数字,宋朝面积最盛时是童贯开边,达到新疆,与大半个青海,也占领了许多西夏的地盘。次之是拿下北汉不久,银川与南北河套依然有宋朝驻军,有驻军,虽以羁縻为主,也能说是宋朝的疆域。可是这两者时间不长,真正的面积不足三百万平方公里。八百多万顷几达十五万平方公里,耕地开发比例达到百分之二十出头!

但这是低产时代。

实际北宋末年兼并现象严重,虽有许多人很有钱,有钱到山东一富豪拿出几百万缗钱做善事,免去数州欠负与当年所有赋税,但贫富严重不均。就是没有金人南侵,已有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的萌芽。

养不了这么多人!

也许三千万户对于赵匡义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但用天宝人口与国策相比,并不难以理解。

“难怪魏征说守国更难……”

“二大王,并不难,只是我们眼睛一直盯着国内,盯着过去,示问过去当真那么好吗?不是。比如大禹治水,扬州没有开发出来,乃是水泽之地,故列九州最下。扬州在我朝饱尽战火,就是如此,谁敢将它列为九州最下?”

“你说吧。与这个小东西有何联系?”

宋九继续解释。

六分仪他知道一点,但根本就没有想起来。郭成迷茫,宋九却看到它的意义。郭成想用在陆地上,宋九马上就想到了六分仪与八分仪,实际它就是一个更落后的八分仪。

经纬当中。想测量第一个是时间,作坊里正在研究时间,不是沙漏与水漏,这是真正的钟。若是误差不大,就能将开封的时间固定起来,经度在变。时钟不会变。那么测量经度很是容易,象密州到开封通过影子测量正午,再看时钟,马上便会量出它们不同的经度,若是能丈量出直线距离,甚至能通过这个长度与经度差距。能大约推算出这一纬度总长。

难的就是纬度,一旦郭成仪研究成功,纬度同样不成问题。

这个意义非同小可,首先制图上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地图再也不是以前那种让人悲愤的地形图了。

第二个就是航海。

其他航海不提,大家很陌生,但衙内们打造这些船京城都知道的。下水七十多艘船,航行近三百次,大海上太危险了,两艘船被风浪打沉,这是船队,部分人乘坐宋九所做的那种皮筏子救上来一部分。还有一艘船吹离了航线,不知去向。不是它一艘,高家的船就曾被吹到钱塘江口,侧帆也不行,北风烈。仅是一天,再往西驶,到杭州湾了。这是有指南针的,不然它就会成为李白那个倭国朋友,能吹到广州去。

这艘船是吹到陌生的地方。还是吹沉了,不得而知,但自此再也没有回来。

吹沉了,无奈。

若是吹到陌生的地方同样很悲惨,比如吹到大洋洲岛上,有陆地了,也有人了,但能否对着那些穿着树叶的土著人问,哈罗,老乡,这里哪里。不要说听不听懂,就是听得懂,他们又知道哪里。失去了方向,休想回家……

然而通过时钟的误差与影子的长短测量经度,郭成仪测量纬度,就是到了南极洲,测量出经纬度,不要太精确,也无法精确,那可以及找出回家的路。自此以后,茫茫无际的大海再也不会成为一个超大的迷宫。

“你是说若你那个什么钟研究成功,再有这个郭成仪,就能算出大地的长度?”

“二大王,纬度非是经义,大地的圆的,正中纬线不是在我朝,可能在占城以南,从我朝算出来的纬度还非是大地的长度,只有经度长度大约相仿佛,可是又不大好计算。能算出来的只能是京城所处的纬线上的长度,包括海州陇州,基本是在这一线附近,但肯定不是大地的最大纬度长度,只能达到一半左右吧。若是加上误差,那个悬殊更大。”

“那也好啊。”赵匡义显然来了兴趣,天地无边是古今往来的观念,现在能大约估算出大地长度,也是不错的。走了两步,又问:“这与人口,汉刘唐李有何干系?”

“地有所载,也就是在地载荷能力有限,郭成仪的出现,利于航海,航海能给国家带来多少收入不提了,但还有一个有利之处……”宋九找来笔,画了一个地图,未画南北美洲,太远了,只画了大洋洲与南海诸岛地图,有些国家与宋朝来往了,例如三佛齐,这些岛国有的开始有了初步文明,有的还十分落后。

南海周边难,象菲律宾的麻逸,受了中国的光,开始有了一些文明,但就是这个文明仍很落后。宋九的意思也就是人口增加到一定地步,将活不下去的佃农组织起来,通过一些激励的手段,向海外诸岛移民,但现在不急,不过可以等将南唐北汉的事定落下来后,在海外组织一些桥头堡。再从宗室中选拨一些子弟,以及一些功臣后代,大规模移民后,治理海外。

“不妥,那还是宋朝子民吗?”

