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2章 迁都之议

诸葛亮要回成都,目的只有一个——迁都。

不能再让天子在成都呆着了,再呆下去,将来就算大汉真的三次中兴,以天子如今的威望,也承担不起中兴之主的名声。

世人都会说,是诸葛亮,张溪等人打下的大汉中兴局面.一个不好,有可能会造成君臣嫌隙。

有一说一,如果说天子真的是暗弱无能之人,诸葛亮就算拼着自己的名声不要,只要能三兴汉室,报答先帝的恩情,那也就可以了。

但天子.刘禅在诸葛亮的眼里,也许不如先帝刘备,但至少也是一个合格的主君。

既然主君全心信任自己,那诸葛亮也得替刘禅谋划一二,免得将来自己退下来了,刘禅连接管权利的能力都没有。

所以.迁都势在必行。

上次让庞统带话,诸葛亮已经知道了朝中群臣对于迁都的态度了,而这次回成都去,诸葛亮就是要尽力促成这件事情。

至于是迁都长安还是迁都洛阳.说实话,诸葛亮也知道迁都洛阳是最合适的,但现在洛阳依然算不上多么的安全,河东,河内,虎牢关不下的话,让天子迁都洛阳,跟迁都到前线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诸葛亮的打算,是让天子先到长安暂住,等到前方战事推进,洛阳安全后,再考虑迁都洛阳。

只是,这么做的话,诸葛亮也知道,中间的麻烦和压力有多大.所以,在回成都之前,诸葛亮需要争取一些人的支持。

徐庶和赵云都在洛阳,就地商议也方便。

反正不知道诸葛亮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说服了两个人,让两人同意在诸葛亮的疏奏上联合署名,一起上奏,赞同迁都。

而有了这两个人的支持,诸葛亮觉得还有些不够.他写信给江陵的张溪,让他抽空来一趟南阳,在诸葛亮回成都的途中,两人见上一面。

其实诸葛亮的用意很简单,就是想借用实权老臣的威望来给迁都背书,强行压制朝中的反对声音。

而这里面,卫将军,关中都督赵云,前将军,荆州牧张溪,就是非常重要的两个人选。

赵云是目前先帝的那一班股肱之臣中,目前尚且存世的一位.别提什么刘琰,那就是个吉祥物而已。

而张溪,不用说,不仅是地方实权镇守大将,还是托孤重臣之一,没有他的背书,诸葛亮也不敢强行推动迁都的事情。

赵云和诸葛亮的关系一向密切,彼此之间也知道对方的人品,当赵云得知诸葛亮迁都的真正用意后,让赵云支持诸葛亮,并不是难事。

可张溪.诸葛亮还是有点犯嘀咕的。

张溪在诸葛亮眼里,虽然也是自己政治盟友,但张溪也有自己的想法和顾虑。

虽然张溪的身后并没有实际的利益纠葛集团.嗯,至少在颍川郡没有攻下前,张溪暂时还没有.但是呢,上次诸葛亮和张溪就迁都的事情也讨论过,那时候张溪就明确表示迁都时机不到,不宜轻举妄动。

因此,想要张溪在自己的奏章上签字,同意联名上奏,还是需要诸葛亮亲自出面去说服的。

就这样,张溪在接到了诸葛亮的书信后,把重建江陵的事情暂时交给王基,自己动身北上,前往宛城,去见诸葛亮。

两人在宛城见面后,诸葛亮也没有废话,直接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先迁都长安,后迁都洛阳。

也许现在确实不是直接迁都洛阳的好时机,但出于对天子威望的考虑,对中原和关中地区的掌控,天子继续呆在成都,肯定也不像话。

“故此,亮以为,此时迁都,势在必行也。”

诸葛亮斩钉截铁的话,试图让张溪,能赞同自己的想法。

而张溪嘛张溪想了好久,才问道,“丞相可有万全之策?!须知益州人士,未必愿意天子迁都!!!”

