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收获

这倒奇怪了,怎么干得好好的,傅山会有这想法,我看了傅山一眼,见他神色甚是坚定,后面曹文衡跟李邦华两人都是微微摇头。看来是决心已定,

“不知傅爱卿为何有这等想法?”

“臣前几日在书院听得刘大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微臣深以为然。是以决定到天下各处阅览一番,否则终究是井底之蛙,有伤皇上知人之明。”

这个借口倒也冠冕堂皇,既然有了决定,我也不好回绝。就当让他到各处去散散心好了。

“有这心思是好的,不过你也知朕现在身边缺人。这样吧,等此次朕提拔些人员补充上来你再走。你到了地方,可还是翰林院的人,朕可不许你辞官,在地方上也许会更能看得清朝政的弊病所在,你有好的建议,可以由驿站发回到铭心堂去。朕就封你为五品的观风使,地方有什么事就回报给朕。”

傅山没有想到皇上这么重用他,心里感激异常,只是重重的叩头谢恩。

这次果然从这些大儒里面收了不少的能人,他们要么就在各地府衙做了幕僚,要么就回当地作学政,当然也有不少回去开业授徒的。根据我的意思,把些思想开放,年纪尚轻的留了下来。如黄宗羲,揭暄,张岱,朱舜水,这四个人我便留在了铭心堂,以补充明刊编辑的人手。虽然此次辩驳没有经历很长时间,但影响是深远的,我允许这些大儒们通过驿站传寄文章到铭心堂,整理后便可刊载在《明刊》上。当世的白鹿洞书堂,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天工书院,一心学院也可以每月从驿站发文到京师投稿,是以明刊上的讨论一直在持续,其内容五花八门,甚至有的讲到人性解放。

不过争执最厉害的还是天工学院的师生与其他以儒学为主的书院,就所谓的奇技淫巧展开辩驳。无论明刊上还是看明刊的人都有激烈的争论。天工书院的人在徐光启他们的教导下,不但研究有造诣,笔杆子居然也如此犀利,特别是文中举了例朝来所发明的奇技淫巧给百姓带了的实惠,最绝的是以造纸,印刷等技术来辩难对方。

“君等以三流九教为之下人,其巧夺天工之物视为奇技淫巧;诸生诟鄙甚多,却仍欣欣然享而用之。蔡伦,阉人也,延有造纸之术,毕升,亦不过一匠人。今诸位手捧先贤大作,慨而读之;又手持狼毫,斥造纸印书为鄙;岂是圣人所教。本人虽钝,尚知三皇五帝之事,昔黄帝造车,缧祖养蚕织衣,仓颉造字,神农百草。此等可否也为奇技淫巧?诸生学经论典,求济世之道,以何治百姓乎?在野为民,只知独善其身,此为之‘仁’乎?夫,即为圣人门徒,以天下为己任,民为天下之根本,利民之事诸生斥之为奇技淫巧,此等可为乎?天地间,能富我大明之民,强我大明之兵,便是兼治天下之策。诸生思之,天下思之!”

虽然这些观点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但是在这个时代,在八股文繁盛的朝代能讲出这些话来,却是很有胆量。我看了下署名是个叫李奇的人,我问了下曹文衡,发现这个李奇原来是嘉靖万历年间的狂人李贽的孙子。难怪有这些论调,这李贽可是对孔孟那一套不屑一顾。李奇此论一出,很快引起了轰动,不少人发文支持,当然还有些人在顽抗。明刊作为官方喉舌,内容自然适当的控制下,一切的讨论都只是在忠君爱民的前提下进行。很快民间文人都以能在明刊上发表文章为荣,甚至是一种身份的肯定。

办完这个月的明刊傅山还是走了,那天许多人都去送他了,吏部更是以钦差出巡的礼仪送他。我让谷刚代表我去赏赐了些物事。有时我觉得自己也不是很理解自己的作为,放傅山走,几乎是我的一种潜意识行为。作为这时的我,是很需要他这样文武双全的人在旁边帮忙。但我还是放了他走,他走有他的理由,我放他走,也许也有自己的借口。

正当我还在为放走一个人才而可惜的时候,王承恩给我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满洲出现动乱,朝中大批汉官被削职为民。还在组建的汉军也被撤销,据探子回报,这是皇太极亲自发布的政令!

这真是一个好局面,我还有点怕满洲人孤注一掷,再来长城各处骚扰,那可大大的不好,因为我现在正整顿各处卫所。这下我可以放心于内政的改制。我命王承恩继续打探满洲消息,特别是兵马的动向。

辽东满洲政局确实出现了混乱,而引起这次混乱的就是多尔衮三兄弟。去年的绕道偷袭计划,让满洲损失差不多五万的人马,对于满人来说,可是三分之一的兵力。这使得满洲贵族内部出现了不满的声音,特别是攻城的正白旗损失惨重,气得阿济格暴跳如雷,整日的骂东骂西。虽然他不是旗主,但他是多尔衮,多泽的同胞哥哥,怎不心疼自己的人马!

