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增兵

耶律宗真夏季按捺之地,再次选在了奉圣州。与宋朝关系紧张,不能够远离边境,耶律宗真只能选这里。奉圣州与山前的南京析津府和山后的西京大同府成三角形,又处在农耕和游牧的分界线上,王庭设在这里,方方面面都照顾得到。

御帐里,耶律宗真怒容满面,拍着案几道:“南朝何时有巡视四京之事!此次南国皇帝北巡,虽无亲征之名,心中必有此意!岂有此理,真真是岂有此理!”

萧孝穆和几位大臣立于下面,都沉默不语。

大宋和契丹的都城制度恰好是反过来的。升大同府为西京之后,契丹有五京,但这五京都不是都城,真正的都城是流动的王庭。各京与其说是都城,不是说是五个大政区,各有侧重。所以契丹皇帝到各京,算不上巡视,是王庭移动的特殊情况。每隔几年,契丹皇帝就会转遍每一座京城,但不会长时间驻陛。

宋朝升大名府为北京之后,有四京。这四京不是政区,是真正的都城。但自开国的时候起,宋朝皇帝就没有巡视各京的制度,京城设了就放在那里而已。真宗皇帝当政的时候遍巡各京,是因为东封西祀路过,并不是为了巡视。

赵祯因营北京而北巡,在宋朝的制度上并没有先例,在契丹人看来,这就是为了试探亲征而找的借口。从太宗皇帝北伐失败,宋朝还从来没有这种主动试探的举动,让契丹君臣恼怒异常。被宋朝挑衅,在耶律宗真看来是奇耻大辱。

让耶律宗真发了一会火,萧贯宁道:“陛下,南国皇帝北巡,有意亲征,而以此名试探本国,事无可疑。现下当务之急,是本朝必须应对,耽误不得。”

一边的耶律重元一声冷笑:“不应对又如何?南国真敢背盟,杀过来不成!”

马保忠上前行礼:“殿下,话不是如此说。誓约是两国的事情,需两国共同维护才能存在下去。维护誓约,不只是要约束本国军民,还要在对面有了举动的时候,自己做出相应布置,不给对方军民以侥幸之心。不然,对方有了可乘之机,誓约是靠不住的。”

萧孝穆沉声道:“马相公是老成谋国之言。誓约终究是一纸而已,这一纸要有用,须两国一起尽力。南国皇帝北来,用的是北巡之名,而不言亲征,就是此意。此时南朝大军尽入河北,本国如果不在边境增兵应对,南朝就断不了其大军的侥幸之心。”

两国定盟,不只是靠的信用,还有维护双方信用的努力。这种努力不只是要压制住本国主战派的战斗意志,还要有相应的军事布置,压制住对方主战派的声音。以为有了誓约就可以高枕无忧,从此马放南山了,那就大错特错。你自己不设防,被对方打进来,去指责对方背盟没有任何意义。双方在局部军力失衡,弱势一方要努力取得军事平衡,这才是维护盟约的态度。你这里空门大开,对方武将肯定不会放过机会,打起来不要怪对方失信。

盟约是双方的互信,一方不努力维持互信,失去了对方的信任,盟约也就不成其为盟约了。保持边境的实力对等,是维持互信的表现,这就是对峙比较国力的基础。

以为誓约一定,便就如天条一样,从此丝毫不能再改,是政治不成熟。徐平没有那么幼稚,宋朝的皇帝和大臣都没有那么幼稚。此次宋军大举进入河北,不只是示威,也是试探契丹用实力维护誓约的决心。信用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互信,签了誓约,头顶上也并没有一个老天在看着双方。维护这种互信,是需要代价的。

沉默良久,耶律宗真问道:“现今拒马河对面,宋军有多少兵马?”