“二大王,唐朝禁止百姓出国,甚至不允许他们前往羁縻地,如今唐李何在?我朝开国后宗室不多,但往后宗室越来越多,国家如何安置?他们在海外,无论手中子民多少,受土地限制,不会达到中国之数,况且隔着大海,如何威胁到中原?不威胁到中原,枝繁叶茂,那是赵氏子孙。我再斗胆说一句,我朝能屹立多久,一千年如何?”

赵匡义有些气沮了,休说一千年,能有一个五百年六百年,那就算是长命的王朝了。

万岁,能当真吗。

“我朝虽做得不大理想……但还好,周高孟刘柴或在或不在,不在的他们子孙还在,其他朝代能否办到。但有了宗室在海外侧应,无论是谁,不得不顾虑,宗室就会存活。这是其一,这个世界国家很多很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若是汉人广泛迁移,那就是众星拱月一般,守卫着国家,守卫着这个文明,自此以后,无论国家如何,多了一份文明的火种。”

赵匡义沉吟。

但说来说去,宋九看重的还是航海所带来的意义,即便将来北宋没有金人南侵,或者在他带动下,足以抗得住金人南侵,人口必然爆增到一个可怕数字,那向海外移民,顶多是输送,缓解国内压力。至于什么众星拱月就不要指望了。凝聚力让他太失望。

赵匡义想了一会,道:“将它带着,我们入宫。”

“进宫,我刚从宫中出来。”

“那有何妨,我们再进宫。”

赵匡义将他们带到皇宫,赵匡胤先是狐疑不解,赵匡义解释道:“皇兄,刘鋹曾经将宋九与潘家派到广州的两个下人阉割,潘家兄弟一直恨未消,于是派宵小蛊惑刘鋹去河洲顺店赌博,欠下巨债,然后勒要,刘鋹偿还不起,潘惟德上去将他揪起殴打,刘鋹胳膊都打折了,他的下人到开封府状告。我将潘惟德笞了五十下,正准备禀报皇兄,如何处执,这小子前来想求情,带了学子与这个物事蛊惑我。”

大舅兄居然这么干的,宋九额头上涔出冷汗。

赵匡义继续道:“宋九,你重新解释一下。”

宋九只好一五一十的复述一遍。

赵匡义道:“皇兄,若他能做成了,臣弟愿意第一个去海外,替皇兄拱卫大宋江山社稷。”

不能当真,然而宋九终于会意了,敢情自己无心中说了一些话,被赵二利用,当成了表白心迹的枪杆子。(未完待续。。。)

第276章 良臣第47章 玩大了第402章 铁血之路(二)第157章 劲弩(上)第115章 流民(上)第223章 皇后(上)第422章 定(上)第216章 夜宴(一)第79章 勇退第290章 郭成仪(下)第223章 皇后(上)第329章 毒狐第361章 黑辽河第507章 求和第312章 同病相怜(下)第381章 斗吧第394章 持续性的打脸(下)第535章 大结局(三)第239章 太监国度第357章 想家的人(上)第219章 弄错了第477章 几千年的话题第446章 野望(上)第346章 轻敌第419章 荒诞(下)第444章 高处不胜寒(中)第117章 三肥土(上)第324章 棋子第292章 小鱼(上)第404章 铁血之路(四)第340章 官家的妙算(下)第347章 必死(上)第365章 唯快不破第396章 枭雄的末落(下)第512章 澶州大捷第237章 宋无敌(上)第59章 七幅画第494章 朕累了第134章 荒野(下)第62章 我的地盘第217章 归来(上)第359章 翻云覆雨第289章 郭成仪(上)第271章 前兆第55章 爹爹第397章 自作聪明(上)第58章 异人奇课第271章 前兆第415章 一地鸡毛(上)第464章 前戏(下)第162章 提亲(下)第289章 郭成仪(上)第355章 有一种痛叫虚伪第40章 挖祖坟(上)第315章 脱变(上)第116章 流民(下)第45章 折纸第526章 好邻居(上)第320章 大江(上)第77章 卷(下)第386章 礼物第479章 不动如山第216章 惩戒第287章 春行(上)第19章 分岐第364章 弃子(下)第336章 东华门第382章 中策(上)第143章 事了(上)第388章 新人第203章 佘太君(下)第122章 吃肉第519章 景德第16章 约战(上)第295章 诅咒的国家第327章 一个人的战斗(下)第476章 一(下)第435章 神的黄昏(四)第206章 简单如何演绎成复杂(下)第156章 清明(下)第230章 王者之城(上)第128章 雪话(上)第203章 佘太君(下)第387章 好人二百十八章 归来下第506章 残忍的计划第447章 野望(下)第291章 大鱼第49章 盛况第395章 枭雄末落(上)第111章 送礼第45章 折纸第145章 祭文第101章 宇文恺第260章 保护(上)第438章 神的黄昏(七)第348章 必死(下)第85章 内幕第457章 我非张说,彼非姚崇第371章 那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