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新任御史

虽然有朝臣对皇上要将粮食运到登州,而不是运到通州粮仓感到不解,但有内阁大臣的支持,将南京储粮北运的公文很快发布出来。田家再次成为朝野内外议论的焦点,不单是因为皇上指派田家承运此次百万石的粮食,更让人关注的是,田家向中央银行举债一百二十万两的白银购买了四艘大商船。这是大明中央银行自建立以来最大的一笔贷款,同时也是江南船厂接到的最大订购单。虽然三个事件都有皇上内部操纵的嫌疑,但除此之外,其积极意义在于对大明宝钞的推广。田家商铺已经银钞两用,京中其他铺子见宝钞轻便,又可以随时去银行换取,是以有样学样,宝钞开始从存款凭证转变成流通的纸币。

身为中央银行行长的周奎总算松了口气,因为银行成立一年多来,虽然也有人前来借款,但数目都不大。行里养着差不多上百号人,银行自身无法实现盈利。这若放在以前并没有什么,朝廷养的闲人多到海里去了。但现在让周奎心里不舒服的是,跟他同样是国丈,较真论身份还不如他的田弘遇却把皇上的差使办得红红火火。除去面子上的问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银子。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重农抑商一直来是大明的国策,但经过皇上这几年的提倡,经商之风渐长。田家几年间便可建得富丽堂皇的新府邸,可以让田妃归家省亲的时候风风光光,而作为正宫皇后的娘家,除去皇上最初赐下的国丈府,守着那点侯爵俸禄,委实没有什么好夸耀的,府上有几处破败都无余钱修补。周奎甚至想着自己守了这么多银子,何不跟人合伙套现一些出来做海贸!但每次归宁省亲皇后都告诫家人,万不可做此大逆不道的事情。周奎也从一些传闻中知道,皇上并不是对外不闻不问,密折制度已经满朝皆知。谁晓得哪个身边的人就有密折的恩典,周奎那心存侥幸的心思也就熄了。

这一次田家来借银子,按借款的协议每年百分之三的利息。三万六千两的收益不是一笔小数目,何况这只是一单借款赚取的,周奎自然有心情乐观,他现在正想着如何扩大贷款的份额以赚更多的利息。而田家在得到贷款后,便立刻前往江南船厂取船。在京的几艘船只也陆续开来。

此时秋粮的漕运即将开始,南京城下集结了许多前来运粮的船只。南京户部尚书沈缜接到皇上的旨意后,连忙找来刚好在南京督粮的漕运总督杨一鹏商议。

漕运总督在景泰二年设立,部院衙门驻在淮安,总理漕粮的征收、上缴和监押运输,同时还兼江北四府三州的巡抚。下头管着一万多艘漕船以及十二万的粮丁,位高权重与六部尚书同列。但就在今年年初的时候,皇上免去了漕运总督的巡抚兼职,在江南另设二省,又将漕粮的征收下放府衙,使得漕运总督只专门负责漕粮的运送。

这自然让杨一鹏有些郁闷,一下子就剥掉了两项大权,特别是少了漕粮征收这一肥差。按着历来的‘规矩’,要上缴三石米粮才等于一石漕粮,至于其中的两石自然被各层官吏私吞了,每年不知让多少官员暴富。皇上将征收权收去,他们侵吞粮食的机会少了很多。

现在粮食居然另开海运,岂不是要将他漕运最后的运送都给夺去嘛?!杨一鹏不敢腹诽君父,但心中不满是肯定有的。他听了沈缜的叙述后,不冷不热道:

“沈大人,不是在下驳你的面子。我管着漕运,粮食晚到京城一日便是有罪。粮丁要跟着漕船走,福建水师海贸来的粮食又要卸下来,实在抽不出人手。”

沈缜自然知道他说的是实话,但自己是南京主管户部的堂官,皇上的旨意却是不能不顾,他打着商量道:“我也知道杨大人说的是实情,但皇上下了严旨,今年前要运五十万石的粮食到登州。你我都是臣子,总不能不管君命吧!若不这样,现在漕粮还没收讫,田国丈的商船已快到南京城下,大人先将他们的第一批粮食装上,余下的事情我再想办法。”

“这个嘛”杨一鹏面上仍旧犹豫,但答应两个字却没说出口。

沈缜又给了颗定心丸道:“若是大人误了漕粮的运期,我便上折向皇上禀明领罪,绝不会让大人担上干系。”

“这个漕运要是出了问题,自然是我这个漕运总督要负责任。”杨一鹏不软不硬的推了回去,意思很清楚,就是漕运出了问题后,皇上怪罪下来,不是你沈缜说领罪就领罪的。

沈缜自然明白杨一鹏的意思,但他不以为忤,呵呵一笑道:“杨大人说得不错,要是漕运出了问题,漕运总督就要负上责任!咱们都是在南京管着米粮的人,要互相看顾才是!”说着饶有意味的瞟了杨一鹏一眼。

杨一鹏心里不由咯噔一声,沈缜这么说是什么意思,想威胁本官就范嘛?!他不由面上一寒道:“沈大人这么说什么意思?”