这日他又喝了几碗酒,带着几个奴才在盛京城里瞎转。没想到来到南门却听到几个闲汉在大树下乘凉,其中一个人却是用满语在讲去年的遵化大战。阿济格听到有人讲到他的痛处,便想捉他们几个抽一顿鞭子,却听见那人继续说道:

“我们大汗遵化出战真是输的冤,汉人狡猾,我满洲勇士虽然厉害,也不能一人打几十个。听人说,遵化城内有五六十万的明兵。大汗还没到老河的时候,汉人皇帝就带着几十万的人在遵化守着了,你说能不输吗!汉人真不是东西,几十个打一个,不算好汉!”

说到这他压低声音道:“我告诉你们,汉人有妖术,你们想啊,不然他们怎么知道我们要去打遵化,更厉害的是,大汗定下策略,去打汉人的京师,其实是假的,就等汉人从遵化退兵,退兵,你们明白吗?!”

围听的人不管明不明白都点头要他继续讲下去。

“大汗厉害啊,是想等汉人以为我们去打他的京师,这样皇帝就会带着几十万人回去,而大汗呢,这时再攻遵化,但是奇怪就在这,那皇帝的几十万人居然没有走,又打回来了。这么多人,我们只好退了回来。这汉人真的有妖法。”

“兀乎,你不是骗人吧?”

兀乎见有人挑战他讲的真实性,一下子就跳了起来,说“咱爷们也跟着大汗去了,还不知道……”

兀乎正要讲下去,突然脖子一紧,给个大汉提了起来。

“我是阿济格贝勒,你刚才说的是从哪听来的?你是哪旗的?”

这下可把兀乎吓得不轻,那些闲汉看到是个贝勒爷,吓得都跑了。只留下个兀乎口齿不清的回到道:

“小的是留守盛京的镶蓝旗的纳拉。兀乎,没有跟…大汗去大战,刚才说的是我听街上人讲的。各个都这么说,刚没事,奴才就在那瞎说,贝勒爷就放过小的吧。”

“你这奴才这胡说八道,还要本贝勒饶你,来啊,赏这狗奴才一顿鞭子。”

兀乎看自己服软也难逃被打,就硬气起来:

“贝勒你不能打我,我不是你旗下的奴才,要打也是我镶蓝旗的旗主来责罚我,再说你现在只是个空头贝勒,连旗主都不是!”

这下倒好,这兀乎也是不会转弯的人,不知阿济格喝了酒,又捅到阿济格的忌讳,阿济格怒火冲天之下,抽出腰刀就把这倒霉的兀乎给砍死了,然后扬长而去。

阿济格回到府后,对那兀乎所讲的越来越心疑。绕道攻打遵化,可是出发前大汗议定的,就是其他旗主贝勒都不知道,到了老河才被告知是去攻打大明。那么汉人怎么会知道呢?假攻京师也只有少数的人知道,明人怎么会事先知道呢?难道有奸细!

他忙找来多尔衮商量,此时多尔衮已经十八岁,比起阿济格来,不仅勇武过人也深有谋略,是以阿济格丝毫不敢轻视这个弟弟。多尔衮听了也是心疑不定,去年遵化一战,皇太极以其年小,没有让多尔衮从军出发。这时翻出此事,关系重大。多尔衮少年老成,先命人去打探,看是不是有人在造谣?然后再做决定!

但打探回来的消息却是如那兀乎所言,最能证明所言是真的就是,满洲派在大明打探的人回来禀报的也是如兀乎所说,只是没有兀乎讲的这么夸张。事情决没有这么巧合,那么肯定有奸细,否则汉人不可能知道自己这方的意图。

这件事如果是别人可能不会这么关注,但是他们兄弟可是正白旗的旗主,损失的是他们的人。阿济格接着几天都在和去年有损失的旗主讨论这件事,他们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有奸细,而且是汉人,其矛头直指大汗身边的汉臣。

这几个旗主越说越气愤,便一起去见大汗,讨个说法。皇太极大病初愈,正在批阅羁留下来的折子,范文臣也在旁边。皇太极见几个贝勒贝子进来,而且面色不善,以为出了什么事,不由得看向范文臣,范文臣也是一脸茫然。皇太极强作镇定,问道:

“你们几个旗主不去约束部众,来这做什么?”

阿济格首先忍不住,说:

“大汗,我满洲有奸细!”

皇太极见他们不是讲兵权什么的,放下心来,说道:“什么奸细?”

