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教育的奇迹

等热烈的掌声平息下来,陈海松接着说:“八路军是国民军的一小部分,抗战前总兵力是六万人,不到国家军队总数的五十分之一,但我们凭着坚定的抗战决心、过硬的军事素质、灵活的战略战术和战区民众的大力配合,不仅消灭了五六万敌人,自己的实力也得到了提升,部队数量超过了十万,缴获飞机四十多架、坦克装甲车50多辆、火炮一百多门、机枪2000多挺、步枪3万多支。收复县城20多座,解救战俘2万多人,转移敌占区民众20多万人。

中国以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为己任,面对危局我们决不退缩,遭遇强敌我们选择战斗。事实证明,在有利地形条件下,经过充分准备采取运动战、游击战消灭孤立分散的日本军队是完全可能的。之所以接连失利,一方面是信心不足、准备不力,另一方面战术呆板,打法陈旧,正面防御拼消耗,暴露在敌人的优势火力之下造成大量伤亡。如果充分利用中国辽阔的地域、复杂的地形,发挥军队数量多的优势灵活作战主动出击,相信部队也能取得更多的胜利。”

“我们听军部队深入敌后,完全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你们的生活一定很艰苦?不少字”

“孤军深入从军事讲是自寻死路的败招,因为身在敌后,物资弹药的补充比较困难,情报不准、敌情不明很容易受到敌人的合围,不停的转移消耗战斗力。但我们中队在中国的土地作战有什么好惧怕的?到处都是痛恨鬼子的中国人,敌人的动向我们一清二楚;到处都是中国人的村庄,支持我们的民众宁愿自己少吃一顿也不愿我们饿肚子;到处是鬼子的运输线,辎重车队经常定期不定期地给我们送来急需的物资弹药。

我们还有坚固的根据地、伤病人员在那里治疗、多余的物资在那里储存、新入伍的爱国青年在那里接受正规训练、简单的地雷、手榴弹在那里制造。我们过的很充实、很舒畅。”

“听你这么描述,我都想去那里体验一下了。我的许多学生希望跟随你到华北去参加抗日工作,你愿意接受他们吗?”不跳字。

“抗日战争是中国一百年来不断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导致的民族矛盾的总爆发,根源在于社会制度的腐朽、统治阶级的反动、工业的落后、军队的虚弱。中日两个民族的全面战争的强弱表面反映在战场、更多的体现在国民的素质、工业体系、经济实力的比拼。

华北战场的拼杀不是多拼死几个鬼子的事,而是在阻挡敌人、为后方积蓄更强的力量而争取时间,他们拼的很苦,每天都在死人。为的就是你们这些身在后方有知识有技能的人们赶紧行动起来、把国家的经济搞去、把现代工业建立起来,把大威力的武器制造出来,去扳回战场的劣势,少流些血,多杀些敌。”

“你的想法比我们更清醒、更理智、更深刻,我觉得同学们可以接受。”

“我觉得大家必须接受。中国的虚弱很大程因为无序、缺乏有效的组织,无法把亿万民众整合成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实现社会的共同目标。我们人有责任担负起社会组织任务,我们能组织八路军在前方战斗,能组织根据地人民配合八路军战斗,也能组织同学们在后方参与战斗。

你们的战场就在课堂、实习场所,你们的敌人就是未知的世界和内心的怯懦、懒惰。你们的指挥员就是教授、专家、苏联顾问、技师,你们的胜利就是弄通一个个专业名词、专业理论、学会一个个操作步骤、生产出一件件合格的产品、解决一个个现实问题。

抗日战争对中国人民来说既是一次生死挑战,也是一次历史机遇,一次完成社会变革、跻身世界强国之林的契机。”

“你的想法和我们教授的观点一致,我们也认为同学们留在这里参与工业建设发挥的作用更大。不过你仍然让我们感到惊讶,你和很多将领不同,他们除了要枪要粮,就是要钱要人,你却把送门的人往外赶。”

“我并没有把人往外赶,只是把不同能力的人分配在不同的战斗队伍里,事业需要打碎旧制度的,更需要建设新制度的,需要冲锋陷阵的、也需要添砖加瓦的。”

“又回到了的话题了,你似乎对青年学生们的期望特别高。”

“是的,您也曾经年轻过,您不觉得中国的青年学生一直都走在中国反帝反封建运动的最前列,是中国最有激情、最有战斗力的群体吗?”不跳字。

“这我承认,青年人有激情、有勇气,五四运动、大、一二九运动都是学生推动了中国政策的改变,你对当代的青年人有什么希望?”