沈缜并没有在意杨一鹏的神态变化,慢条斯理的说道:“无它尔,不过想杨大人帮忙而已!”

这话中有话,杨一鹏品出来了,既然话不投机,他本想甩袖就走,但混迹官场多年岂能没有点城府。他忍耐了下来,转念一想现在漕粮征收归了沈缜管,两人又是分属同级,以后就漕粮的事情少不得要打交道,再者,两人在江南这么多年,一些事不言自明,弄僵之后对自己未必有什么好处。想到这,他打了个哈哈道:“沈大人既然这么说,本官也不好驳你的情面。这样吧,我安排粮丁帮着装载三日,剩下多少那就爱莫能助了。”

“杨大人的心意,本官理会得,三日也很承你的情。”

杨一鹏略一点头,此时他也不想在这里久留,便起身道:“漕运将至,我还有不少事情要处理,就不在这打搅沈大人了。告辞!”

沈缜热情的站起来相送道:“那大人走好,本官不送了!”

杨一鹏拱拱手便走了,沈缜露出一丝玩味的冷笑。

随着田家商船的到来,引起了江南人的注目。以商人的身份运送国家储粮,算是达到了商人的极致,这让江南人又是眼红又是嫉妒。杨一鹏说话算数,船来之后,漕运的粮丁都上到港口装粮。沈缜则带着部院的人到粮仓核查点数,划分要运走的粮食,南京的码头都忙碌开了。

不过此时南京城中却有一人轻闲得可以,正品着茶看着书,悠哉悠哉得不亦悦乎!他就是崇祯七年的科考榜眼,新任的巡盐御史黄宗羲。他在京城的铭心堂呆了这么多年,早就盼着有一日能够派外差到地方去历练一番,为百姓做点实务。当初曹文衡、李邦华他们外任的时候,他不知有多眼红,现在总算轮到自己了。巡盐御史虽然是正七品的小官,但御史是代天子巡狩四方,即便一方督抚大臣都不敢小觑。

大明在两淮、两浙、长芦、山东、福建、河东六处设了都转运盐使司,又有七处盐课提举司共同管理大明的盐政,黄宗羲所任就是两淮的巡盐御史。官员外放都会给些时间让其安置家属,处理私事。黄宗羲孤身一人在京,接到皇上旨意后就带了一个家养的奴才望南而行。他到了江南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到扬州拜会李邦华,盘桓了几日后又到南京来看陈文一,其后便是在南京城内以文会友。

眼瞅着快要到上任的日子了,见黄宗羲还这么悠闲,身为书童兼着伙夫、杂役、挑夫的黄安不由劝道:

“少爷,很快就到去运盐司报到的日子了,咱们怎么还在南京城啊?!”

黄宗羲放下书笑道:“误不了,我不想这么早去运盐司就是不想对着他们那些盐官的嘴脸。别忘了,咱们老家浙江也是产盐的地方,他们那些把戏我还不知晓。少爷我到运盐司可不是去给他们当下属,而是去巡查!他们还巴不得我不去呢,不用着急!”

黄安自幼跟黄宗羲长大,两人又年轻,是以没有那么多规矩。黄安撇撇嘴道:“是了是了,不过我看啊,是少爷舍不得秦淮河的风光。”

黄宗羲笑骂道:“就你话多,我来南京几日了,不就跟人去了一次秦淮河喝花酒,哪有什么舍不得。”

黄安知道他们主仆间的玩笑,少爷不会生气,又笑嘻嘻道:“少爷,南京离余姚没有多远,皇上怎么不封少爷作两浙的巡盐御史,这样咱们不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回家了。”

“你说到哪就到哪啊,这是朝廷体制,用以避嫌的,为的是不让官员为自己原籍的亲戚家属们谋利。”

黄安嘟了下嘴道:“我们出来都好几年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回老家?”

黄宗羲笑道:“本少爷已经是皇上钦定的御史,哪有说回就回的。你是想回老家,还是想母亲身边的小翠啊?”

