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小心试探

第九十七章 小心试探

朱瞻基沉吟许久,说道:“对太爷爷,我还真的不是特别了解。不过,二子,我相信你。”

孟歆说道:“相信我有个屁用。你也知道黄册、鱼鳞册,都是用来管理户籍,抑制土地兼并。可是,从洪武年间开始,这才实施几十年,竟然会糜烂如此。山东就是典型,我想了恒久了,我想请殿下恳请皇爷爷实行--摊丁入亩。为了稳妥,先不要大范围推广,,就先在我们要去的松江府的上海县试点。

你也知道:“明洪武年间,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始于明洪武二年(1369),洪武帝命各州县千辛万苦地分区编造了黄册--黄册制度是洪武帝建立的人口登记制度。

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帝命令在全国范围内普查人口。在此基础上,对全国人口按所从事职业,主要分为民、军、匠三类,进行造册登记。以户为单位,每户详列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逐一登记在册。因送给户部的一册,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按规定,黄册10年一造,每册一式4份,分别上报中央户部及省、府、县有关机构。洪武十四年(1381年)建立黄册制度并推行里甲制度

推行里甲制度基础上,对全国人口按所从事职业,主要分为民、军、匠三类,进行造册登记。军户提供兵役、民户提供赋役,匠户的包涵名目繁多,有匠户(手工业)、灶户(煮盐业)、甚至乐户(娱乐业)等等。各种户籍世袭固定,严禁私自逃亡换籍。明朝法律还将贬斥户籍作为惩罚的手段。

明朝时,各种户籍居民都有固定的住所,没有"路引",也即是基层政府开具的介绍信,任何人不得离开住所百里之外。对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民户,"十户为保,百一十户为里"。设立保长、里长作为基层组织形态,负责贯彻政府的法令、征敛税赋。民户的一切情况变更都要登记在册。

保甲行政系统之外,洪武帝还特别重视道德教化,每个村子都设有"申明亭"、"旌善亭",作为村民解决日常纠纷、表彰善行的地方。道德化的基层控制也是《大明律》刑法能够在有明一代能够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原因之一。

这种以户为单位,每户详列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逐一登记在册的"赋役黄册",因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明代的黄册10年一造,每册一式4份。分别上报中央户部及省、府、县有关机构。黄册与鱼鳞图册一起,是明代各级政府征税派役的基本依据。

洪武帝从建国初,即着手土地清丈、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列入《黄册》即户口册,详细登记各地居民的丁口和产业情况,每年审查一次。

鱼鳞册--又称鱼鳞图册、鱼鳞图、鱼鳞图籍、鱼鳞簿、丈量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登记簿册,将房屋、山林、池塘、田地按照次序排列连接地绘制,表明相应的名称,是民间田地之总册。鱼鳞图册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立的科学的土地赋税管理办法,图册中详细登记了每块土地的编号、土地拥有者的姓名、土地亩数、四至、以及土地等级。还把每块土地形状绘制成图,每册前面又有土地的综图,仿佛鱼鳞一般,因此称"鱼鳞图册"。

明代洪武帝的鱼鳞图册,就其所登记的项目而言,已是相当完备的土地登记册。它的编制,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多少防止了产去税存或有产无税的弊端,使政府税收有了保证,耕地及税额也有所增长。据洪武十四年统计,全国土地面积是三百六十六万七千七百多顷。到二十四年,增至三百八十七万四千七百多顷;赋税收入仅米麦一项,也由洪武十四年的两千六百一十万余石,增至二十四年的三千二百二十七万余石。鱼鳞图册的编制,对于巩固高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曾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洪武元年春,明太祖朱元璋针对两浙富民诡寄田产、逃避赋税之弊,派遣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往浙西核实田亩。并在松江编制鱼鳞图册。二年,又派国子生武淳等分别巡行州县,全面清丈土地,查实田亩,编造土地清册,即鱼鳞图册。具体办法是:根据各县税粮多少,将一县分为若干区,每区又按土地的自然形态分为若干地段,由粮长率里长、甲首进行丈量,以田地为主,编排字号,详列土地面积地形、四至、土质优劣及上中下等税则。有的图册还有"分庄"一栏,以备土地买卖时粮差过户或父子兄弟析产之用。各州、县、都、里将所辖境内的田地图编在一起,栉比排列,制成鱼鳞总图册。各州县年终统一造册解府汇编成一府总册。图册一式四份,分存于县、府、布政使司、户部。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在丈量土地的基础上编制《鱼鳞图册》,分鱼鳞分图及鱼鳞总图。鱼鳞分图以田块为单元编制,每张分图上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及土质(平原、山地、水边、下洼、开地、沃壤、瘠贫、沙荒、盐碱)等级,按照《千字文》顺序编号,详细登记每户土地亩数和方圆四至,并绘有田产地形图,以及所在都(相当于今乡镇)、图(相当于今行政村)。另外图上还设"分庄"一栏,用于土地买卖分割及父子兄弟分家时填写。鱼鳞总图由各分图田块组成,田块内注有田块编号、面积及水陆山川桥梁道路情况,总图上各田块栉比排列,看似鱼鳞,故称《鱼鳞图册》。各图的《鱼鳞图册》经过汇总,形成以乡为单位的总图,再"合各乡之图,而成一县之图"。县图汇总之后,逐级上报到户部,户部则以各地汇总上报之图,管理全国土地征收田赋。