“战争会打碎许多东西,中国历史也多次发生战争,有内部的农民起义、有外部的外族入侵,但不断的改朝换代、并没有换来社会的进步,陷入了不断改朝换代的怪圈。我认为造成这种怪现象的原因还是生产力水平长期停滞不前,主要是地主、农民这两个阶级主宰着中国社会。没有新兴的力量来改变中国社会的成分,没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利益把地主、农民的目光从土地移开,有更高的追求。

所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仅仅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成功的基础。同学们有的学习农牧业、有的学矿山冶金、有的学兵器制造、有的学交通运输、有的学机械加工、有的学化工制药、有的学建筑施工,哪一项都是中国迫切需要的。都会在改造中国社会面貌、增强国力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我希望你们继承老一辈爱国爱民的优良传统,把对祖国深深地爱化作对知识、对技能的追求、对国家、对人民未来的思考。树立成为强大中国建设者的信念,安心读、理论联系实际、发挥学科优势边学习边工作边创造,尽快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深入到工厂工地实习摸索,尽快成为张掖、包头工业基地建设的生力军,新设备、的使用者,新装备、新产品的研制者,为抗战的胜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我能感觉的到你不仅仅是个军事指挥员,更是一个有深邃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你的视野很开阔,考虑的问题都是有深远意义,我听说这所大学就是你提议创办的,大学的办学思想也是你制定的,我们对你非常感激也很钦佩。”

“您的夸奖让我诚惶诚恐,面对你们这些在白色恐怖下献身的老前辈,我们除了景仰就是想你们学习,没有你们的第一步、李立三、瞿秋白他们的第二步,不可能有今天的第三步,即使你们有过失败的记忆,依然无法抹去你们奋斗的足迹,你们永远是我的前辈、老师。

河西大学是在一片荒滩集中了张掖民众的全部财力物力在很短时间里建造起来的,的确是我提议建造的,原因前面说了。当时我们很忐忑,这样的投入值吗?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吗?能办成我们理想中的大学吗?

八月底我带着部队离开了张掖,那时,校园里仅仅有何先生带领的北平中国大学、天津北洋大学等几所大学的几千名师生住在帐篷里,边学习边劳动。半年过去了,当我重新踏进这片校园,我的感觉是震撼、是欣慰、是豪情。”

“别说你了,就我这个老教育工作者也感到震撼,只能用奇迹来形容。如此短的时间里办学规模、专业设置、教授数量、研究所数量、藏量就全国第一,据我所知西安、长沙、重庆也迁去了许多平津、宁沪杭地区的大中专学校,至今居无定所、颠沛流离、别说办学连生存都很成问题。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更是中国的耻辱。”

“我也听说了,从戊戌变法开始,中国就意识到教育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达程度的重要依据,是国家摆脱贫穷、打破愚昧、启发民智、壮大民生的力量源泉。轻视教育,就是轻视国家的未来。我们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总说实力悬殊,难以抵挡,可我们用心发展过实力吗?我们对教育提供过宽松的环境、足够的经费吗?解决过办学中的实际问题吗?

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尊重、对学生的关怀、在资金、设备、仪器、后勤服务方面的全力以赴无不显示出张掖民主政府是有远见的、对国家民族负责任的政府。这也是在座各位的幸运。”

“我们很有同感,熊主席、林主任、宋副议长经常来学校询问我们的需要,挤出资金保证教职工的薪水和教学、办公所需,通过香港的办事处订购了大批器材、仪器、专业籍。马家军工程部队也是不辞劳苦,在冬季来临之前让两万学生搬进了宿舍,政府甚至让出了干部宿舍,安置教授们,自己住在帐篷里,对此我们十分感动。”

“这的干部应该做的。让我欣慰的是有那么多追求光明、追求进步、追求国家富强的知名学者教授、求知若渴的莘莘学子不辞路途的遥远、不畏旅途的艰辛、不在意张掖的偏远,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这里,让荒凉的戈壁从此燃烧起科学的火焰、让沉睡千年的古老土地孕育出民主的生机。

教授专家组成的校务管理委员会奉行引领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研究自然规律,创造人类文明的理念,结合实际开设了众多的学科专业,满足了学生的求知需求,规范了教学和生活秩序,科学地统筹使用师资、校舍、设备,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倡导教学的民主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引进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多思考社会需要、多实践理论知识、多创造有用的物质精神作品,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加快了人才的培养速度。你们不是坐而论道的学者,是真正有思想的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教育家。你们的存在、你们的引领注定会培养出中国顶级的学者、科学家、工程专家、各领域的杰出人物。”

