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北伐名将

看着取得歼敌过千,缴获巨大的新四军将领们喜悦自豪的表情,陈海松知道安庆突袭战对于训练不足装备低劣的新四军部队来说已经算得上辉煌的胜利了,自己不能用独立师、特战队,甚至不能用18军、74军的标准来要求他们,表情欣慰地向叶挺等人表示祝贺。

站起身来在地图前把国内中日两军的兵力部署情况、九江战场的进展情况、安庆、合肥一线的敌我态势做了详细介绍。指出第七战区作为大后方的前沿,承担的是骚扰迟滞敌军的任务,没有固定战场、没有防御的地点时间限制、没有杀敌指标,可以说是个良心活,想打天天可以打,不想打找个偏僻山区躲它一年也可以。

但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我们必须站在抗日救亡的最前线,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希望抗日的中流砥柱,要有捍卫国家尊严、保卫神圣国土、保护黎民百姓的主动精神,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抓住一切战机,围绕着敌人补给线、孤立据点大胆出击,干扰敌人的进攻部署。

这样以孤立分散之敌为作战对象积小胜为大胜的战斗,对新四军这样力量相对弱小的部队来说是最明智的作战方式,既可以锻炼部队、增强战斗信心、提高作战能力,也可以通过缴获物资改善我们的装备水平、充实我们的后勤物资,为长期抗战奠定基础。

新四军不同于中央军和其他地方军队,是蒋介石限制发展的武装力量。物资、粮饷、弹药、编制控制很严,我们要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壮大,必须摆脱国民政府的条条框框,在配合正面战场的原则下独立地选择适合我们生存的防区、选择能充分发挥我军优势的作战地域、积极地扩大抗日力量、发展根据地经济。逐步摆脱对国民政府的依赖。

新四军必须走上独立自主、机动灵活的抗日道路。

目前敌华中派遣军兵分两路,一路为11军27师团、3师团走水路支援九江,第二路第九师团及第二军部队从陆路沿桐城、潜山、太湖、黄梅的线路攻击前进。

本战区目前兵力分散,无法节节抵抗,将采取诱敌深入设伏包围的战略彻底消灭第九师团,国军59、68军已在太湖构筑防线,74军、71军将在侧翼穿插。那里是一场大兵团宽正面的正规作战,还是交给兵力雄厚装备精良的国军部队去做。

我们新四军部队的任务就是扼守安庆。想出办法在长江上拦截住27师团以及后续部队。安庆的位置非常好,正处在南京、九江之间,是敌人援兵的必经必靠之地。我的想法既然我们没有惊动敌人,就要继续利用长江水道、继续利用安庆的码头机场。隐蔽自己的身份,让鬼子不断地投入兵力兵器自动送到我们手上来。

刚才薛云龙说军部制定了战役方案不妨说来听听,大家也都参谋参谋,集思广益,相互补充。方案才更符合实际、更能扬长避短,获取最大的战果。

新四军将领不免一愣,大的战略过去一般都是叶军长提议、项政委审议、张参谋长拟定计划,各部实施。怎么新来的领导还要大家讨论,难道他对作战方案不满意?

叶挺是北伐名将。21年就是孙中山先生的警卫营长,在陈炯明叛乱时救过宋庆龄。北伐时带着独立团担任左路先锋。斩关夺隘屡立奇功。四一二后抛弃高官厚禄,毅然参加我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南昌起义担任前敌总指挥。

南昌起义失败后,辗转回到广州,与张太雷、黄平、周文雍、叶剑英一起领导了广州起义,是唯一一个参加过两次三大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领导人,成为红军的缔造者之一。

广州起义失败后他对起义过程中出现的过激行为很不满。(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到过当时的广州:全市火光烛天,尸体狼藉。市民均被迫以红巾系颈,表示拥护红军,否则格杀勿论。张发奎匆忙前往肇庆,急令黄琪翔回师平乱,黄氏乃率部返穗。张、黄二人以共党在后方捣乱,破坏其一统两广的大计,愤恨之余,遂也恣意杀戮。下令凡见颈系红巾的,即格杀勿论。人民分不出孰为红军,孰为第四军,只知有红巾亦死,无红巾亦死。一时广州全市全城鬼哭狼嚎,无故人民被杀的不计其数。大火数日不绝,精华悉被焚毁,实为民国成立以来鲜有的浩劫。)

叶挺无法理解自己所从事的革命究竟是要干什么,这样的革命就能打倒军阀、驱逐列强、富强中华吗?他的疑虑反映上去以后,受到临时中央李立三的严厉批评。更令他不能接受的是王明等人根本不了解前线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的实际,把广州起义失败的罪责强加在他这个工农红军总司令的头上,无理指责、组织处理。