萧孝穆上前道:“禀陛下,南国皇帝带二十万大军入大名府,加上原有兵马,宋国河北路现今有大军五十余万之众。此是禁军之额,尚未算河北路的厢军和义勇。”

听了这话,就连一直面带不屑的耶律重元,脸色都沉了下来。去年丰州一战,契丹最终折羽而归,再没了用二十万人就可以对宋朝五十万大军的底气。

宋军五十多万,都是能够野战的禁军,契丹要想让这支大军不起北上的心思,最少也要布置三四十万人吧。边境没有这种规模的军队,就不是认真对待的态度,战事很难避免。

耶律宗真使劲揉额头,过了一会,才道:“山前必有三十万大军,才能不让宋军起侥幸之心。如此看来,还须点集二十余万人,才堪堪够用。”

王庭的直属军队是不能去幽州的,这是契丹的战略后备力量,投到南线,西边的山后地区就空虚。宋朝哪怕此次不打,以后也会不断向边境增兵,试探契丹的军力。

丰州一战后,双方完整的誓约一直谈不拢,就是因为各自对自己和对方的实力认识不同。宋朝认为双方军力已经逆转,互市贸易和岁币之类,要占好处。契丹不认,觉得自己只是一时失利,还想维持原先的局面。不打仗了,也要尽力把对方的实力试探出来,才能真正和平。军队战力已经试过了,现在就是要比双方的动员能力。

御帐内一时沉默,过了好一会,萧贯之才道:“要点集二十万兵马,山后要防宋国的丰胜路和河东路的兵马,不能动,只有从中京道和东京道点兵了。”

中京道有渤海人和奚人,东京道有女真人,还要镇慑南边的高丽,不到万不得已,契丹不会从这两个地方抽兵南下。这里的兵马一动,后方空虚,没人知道会发生什么。但现在其他地方更加没兵,只能从这两个地方点集部落兵。

上京道要镇慑以阻卜人为主的游牧部落,宋朝取了党项之后,那里的局面变得非常复杂,兵力一旦少了就可能出大乱。西京道面对宋朝的丰胜路和河东路大军,一个兵也不敢从那里调。山前山后的汉人,是不能参军打仗的,只能作为后勤杂兵。

在云州一带拖住契丹二三十万兵马之后,契丹能动用的机动力量已经非常少了,一二十万人就捉襟见肘。游牧部落占的地盘大,但人口少,几十万大军非常不容易。

拉出六十万兵马跟宋朝常年对峙,远超出了契丹的国力。此次向山前地区增兵,契丹已经在透支,不可避免地留下隐患。

沉思良久,耶律宗真道:“以中京道为主,东京道补充,点集二十万兵马去山前。以皇太弟为南京留守,天下兵马大元帅,统一措置!”

第119章 断尾求生第92章 给我们看诚意第44章 细盐第23章 蔡襄之错第169章 枢府掌军令第299章 桃园三结义第277章 威力惊人第156章 说与做的规划第47章 跑了的状元第143章 幕后主使第20章 市场的车轮第42章 酒名第64章 善后第183章 富国安民策第180章 投名状第44章 细盐第115章 诗文精进第125章 终于有事做了第5章 报恩第67章 猜测第62章 算计第202章 李觏的去路第109章 补天裂第169章 应急安排第139章 朝争第157章 尘埃落定第17章 新的产业第9章 问道第47章 法外之地第291章 两路会师第166章 初战第91章 你只管去做第181章 天章阁夜对(中)第257章 文武之德第131章 三司历代条例第186章 有钱人第52章 童七郎第51章 菩萨转世第184章 商业机会第192章 不许调一兵一卒第126章 你在骗我们?第280章 狄青离去第47章 吃点苦头第14章 规划第152章 防微杜渐第145章 恍如昨日第124章 死城第334章 李璋随军第3章 尽头牙第102章 帮一把第114章 大战将起第92章 余波未了第73章 报信的嗢末人第28章 意外之喜第99章 搞事情第151章 论事不得论人!第171章 吕夷简的忧虑第95章 河边的官署第330章 你去西北吧第19章 忠州小衙内第281章 西北同路人第81章 各逞其能第9章 科举冤家第107章 谁会那么蠢?第34章 都不可行第220章 星空(下)第223章 小术还是大道?第9章 问道第203章 农工商联合体第32章 春暖花开第170章 思家的情绪第8章 雪第258章 有一种态度叫沉默第78章 刘小妹的愿望第96章 三司刻书局第20章 送行第242章 交涉第36章 孟州通判第66章 无所建明第143章 幕后主使第236章 堵截第149章 应急措施第58章 怪人知县第51章 三路布防第118章 渐有头绪第254章 出路第193章 拔牙第123章 再吓一吓第151章 春狩说一下最近情况第37章 闲散日子第111章 李觏第169章 大块吃肉第5章 高大全第7章 尴尬的接风宴第46章 慎选西平王第275章 税役改革第166章 前线指挥第100章 官不聊生第165章 版权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