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非我族类

即便刘鸿训他们不提出致休我也打算增加新的内阁成员进来,这里边有我矛盾的地方。内阁中毕竟还是要选些资格老的大臣进来压阵,不然下边的臣子难以信服内阁的权威。但内阁又可以说是最繁忙的地方,那些老臣子都七老八十的,身体健壮还好说,若有些小病小痛,实在是不堪重负。所以新选进来的内阁大学士不单要有点资历,而且身体不能太差,否则我要做的事情就多了。

到了十二月初的时候,刘鸿训跟孙慎行最后一次参加朝议,主要是过过场子,正式提出辞呈。我也给了他们相当的荣耀,分别授以太傅,太保之位,赐良田八百亩,同时恩荫一位子弟入朝为官,以告慰他们这几年兢兢业业的为我办事。

“你们都是朕登基后首任的辅臣,荣休后好好养着身子,跟着朕看看这江山如何重现太,成二祖时的繁盛。京中的宅子仍给你们留着,你们的儿子不是还在京里任职嘛,喜欢在哪住就跟朕说一声,朕会让人安排。”

刘鸿训带头跪下谢恩道:“臣顿首叩谢皇上天恩,臣在老悖之年得遇陛下位列辅臣,实惶恐之至。现今残躯多病,已不能再报效圣上。幸得朝中贤能之臣比比皆是,望皇上择而用之。京中府邸还是请皇上留给新进的内阁大学士,犬子德薄才浅,住在大学士府恐惯坏了他们,微臣已经在前街买了座宅院给他们,微臣要是来京,还可以住在儿子家中。”

我知他是不愿自己儿子太张扬,也就没有再勉强。待他二人起身回班后,廷下的众臣都眼直直望着我,等我说话。他们知道接下来就该推荐新任的大学士入阁了。大明虽不设宰相,但经过我在登基伊始的改制,内阁大学士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宰相了。这次内阁出缺有三人之多,谁不想入阁拜相啊!我环视了一圈才缓缓道:

“刘爱卿,孙爱卿荣休后,内阁的人手少了点,乘着两位大臣都还在,今日就把空缺补齐了,也好让两位老大人安心归故里。李长庚,开始吧!”

吏部尚书李长庚出班道:“遵旨!”

大臣们在刘鸿训还未上折子前,就开始准备了,所以廷推进行的很顺利,写好的推荐折子全部交到了李长庚的手上,成基命作为副手在一旁负责登记。其他大臣都伸长了脖子望着他们两个,在场的只有两位辞职的辅臣,英国公等数人面色正常。

很快李长庚就把结果统计出来了,得举荐最多的是刘宗周,然后是礼部左侍郎李标,成基命排在了第三,后边接着是六部尚书?,何如宠,郑三俊,郑以伟等人。一共推出了十二个供我参选,不过稍微有些奇怪的是:英国公居然连前三都没有排到,只是在第八位,真不知这些四品以上大臣们是怎么选的!!我拿着名单看了两遍才道:

“嗯,都是栋梁之才,朕要好好斟酌一番,明日听朕的旨意吧!”

满朝文武躬身应道:“遵旨!”

下朝后我对着每个名单的人员逐一逐一的考虑,刘鸿训向我推荐的成基命我还是满意的,吏部要一个不偏私的人来掌握才行,这算是接了刘鸿训的班。孙承宗虽然还是内阁大学士,但毕竟人去了辽东,不能事事都发专递去问,兵部尚书王永光缺乏应变之才,主理兵部已是勉为其职,自然是进不了内阁的。

袁崇焕倒有资格,但是现在他人都难以自理。前几天我去看过他一次,还是全身不能动,他看到我一个劲的流泪。虽然我已经下旨让天下名医来会诊,可目前还没有取得什么效果。撇开现在我跟他的君臣身份,作为他的一个后世敬仰者,我也不希望一代儒将就这样在床上过下半辈子。现在只有指望傅山回京能拿出点办法来。

目前大明已是多事之秋,内阁自然不能少一个知兵的辅臣,朝中能当此重任的只有张惟贤了。这个张惟贤也恰恰在这推荐名单中,不过我还是要好好想想。能够入主内阁的,在我心目中还有开国公常炎林,定国公徐子文。常炎林给我的印象很深刻,特别是我跟他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到现在还仍旧记得很清楚。他那种直率豪迈的性子在朝臣中是少见的,徐子文为人圆猾了点,把他们调出来也不错,可就是要我再找人顶他们在湖广的缺。相较而言,把张惟贤放在礼部那就太浪费了,礼部毕竟可以调剂下,胜任礼部尚书的人海去了。

