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召回

温体仁此言一出我不由投了眼赞许的目光,温体仁这家伙果然懂得揣摩我的心思,还没有使眼色他就自己跑了出来。这理藩院原本是温体仁兼任,但是现在辽东的事情已经差不多完结,女真又重新划入管制,理藩院自然要正式建立起来,暂时设置一个右侍郎。不过理藩院的事务繁杂,而且处置起来需要灵活多变,我可不敢把这些事情交给正统的大臣处理,否则他们为了顾全颜面,丁点的事情弄得鸡飞狗跳,可以和谈的最终搞得要大战一场那就不划算了。所以这个官员只能是由我来直接任命,而我能挑的大臣里边只有周延儒还算合用。现在既然有温体仁这个阶梯,我自然顺着下了。

“温爱卿说得对,这个理藩院是朕设立的,朕就干脆包办到底了。嗯,朕看就调詹事府的周延儒到理藩院去。”

新任的吏部尚书何如宠出列道:“皇上既然调周大人入理藩院,不知这理藩院取何样建制?”

“嗯,既然是周延儒的话,那就按他的官阶平调吧,正三品!”

众大臣都对望了一眼,何如宠继续奏问道:“那何人官居何职?”

“按本朝制度,正三品的话要么是卿,要么是侍郎,朕看就为右侍郎好了,这样方便下边设置机构!”

都察院那帮人顿时明白过来,皇上将最后的话都一口气说出,无异于图穷匕见。显然皇上之前就早有预谋的,根本就不让大臣们进行廷推。

“皇上,”倪元璐赶紧站了出来道:“启奏皇上,那侍郎官职已然位列九卿之中,微臣以为应当廷推才是!”

“不过一个右侍郎而已,又非内阁大臣,难得朕任命一个右侍郎都成问题?这周延儒的才学就做不得这右侍郎?!”看着这总要跟我对着干的倪元璐,我心里还这不知道说什么好,如果说他不好呢,他对于吏治相当有帮助,正是因为他们这些人存在,京官跟地方官员都收敛了许多。但是一旦涉及到改制问题的时候,他们就掉链子了,总时不时来拉我后腿一把。而且经过我这么年的教育,他们也学精了,尽管争执的时候我会打击他们一下,他们也不会怄气致休,仍旧跟我耗着。这次回京后,听说倪元璐也在闹心,他的儿子为了婚事的事情似乎闹翻了,倪元璐正打算跟儿子断绝关系。他虽然烦归烦,但是弹劾人还是那么卖力,几乎奏折是一本一本的上。我一时间拿这个倔强的老头没有办法!

果然,倪元璐被我一说仍旧不放过,道:“微臣不是说周大人的才学不能担任,但廷推是祖宗的成法,不可荒废!”

我冷笑了一声道:“祖宗的成法?!这理藩院便是朕自己创出来的,人自然是朕自己任命!既然你认为周延儒的才学够就行了,还有什么话说!”

倪元璐丝毫不惧道:“微臣怎么认为一回事,但祖制不可废,还要看其他大臣的意见!”

“哼,这真是笑话了,朕看只有你倪卿家在反对!”倪元璐还待继续要说,我一挥手拦住他道:“好了,朕知道倪卿家还有意见,你写奏折递上来,朕现在还有事情要商议!”

倪元璐知道再说仍旧是纠缠不清,皇上口舌甚是厉害,竟是一上来就把他架在了对周延儒的评价上。周延儒毕竟是状元之才,按资历入阁都可以了,何况做个侍郎,违心之论倪元璐也说不出口,只得怏怏退回班列中。

既然倪元璐这么识趣,我也不多说他了,转而对大臣们道:“方才倪爱卿跟朕说起祖制,朕倒想起一件事,之前朕为了方便管制将六科并入了都察院,如今想来却是不对的。毕竟给事中们

跟御史监督的事项不同,六科应该跟御史相互监督才是,这点朕没有考虑清楚。”

大臣们没有想到皇上会马上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针对的对象还是都察院。

“所以朕决定将六科给事中分离出来,成立一个统一的部门,就叫审计司,因为要审计监督的不单是六部!大家对这件事在怎么看?”

大家还在发愣的时候,倪元璐却首先站了出来道:“臣赞成!”

众人皆是意外,皇上摆明是要削弱都察院,没有想到倪元璐第一个出来赞成。我也不由感叹了下,倪元璐还真是一个固执的道学先生,尽管削弱的是都察院,但只要是符合祖制他仍旧是赞成的。

连倪元璐都答应了,其他人自然不会出来反对。

“好了,既然大家都同意就这么定了,今天就商议到这,大家也累了,散朝!”

