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9章 休战

朱然突围而去的锅,看似是石苞的,但实际上,不管是张溪还是庞统,都没有打算让石苞去背。

这是他们两个人一起的判断失误造成的,他们直接判断错了朱然的突围方向。

不管是张溪还是庞统,两个人这点担当的觉悟还是有的,因此两人并没有因此责怪石苞什么,也没有因为这场失败就减除该给五溪蛮兵的赏赐。

而随着朱然突围而去,姜维曾经请示,是不是要沿途追击.就算朱然能领兵跑到洞庭湖,在水军的接应下撤退,但只要追的够快,即使留不下朱然,留下一部分东吴军士卒还是不成问题的。

但这事儿吧.张溪和庞统稍微商量了一下,决定还是放朱然一马。

这个决策,不是从军事角度去考虑的,而是从政治角度去考虑的。

真要把东吴军这最后的两万士卒强行留在荆南,恐怕孙权那边是真的不会善罢甘休的。

水军大败,陆军全军覆没,荆南丢失,江夏丢失大半.这种情况下,孙权不管是为了东吴的防御战略,还是为了自己帝位的稳固,都不可能跟大汉善罢甘休,必然会进行总动员,在江夏跟大汉再战一场。

而到了那个时候,胜负可就不可预知了。

这次荆南之战,大汉能胜,一方面是因为张溪和庞统制定的谋略,完全把朱然的所有反应都计算到了,而朱然本身在荆南防御的大战略上,也出现了非常大的纰漏。

朱然把太多的兵力集中在了正面战场上,根本没想到石苞这一路偏师会绕过武陵郡吕岱的防区,直接从零陵郡下手,一路在东吴军空虚的后方平推,最后攻下长沙,合围罗县。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开战之初,江陵水军和襄阳水军在两次水战中,全部获胜,短时间内掌握了长江流域的控制权。

这方面,最大的责任,还真的不用朱然来背,是那个诸葛恪瞎浪的结果。

这两方面因素的加成,才导致了东吴军在荆南之战里打的是一塌糊涂,兵败如山倒。

可如果再来一次,汉军就不会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至少在水军方面,一旦东吴增兵夏口,以襄阳水军和江陵水军的战斗力,恐怕是很难继续保持住长江水域的控制权的。

没有长江水域的控制权,那么在江夏这个地方跟东吴军作战的话,胜负可就不好说了。

水军方面,东吴肯定是还有一定优势的,陆军方面,虽然东吴军陆战拉胯,但他们兵多,从江东,淮南等地调兵,再调个十万人左右过来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加上江夏原有的水陆联军,又能凑出十五万左右的军队出来。

而张溪这边,就只有刚刚经历过荆南之战的汉军士卒们,五溪蛮兵自然是不可能再跟着大汉去江夏作战,而这次荆南战役中,陆军伤亡也有小两万人了,即使算上毌丘俭和文钦两支偏师的兵力,水陆联军加起来也只有不到九万人了。

这还只是兵力方面的因素,后勤上的压力,双方也是不能比的。

孙权真要是输急了,他可以动用一国之力,全体向东吴军提供后勤补给,而张溪这边,最多也就是用一州之力.后勤压力明显是张溪这边更大。

因此,张溪和庞统商量了一下,这次不仅要放朱然一马,同时还要下令在江夏北境作战的毌丘俭和文钦撤兵,撤回江陵郡境内。

目的就是给孙权传递一个信号:大汉的目标,只有荆南。

对于东吴来说,荆南事关长江上游防线,那是能不丢尽量不要丢,而江夏,那是江东屏障,是绝对不能丢的以退出江夏安抚孙权,再遣使回复之前孙权让周胤传达的求和要求,从军事战争转入政治扯皮,就是目前张溪能想到的最好的结果。

为此,张溪亲率三万军马亲自留在罗县坐镇,派遣姜维率领大汉南军驻守醴陵县,防备东吴军从豫章郡入侵长沙,石苞带一万兵回武陵郡去,一方面安置五溪蛮兵,一方面在武陵郡驻防,州泰带领五千士卒尽快南下,收拢桂阳郡。

