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汉冶萍

汉冶萍,中国钢铁工业史上一个无法略过的名字。

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江西萍乡煤矿,三个企业组成的一个钢铁联合企业,于1908年正式成立,而掌控他的正是清末实业之父盛宣怀。

盛宣怀的功过是非,这里就不多说了。

不过作为这个时代中国规模最大的钢铁企业,占据清末钢产量九成以上的汉冶萍,发展之路充满了坎坷。1908年汉冶萍刚刚成立,正是处在一个最好的时候。借着国内打造铁路等时机,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改良工艺等措施,汉冶萍的生产成本降低,产品的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比如焦炭,1907年6月,平均每吨生铁耗焦1.14吨,大大低于1904年1.75吨的标准。再比如说在1904年,铁厂每吨生铁成本超过30两白银。而到了1905年降为24两,到1910年春降为18.5两。马丁钢每吨造价则由1907年的41两下降至1910年初的30两左右……

正是在1908年,汉冶萍开始了第一次盈利。

但是三年后的辛亥革命,改变了这一切。因为纷乱的时局,汉冶萍失去了自主发展的能力。本来就依靠大量借贷发展的汉冶萍,不得不再次大举借贷,其中大部分为日本资金……

到了20世纪20年代,汉冶萍彻底成为了原材料供应地。

事实上,在1908年的时候,汉冶萍和日本的八幡制铁基本还处在一个水平线上,两国的钢铁工业差距也极小。但是在随后的几年中,因为两国截然不同的政策以及发展环境,让他们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依靠着各种手段,汉冶萍落在了日本人的手中。

现在插手进入,绝对是最好的时机。

别看日本人在甲午战胜了大清,随后又在几年前战胜了俄国,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个国家现在就非常强大。他之所以能够战胜俄国,除了占据绝对的地理优势之外,还因为背后有世界霸主的支持,同时俄国人自己打败了自己。事实上,这个时代的日本除了努力向上的精神之外,各方面也很落后,比如说钢铁几乎就和大清在一个水平线上,赫赫有名的八幡制铁并不见得比汉冶萍好多少。

不久之后,陷入困境的汉冶萍就需要外援了。

汉冶萍需要大量的资金,希望用来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成本,打开销路;他需要脱离那些傲慢的外国专家,获得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他还需要真正现代化的管理,来让汉冶萍摆脱落后管理制度、内部混乱的桎梏;他甚至还需要更多使用钢铁的工厂,解决产品的出路问题……在1908年的时候,这些东西他只能通过外国人去寻找——而想让那些西洋人和东洋人真心的帮助中国人,简直就是痴心妄想,所以到最后被日本人捡了一个大便宜。

汉冶萍想要的这些东西约翰都有,而且比日本人更加强大!

刚刚在经济危机中大捞一笔的约翰有的是钱。更为重要的是,约翰还有汉冶萍急需的技术和人才——直到现在,汉冶萍还无法靠自己真正的独立起来,他们还离不开那些从鼻孔里看人的外国专家,更别说得到美国最先进的炼钢技术了。

“所以说,我建议你们可以先去汉冶萍公司。”

眼中闪烁着一种奇异的光彩,约翰淡然说道:“凭借你们在美国学到的东西,绝对可以成为汉冶萍公司的技术骨干,帮助他们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在必要的时候,我甚至还会提供给你们一笔钱,非常大的一笔钱,让你们尝试入股汉冶萍公司;一旦成功,我会给你们派去更多的技术工人,帮助改良工艺,给你们派去管理专家,解决管理落后、生产率低下的问题,同时我还会在中国投资一些工厂,为你们解决将来的钢铁销路问题……先生们,愿不愿意尝试一下?”

“……”

听到这里的时候,所有人都呆若木鸡。

作为立志于钢铁工业的中国人,他们当然都知道汉阳铁厂,也知道那是中国唯一可以称得上真正钢铁厂的地方。但是谁都不可能想到,亨特拉尔先生所谓的入手点,竟然是中国钢铁工业唯一的巨无霸!

这……这怎么可能?!

“呵呵,没什么不可能的。”

似乎看出了几个人心中的疑问,约翰微微一笑道:“先生们,如果只是你们的话当然不可能,更可能会被那些狡诈的官员们玩死。但是如果有亨特拉尔银行的帮助,又有容闳先生的支持,那就没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了……”

……

1908年6月,约翰?亨特拉尔与四十七名留学生欢聚一堂。

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一半来自于第一批赴美的幼童,一半来自于约翰资助来留学的大学生。但是无一例外的,他们都是迫切想要在中国发展工业,改变现状的热血青年。所以在三天的时间里面,约翰和每一个人都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平均每一天,他都会与十几个人进行深谈!

对于这些自己带到美国并且培养出来的华人精英,约翰没有丝毫的吝啬。可想而知,他们有见识,有文化,有技术,有亨特拉尔银行提供的资金,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还会得到专利、机器和更多资金的投资入股,谁敢说他们就不能在20世纪初的中国掀起一股大潮?