至于刘宗周,他能够得到首推,这也是我没有想到的。不过细想一下,也可以知道其中的原由。刘宗周是万历二十九年的进士,少年中榜,为人又至孝,中进士后遭逢母丧,便在家守丧七年才出来做官,当时朝野皆赞叹不已。资历与名声对他而言都是足够的,做官后,他又以敢言,刚直为著称。再者他曾是东林党人,朝中那些引以为自己人的大臣自然乐于推荐。

不过我还是不打算将他选进内阁来,刘宗周是一个人才,可惜太好名了,总喜欢标新立异的上折子,偏又一点委屈都受不得,只要一言不合,就要辞职归家。从万历年间起他已经弄了好几回了,每次都做不长久就挂印而去。到了我崇祯朝还是如此,上个月接到辽东败报,刘宗周第二天就上了折子,只见上边写着:

陛下励精求治,宵旰靡宁。然程效太急,不免见小利而速近功,何以致唐、虞之治?夫今日所汲汲于近功者,非兵事乎?诚以屯守为上策,简卒节饷,修刑政而威信布之,需以岁月,未有不望风束甲者,而陛下方锐意中兴,刻期出塞。当此三空四尽之秋,竭天下之力以奉饥军而军愈骄,聚天下之军以博一战而战无日,此计之左也。

…………

且陛下所擘画,动出诸臣意表,不免有自用之心。臣下救过不给,谗谄者因而间之,猜忌之端遂从此起。夫恃一人之聪明,而使臣下不得尽其忠,则耳目有时壅;凭一人之英断,而使诸大夫国人不得衷其是,则意见有时移。方且为内降,为留中,何以追喜起之盛乎?数十年来,以门户杀天下几许正人,犹蔓延不已。陛下欲折君子以平小人之气,用小人以成君子之公,前日之覆辙将复见于天下也。

陛下求治之心,操之太急。酝酿而为功利,功利不已,转为刑名;刑名不已,流为猜忌;猜忌不已,积为壅蔽。正人心之危,所潜滋暗长而不自知者。诚能建中立极,默正此心,使心之所发,悉皆仁义之良,仁以育天下,义以正万民,自朝廷达于四海,莫非仁义之化,陛下已一旦跻于尧、舜矣。

……

总之他奏折里把我这几年的所作所为都批了个遍,最后还说了些空言大话让我去做。刘宗周是当世的大儒,说的话自然是堂而皇之,只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现在都还没有想到怎么批复回他。以他这样的性格做辅臣,恐怕以后跟他有得争了。还是不取的好!

何如宠也不错,不过吏部既然升了成基命了,就只好把他放一放。至于其他的各部尚书还是暂不调动,郑以伟我是领教过了,不提也罢。那么这个名单里就只还剩下郑三俊,对于这个人我倒没有特别留心,总的来说还不错,把南京打理得井井有条,调来京城也是可以的,不过南京缺了郑三俊之后又会怎么样呢?陈文一在扬州也呆了些时日了,该给他找点事情做才行。

写完旨意已是大半夜了,现在去坤宁宫好像不合适,还是自个在乾清宫睡吧。我打了个哈欠,想到诏书上的内容心里不禁有一丝得意,明天这些臣子肯定会张大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第二日早朝的时候,我让方正华宣旨内阁人选。

“以韩鑛为内阁首辅,钱龙锡为次辅,英国公张惟贤为文渊阁大学士理兵政,原吏部侍郎成基命为东阁大学士理吏部事,原南京户部尚书郑三俊为东阁大学士理刑部事。李标升尚书职,余者依次递补,刘宗周调吏部右侍郎,高宏图为工部右侍郎,王应熊为礼部右侍郎。南京所空职位,由原南京刑部尚书沈缜改南京户部尚书,南京礼部尚书钱兼益兼吏部主事,南京刑部暂不设尚书职,擢陈文一领南京刑部郎中摄本堂部事。钦此!”