张溪就是问问,诸葛亮打算用什么方式,去说服那些益州本土派,又或者说,诸葛亮打算付出什么代价,来换取益州本土派同意迁都。

如果说,诸葛亮只是打算借用地方镇守大将的兵权威慑,逼迫益州本土派同意的话.那张溪真不能答应诸葛亮。

这是一个很坏的例子,这个头是不能开的。

开了,很有可能演变成唐朝后期藩镇节度使的后果。

你真不能怪张溪想到那里去,主要是诸葛亮给张溪的看的联名奏章的名单上,第一个是赵云,第二个是徐庶,第三个是魏延一水的地方实权将军。

如今诸葛亮又要求张溪在奏章上签字背书,很容易就让张溪往歪了去想,以为诸葛亮是想搞内外勾结,以兵权来控制朝政的做法。

这是张溪绝对不愿意接受的。

但考虑到,眼前的人毕竟是诸葛亮,张溪也觉得诸葛亮不是那种为了眼前利益不顾长远的人.所以,张溪还是主动问了一下诸葛亮的迁都计划,想看看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打算的。

总之,在搞清楚诸葛亮到底打算怎么做之前,张溪是不会轻易同意替诸葛亮背书的。

诸葛亮倒是没想到张溪能想歪这么多.但对张溪阐述自己的迁都计划,借此说服张溪,倒也是在诸葛亮的预料之内的。 “年中时,士元传来书信,言及孝直病重难愈.八月,孝直病故,天子追谥为翼侯,葬于锦屏山南麓。”

诸葛亮一边说,张溪一边听这事儿张溪确实也知道,但不是在八月,而是在十一月,江陵战事结束后。

有一说一啊,张溪真不是没良心,而是那时候最让张溪震惊的事情是周瑜的病故。

法正虽然有不错的交情,但,真没那么熟。

而且,现在对张溪来说,他想知道的是,诸葛亮说起这事儿的目的是什么.总不是要当着张溪的面,给法正吊丧吧?!

“.孝直临终之时,曾推荐李正方代理尚书令一职,元长以为,可行否?!”

你堂堂丞相,对朝中的人事任命,来问一个边关大将可不可行.多少有点多此一举了哈。

当然,其实张溪也明白,诸葛亮的那句“可行否”,问的不是李严能不能担任尚书令一职,而是想问张溪,用扶正李严这个尚书令的职位,来换取东州派对迁都的支持,这么做,可不可行。

法正是东州派的领袖人物之一,官居尚书令。

虽然在法正的头上还有一个总摄朝政的诸葛亮,但在这些年,诸葛亮外出坐镇关中,现在坐镇洛阳的情况下,法正这个尚书令,在成都就是实际上处理大部分朝政的实权人物,同时也是这些年东州派重振势力的关键。

如今法正病故,东州派损失了一个领军人物的同时,自然也非常希望依然由东州派的首领李严,来接管法正的权利。

毕竟,不出意外的话,诸葛亮是会继续自我外放,呆在洛阳的,这么一来的话,朝中的大小事务,大部分还是尚书令说了算。

因此,法正在临终前,推荐了李严接任尚书令,而诸葛亮也希望通过同意李严接任尚书令,来获取东州派对迁都的支持。

而李严这个人能力是足够接任尚书令的了,可他的人品实在是.

“李正方虽能力出众,然此人私欲过重,若其仗尚书台”张溪不算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而诸葛亮却是笑笑,说道,“有士元执掌门下省,元长不必多虑嗯,若元长实在不放心,亮有意举荐蒋公琰为中书侍郎,董公允为尚书仆射,如此,如何?!”

懂了,一个荆州人,一个益州人,分权,制衡东州派的李严老一套了。

这么一来的话,李严确实做不到在朝中一家独大,独掌朝政为自己谋私利了,但同时,依然也能满足东州派对发展壮大自己利益集团的要求。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种利益交换,并没有离开朝廷体系的利益分配,不算是内外勾结,坏了规矩。

真的,只要不搞内外勾结,用兵权压制这一套,其实张溪就不会对这个事情有多大的反感他最担心的,就是诸葛亮为了急于求成,去破坏规矩做事。

这样遗患无穷。

听到这里,其实张溪已经大概明白诸葛亮的做法了,也没啥反对不过,为了保险起见,张溪还是多问了一句。

“若此,益州民情,丞相当如何应对。”

简单来说,那帮益州本土派,你诸葛亮打算怎么利益交换?!

