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共渡难关



莘县属于运东、卫东地区。冀南部队已经在这里打开了局面,站稳了脚跟。宋任穷率领部分军区机关人员,于六月中旬转移到了莘县王寨乡杨庄村。

该村有“三多”,即沙荒地多、树多、苇子多。全村五百口人,三千亩地,其中大都是一人多高的苇子地。杨庄村四周全是三丈多高的土围子,设有东门和西门。这种环境非常有利于八路军开展抗日工作。

“五·二六”大扫荡后,冀南党政军机关所处的环境更加恶劣。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灾情持续发展。继一九四二年大旱,粮食欠收后,一九四三年一至六月,仍然滴雨未下。不仅夏粮收成无几,秋粮也播种不上。老百姓的生活陷入绝境。二、日伪军到处抢粮,甚至见什么抢什么。这更加重了老百姓的苦难。三、八路军队伍严重缺粮。出去征粮的同志,常常是奔波一天,仍然空手而归。四、冀南党政军机关的活动范围被严重压缩。目前,只能在邱县北部和元城一带的两小块根据地内活动。而且,敌人最近的扫荡重点逐渐从北向南转移,兵力也大多向南部集中。这就更加重了这一带的恶劣环境。……

以上这些情况,宋任穷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经过和其他干部研究,做出一项决定:向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申请,将冀南党政军机关的部分人员,转移到相对形势较好的冀鲁豫第三军分的莘县一带。这样就将冀南党政军机关的活动范围扩展到了运河、卫河以东,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回旋余地。

宋任穷来到杨庄后,住在夏少增家。钟月林负责司令部的无线电联络。天线就设在宋任穷所住的院子外面的一棵大槐树上。村民看到大槐树上缠满了电线,很是好奇。钟月林就解释说:“这是电鸟用的。”

宋任穷工作之余,最大的一个嗜好就是踢足球。因杨庄缺少场地,他就改为踢毽子。他踢得既高又准,还次数多、时间长,村里的人都甘拜下风,赢他不过。

宋任穷在抓好军事工作的同时,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和群众工作。在杨庄村建立了党支部,夏少增为党支部书记兼村长,夏云龙、夏炳银、王景贤三名党员为党支部委员。村里成立了妇救会、儿童团和民兵连。在原有四名党员的基础上,又发展其他五名积极群众为党员,壮大了党组织的力量。在杨庄的影响下,武家河、余庄、尧头等十几个附近的村庄,也先后建立了党支部,发展党员20多名。

七月上旬,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做出决定,将原来由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管辖的堂邑、冠县、莘县、清平、朝城、卫东六县,划归冀南军区管辖。冀南军区以上述六县成立了第七军分区。赵健民任分区司令员,肖永智任政委兼地委书记。同时将冀南三军分区的第二十二团调归第七军分区做主力团。

此时,钟月林已经怀上他们的第三个孩子。很快就到临产期。当时,农村有个很迷信的说法,让外人在家里生孩子不吉利。宋任穷为了尊重群众风俗,扶着大腹便便的钟月林,准备到村东头的窑洞中生产。

走到街上,村民郭文清的母亲拦住他们问:“这是干嘛去?”

宋任穷说

:“她已经到了临产期,我们到村东头的窑洞里去住。”

老人不解地问:“到了临产期,为什么要到窑洞里住?”

宋任穷说:“咱们这里不是有一种说法吗?让外地人在家里生孩子不吉利。我们要尊重群众的风俗习惯。”

老人一听,立刻瞪大了眼睛:“这怎么能行!哪有在窑洞里坐月子的!什么不吉利啊?我不怕!你们到我家去住吧。”说完,不容分说,拉住钟月林的手,硬是把她拽到自己家里。

就这样,老人整整照顾了钟月林一个多月。宋任穷夫妻俩非常感动。临分别时,钟月林激动地跪在老人面前,认老人为“干娘”。

老人也含着眼泪说:“闺女,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娘家!……”

……

冀南区的旱灾持续发展,直到八月仍然滴雨未下。许多水井干涸,河水断流,土地干裂。一专署的大名、成安等县夏粮几乎颗粒无收,秋收亦是寥寥;六专署的冀县、二专署的巨鹿等县,入秋后仍是白地一片;灾情较轻的南宫县在二百三十一个村子中,也有一百零七个村庄属于“无苗区”。全冀南有八百八十四万亩耕地没有下种。有些地方掘地三尺也难看到一点湿气,使人的饮水都成了问题。