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全国共核查出土地8507623顷。到明代中叶,由于赋税苛重,人民纷纷逃亡,图册已紊乱失实。至弘治十五年(1502),全国登记在册的土地只有4228058顷,109年间竟减少了一半,而官府原掌握的大量国有官田,此时只占民田的七分之一。

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农业、手工业中,商品经济的因素日益增加。雇佣劳动开始向规模化、组织化发展。黄册制度被破坏,明初推行的鱼鳞图册与实际逐渐不相符合,流为具文。

中国明代徭役原有里甲正役、均徭和杂泛差役。其中以里甲为主干,以户为基本单位,户又按丁粮多寡分为三等九则,作为编征差徭的依据。丁指十六至六十岁的合龄男丁,粮指田赋。粮之多寡取决于地亩,因而徭役之中也包含有一部分地亩税。这种徭役制的实行,以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广泛存在及地权相对稳定为条件。但随着时间的变迁,尤其是到了明朝后期,明初所制定的徭役赋税制度已然被破坏殆尽。”

第五十四章 文明之光第111章 尽忠报国(五)第十二章 初战告捷(二)第四十五章 群策群力第十六章 初战告捷(六)第八十四章 势在必得(二)第六章 第一桶金第115章 拨云见日第三十四章 萝卜和大棒(一)第二十三章 偶尔露峥嵘第十一章 初战告捷(一)第三十九章 千头万绪(二)第135章 兄弟阋墙第四十三章 痛彻心扉第六十六章 靖康之耻(二)第二十一章 小有斩获第111章 尽忠报国(五)第九十五章 千古一帝(二)第五十三章 竭尽所能第九十五章 千古一帝(二)第八十八章 打遍天下无敌手第八十三章 势在必得(一)第106章 奇正相倚第六十九章 靖康之耻(五)第五章 总会有出路的第106章 奇正相倚第一章穿越第五十六章 祸起萧墙第114章 盖棺未定论第115章 拨云见日第七十七章 危机四伏(三)第六十二章 礼下于人第六十一章 战略战术(三)第七章 捡到了宝啊第二十四章 话里有话第五十四章 文明之光第100章 车到山前必有路第104章 天下太平的希望第106章 奇正相倚第二十四章 话里有话第八十八章 打遍天下无敌手第六章 第一桶金第九十四章 千古一帝(一)第二十一章 小有斩获第二十四章 话里有话第五十六章 祸起萧墙第十七章 初战告捷(七)第110章 尽忠报国(四)第二十六章 法不传六耳(一)第四十五章 群策群力第八十九章  孝敬老爸第十六章 初战告捷(六)第九十章 肱股之臣第七十六章 危机四伏(二)第十五章 初战告捷(五)第二十五章 各有盘算第九章 狐狸尾巴第三十六章 指点江山(一)第二十三章 偶尔露峥嵘第112章 润物无声第八十九章  孝敬老爸第六十八章 靖康之耻(四)第二十一章 小有斩获第三十章 痛并快乐着第十六章 初战告捷(六)第十九章 初战告捷(九)第五十一章 靖康耻,犹未雪第三十七章 指点江山(二)第九十章 肱股之臣第六十五章 靖康之耻(一)第113章 致命一击第九十八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二十六章 法不传六耳(一)第111章 尽忠报国(五)第七十章 120度射击第四十八章 柳暗花明第十九章 初战告捷(九)第111章 尽忠报国(五)第十二章 初战告捷(二)第八十章 剑指包头第六十六章 靖康之耻(二)第九章 狐狸尾巴第七十八章 危机四伏(四)第130章 跨越时代第十章 前进一小步第十六章 初战告捷(六)第五章 总会有出路的第二十五章 各有盘算第三十八章 千头万绪(一)第八十二章 人杰地灵第129章 循序渐进第十五章 初战告捷(五)第二十三章 偶尔露峥嵘第六十三章 战火凶猛第124章 变生肘腋第130章 跨越时代第103章 曙光在望第六章 第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