诸葛亮想了一下,说道,“亮以为,益州自汉中至南中,地域广袤,不利久治.亮有意一分为二,以犍为,江州两郡为界,以北为益州刺史部,以南为云州刺史部,分而治之。”

好嘛,这话一说,张溪就明白了。

凭白多出一个州的官位出来,用来安抚益州本土派,同时等于是朝廷让出了一部分益州本地的治理权出来。

所谓的益州刺史部倒是没什么大不了的,那就是益州本土派的传统势力范围。

但多出来的云州刺史部,如果也交给益州人去管理的话南中那一片,现在又是出铁,又是产铜,甚至还有一个天下独一份的皇家水泥厂!

这里面的利益,可是大了去了。

诸葛亮的这代价,给的有点太大了。

“如此,恐日久势大难制。”张溪这次还是不算太委婉的,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而诸葛亮依然微微一笑,说道,“可表马忠为云州刺史,谯周为益州刺史如此,足以。”

马忠虽然是益州人,但他出身寒门,跟世家大族没有什么瓜葛,而且本人更是老早以前就被刘备收入囊中,是铁杆的皇权派。

有这马忠看住南中这块地方,掌握好这里的铜铁产出,那么就算让益州人得利,也不会因此失去对地方的掌控。

而谯周.这就是给益州本土派的一个定心丸和安慰剂,告诉益州人,益州还是你们自己人说了算。

又是老一套,制衡,安抚,然后利益交换。

由此可见,诸葛亮已经思考的很全面了,而且一切的利益交换,都是在朝廷现有框架内的,诸葛亮并没有打算突破现有框架,去冒险干点什么。

至于希望张溪赞成大概是想借赵云,张溪等人的兵权,威慑朝中的益州本土派,省的他们狗急跳墙吧?!

嗯,大概

第763章 东吴的想法第891章 应对与变故第1136章 出卖第1124章 僵局第1162章 三年后(三)第554章 南阳僵持第72章 军械第281章 汉中之战序曲第908章 请帖第530章 郭淮的后手第89章 救援魏延第1058章 过江第216章 时间线变动第769章 迟滞不前的魏军第412章 郭淮的反应第1076章 事关国本?第1250章 搅局者(三)第1090章 诸葛连弩二号机第985章 荆州隐患第1115章 “河东大捷”第25章 徐庶第1193章 苍山岭之战第1004章 邀约第421章 张飞的遭遇第1195章 撤军方案第752章 收留第1144章 不安分的胡奋第648章 迁民入关第503章 谁谨慎?!第665章 突围第1095章 五伐中原第200章 涪城相会第712章 东吴反应第663章 潼关的差异第1141章 濮阳失守第1131章 兵力调整第1222章 经济战第875章 司马昭的误判第547章 逃命第531章 冲阵对决第869章 训子第727章 补救措施第1209章 变数第1125章 主力进军第600章 包抄后路第1183章 司马出山第642章 两员老将第146章 回府第213章 “谨慎”第242章 杨仪第529章 五丈原对阵第977章 试探与使者第18章 家有新人第191章 长沙赴任第1209章 变数第215章 刘循第417章 出城作战第1141章 濮阳失守第1194章 满宠的才能第449章 吴王第233章 佐官第147章 关平娶亲第363章 议策第928章 授徒第423章 鏖战第892章 各自的谋略第541章 好人夏侯楙第883章 吓退第563章 围堵第615章 王双的奋起第222章 《蜀科》第542章 分兵救援第722章 东吴有变第49章 大胜第744章 挂帅第958章 试探第262章 应灾准备第265章 蝗灾第521章 阴差阳错第709章 异动第2章 面试第25章 徐庶第274章 王基第536章 夏侯楙的想法第1237章 解释和问策第61章 想对大家说的一些话第600章 包抄后路第336章 公安城的战斗第143章 庞统第1107章 调整应对第953章 司马懿的心态第946章 洛阳防备第129章 破骑兵第1000章 公安撤军第77章 练兵冲突第639章 关羽观阵第821章 主帅对决第383章 分配第901章 战后处置第610章 前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