果然,下面跪着的大臣无不抬头四望,从对方的眼中感觉到的都是惊讶。谢恩起来后,各大臣虽心里有万般疑窦,此时却无法想问。已是内阁首辅的韩鑛张了张嘴似乎要说什么,但最终还是没有出来启奏。

崇祯朝决策核心第一次的变动忽如期来,又瞬间拉下了帷幕。

我在坤宁宫逗炜儿的时候,想起大臣们惊讶的样子,仍旧觉得好笑。三周岁的炜儿已经可以说些日常话语,看着他奶声奶气的说“恭请父皇圣安”,我忍不住把他抱起来狂吻一番。

“这话是谁教的?”

炜儿滴溜滴溜的大眼睛望着婉琴,很是自豪的说:“是母后教的,儿臣还会背唐诗。”

“哦,那我们的炜儿厉害了!”

皇后笑着道:“那还不背给你父皇听听?”

炜儿张口就背道: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看他背得这么顺溜,不知教了多少次才有这么熟练,我爱抚的摸着他的头道:“嗯,皇儿真是聪明。”

“父皇!”

“怎么了?”

“母后说,有个弟弟要跟我玩了,怎么没见到?”?炜儿天真的问道。

我听了不由一愣,转眼望向正在绣肚兜的婉琴,问道:“皇后,又有了嘛?”婉琴虽早为人妻母,竟还十分害羞,脸通红通红的,她垂头低声道:“上月的癸水没来,臣妾让太医探了脉,说是有了。还没来得及向皇上说,就给炜儿抢了个先。”

我不禁举起炜儿哈哈一笑道:“好,以后两兄弟就有得玩了。”

婉琴走过来从我手里抱过炜儿道:“皇上,臣妾有一句话不知该不该说?”

“我们是夫妻,有什么不能说的,但讲无妨!”

“皇上,炜儿已经三岁了,但是一直都还没有兄弟姐妹,慧妃入宫晚还好说,田妃跟臣妾一起侍奉皇上,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开怀。几次田妃看到炜儿,都眼角含泪。臣妾觉得皇上还是雨露均分点,皇嗣广布才能保得天朝稳固。”

这时候的皇后大方的不能再大方,其实这件事情怪不得我,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我一个星期到田妃的寝宫一次,这不算太多也不算太少,但田妃的一个习惯导致了她现在都还没有生育。每次事后,她都喜欢擦洗身子,可能粘粘的不舒服,我也没有多管。不过这里边我是有私心的,毕竟要是有个皇儿跟炜儿年纪太相仿不是一件幸事,有些事虽然还很长远,但也要考虑周到。这些话我不好和婉琴说,不过现在炜儿已经三岁,倒也不用防着了,看来我要私下教育下田妃这个小妮子。

我捏着炜儿的小脸道:“好,咱们父子都听你母后的话,让炜儿多几个兄弟陪他玩。”

皇后有了算是这个冬季来的第一份喜事,将近月底,正当我以为多事之末的崇祯四年就要过去了,没想到手头接到份奏折让我的心顿时化成了寒冰。

兵部送来份大同的急报,林丹汗率十万蒙古骑兵到大同胁赏,每年例赏银增至一百万两。大同巡抚张宗衡断然拒绝后率部防守,林丹汗发兵攻城,先后对阵三次,互有损伤。

MM的真是见鬼,这个林丹汗是不是吃错药了,寒冬腊月的还来开战。看来是给郑以伟说中了,林丹汗这个见利忘义的家伙,看到辽东军在广宁失利,马上就来敲诈。没办法,只好召见群臣商议。

郑以伟意气风发,见我问策就第一个出来发言:“皇上,蒙古人背信弃义,居然会盟不足半年就率兵南下,微臣早已言明,如今妄想百万赏银,微臣以为应予以迎头一击,张显我大明国威。”

郑以伟的话得到不少人的附和,以信义为重的儒家自然对林丹汗的行径深恶痛绝。

“众位爱卿还有什么看法?”

这会少詹事周延儒站了出来道:“昔年世宗斩一丁汝夔,将士震悚,强敌宵遁。礼部郎中宋献策妄自和议,臣请斩之以告天下。”

听了这话我心里一个劲的纳闷,这个周延儒也是名列史册的奸臣,就他这个心眼怎么讨得皇上的欢心。若是杀自己人就可以解决危机,还要大将做什么!