那时候的中央只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执行机构,许多问题要到莫斯科去处理,他千辛万苦赶到莫斯科不容他辩解就被被共产国际冷落、开除党籍。他是一个自尊心极强、性格刚烈的人,愤然出走德国流亡欧洲,后到澳门隐居,加入由国民党左派邓演达、陈友仁、宋庆龄发起组织的‘第三党’。一边研究军事理论一边积极在国共两党之外探寻实现革命理想的道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以后,中央考虑到新四军的特殊性,需要一位知名的党外将领来领导这支孤悬敌后的人民武装,想到了这位名将,周恩来当年路过德国时曾去看望过叶挺,推心置腹地做过深谈。给孤独苦闷的叶挺以极大地安慰,发自内心地敬重周恩来。

经过周恩来、宋庆龄等人的劝说,经过蒋介石的认可,出任改编后的新四军军长。能够为国家出力让纯粹军人性格的叶挺很开心。在周恩来、董必武等陪同下意气风发地来到云岭军部,受到项英、陈毅、袁国平、张云逸、谭震林等老战友的热烈欢迎。

开始时北伐名将的光环和中央的礼遇让他拥有足够的话语权,频繁游走于武汉、南昌,出入军政部门为新四军落实编制装备、军饷被服,接见民众团体和爱国华侨为部队筹集经费,为新四军的组建、编练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军长生涯越来不开心,作为党外人士他无法参加新四军党委会。而按照共产党军队党委一元化领导的管理模式,重大决策必须经过党委讨论,他做出的决策自己无法参与讨论加以说明,往往被否决还不知道原因理由。

中央来电、各种指示都属于‘机密’他无权了解。也无法和中央直接沟通,只得和战区司令部、国民政府军委会保持联系,致使他更多的听命于国军指挥系统。

作为一个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的旧式军人,身上保持着许多旧军队的习惯,仪表堂堂、军容整洁、讲究排场、出门乘马、前呼后拥。走到哪都背着一架照相机,休息时卫兵给打伞遮阳,聘广东厨师开小灶,交游广阔、宴请不断、开支很大。

这让在山里吃糠咽菜十来年的干部战士很看不惯。尤其与剃着光头、普通士兵服饰、与战士们同吃大锅饭、出操训练摸爬滚打的项英政委形成鲜明对比,加之他曾经中途脱党革命的坚定性受到质疑。威信下降,军部上下没几个说得来的知心朋友。让他很孤独、很苦闷。

过江以后,中央考虑到新四军部队战斗力低下,要求新四军深入乡村山区发展根据地采取游击战,避免正面作战,与叶挺正规军人的作战理念相背离。

他赞同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作战方式,反对项英等人一味以维护国共两党团结暗中壮大实力为借口龟缩在指定防区内拒绝大规模运动战的做法,提出许多集中兵力打大仗的建议均被否决,让他很失望,认为自己在新四军中只是个摆设,毫无用武之地。

再次犯了倔劲的叶挺,跑到武汉提出辞职。把新四军党政不和的矛盾暴露出来,共产党军队专制独裁、不尊重国军将领、消极避战等谗言四起,被蒋介石利用,新四军的补给更加困难。虽经周恩来劝说返回,但造成的影响和裂痕已经难以弥合,他的处境更加艰难。

他正准备再次离去时,项英转来中央急电,新四军配合第九战区指挥,军事行动由叶挺军长全面策划实施,直接与陈海松联系。要求全军上下团结一心,坚决执行陈海松司令员的战役部署,在武汉会战中建立功勋。随后参战部队、集结地点、作战任务等相继下发。

叶挺难得地获得了施展才华的机会,通过下发的作战部署看得出国军部队在陈海松指挥下将有重大战略调整,新四军可以酣畅淋漓地进行一场大规模进攻作战。他欣喜之下马上发挥军长权威,下达了作战计划,没想到这次一向作梗的政委也全力支持,顺利集结了兵力。

通过与陈海松每天几次的电报联系,他感受到这个共产党高级将领远超新四军共产党干部的思想、气度、能力,在对夺取安庆的战役具体谋划中他才发现八路军部队有着多么雄厚的实力,有着多么大胆的作战方式,对他造成极大震撼,他下决心要好好看看他们的作战。

赶到罗岭不久一名提前潜入安庆侦查的特种兵就找上门来,详细介绍了安庆城防、机场、码头、司令部、兵站、领事馆、宪兵队、特务队等主要攻击目标的方位、必须优先解决的目标、数量、路径,画出了细致的平面图,为部队分层次精细作战创造了条件。

