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又见阎锡山

陈海松知道四川人很抱团,盆地里打得昏天黑地鸡犬不宁,一旦外部势力要进入,他们马上又凑在一起商量联合对抗,民国以来滇军、北洋军、红军、中央军全都被拒于两川之外。

抗日以来幡然醒悟的刘湘要为国家出力替川军赎罪,得到川中上下的响应,几十万装备简陋的川军哪里知道大山之外的世界是何等残酷、敌人是何等强大,撞得头破血流。

惨重的损失让盲目乐观、相对闭塞的蜀中父老黯然神伤、忧心不已,等国民政府都被迫溯江西迁,热情才趋于理智。曾子唯是川军出战的拥护者,后勤物资的筹集组织者之一,大批的人员、物资投入换来的是雪片似的阵亡通知书和战线的步步西移,很是失望、不满。

刘湘病逝以后,缺乏德高望重、坚强有力领导人的庞大的川军集团被蒋先生分化拆解最终分崩离析,等知道各部很受歧视处境艰难,四川已经成了中央政府、达官贵人的避难之地、中央军的后备兵员基地和前方粮食供应基地,马上又要变成工业建设基地,焉知祸福?

其实江山稳固、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四川应该以此为荣的,可长期习惯了川人治川的川中父老感情上难免有些失落,最少对咱们出征的川中子弟好一些吧!可像第七战区那样一视同仁的战区太少了。陈海松很感动于四川人民的贡献也很同情川军的遭遇,安慰说:

“战争时期这样的困难是普遍的。我们刚刚深入敌后时也是一样,到处兵荒马乱,老百姓见着日本兵跑见着国军跑见着八路军也跑,我们孤军深入、没有后方、携带的粮食辎重有限。还要应付鬼子的围剿讨伐,也过了一段苦日子,不少人开了小差,其中不乏干部。

好在我们没有泄气组织力量围着交通运输线打了不少胜仗、拿下了许多敌人的物资囤积地,不仅武器全部换成了日式装备,也获得了大量的粮食弹药。解决了自己的需要,还可以救济当地百姓,慢慢地就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训练了几十万的民兵。

所以我一直认为中国军队始终沿用一次大战时期的集团冲锋、堑壕防御军事思想,装备编制、训练指挥落后于时代,火力密度不足。在这样的局面下我们就应该改变战略战术。

战略上稳住战线整顿后方安置难民,抓紧建设大后方,修建道路、开发出矿产资源、冶炼出钢铁、制造出飞机大炮,改善前线部队的装备水平,用强大的火力与敌人抗衡。

战术上发扬中国军人吃苦耐劳、熟悉地形、长于近战夜战的优势、利用国土辽阔、地形复杂、敌人兵力分散等有利条件运动起来和敌人巧妙周旋。消耗敌人的同时壮大自己。

这样我们有了充足的物资、又经过严格训练对日作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现在经历的歧视才能根本缓解。目前出征的川军还得忍耐几年,等大后方建设好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说的好!就知道这个娃娃了不起,果然很有见地!”一个洪亮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陈海松连忙扭头看见略显老态、一身长袍马褂的阎锡山、赵戴文陪同着一个身材高大魁梧、阔脸浓眉、一身蓝色粗布对襟衣褂却满脸军人豪爽、气势不凡的老者。旁边还有一个戴着眼镜、表情坚毅沉稳、身材消瘦的中等个的二级上将。陈海松下午听了王宠惠的介绍,不用问也知道他们就是冯玉祥、龙云。放下酒杯起身拉了拉衣襟向四位长者敬礼。

生性豪爽的冯玉祥哈哈笑着与他握了握手说:“早听说你这个抗日名将了,也见识了你手下的特种兵。就是没有阎老西有福气,今天才见到你的真容,不错不错!”

