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陈独秀的嫉妒

见毕战云满心欢喜,担心他急于扩大编制影响根据地建设,提醒说:“我军走的是精兵之路,不需要盲目扩大部队数量,华北有大批的兵员,只不过训练需要个过程。张掖保安部队以后以确保根据地安全为首要目标,维持三万主力部队,五万地方部队,加上民兵足以完成任务。同时你们把精力要放在青海、新疆方向,我准备在日军投降以前拿下新疆,你们现在就要派出一定数量的侦察部队跟随移民在当地潜伏下来,慢慢发展力量,摸清地形敌情。时机成熟时,你就要率领张掖大军横扫天山南北。

不过,迁来的学生不许编入部队,即使他们态度坚决也要把他们留在校园,除非考入航空学校、装甲兵学校、通讯学校、电子技术学校。中国不缺士兵、经过严格训练的农民完全可以夺得战争的胜利。中国缺的是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技术工人和社会组织者、企业管理者。没有他们的存在,就不会有中国社会真正的改变。教育是根据地建设的重点工作,希望你们给予高度重视。现在的义务教育开展的怎么样?”

林子轩说:“我们按照民主政府的法律规定,推行六年义务教育,新建学校500多所,容纳适龄少年儿童8万多人。我们在移民中公开招聘了2000名符合条件的教员,师资仍显不足,许多学校还得靠河西大学教育学院的在校学生、部队中识字的干部战士帮忙,就这样还得采取复式教学。

政府为所有在校学生提供免费午餐、牛奶、鸡蛋,免费提供铅笔、课本、作业本,移民子女上学踊跃,占到一半以上,本地民众没有大的抵触,但一些边远地区、居住分散地区还没有建立学校,我们计划明年再建设200所学校,再招聘2000名教师,容纳学生10万以上。后年争取学校1000所,教师1万,所有适龄儿童全部入学,课程全部开齐。”

“很好,这样发展下去,张掖就会成为人才中心,推动全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资金够吗?”

宋成德抢着说:“陈长官不必担心,民主政府处处关心支持咱们,咱们工商业协会也不能为富不仁。眼下张掖经济繁荣,产品大量销往陕西、四川,国民政府也在张掖设立了物资采购站,粮食、皮具、肉食罐头、压缩饼干、制式服装供不应求、棉纺厂、皮革厂、食品加工厂、肉食加工厂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真的是抢占了商机。除了正常的税收我们还按利润比例捐资设立了工商业教育发展基金,半年存了一百万大洋,除了河西大学的贷款利息,我们为教育协会捐赠了40万元。”

“你们的做法很好,现在是国家危难时期,需要全国各界齐心协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你们能主动这样做,是给全国的工商业者带了个好头,也说明你们品德高尚,关心民众。我谢谢你们!”

“陈长官太见外了,那么多人都不谢,偏偏谢我们商人,显然是没把我们当成一家人。我们也是有爱国心的,我们也是支持抗日的。我们虽然爱钱,可陈云主席说的对钱多了就什么都不是了。钱用在需要的地方才叫钱,锁着藏着就是一堆金属。用有限的钱换来民众无限的感激、换来国家光明的前途是我们商人对国家、对抗日事业最大的贡献。”

“行啊,老陈,有水平,这才几个月呀,张掖的商人们都开口抗日、闭口国家了。有你在这当家我们都放心。”

“我可没你本事大,张掖的底子是你打的、制度框架是你制定的、远景规划也是你设计的,我只是把他们细化而已。你不知道,我从苏联刚到这里很多也是不理解的,甚至是反对的。幸亏主席来电命令我萧规曹随不得更改,我才耐着性子去观察、研究、分析。

在老熊、李老、宋老的解释下才明白其中的奥秘,这比苏联的消灭私有制、完全公有制的做法要高明很多,团结了民族资产阶级、创造了物质财富、满足了人民需求、扩大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发展了社会社会生产力。”

“是的,苏联的政策并一定就是最好的,我这次去苏联在莫斯科到处看了看,人民还实行配给制,市场不繁荣、物质很缺乏,除了大麦粥就是黑面包,土豆烧牛肉都是奢侈的享受。工业虽然比较发达,但都用于军工生产。我就在想,我们革命到底是为什么?如果我们的革命不能够让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改善,这样的革命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也毫无意义。”