特大旱灾尚未结束,又发生了大面积的蝗虫灾害。蝗虫开始起于太行区,使太行区受到严重危害。八月,大批蝗虫飞抵冀南区。蝗虫飞来遮天盖地,最大的蝗群方圆几里,它们一落地,顷刻间,就把几十亩甚至几百亩农作物吞食得一干二净。蝗虫所到之处,寸草不留。

接着大旱、蝗灾之后,冀南地区又遭到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水灾。自八月下旬以来,冀南阴雨连绵。九月初,连降七天大雨,暴雨成灾,洪水泛滥,滏阳河、卫河两岸尽成泽国。水势稍退后,群众冒着连绵霭雨,火急地进行补种、抢种,以期晚秋能收获一点粮菜。然而,敌人又于九月下旬,先后在临清县的大石桥、武城县的渡河驿、夏庄等处将运河掘开了口子。在漳河县南上村掘开了漳河河堤,在鸡泽县境内破坏了滏阳河堤,河水漫溢,平地积水一尺多,使大片肥沃的土地,再度陆沉,受灾地区多达三十余县,许多村庄成了一片汪洋。馆陶全县百分之六十四的村庄成了水村,武城县被淹一百一十个村庄,淹地面积占全县五分之三,清河县被淹面积占四分之三。故城县也大部被淹。任县和隆平县简直成了滏阳河的储水湖,房屋坍倒,人畜漂没,仅剩一片半浸在水中的断壁残垣。

在遭受旱灾、水灾之后,冀南部分地区还遭到了冰雹的严重袭击。冰雹大者如鸡蛋,群众在水旱灾之后抢种、补种的一点晚苗和蔬菜,全被砸毁。

祸不单行。冀南军民在连续遭受了旱灾、水涝、蝗虫等灾害后,又遭到了一场可怕的霍乱等瘟疫流行,广大群众灾病交加,苦不堪言。传染病的猖獗流行,夺走了千百万人的生命。

严重的自然灾害,无情的瘟疫疾病,使富饶的冀南平原杂草丛生,满目荒凉。人们不得不以树皮、树叶、花生皮、棉花籽充饥。有些地方连树皮、树叶也吃不到。许多人被饿死。巨鹿县饿死五千多人

,因患霍乱而死亡三千多人;曲周县东王堡村在一百五十户人家中,死亡几百人,其中因传染病死亡者占五分之四;该县北辛庄村四百户中,饿死四百多人;在八月五日至十月十七日,不到两个半月的时间里,威县南胡帐村一百七十户中,死亡二百三十多人;邱县梁二庄村三百户中死亡四百多人。瘟疫流行最严重的垂杨、枣南、清河等县死亡人数更多。清河县王世公村曾在一天内死亡四百多人,黄金庄死亡二百多人。垂杨县段芦头一个集日因饥饿倒街而亡者三十人。……很多地方几乎是“无家不戴孝、村村有哭声”。

除了饿死的,病死的外,还有许多人为了求得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逃往外地。一些村庄成了“无人村”。

面对如此严重的天灾人祸,冀南党政军干部并没有被吓倒,更没有退缩。他们一方面紧急从冀鲁豫军区调来小米三百万斤,麦种五十万斤,救济灾民。并请求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向冀南区发放贷款一百三十五万元(冀南票),贷粮四十五万斤。一方面号召大家富济贫,穷帮富,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并积极带领大家打井挖渠,开展生产,进行自救。

鸡泽县孟贯庄村有个五十多岁的农村妇女,连正式的名字都没有。因为她的儿子叫荣林,大家都叫她荣林娘。荣林娘在村里找了几位农村妇女,成立了一个纺织小组。他们贷棉花纺线织布,织一匹布可挣二十二斤谷子。很快,由一个组发展到十四个组。在她的带领下,全村妇女都组织起来了。她还在村里组织了二十二个生产互助组,一边种地,一边熬哨盐,进行生产自救。由于荣林娘带领妇女生产自救,取得显著成就,被评为冀南区劳动模范。