总算他还有点醒目,见我怒视着他,自己乖乖的站回班内。我咳嗽了声道:“跟察哈尔会盟的事情先前大家已经商议过的,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目前想想如何退敌才是。”

我定下基调后,大臣们才没有在这件事上唧唧歪歪。

张惟贤启奏道:“回皇上,微臣以为打肯定是要打的,目前要想的只是派何处兵去增援而已。林丹汗领十万轻骑来攻,必然粮草辎重无法供应。从宣府,延绥调兵恐东补西空,反而让蒙古人钻了空子。微臣以为,皇上可另调一旅之师在大同全力防守,蒙古人苦攻不下,必然退兵。”

“那张爱卿以为何处兵马可派呢?”

“微臣以为卢象升部可派往大同!”

“卢象升?但他只有三卫人马,让他去援守大同未免太过轻敌。”

王永光见皇上否决这一提议便也上言道:“皇上,不如调三大营驰援大同,三大营是我大明军中梁柱,只需一半人马开赴大同,那林丹汗自然会退兵。”

我还未答话,韩鑛就首先反对:“蒙古骑兵已在大同,距京师不过几百里,若有轻骑偷袭京师,如何确保皇上安全。调兵三营,断然不可!”

连着几件倒霉的事都发生在兵部,王永光心里正焦急,见韩鑛不同意他的建议,便反问道:“那首辅大人觉得调何处兵才合适?”

“这…可调山西卫所入大同救援!”

“整个山西省也不过六卫所,能抽调的也就两万人,但是这些士兵久不经战,又未曾磨合,毫无战斗力而言。”

韩鑛毕竟不熟兵事,不由一时语塞。这时一个侍卫匆匆走了进来,跪下回奏道:

“启禀皇上,大同急报!”

“念!”

“十二月二十日,察哈尔部全力攻打,几不保城。大同总兵张翼明率兵血战,赖将士齐心方保无事。大同总兵张翼明手刃数敌而亡,损失八千兵丁。虏兵势大,微臣恳请圣上发兵协防,以保大同无虞。大同巡抚张宗衡顿首。”

这是一封求救信!待侍卫念完,大臣们才知事态紧急,大同总兵都阵亡了,大同可能是真的随时不保。

第111章 攻占双方第289章 官商第74章 噩耗第159章 再接再励第310章 茶乡武夷第82章 杀惩第171章 疑心重重第183章 结果一样第205章 全局分析第298章 应势(上)第180章 图穷匕现第90章 说服第105章 疑点难点第262章 军数第187章 不平等条约第36章 角逐第189章 何处寻君第208章 紧急军情第107章 奇怪的旨意第110章 训练京营第212章 夺气第81章 行路难第39章 东巡第274章 归来第95章 事发突然第88章 等待归来第146章 合纵之策第169章 过招第183章 君臣暗斗第322章 展望第109章 年内计划第213章 阴招第25章 驿馆闲谈第85章 南京兵部尚书第91章 风花雪月夜(上)第73章 结交好友第34章 兵围大凌河第159章 朵喀一战第174章 判决第133章 繁忙九月第41章 会战第九十六章第31章 到收网的时候第61章 提前的叛乱第64章 烦事一堆第280章 出发远行第157章 绝不妥协第60章 损兵折将(下)第171章 听案(上)第299章 应势(下)第217章 适得其反第93章 风花雪月夜(下)第101章 当头一棒第62章 酝酿第90章 说服第146章 辽东换帅第119章 热闹诗会(下)第253章 回銮第44章 皇子第80章 喜事第263章 变革之年第198章 屠戮(下)第32章 初闻战报第95章 事发突然第166章 居然生病第191章 快刀乱麻第37章 二度失利第86章 援手第136章 皮岛开始第251章 会师第92章 结盟第113章 演习开始(下)第105章 疑点难点第126章 人尽其材第175章 皇子监国第58章 损兵折将(上)第118章 热闹诗会(中)第79章 多事之秋(上)第96章 过河棋子第292章 心里话第116章 最后人选第75章 知己难求(上)第103章 一箭双雕第284章 较劲第133章 方案图纸(上)第98章 广宁之失(二)第211章 战意第140章 有点意外第131章 混水摸鱼第147章 私下协议第53章 血战遵化第208章 紧急军情第44章 皇子第154章 利益抉择第22章 余尘未了第20章 战前风云第223章 郁闷女真(上)第130章 醉有应得第51章 各施其道第31章 忧天杞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