四十多架大大小小的飞机呼啸着从罗岭上空掠过,虽然红红的圆圈煞是刺眼,但他知道那是八路军空军的飞机在伪装偷袭,心里说不出的自豪和激动。天黑后,在特种兵的带领下进入宽阔的机场时,更是感觉像是在梦里一样。鬼子的飞机是防御部队的噩梦,鬼子的机场更是攻击部队的禁区,可就是这160多人悄无声息地活捉了一个航空兵大佐,杀死300多机场人员。这样的作战方式、这样的技术、胆量在他这个勇将看来实在匪夷所思。

与他相见的是两个年轻的少将,态度很谦和,奉命听从他的指挥。介绍了从鬼子大佐嘴里套出来的城内外驻军情况和增援部队情况。并请军部拿出一个初步的作战方案。

叶、项、陈、张几位首长认为当务之急是拿下城池、消灭安庆日军,再集中力量在飞机配合下沿江阻截27师团。夜间对多个坚固目标偷袭一般都是隐蔽接近、突然强攻,薛云龙建议由特战队骗开城门,悄无声息地占领城市,然后分路扑向城外防守松懈的守军。

叶挺等人将信将疑,而薛云龙一再表示不会误事,众人看着机场5、60架飞机决定采纳作战怪异的八路军的办法。约束部队严禁喧哗,每个连一个特种兵带领确定各自的攻击目标,尽量不使用武器。顺利地控制了城内的各处要点和城门,再次让新四军赞叹不已。

随后的攻击项英希望由新四军独立完成,薛云龙再三请战才取得偷袭司令部、兵站、海军三部电台和沿江军用码头的任务。结果特战队兵不血刃完成任务,而新四军三个旅突袭中遭遇敌人顽强抵抗,伤亡近千,比较之下,自愧不如。

事实上的差距让叶挺有些惭愧,他决定制定一个完美的伏击27师团的计划,靠着手下部队多、火炮多、飞机多的优势毕全功于一役。见陈海松似乎并没有理解自己的作战意图,走到地图前指着城区东面长江里一个喇叭形开阔水面说:“军部决定在这里设伏。

这里是距城区20公里外的长风乡,水道狭窄,南面是山峦峭壁,北面是沟垄丘陵便于我军沿江设伏。我军集中三个旅,使用自己的36门迫击炮,缴获的12门山炮,完全可以截断水道,敌人拥挤在罗塘洲、马石之间宽阔水域时,出动飞机轰炸。一定能重创27师团。

目前两个旅的部队和全部炮兵已经赶到长风开始构筑工事。空军一团也做好了轰炸准备。”未完待续。。

第467章 僵持的天空第628章 闽南敌情第490章 英法的智慧第430章 血战西江第582章 陈海松的战略构想第192章 华南党组织第320章 绥远的变化第588章 踏上征途第37章 死守平型关第244章 第二军瓦解第295章 又见阎锡山第287章 回归理想第70章 雨中张鼓峰第394章 援兵来了第71章 春节茶话会第62章 死里逃生第82章 比拼技术第76章 峨堡会谈1第97章 土匪逞凶第132章 城外阻击第334章 孔策沃别墅第303章 受领任务第52章 决战2第15章 天罚第675章 不是侥幸第114章 第四飞行团来了第350章 出乎意料第154章 74军来了第403章 民众楷模第236章 南洋军第5章 抉择第66章 表彰2第18章 繁忙的一天(2)第80章 红军改编第87章 天皇毁容第326章 渗透科尔沁第390章 活捉桥本群第676章 经济起飞第336章 各有打算第307章 取之于民第219章 拿下南澳岛第53章 剑指晋绥2第45章 惊动延安3第13章 马踏东野第380章 全线迟缓第38章 准备2第13章 计划出台第372章 小野偷袭第668章 整顿藏区第176章 还得靠他第490章 英法的智慧第348章 对策第43章 恶魔发狂第80章 厉兵秣马第222章 第四战区第82章 比拼技术第435章 有实力才有合作第364章 规模与素质第183章 窃取绝密第184章 华南攻略第197章 失算了第116章 漫天血雨第583章 周边状况第179章 周边形势第447章 燃烧的冀中第160章 大局已定第602章 恩威并用第395章 谈判放人第111章 东北换帅第287章 回归理想第526章 难以决断第423章 光临马公岛第324章 也有隐忧第31章 培训1第31章 培训1第665章 据理力争第1章 延安会友2第22章 板垣争先第521章 不做牺牲品第14章 日本附属地第67章 反思历史1第7章 胆大包天第500章 危害严重第277章 东条英机的分析第38章 准备2第503章 些许遗憾第48章 伊卜利斯第514章 激烈交锋第37章 一场虚惊第152章 陈玉成第421章 战前风云第248章 第十战区第20章 统帅部的决心2第662章 紧急召见第64章 会战尾声第261章 拿下蔡家坡第287章 回归理想第24章 迎接考验第85章 东京大火第293章 有些跋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