为了减轻群众负担,冀南区领导机关继续精减机关人员。军区司令部只保留了四个科,十一名干部,军区直属队工作人员共一百六十一人。团直属队占全团人数十分之一,军分区机关人数占分区部队的九分之一。同时,继续减少部队人数。截止到八月,骑兵团、七七一团、十团、二十团和二十一团等五个主力团先后调出冀南。他们又抽出大批干部上太行,上延安。

当时,只留下宋任穷、王任重、王蕴瑞和朱光,在冀南坚持工作,群众称“咬牙干部”。区党委,行署以及军区的后勤机关都转入了地下。他们都穿便衣,干部、战士都睡在一个屋子里,都打地铺。

那时,作为八路军的指挥员,不仅要带头吃苦,在感情上也要接受常人难以承受的考验。宋任穷的三个女儿就先后被寄养在老乡家里。

大女儿宋小琴,一九四零年出生在山西省辽县羊角村一二九师医院里。一个月后就被放进一个筐里,由战士用扁担挑着,随父母回到冀南平原。当时形势严峻、战事频频。尽管钟月林舍不得,还是在宋任穷的劝说下,将五个月大的女儿送到老乡家寄养。

二女儿宋小平,一九四一年出生在邱县北部的军区机关医院里。由于形势更加严峻,孩子生下不久,就被寄养在邱县北部南辛店村的一户老乡家里。

三女儿宋适荒,被寄养在故城县一位老百姓家里,由于又饿又病,接回来没几天就死了。

(本章完)

第七十六章 张双群上山第二十七章 三会鹿钟麟第二十一章第六十五章 元城战役(下)附录一 书中人物简介第九十章 夺取邯郸第六十一章 *回冀南第九十五章 停战以后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第三十二章 香城固诱伏战附录一 书中人物简介第三十九章 一打石友三第六十一章 *回冀南第五十章 易良品机智退敌第五十九章 “四·二九”大扫荡(下)第十四章第三十七章 凌石屯伏击战第九十一章 继续反攻第一章第九十二章 攻打肥乡第七十二章 易良品殉国第八十九章 攻占邢台第八十三章 参加“南乐战役”第五十七章 改变作战方式第九十四章 聊博战役第八十一章 袭击莘县第三十四章 *舌战群顽第七十九章 形势好转第五十三章 “邢永沙”战役第二十章第五十四章 斩断“王高路”第九十四章 聊博战役第二章第四十四章 百团大战震惊敌顽第六十二章 “六·一一”巧周旋第二十六章 刘邓徐齐聚冀南第二十六章 刘邓徐齐聚冀南第七十六章 张双群上山第七十二章 易良品殉国第二十六章 刘邓徐齐聚冀南第六十九章 营救刘志坚第十九章第七十二章 易良品殉国第五十九章 “四·二九”大扫荡(下)第五十六章 吕洞固突围第八十一章 袭击莘县第六十八章 刘志坚被捕第十四章第六十章 秋山良照归队第三十三章 陈赓和王根英第五十五章 秋山良照的觉醒第二十七章 三会鹿钟麟第四十一章 破击平汉路第十四章第十三章第八十八章 “三陈”赴上党第八十二章 进驻单拐村第五十七章 改变作战方式第四十七章 反击报复扫荡第六十五章 元城战役(下)附录三 各县日伪据点(炮楼)所在村镇第六十九章 营救刘志坚第八十四章 巨北战役第七十四章 陈再道进山第三章第二十章第九章第五十五章 秋山良照的觉醒第五十五章 秋山良照的觉醒第四十五章 东高才伏击战第七十章 开辟运东、卫东第三十八章 葛贵斋叛逃第九章第十三章第七十三章 开碰头会第十三章第七十二章 易良品殉国第三十五章 段海洲脱离部队第六十一章 *回冀南附录三 各县日伪据点(炮楼)所在村镇第六十八章 刘志坚被捕第十一章第五十一章 夜拆封锁沟墙第八十章 夺取邱县城第六十四章 元城战役(上)第九十二章 攻打肥乡第三十九章 一打石友三第七十三章 开碰头会第六十六章 武工队锄奸第十九章第六十三章 “反战同盟”的作用第五十六章 吕洞固突围第三十章 顽强的阻击战第二十章第三十四章 *舌战群顽第三十七章 凌石屯伏击战第八十六章 庆祝日本投降第四十九章 徐深吉南援新四军第六十二章 “六·一一”巧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