“多谢副委员长抬举,海松也是尽力而为。比起老帅们的豪气海松差远了。”

“不能这么说,我们这些内战英雄比不上你这个抗日豪杰,真羡慕你们年轻人等到了抗日报国的机会,这个战场交给你这个有勇有谋的稳重人我们这些好家伙也放心了!”

“今天的局面少不了各位老帅的多年积累,没有晋绥军、西北军、川军、滇军的拼死抗争,也不会有日本军队的师老兵疲、进攻乏力,没有你们力主抗战国内政局会更加动荡。今后稳定后方、安置民众、创办工业还少不了各位老帅发挥影响力,居中调度,纠正偏颇。”

“行行行!有你这句公道话,我们也算满足了。百川兄,你看我说的没错吧,共产党不像有些人喜欢贪功诿过,把责任都往杂牌军身上推,他不会瞧不起你的!”

表情忧郁、略显尴尬的阎锡山叹了口气说:“他瞧不起我都没关系,山西还是在我手里丢了,想来20多年的心血一战倾覆3000万三晋百姓一朝沦为亡国奴实在是于心不忍啊!”

旁边73岁的赵戴文连忙说道:“百川不能这么说,国势衰微沦丧敌手的岂止是山西一家,都怪咱们没有碰着个明白人指点着早早放下一家之利,集中力量发展国计民生。咱们山西还算好的,可惜保境安民导致自我封闭,干部堕落造成武备松弛,实在怨不得别人。

好在八路军替咱们消灭了进犯之敌,山西沦陷一年后胜利光复,让我等心得以安。”

陈海松对两个落魄豪杰一直印象不坏,尤其是阎锡山虽为人圆滑、善于八面迎逢,却对我党挺进华北助力颇多,眼下精锐覆灭、家园沦丧,在实力决定地位的国民党集团里他现在应该是倍感世态炎凉,虽然八路军也帮过他大忙,毕竟还是有香火之缘,不可见死不救。

他忙上前扶着阎锡山、赵戴文在冯玉祥身边坐下诚恳地说:“两位老帅辛亥年起二十七年来为晋绥殚心竭虑、倾尽所能,组织民众、安定地方、普及教育、开启民智、促进商贸、发展民生,工业生产居于全国前列,功劳苦劳举世皆知,三晋民众感念甚深。

如今三晋光复,无奈被鬼子一番洗劫、家园残破、民不聊生,正需要德高望重者坐镇抚慰,海松深知两位乡梓情深、故土难离,斗胆请两位老帅回转太原,领导山西抗日局面。”

众人闻言不免心惊,一省之地岂可轻托于人,尤其是几个老将都是军阀割据中摔打幸存下来的精华,更知道地盘的重要,自己破家逃难之人虽有心落叶归根,可人家拼死打下的地盘自己有何面目讨要,真回去了没有了部队、没有了下属,如何站的住脚跟?

听说蒋先生曾计划派中央大员前去接收山西,被共产党推出的杨爱源、朱绶光、傅作义领衔的民主政府断然拒绝,这个陈海松怎么会好心请两个山西土皇帝回去主政呢?

陈海松似乎看穿了他们的顾虑,温言说道:“山西有两位付出的心血,弃之可惜呀!两位都是老一代革命者,受环境和知识的限制摆脱不了封建制度的影响和束缚,治理山西虽有佳绩,但没有更高的追求和理想,目光局限在山西一地、非晋人不用、亲信幕僚只对阎长官个人忠诚,所行政策只对当权阶层有利,民众受益不多,贪腐懈怠争名逐利者多岂能不败!