“我们也是在你的办学思想启发下才这样做的,得益于张掖高度民主自由的环境,分局、政府从不干涉教授们的教学、教授可以发表不同的观点、举办各种学术报告。分局只在各院系每月做一次抗战形势报告会。当然教授们也都是爱国的进步人士,绝不会在课堂发表卖国的言论。”

“没有宽松的环境,就没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学术水平就不会有提高,科学研究也不会有创新和突破。既然下决心办大学,就要按照教育的规律来操作,就要坚持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原则,张掖的做法今后应该继续坚持下去。

让我充满豪情的是中国因为有了你们而获得了强大的人才和物质援助,大学源源不断输送出来的各领域的优秀毕业生将带着民主的思想、科学的方法、先进的理论、扎实的专业知识分散到各个根据地、各大工厂企业,去组织中国的国民、开发中国的矿产资源,充实中国的国力。中国力量因为你们的加入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民族复兴的希望会大大加快。

我同意陈老的观点,你们创造了奇迹,创造了中国教育史的奇迹,这是中国人民追求进步、追求科学、追求民主自由的奇迹,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事业征途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中国展到今天注定是中国社会整体的变革,绝不是赶跑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军阀反动统治那么简单。民族的复兴依赖于民族的解放、民族的解放必须摆脱东西方列强的经济、政治的控制、必须摆脱封建思想的深刻影响,打碎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

这是在辛亥为代表的民主的基础更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同学们的老师大都参加了那场,陈独秀先生化运动、五四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的领导者,他们的功绩在于对名亡实存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宣扬了科学和民主,让习惯了被剥削被压迫的民众改变了麻木不仁。

二十多年了,中国的民主在缓慢地进行,老一辈者的心血也换回今天中国不伦不类的社会现状,有进步却远远不够。广大的农村土地仍然大量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淳朴的农民还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大多数国民还不知道要靠科学改变生活、靠民主维护自己的权益。

城市中贫苦民众被肆意压榨,知识分子、新闻媒体的意见建议得不到尊重接纳,当权者只关注自己的地盘、享乐,百姓的疙、国家的未来无人过问。绝大多数人不识字、不关注外部世界的变化,社会生产力低下、社会贫富悬殊巨大,这样的生活还要持续多久?世界潮流奔腾向前,留给我们追赶的时间还有多少?继续这样下去,中国还有什么希望?

每一个热爱祖国的中国人都不能对此视而不见、任其发展,都应该在中华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担负起责任,继续推动民主的快速发展。在中国摸索建立科学民主、公平正义的新的社会制度、管理制度、法律制度,建立新型的、高效率的、高质量的关乎国计民生的现代工业体系。打碎束缚中国社会进步的反动、落后、愚昧的意识,调整不适合的观念,保留有益的、优秀的传统精华,调动起千千万万中国人当家作主的积极性,焕发出创造的激情。这都依赖于在座各位的努力,你们责任重大,责无旁贷。”

“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我知道他们接受了你的观点。我真替他们高兴,有幸见到你这样有睿智思想的领导人,思想得到启迪和升华,我相信他们会受益无穷的。你似乎忘了台下的教授们,对他们有什么要说的吗?”不跳字。

“各位教授都是德高望重、硕果累累的大师,可惜海松军务繁忙,没法当面聆听教诲,陈老能否一一介绍?”

“原浙江大学校长、现河西大学校长,家、气象学家竺可祯教授。”

陈海松连忙向台下站起的老者鞠躬,台下掌声一片。

“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数学家熊庆来教授。

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家朱自清教授。

浙江大院院长、物理学家胡刚复教授。

清华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化学家张子高教授。

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会长,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

中国物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物理学家叶企孙教授。

中央大学数学系主任、数学家何鲁教授。

清华大院院长、物理学家吴有训教授。

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放射物理学家严济慈教授。

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赵忠尧教授。

清华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机械工程专家庄前鼎教授。

北平东北大学工学院机械工学系主任、农业机械专家刘仙洲教授。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所长,生物学家秉志教授。

中央大院院长、化学家王琎教授。

中央大学生物学教授罗宗洛教授。

中央研究院化学所研究员吴学周教授。

北平师范大系主任,家黄国璋教授。

中央大系主任、家胡焕庸教授。

中央大学化学系主任、化学家高济宇教授。

中央大学医学院科主任、生理学家蔡翘教授。

浙江大学数学系主任陈建功教授。

浙江大学数学系主任苏步青教授。

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古文学家刘文典教授。

燕京大学汉语言系主任、语言学家王力教授。

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李继侗。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闻一多。