李元逢感慨地说:“贵军来到张掖之前,我从报纸上了解的共产党是邪恶的、不通情理、不食人间烟火的。亲身经历之下,老朽才知道国民党的宣传是在造谣,两位陈长官先后主政张掖完全是为国为民、有情有义,令张掖老幼无不加额称庆。贵党如一直这样走下去,何愁不万民景从、天下归心。”

“我党也是在不断调整政策,尽力让人民满意,工作中难免疏漏,执行中可能出现偏激,还需要父老乡亲及时指正,避免损失。”

“贵党从上到下生活简朴、待人谦虚、做事民主,我等何幸,得见太平。就凭这老朽也愿拼此残生,为贵党之革命事业尽力奔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群众的口碑已经说明了张掖根据地的建设道路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坚持走下去,你们也要不断总结经验,对一些粗线条的、过时的、不适应的政策进行细化、增补、调整,这样我们才能永远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张掖党组织发展情况怎么样?”

河西分局组织部长张琴秋说:“河西两地十县均已建立党委,60多个乡镇建立支部,所有村子都有党小组,组织民众了解抗战形势、推行减租减息、兴修水利扩大生产、改良土壤、推广先进耕作技术、还组织扫盲、修路、帮助孤寡、选拔民兵。

政府创办的企业中也建立了同级党委,各分厂、车间建立党支部,部队党员比例较高,连以上单位都建立了党组织。根据地在册党员8千5百多人。”

“发展还是很快的,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窗口,直接和群众打交道,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群众对党的认识。我们不仅要给他们布置任务,更要关心他们的成长,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上级党组织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基层干部的思想和工作表现,重用提拔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关心民众疾苦的好同志,对作风飘浮、夸夸其谈、指手画脚、群众不满意的应坚决撤换。一定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坚强堡垒。”

一行人从酒泉出发一路下来视察了酒泉钢铁基地、高台化工厂、临泽兵工厂、张掖机械厂的建设、生产情况。陈海松对因天气原因停工的大型项目的工程进展表示满意,对数百名苏联专家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对60迫击炮研制成功表示祝贺,对兵工厂正在研制的半自动、自动步枪进行指导提出改进意见。深入到搬迁移民当中了解他们的居住生活情况,对河西分局、张掖民主政府周到细致的安置工作大加赞赏。

21日河西大学大礼堂里热流涌动、欢声不断。好不容易挤进会场的两千多名学生与他们的老师欣赏着抗日英雄的风采、聆听着名誉校长的教诲。

一身戎装、满胸勋章的陈海松在陈独秀的陪伴下走到舞台中央的讲台前。

校务管理委员会主任陈独秀对情绪激动的会场说道:“同学们,老师们这位就是你们极其崇拜的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19军军长陈海松中将,也是张掖民主政权的创建者,更是咱们河西大学的名誉校长。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这位年轻的抗日名将的到来。”

陈海松立正向全场起立鼓掌的师生们敬礼致敬。

等全场安静下来后,陈独秀幽默地说:“这里每周都会举办学术讲座,我也讲过两次,可哪一次也没有今天人多,我真的有点嫉妒你了。”

“我想这不是我个人的魅力比您大,是我头上的英雄光环和身后的抗日战场吸引了同学们,大家都想了解前线的真正状况和中日战争的前景,所以带着渴望和祝福来到这里,我应该谢谢同学们。”

“给我们介绍一下你胸前的勋章吧?”

“这一枚是今年二月份中共中央颁发给我的一等红星奖章,表彰我们在张掖全歼12万马家军,建立了河西革命根据地。”

“这一枚是今年九月份国民政府颁发给我的青天白日勋章,表彰我在平型关指挥部队消灭板垣第五师团主力2万多人,赢得了开战以来首次大捷。”

“这一枚是国民政府颁发的一等宝鼎勋章,表彰我在代县指挥部队消灭第六师团第11旅团主力一万余人,炸毁敌机40余架。”

“这一枚是国民政府颁发的一等云麾勋章,表彰我在晋绥地区组织部队占领三座城市、消灭敌察哈尔派遣军、独立混成第11旅团,独立混成第一旅团、蒙疆军全部。”

“这一枚是苏联政府颁发的苏联英雄列宁勋章。表彰我在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说实在的,每一枚奖章都不是我独自获得的,我只是八路军这个光荣集体中的一员,战斗中我虽然参战打死过几十个敌人,但胜利是所有参战官兵共同努力的结果,荣誉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

“到了张掖,听说了你许多传奇似的故事,我一直不明白,我创办新青年,开始领导新文化运动时你才一岁,中国革命为什么却在你的手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首先要澄清一下,我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的一名普通指挥员,没有参与中国革命的决策,中国革命的变化是从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开始变化的。