当下几个贝勒就把遵化之战前后的事情七七八八的讲了出来,皇太极听了面色也开始沉了下去,特别是听到探马回报,居然和流言一样。他心里那分疑心也开始冒了出来。满人偷袭大败,皇太极心里也有过怀疑,但是《三国演义》中不也有诸葛亮这样料敌如神的神人吗?!朱明毕竟还是有很多人才的,皇太极甚至猜测这是袁崇焕的战略。但现在听了他们说的,发现原来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根据探子的消息,朱明皇帝是在自己刚出兵没多久,就去了遵化,就算袁崇焕知道我满洲要打明朝,又怎么判断得出是要打遵化,而汉人小皇帝就守在遵化。分兵诱敌之策,袁崇焕更是在广宁筑城,是谁告诉小皇帝的呢?!皇太极疑惑的看着范文臣。

在旁边的范文臣知道自己要遭殃了,偏自己没办法辩解,因为他也想不到明人怎么会知道他的攻略的,绕道偷袭等两次策划都是他提出给皇太极的。这如何洗清嫌疑,更麻烦的是自己居然还提议建立汉军。这会是个计谋吗?如果是个计谋,反间计,那么对手之强整个满洲也没有人可以抵挡。范文臣越想越害怕,不由得冒出冷汗。皇太极越看越疑心,但范文臣自从归顺后,也献了不少的谋略。他不希望那个奸细就是范文臣,于是他决定给个机会让范文臣辩解一番。

“范先生,你怎么看?”

此时范文程能有什么好说,憋了半天才说:

“臣也不知明人何以得知我军机密!”

皇太极看了范文臣半天,挥挥手道:

“你先下去吧,本汗跟几位旗主商讨下!”

结果当天范文臣合家被捕,在朝内一些位高的汉官如宁完我、鲍承先、高鸿中都给免职,连很早就投靠满人的佟养性也架空了兵权。集结训练的汉军也解散,全部重新做回奴隶。一时满洲朝野震动,很多汉人糊里糊涂就给扔进了监狱。

处理完政事的皇太极回到后宫身心疲敝,抓了范文臣等于少了一个臂膀。但是他能如何?面对旗主的诘问,他只有牺牲范文程,何况他自己内心也在不停的问,自己真的相信汉人吗?汉人又真的值得信任吗?焦躁的皇太极放弃了思考,径直走到宸妃那去了,惹得一大堆的侍卫在后面跟着!

第109章 年内计划第177章 峰回路转第300章 转变第123章 红袖不添香(下)第261章 驻兵第282章 问题(下)第102章 竭力应对第57章 退兵(下)第316章 试探第189章 何处寻君第186章 明荷战争(下)第29章 忧天杞人(上)第279章 决裂(下)第137章 突围而出第192章 兵临城下(下)第97章 广宁之失(一)第58章 损兵折将(上)第149章 三败林丹汗第187章 不平等条约第2章 是梦非梦第251章 会师第30章 忧天杞人(中)第154章 利益抉择第176章 揭破第119章 事与愿违第44章 进犯朝鲜第25章 驿馆闲谈第125章 地理画策第217章 适得其反第193章 破城(上)第155章 改行建庙第39章 皇太极的打算第154章 利益抉择第145章 围困第203章 算计(下)第97章 二审定案第205章 全局分析第121章 打探到底第153章 五点要求第88章 公主第20章 战前风云第284章 较劲第113章 演习开始(下)第208章 紧急军情第77章 皇后理事第225章 围困布点第174章 判决第49章 买卖第26章 算计第83章 扬州风波第312章 将计就计第215章 整军再战第4章 巡视三营(下)第105章 疑点难点第110章 训练京营第79章 朝议第205章 全局分析第20章 大同会盟(下)第6章 额哲归国第210章 攻与不攻!第116章 意外耽搁第114章 第二次演习第72章 冷处理第272章 热闹第36章 角逐第146章 合纵之策第168章 宫门之争第306章 问案第228章 善后处理第54章 险胜第91章 南国方略第134章 中央银行第40章 北伐第107章 作壁上观第257章 团聚第272章 热闹第41章 辽西大雪第128章 远方客人(上)第56章 烦人的兵制改革第192章 兵临城下(下)第16章 另设太学第187章 不平等条约第99章 广宁之失(三)第101章 万世之法第177章 朕不许你死第92章 风花雪月夜(中)第33章 要保的内阁第194章 破城(中)第32章 没事瞎转第67章 不进则退第109章 年内计划第226章 调动第48章 率兵拦截第53章 血战遵化第85章 女真内政(上)第39章 东巡第299章 应势(下)第32章 没事瞎转第147章 私下协议第122章 暗波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