百官这才陆续退了,他们想不到就在这场寻常的朝会里,在不知觉中,皇上就将朝中大臣的补缺完成了,某些大臣的如意算盘竟是落了空。范志完没有想到一退朝就听到说自己的座师已经调任去了理藩院,理藩院虽然只是设置了一个侍郎,但下边的机构却是按照六部来设置的,而且以后说不定还会成为大明的第七部。理藩院刚刚组建需要大量人手,调用何许人进去还不是看周老师的意见,范志完暗暗打算等明天找个由头去老师那里拜望一下。

接下来两天,跟范志完抱着同样心思的还有不少下层官员,他们知道周延儒调入理藩院后,肯定要招人手,所以他们打算去碰碰运气。但周延儒跟人精似的,这个关口肯定是不会去见这些人,否则给都察院的御史们知道了,少不得弹劾一把。皇上这次启用他,让周延儒看到的希望,以他万历四十一年的状元,像跟他同年的刘鸿训、吴牲、王应熊无不入了内阁六部,但他这个状元之才却偏偏呆在詹事府十年,这让他很想不通。周延儒自己想不通,他曾经放下心态去求教过跟自己有点类似经历的温体仁。如果从个人来看,周延儒是看不起温体仁的,但是环看朝廷内外,能跟他达在一起的只有温体仁他们。

温体仁当然也不明白为什么皇上不任用周延儒,论年轻的话,贺逢圣更加年轻,说才学的话,朝中重臣中只有钱士升是状元,温体仁最终只能将这个问题归结于周延儒太年轻,没有在地方经历过,曾经建议周延儒自己请旨到地方去。

周延儒的目标可是入内阁,哪里肯听温体仁的意见。皇上在开经讲筵的时候对他的才学还是很赞赏的,这次内阁出了空缺,他怎么想也认为自己有份,可结果却偏偏又出乎他的意外。吏部跟户部补进来的两个右侍郎冯元飙、徐石麒居然是天启二年的进士,而他只是给调到了理藩院。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周延儒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请辞,这委实太过气人了,本来他入不能做部院大臣已经让人说三道四,现在居然只能跟天启朝的进士比肩,这让他以后怎么见人?!不过他只气愤了两个呼吸之间,他就笑了。理藩院是皇上新设立的,而且根据皇上的一贯做法,只有皇上看中的人才能够担任。这个理藩院的右侍郎虽然比不上其他六部,但是谁知道以后呢?如果蒙古降服了,乌斯藏纳入,还有广袤的西域,以皇上的睿智英明,周延儒完全相信理藩院肯定不是现在这个规模,否则皇上又何必特地将它从礼部分离出来。看着温体仁贺喜的笑容,知道这是老狐狸事先向自己示好,周延儒隐隐明白自己大展身手的时机到了。

得到吏部的任命公文后,

周延儒快速交待完詹事府的事情,他的下任是少卿林钎,周延儒也无心应对以前下属的贺喜,寒暄了一下就回了还在草创的理藩院,他要尽快拿出理藩院的机构名单。除去皇上已经定下的何必达、还未归国的鹿善继、担任辽东布政使的宋献策,他的手下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人。周延儒想来想去还是去了礼部找温体仁,从他那调了些原先对藩国比较了解的主事。温体仁倒相当合作,他对皇上的了解,这个周延儒估计要出头了,他更愿意多结一个援友。没有进得周延儒门口的范志完也如愿以偿,他调到了理藩院满洲司做员外郎,至于这为什么叫满洲司而不叫女真司,范志完不得其解。周延儒当然没有告诉他,这是皇上亲笔改的。

理藩院的事情只是在朝内的大臣们间引起了一些波动,但很快一个消息传来却是让京城里的百姓们都关注了。

皇上已经派出专使,让驻守大同的开国公跟定国公两人回京。两位国公在外带兵已经过了**年,皇上突然将他们调回来,只怕另有一番打算。关注着朝政变化的官员们,开始猜测皇上下一步的动作。

第120章 红颜似知己第136章 网开一面第251章 会师第178章 马有失蹄(上)第71章 变数第159章 朵喀一战第50章 会兵城下第12章 意外惊变(上)第111章 攻占双方第16章 困难时期第52章 亲征第36章 角逐第115章 吃亏买卖第234章 替罪之羊第27章 正副失和(中)第230章 皇太极第136章 皮岛开始第168章 宫门之争第60章 收获第39章 皇太极的打算第213章 阴招第111章 -兵部渎职第38章 坚守待援第117章 热闹诗会(上)第113章 畅所欲言第191章 兵临城下(中)第149章 碰巧邂逅第206章 暗含杀招第8章 南粮北调(上)第88章 公主第53章 不变之局第174章 傅山归来第199章 另类策略(上)第25章 廷训第254章 到京第84章 钉子第163章 阴谋论者第189章 何处寻君第231章 取与舍第184章 明荷战争(上)第143章 女真踪迹第5章 亲自挑选第209章 推算第67章 臣子的无奈第125章 地理画策第145章 围困第173章 听案(下)第38章 坚守待援第30章 论才,论财第213章 阴招第81章 行路难第129章 远方客人(下)第30章 论才,论财第185章 釜底抽薪第87章 鼎立局势第159章 再接再励第70章 京察(下)第76章 风雨欲来第172章 谁在得益第221章 升空第181章 风平浪静第189章 何处寻君第284章 较劲第23章 女真对策(下)第300章 转变第43章 西回第154章 利益抉择第163章 困扰第130章 盘山选址第192章 下任首辅第101章 当头一棒第142章 谁有着数第29章 安南之行第167章 围城第306章 问案第48章 率兵拦截第143章 新建船厂第43章 西回第80章 多事之秋(下)第145章 简单任务第236章 转机第70章 河道第280章 出发远行第265章 分工第259章 独角戏第186章 明荷战争(下)第107章 奇怪的旨意第88章 等待归来第106章 京师调兵第22章 余尘未了第101章 当头一棒第18章 雪上加霜第237章 组建第170章 惊天计划第146章 辽东换帅第188章 一线机会第35章 皇上也使奸计第135章 再议条件第147章 私下协议第47章 通州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