被道破心思后,黄安满脸通红,他反击道:“少爷,你就不想钱家的二小姐嘛?!”

听到这话,黄宗羲也不自然起来,钱家二小姐是钱象坤的孙女,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被阉党害了之后,江南士林都极为同情他们母子。当时致休在家的钱象坤看黄宗羲才学不凡,又是故人子弟,便跟黄母约下婚姻。黄宗羲对此却大不为然,当初年纪甚小,自己连那钱家二小姐都没有见过,怎好作夫妻呢!只是碍于礼教,又怕慈母伤心,故而没有出言反对。这几年钱家一直都在提娶亲的事,但黄宗羲都以未有功名为借口回绝。这番高中榜眼,若他回家则没了回旋的余地,是以呆在南京城。听了黄安的话他故意沉下脸道:

“这话是你能说的,没大没小!”

黄安吐了吐舌头,不以为意。过了会,黄宗羲似自言自语道:“不知钱家二小姐是个怎样的人?”

在旁的黄安顿时满脸笑容道:“那还用说,自然是个娇滴滴的大美人!”

“你又知道?”

黄安见少爷问,便来了精神口沫四溅道:“那还有的说,少爷你是文曲星下凡,大大的才子,自古才子配佳人,你看那戏文上的,那个小姐不是端庄美丽所以呢,钱家二小姐肯定是个美人儿,少爷不用担心。少爷办完皇上的差事,就告个假回家,把二小姐娶进门,说不定还可以象戏文上说的,让皇上赐婚呢!”

听完黄安的一顿混说,黄宗羲苦笑着摇摇头,自己堂堂榜眼,带着的书童居然是这样,若让人知道还不笑死。当初选他作自己的伴当也是失策,黄安生性好动,根本就看不进书,后来黄宗羲见勉强不来也就由他去了!

黄安还要再说,黄宗羲打断道:“好了,我就问了一句,你就扯出这么多话来了。你快点去收拾行礼!”

黄安喜道:“少爷,咱们是不是现在就回家娶亲啊?我就说了”

黄宗羲苦笑不得道:“胡说什么,少爷我要上任去了!快去收拾,收拾,明天就去淮安!”

“哦!”黄安做了个鬼脸应道

第142章 谁有着数第138章 悉心运作第173章 听案(下)第191章 兵临城下(中)第186章 疑云重重(上)第187章 疑云重重(下)第33章 要保的内阁第256章 封赏第224章 郁闷女真(下)第192章 兵临城下(下)第94章 决不简单第309章 请旨第218章 又见陷阱第8章 南粮北调(上)第141章 发配东南第68章 京察(上)第16章 另设太学第115章 吃亏买卖第143章 女真踪迹第20章 战前风云第75章 逼迫第95章 平沈战前第170章 惊天计划第211章 战意第188章 一线机会第124章 敛财大计第187章 不平等条约第11章 应对计策第241章 劝说(上)第85章 女真内政(上)第169章 过招第47章 惊惶失措第5章 皇帝病了第35章 皇上也使奸计第22章 女真对策(中)第84章 南北对峙(下)第37章 二度失利第173章 听案(下)第163章 困扰第11章 年前第208章 紧急军情第108章 两个阴谋第8章 阉党尽除第92章 风花雪月夜(中)第166章 苦等第122章 红袖不添香(上)第10章 官商不法第163章 困扰第63章 各自息兵第8章 南粮北调(上)第92章 结盟第120章 另起炉灶第25章 驿馆闲谈第63章 杀伐第300章 转变第83章 扬州风波第26章 算计第227章 慢刀割肉第84章 南北对峙(下)第11章 应对计策第102章 竭力应对第61章 提前的叛乱第63章 杀伐第136章 皮岛开始第66章 大明傅夫人第77章 春风又绿江南岸第64章 烦事一堆第292章 心里话第91章 风花雪月夜(上)第73章 无终而止第102章 竭力应对第283章 富余粮食第110章 北国恩怨第260章 召回第21章 勇者为胜第123章 红袖不添香(下)第171章 疑心重重第180章 图穷匕现第77章 春风又绿江南岸第126章 研究院的作用第124章 敛财大计第259章 独角戏第7章 新皇登基第144章 水淹盘山第175章 遇见第67章 臣子的无奈第48章 糖衣炮弹第53章 不变之局第119章 热闹诗会(下)第97章 二审定案第256章 封赏第74章 噩耗第54章 被逼出城第263章 变革之年第214章 有进无退第207章 接应第64章 烦事一堆第260章 召回第68章 太原第317章 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