唐山铁路学校教务长、土木工程专家罗忠忱教授。

广州岭南大学副教授、家冯秉铨。

清华大学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高足周培源教授、他的夫人中学教师王蒂澄女士。

国立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所长,动物学家王家楫教授。

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物理化学家柳大纲教授、他的夫人小学教育专家樊君珊女士。

燕京大学社会学家吴文藻教授、清华大学女院教授、文学家谢婉莹夫妇。

中央大学工学院长物理学家卢孝侯教授。

还有留美的数学博士孙光远、曾远荣、化学博士庄长巷、生物博士孙宗彭、物理博士施士元、地理博士胡焕庸等几十位教授有课无法到场。”

陈海松一一向这些科学泰斗、文学大师鞠躬致敬。他的心里一阵阵激动,有了这些大师的加入,加他们的弟子,河西大学想不出名都难。在他们的率领下,教学、科研一定会全国领先,工业的发展一定会突飞猛进。

他诚恳地说:“各位都是我的长辈,中国的科学巨匠,我不敢要求什么。青年学生愿意来到这里很大程受到你们的感召,你们学术的造诣、思想的光彩、生活中的示范使你们成为青年人的榜样、良师益。你们就是河西大学的旗帜,在发展中国科技实力方面、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中国新型建设者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你们曾是中国民主的参加者,我希望各位能带领你们的学生继续成为新民主主义的积极参与者,为建设富强昌盛的新中国贡献力量。我不能做出什么承诺,但我可以保证在张掖你们学术自由、言论自由、来去自由、生活无忧,全力保障你们的科学研究,设备、仪器、资金、助手优先保证。

张掖民主政府一定为大家做好服务,提高便利,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科学技术的孵化地,我们期待着河西大学创造出中国教育科技方面更多的奇迹。

河西大学要成为社会进步的策源地、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

会员,:

发布,

第65章 表彰1第204章 以杀制杀第38章 帝国浪人第528章 粤军不是孬种第665章 据理力争第144章 必须严惩第23章 又是平型关第636章 联合起来第372章 小野偷袭第674章 蒋先生的强硬第90章 换装第467章 僵持的天空第218章 两岛合作第394章 援兵来了第15章 天罚第82章 张掖城里第12章 期待辉煌第309章 禁绝鸦片第609章 隔山观虎斗第7章 只有自己救自己第282章 临别寄语第583章 周边状况第77章 受挫主峰第461章 堑壕高手第223章 准备突袭第332章 俄国爱国同盟第237章 致命的锁链第317章 转折关头第68章 王明回国第157章 功高遭忌第372章 小野偷袭第99章 庐山第160章 大局已定第650章 不断迂回第447章 燃烧的冀中第417章 大义凛然第72章 政委的权威第468章 轰炸黄土崖第295章 又见阎锡山第338章 抵达博尔加第70章 雨中张鼓峰第416章 国军也要地雷第387章 桥本群的对策第55章 旱地育苗第509章 屈辱的放行第68章 各方反应第387章 桥本群的对策第264章 陈布雷的趋势论第145章 第七战区司令长官第66章 永合村外第398章 激战官场村第428章 错失良机第10章 盘点家底2第246章 关中危急第46章 计划成功第333章 留希科夫第675章 不是侥幸第463章 阵前对峙第92章 这里就是你们的家第570章 无奈回撤第544章 主动进攻第14章 日本附属地第598章 成功可期第6章 夜袭第537章 燃烧的港湾第43章 惊动延安1第126章 苦斗水上飞机第613章 沦陷的温州第37章 死守平型关第162章 增援华南第352章 燕山阻击第427章 替罪羊第230章 跟国民党竞争第97章 土匪逞凶第4章 别杀我第三百五十八八章 精锐碰撞第191章 南粤英豪第499章 民心天下第315章 路线的分歧第14章 过河抗日第616章 诚心认输第374章 杀奔宋家庄第230章 跟国民党竞争第72章 政委的权威第564章 顽强第一军第537章 燃烧的港湾第531章 黑虎掏心第643章 支援苏联第617章 注目海疆第382章 中心开花第328章 最后的手段第637章 浙北恶化第604章 阿尔山第31章 培训1第37章 死守平型关第355章 愤怒的手榴弹第370章 国籍问题第322章 福星?煞神?第606章 有点想不通第24章 迎接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