就连汉冶萍公司,约翰不都在算计么?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或许董鹏程他们成功的可能性极小,毕竟汉冶萍实在是太重要了,而且日本人也早就盯上了他们。但是不试试又怎么知道结果?约翰可以拿出大笔的金钱,可以提供最好的设备和技术,还有这些在美国钢铁受过严格训练的年轻人以及未来更多的优秀人才,如果真的能够把汉冶萍托起来的话……

为什么不能试试看?万一要是成功了呢?

约翰不知道想要拿下或者控制汉冶萍需要多少的资金,他甚至不知道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他究竟有没有可能做到这一点。但是为了这个中国钢铁工业的希望,他不介意拿出一笔别人眼中的巨款去试一试!

别的什么不说,钱约翰有的是!

还没有彻底过去的金融危机让约翰大赚特赚,而稳步发展的各项产业也能给他带来极为稳定的现金流。这些钱虽然大多数被他拿来进行投资,趁着1908大萧条的机会疯狂扩张,但是拿出一千万美元依然没有任何问题!

对于任何一家钢铁公司来说,这都是一笔巨款。

所以约翰承诺给以董鹏程为首的五个年轻人提供多达五百万美元的巨额资金,同时会要求亨特拉尔银行远东分行提供另外五百万美元……当然不是一次性提供,而是在必要的时候陆续提供,向汉冶萍公司注资。同时董鹏程等人也会加入汉冶萍,在约翰派去的工程师和工人协助下,帮助他们改良生产工艺,增加产量。

接下来,只需要静静等待收获就可以了。

只要汉冶萍不是故意倒向日本人,那他很可能就会接受董鹏程等人的入股。一方面他们是中国人,而且还是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另外一方面的话,亨特拉尔银行也将会给他们带去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条件:未来十年间,无论汉冶萍生产多少钢铁,亨特拉尔财团都将全部吃下!

汉冶萍的失败,原因并不是独立的。

除了自身的管理、生产效率和资金的原因之外,这个时代中国缺乏容纳足够钢铁产能的工业也是重要的一点。不增加产能就无法降低成本,但是增加了产能之后生产出来的钢铁无处可去——哪怕只有区区几十万吨的钢铁,中国也没有消化它的市场。

所以想来想去,约翰找不到对方拒绝的理由。

有了充裕的资金,有了董鹏程以及后续更多的技术精英,再加上亨特拉尔财团的鼎力支持,约翰已经忍不住在畅想汉冶萍被自己控制,疯狂发展的那一天了!

而且如果证明了这个可能性,汉冶萍不过是一个开始而已……

……

没有人能够准确的估计,这三天对未来中国工业的影响。

或许有人会说,几十个留学生,加上几百万美元的投资根本就不可能改变这个时代的中国工业。但是别忘了,这只是最早的第一批人和第一批资金而已。明年这个人数至少可以增长一倍,后年至少是四倍……

约翰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也绝对不会断绝。

可以说只要亨特拉尔财团的产业继续扩大,产生足够的盈利,约翰就能把这些支持继续坚持下去。何况回到国内的留学生们也不是光花钱,他们带着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机器,又有亨特拉尔银行这个巨无霸的支持,在中国还有谁是对手?可想而知,最多两三年之后,他们也将会为这个计划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回国的人越多,约翰能掌控的资源就越多,就能送更多人出国。

约翰现在的投入是大了一些,除了养活大批的留学生之外,还要给他们回国创业提供资金和技术。但是一旦等前面几批人真正成熟起来,自然就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到时候他就能彻底轻松下来了……(。)

第38章 好久不见第38章 亨利?福特第17章 办法第6章 美元与电灯第6章 我们该有一家银行第6章 下场第24章 宫保鸡丁第24章 战争第30章 扭转第二十二章第25章 新模式第8章 两个牛人第31章 医学第39章 焦点第53章 买画第1章 交易第6章 新工厂第32章 二战第19章 海军部第21章 百万马克第1章 交易第52章 车与房第32章 输血第22章 达成第18章 到访第30章 目标第14章 必须给第18章 想做的,能做的第10章 大事第1章 代表第17章 政治第20章 未来第50章 回归第11章 发酵第44章 兴趣第40章 切入点第36章 我的名字第31章 哗然第21章 成本第31章 上海第55章 旗帜第30章 出版第63章 巴尔的摩第33章 重病第23章 安娜?菲利普第9章 慢慢来吧第48章 投资的对象第31章 管不管?第26章 那就是挑衅!第68章 哪一栋?第3章 阻碍第16章 又见卡内基第30章 血小板第7章 扩建?第2章 便宜第52章 算计第27章 实验第17章 办法第15章 不容易的目标第7章 扩建?第40章 切入点第4章 出兵第四十一章第7章 试驾第53章 卡尔?本茨第三章第46章 眼光第37章 伙伴第36章 新柏林大学第40章 切入点第11章 病人第39章 政治资本第57章 我的医院第26章 夸张的手术室第十九章第44章 现代医学和它的未来第53章 合作第二十六章第13章 变革第22章 达成第28章 大神第14章 邀请第28章 完毕第45章 两边第50章 大方第四十三章第54章 拜耳第1章 离去第21章 要结婚了第17章 奇迹第32章 洛厄尔第67章 外科医师的新形象第35章 筹备第二十三章第15章 交易第31章 管不管?第28章 完毕第4章 得手第20章 课堂第38章 未来医学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