旧山西的败落可以说是中国封建割据政治的失败,进步的中国不应该再回到据地自守的老路上来了。我们拒绝中央派员前去是要在山西推行真正的民主政治,建立起社会各界参与的参议会推举清正廉洁、务实为民者组建省市县政府接受同级参议会、国民大会的监督。

各级国民大会有权提出涉及工业、商业、农业经济、交通、司法、民政、教育、文化、卫生等地方建设议案,由各级政府制定发展规划报请同级参议会审议通过,交由行政部门有重点、有计划地逐项落实,期间参议员、国民代表、新闻媒体随时监督计划执行情况。

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中国,山西是山西人民的山西,只有动员起全省人民参政议政、发展本省民生事业的积极性,才能确保山西有限的资源用在山西基础设施建设上来、用在山西民众的生活改善上来,用在山西资源开发工业建设上来,带动山西走向繁荣。

两位是山西名宿,回去投身到山西民主政治改造中来无疑会促使这项民主政治制度被国民政府和山西民众所接受。当然在新的政治体制下两位无法获得从前那种一言九鼎的决策权力,只是参议会或国民代表大会的普通一员,即使是参议会议长、国民代表大会主席也和其他议员、代表一样只有一个投票权,无法随意发号施令、强制行政部门执行你的意图。

之所以这样设定,就是吸取了各省政务混乱、行政权力过大、不掌握省情民情、不关注民生需要,一味地蓄养军队忽视经济发展,随心所欲巧取豪夺的弊端,减轻地方负担、促进地方修养生息、修建交通、水利设施恢复生产、鼓励工商、壮大经济。”

赵戴文欠了欠身子开口问道:“老夫主政山西近三十载,也曾计划发展民生,可总是被沉重的军费开支所累,收效不大,陈长官的设想不可谓不好,只是山西地处抗日前沿,驻军极多,这军费开支定然不菲,发展民生岂不是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未完待续。。)

第85章 东京大火第72章 斯大林授勋第338章 抵达博尔加第605章 边境基地第552章 遇到了麻烦第387章 桥本群的对策第17章 抗联往事第25章 布置战术第297章 汪兆铭第626章 重用老外第219章 拿下南澳岛第309章 禁绝鸦片第587章 初步设想第170章 鼓动国军军第50章 谜底揭开第270章 新三国论第16章 就这样到了你门前第449章 冤家重逢第207章 送上门来的475部队第87章 天皇毁容第46章 主持决战第85章 东京大火第62章 部队编制1第20章 统帅部的决心2第419章 琼崖现状第73章 日军的准备第436章 向八路军学习第61章 延安会议2第36章 打架更不行第92章 全面布局第12章 红军的主张第59章 劝降第535章 等待夜晚第163章 细说军工第593章 稻田让步第565章 死拼到底第28章 牵牛进山第602章 恩威并用第188章 接受条件第5章 邢士廉的无奈第32章 继续北上第618章 海军基地第172章 徽州震荡第279章 海陆冲突第383章 调虎离山第604章 阿尔山第552章 遇到了麻烦第426章 难以置信第372章 小野偷袭第400章 航空机枪第270章 新三国论第75章 陈独秀的嫉妒第57章 独立一团第440章 四战区整编第34章 气的就是你第329章 转世灵童第342章 国家别墅第605章 边境基地第286章 徐永昌的顾虑第19章 繁忙的一天(3)第323章 执政经验第316章 平心静气第446章 悻悻而回第75章 陈独秀的嫉妒第108章 据理力争第50章 准备决战2第248章 第十战区第216章 琉球父老第556章 陈安宝牺牲第563章 浙赣路大乱第429章 知耻后勇第140章 调虎离山第519章 应运而生第424章 中国政坛第327章 进入外蒙古第123章 控制‘安宅号’第1章 延安会友2第63章 撤离南京第154章 74军来了第612章 巡视丽水第1章 延安会友3第20章 统帅部的决心2第63章 部队编制2第623章 平民官员第295章 又见阎锡山第457章 大难不死第308章 最宝贵的资源第304章 拜访林森第448章 都得调整第91章 布局蒙古第100章 庐山2第241章 钢铁废物第5章 邢士廉的无奈第7章 夺寨第556章 陈安宝牺牲第594章 土豪劣绅第412章 委员长的誓言第252章 截断归路第21章 寿一来了第115章 该是被消灭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