剩下的一万士卒,由庞统率领,退守长江对岸的乌林,跟从江夏撤回的文钦,毌丘俭两人合军后,守住乌林道口,防止江夏东吴军反攻。

水军方面,襄阳水军在文聘的指挥下,退守汉津渡,避开东吴军从长江增援的锋芒,而羊衜率领江陵水军进军陆口,利用东吴水军遗留下来的水寨,就地布防,阻挡东吴水军继续逆水而上,拱卫荆南侧翼。

总而言之,就是摆出一副撤出江夏,就地防守的架势,等待东吴方面的回应。

而东吴方面.孙权对这次荆南之战的结果,气的在宫内大发雷霆。

没办法啊,输的太惨了些,一战丢了整个荆南四郡不说,连江夏这个东吴屏障都已经丢了快一半了,能不生气嘛。

这次孙权终于是不顾什么面子里子了,直接传诏顾雍,步骘,张昭三人入宫议事,同时去信给在寿春的陆逊,询问陆逊对此战的意见。

其实真正的用意是询问陆逊,如果让陆逊领兵,反攻蜀汉,重夺荆南四郡,到底有没有足够的把握。

但是吧.别说陆逊了,就是顾雍,步骘,张昭这三个人,对是否要大动干戈的反攻荆南,都没有达成一致。

顾雍是支持反攻的毕竟这次输了确实惨了点,如果不能做出足够的回应的话,不仅会让蜀国小瞧了东吴,同时也会让东吴内部的一些不安分势力重新有了朝秦暮楚的心思。

当然,这是表面理由,真正的理由在于——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等地的数万顷改造良田,那可都是江东世家们投入了大量钱粮搞出来的!!!

那可都是足以传家的基业啊,就这么让朱然给浪没了.顾雍没有第一时间弹劾朱然,都已经算是为国分忧了。 不管如何,这些基业的损失,放到不管哪个江东世家那边都得肉疼个半天的,哪能说放弃就放弃的。

可步骘却是坚决反对继续对蜀汉用兵的。

其实,严格意义上讲,步骘也不是反对对蜀汉用兵,是反对在现在的情况下,跟蜀汉进行大决战。

朱然刚刚经历了一场大败,丢失了整个荆南,如今前线军中战事不顺,士气低落,并不具备反攻的条件。

而后续的援兵也可以说是仓促召集,应对一时变故还可以,但要打一场持久的大战,东吴并没有做好足够的后勤准备。

再者,如果要反攻荆南,不仅要抽调江东之兵,恐怕连淮南之兵都要抽调,势必会造成淮南兵力不足。

跟曹魏方面虽然签订了盟约,但这年月,盟约这东西能不能得到落实,全靠双方的节操你能保证曹魏方面会这么有节操的遵守这个盟约,不对淮南下手么?!

要知道,曹魏经历了两次河洛之战后,现在也是急需补血的时候,淮南兵力空虚,曹魏真的能不动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咱们在荆州跟蜀贼打的你死我活,动员了淮南和江东兵力,就算能再次夺回荆南四郡,付出的代价,咱们能承受么?!

蜀汉方面一旦战败,了不起损失半个荆州,至少东吴还没有实力可以威胁到荆州北部的襄阳和南阳。

可咱们东吴就算胜了,把荆南重新夺回来了.如果把江东和淮南的郡兵打的兵力大损的话,那也是得不偿失。

真要是直接把蜀汉集团给打急了,恐怕到时候就不是曹魏愿不愿意遵守盟约的问题了,而是东吴会不会受到蜀汉和曹魏两面夹击的问题了。

因此,步骘认为,现在不是跟蜀汉打一场大战的好时候,而是应该坚守江夏,先保住江夏这个江东屏障,保存实力等到时机,等到时机成熟,再抽点精锐兵力,重夺荆南四郡,甚至是江陵。