其次,您的老同事张国焘也曾问过类似的问题。我的回答是你们在黑暗的中国探索拯救中国的道路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沉痛的教训,让我们这些后来者有了反思的参考物,总结出了早期革命的种种弊端,寻找到了独立自主、符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发展道路。”

“这么说你是站在巨人肩头的思想者,我们是倒在路上的殉道者。”

“革命总是要有牺牲的,尤其是在中国这样封建专制的社会里,打破沉重的黑幕需要几代人的前仆后继。即使到了我的晚年,中国革命依然还要继续,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一直会存在下去,当然那时的革命会温和很多,可以叫改革。

而每一代人的付出都会动摇黑幕,让人看到一线光明,让后来者可以辨认出大致的方向,随之而来的就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顺畅。您就是带给我们光明的人,是伟大的探路者,您并没有倒下,虽然您在探索的道路上多次被通缉、两次被捕、数次被开除,但您仍然在探索、在战斗。”

“我已经脱离共产党多年,我们就不谈这个问题了。说说抗日形势吧,你的部队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中国还是丢了上海、南京、太原、石家庄、济南,你还坚持认为中国必胜吗?”

“是的,斯大林也这样问过。我认为,日本政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建设起远东地区最大的军事力量。他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实现伊藤博文的战略构想,占领中国。目前日军的力量还没有全部拿出来,攻势还将继续,我们还会有许多地区、许多城市相继沦陷。

但是随着他的战线延伸、所占地域扩大,攻击能力将逐渐衰竭,中国的战略防御就将转换为战略相持。中国人民就迎来了抗日胜利的曙光。虽然我们暂时丢了国都,但我们保住了国家的元气、工厂企业、宝贵的人力资源,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发展工业就会一步步由弱变强,逐步进入战略反攻,日本弹丸岛国人口资源都不足以支撑旷日持久损伤惨重的战争,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抗日战争必将以我们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第60章 解放思想第83章 暂别华北第172章 徽州震荡第71章 有限作战计划第504章 无奈的掩护第595章 血债累累第321章 磨刀霍霍第464章 强大的防线第458章 优势不再第412章 委员长的誓言第67章 第一混成旅团第650章 不断迂回第447章 燃烧的冀中第676章 经济起飞第150章 冈村的建议第56章 嘴边的肥肉第253章 激战潼关第409章 南国故人第518章 强硬的收获第228章 谋划琼崖第298章 道貌岸然第32章 激战羊投崖第625章 设备到了第351章 将星云集第115章 该是被消灭的时候了第331章 第猎熊小组第315章 路线的分歧第645章 苏军受窘第260章 坦克是个好东西第149章 增援部队第526章 难以决断第152章 陈玉成第530章 天上掉馅饼第299章 敲山震虎第43章 惊动延安1第162章 增援华南第83章 演习1第1章 广灵接敌第614章 国军回来了第605章 边境基地第544章 主动进攻第322章 福星?煞神?第423章 光临马公岛第360章 重锤敲击第511章 勇士归队第65章 探访永合村第554章 夜袭37师团第170章 鼓动国军军第63章 撤离南京第408章 大后勤第254章 砍倒‘桑木’第71章 有限作战计划第635章 海军摇篮第156章 耐心引导第147章 北伐名将第372章 小野偷袭第40章 冲突第88章 斯大林的疑惑第273章 党政分工第422章 烈焰蒸腾第606章 有点想不通第155章 黄埔精神第443章 阳西自卫团第241章 钢铁废物第54章 决战4第184章 华南攻略第56章 嘴边的肥肉第560章 拦截火车第384章 奇耻大辱第384章 奇耻大辱第5章 邢士廉的无奈第641章 客观评价第351章 将星云集第190章 华南众将第291章 抵达重庆第69章 各方反应2第1章 进入凌源第9章 盘点家底第571章 东紧西松第642章 无人领取的勋章第71章 规劝张主席第76章 乱中取胜第71章 春节茶话会第166章 委座耍赖第215章 杀敌祭旗第596章 商机无限第7章 夺寨第346章 华北起烽烟第638章 镇海要塞第251章 强军的秘密第565章 死拼到底第9章 瓮中捉鳖第10章 统一思想第646章 焦头烂额第575章 文人的反思第514章 激烈交锋第38章 帝国浪人第67章 反思历史1第548章 难得开心一回第610章 焦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