两个人,两种言辞,听起来似乎都有道理。

孙权一时间难以抉择,不得不询问老丞相张昭。

而张昭,闭着眼睛,不说话。

看似是老态龙钟,但其实,张昭已经给了孙权自己的答案。

顾雍和步骘两个人的说辞,其实在张昭看来,已经很容易做出抉择了。

顾雍所有的说辞,不过是一些面子问题而已,而咱们东吴自长沙桓王立业以来,内部就从来不缺少所谓“朝秦暮楚”之人.说到底,就是孙权愿不愿意承认这次失败,承担这次失败的后果而已。

而步骘的说辞,却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现在国情以及天下局势,对孙权做出了劝谏。

一个是面子问题,一个是实际情况,但凡孙权能冷静一点思考,他都知道应该选哪个。

可这种情况下,孙权依然还要询问张昭的意见这其实就是说明,孙权还是有点放不下自己的面子。

那张昭能说啥呢?!

孙权已经不是以前的孙权了,他现在是一国之主,大吴至尊张昭马上就要入土的年纪了,何必再跟孙权起什么冲突呢。

不说话,其实就是一种态度,就是告诉孙权,我的意见,说了,你也不会听的,那还不如不说,省的咱们君臣再彼此难看。

而孙权显然也看懂了张昭不说话的含义——张昭也是反对继续出兵,跟蜀军打一场大决战的。

好吧,从理性角度分析,孙权也知道,现在跟蜀军打大决战,最后便宜的还是曹魏可这次真的输的太惨了,咽不下这口气啊。

而且,荆南四郡丢失,导致了长江中上游防线的缺失,这对东吴的防御,也是极其不利的。

孙权还是无法做出最后的决断,依然犹豫不决。

孙权在等,等淮南陆逊的回信如果陆逊有把握能重夺荆南,那么打一场,也不是不可以。

然后孙权就等到了陆逊的回信。

“君上有令,逊自当奉从,当亲提淮南之兵,赴江夏,与贼决死尔。”

嗯.算了,罢兵遣使吧!!!

第628章 曹丕的无奈第746章 救援天水郡第1029章 谁比谁更烂第991章 东吴的想法第55章 拜师第873章 南门决断第442章 守城第一天第905章 同行第142章 分地盘第267章第964章 洛阳战事(一)第952章 洛阳应对第1024章 临阵指挥对决第726章 曹魏反应第609章 到来第179章 准备第837章 歪打正着第342章 吕蒙的动摇和坚持第669章 宛城战事(二)第143章 庞统第717章 缺乏经验第879章 各自的选择第797章 曹休的计划第82章 蒙冲第94章 援兵到来第142章 分地盘第1003章 江陵保卫战开端第1163章 各怀心思第945章 撤军第710章 成都议事第911章 过江第685章 考题第1094章 建言之功第892章 各自的谋略第465章 张溪和魏延第834章 追击第872章 紧急求援第49章 大胜第168章 解释第968章 迁都第361章 和谈条件第671章 战事停歇第459章 变故第302章 于禁第499章 关中变化第797章 曹休的计划第1081章 情报可靠性第35章 酒之事第356章 五虎将第475章 三国时代第732章 战事渐息第105章 长坂坡之战 (四)第892章 各自的谋略第1115章 “河东大捷”第837章 歪打正着第687章 蒋琬和陈祗第540章 散关之战第1017章 借兵反攻第746章 救援天水郡第1192章 中计了第750章 兵败如山倒第758章 司马懿的焦虑第538章 魏延的想法第196章 潘濬的心思第223章 人事任命第980章 张昭的态度第534章 陈仓道第256章 炼铁第1105章 骑兵对决第311章 曹操头疼第1187章 两线失败第937章 弘农杨氏第735章 决议第778章 舌辩第173章 人才第162章 卖马第182章 容后再议第29章 徐庶与张溪第542章 分兵救援第662章 张溪骂阵第421章 张飞的遭遇第1105章 骑兵对决第873章 南门决断第198章 对峙与密约第218章 各种变故第79章 巡视防务第367章 花关索第117章 铁索连舟第589章 试探第453章 上邽对峙第770章 曹魏动向第62章 诸葛初点兵第619章 误判第365章 点兵点将第505章 陈仓守将第667章 劝降二将第988章 巧合第320章 吕蒙的决断第749章 各怀鬼胎第688章 雍州刺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