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4章 圣裁

延熙十三年二月初一,长安未央宫,大朝议。

这是开年以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大朝议。

正月的时候虽然也进行过一些朝会,但基本都是礼制上规定的朝会,比如说天子祭天,祭祖,或者是百官朝贺等礼节性事件.这些朝会上,是不会专门讨论国策的。

毕竟,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嘛。

而到了二月初一的第一次大朝议,才是真正决定大汉接下来一年甚至是数年工作重心的时候。

而这次大朝议,参加朝议的人数也是格外的多毕竟刚刚参加完正旦嘛,正好,被诸葛亮留下来,一起参加这次朝议。

朝议的前半段,没啥特殊的,就是历来惯有的三省和六部来回扯皮,就新一年的施政方案和财税收入分配进行来回的争夺。

大部分的事情,都是走个过场而已,毕竟大方向的事情,三省和六部已经私下沟通过了,剩下的无非就是一些细节上的问题需要当庭辩驳一下,在皇帝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存在感而已。

每年的第一次大朝议,基本都是这么过的,刘禅自己都已经习惯了。

但是,这次大朝议的后半段,突然出现了一个意外。

兖州刺史徐庶突然出班奏事。

“.今曹魏近亡,东吴僭越之辈尚在,我大汉三兴在即,岂可容之。故此,臣请陛下下诏伐吴,以正天下。”

反正这个意思呢,就是说曹魏如今已经元气耗尽,不足为虑了,应该把接下来的攻略重心,放到攻取东吴方面了。

但徐庶这话一出吧,朝臣中倒是没有多少人有意外,可刘禅却吓了一跳。

这不在这次大朝议的奏事范围之内啊。

关于是先攻魏,还是先伐吴的事情,从延熙十二年的年底左右,诸葛亮等人就已经开始讨论了,刘禅其实也知道,毕竟事关国家大事,诸葛亮等人讨论的时候,刘禅也是按照惯例,让关兴和陈祗两人参与例会,听取诸位重臣的商议内容的。

只是呢,按照以往的规矩,关兴和陈祗两人,是只带耳朵,不带嘴,只负责听,听完后把各位重臣的意见汇报给刘禅,让刘禅知晓。

因此,刘禅是知道这个事儿,诸葛亮等人,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达成一致的。

诸葛亮当然还是摆出了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不表态,不发言,不决断。

但剩下的人里面,徐庶,庞统,姜叙是支持伐吴的,但张溪,李严是反对伐吴,主张先灭魏的。

两边各有两边的理由。

伐吴派认为,如今曹魏已经不足为虑,内部又纷争不断,可以效仿当年曹操平定河北的故智,放松对曹魏的压力,引发曹魏内部争斗,那么幽州的曹魏小朝廷,必然会因为内斗而不断衰弱,到时候都不需要邺城的诸葛亮出兵,在幽州的姜维就能轻易平定。

而东吴方面,孙权数年不曾对外用兵,一直在休养生息,若任由东吴如此发展下去,未必不会觊觎兖州,河洛之地。

因此,伐吴派认为,应该先下手为强,打乱东吴休养生息的国策,以如今的国力优势,压制东吴。

而且,如今大汉已经掌握了荆州全境,并且休养生息七年之久,兵精粮足。

以荆州地利优势,上游伐下游,兼以荆南陆路进兵豫章郡,兵临建业。

水陆并进,纵使无法一战灭吴,亦可夺取东吴数郡之地,剪除东吴屏障。

这就是伐吴派的出兵理由和出兵条件。

而灭魏派认为,如今灭吴,时机不到。

一个,是因为东吴本身的实力尚在,内有孙权控制大局,虽偶有朝争,但始终没有内乱,外有陆逊,朱然,诸葛诞等人护卫建业,贸然全力进军伐吴,未必能有所收获,甚至孤军深入吴地的话,未必不会重蹈昔日赤壁之战的覆辙。

另一个,如今曹魏苟延残喘,必然会托庇于东吴,一旦大汉发动伐吴之战,曹魏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也会在幽州,冀州东部等地出兵骚扰,导致大汉两线作战,腹背受敌。

如此,大汉征吴所费颇巨,大不如集中兵力,先灭了曹魏,消除后顾之忧后,再举兵伐吴,更加妥帖一些。这,就是灭魏派的理由。

这些事儿,其实刘禅都明白,甚至于刘禅自己,也在伐吴和灭魏之间,来回摇摆不定.他甚至以为,这事儿不会拿到大朝议上来说,应该会在私下里,几个重臣达成了一致后,再交给自己,自己下诏用印就可以了。

可谁知道,徐庶还是在这次大朝会上说了出来,更重要的是,这事儿可没有提前跟刘禅通气。

刘禅并不知道自家的几位重臣是不是已经达成了什么协议,因此,他下意识的看向了诸葛亮相父,这到底是啥意思?!

可惜,刘禅没有从诸葛亮身上得到任何提示,诸葛亮还是一副面无表情的样子,眼皮子都不带动一下的。

刘禅一时间还真的有点麻爪,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能是按照朝议流程,就徐庶提出的问题,交给众臣商议。

然后吧,张溪就站出来反对了。

理由还是那个刘禅熟悉的理由,说现在出兵伐吴并不是合适的时机巴拉巴拉的。

而张溪这边刚说完,庞统又站了出来,详细讲述了伐吴的必要性,依然还是刘禅熟悉的那一套。

而庞统一说完,李严又站起来,说什么如今天下新定,百废待兴,到处都要用钱粮简而言之还是那一套没钱没粮的说辞。

如果说,一开始刘禅还有点没明白啥意思的话,越是往后听,刘禅逐渐就开始慢慢的明白了诸葛亮的用意了。

一方面,诸葛亮等人确实吵不出个所以然来,他们谁也无法说服谁,因此,只能把这件事放到大朝议上来说,听取更多大臣的意见。

另一方面,诸葛亮大概也是希望刘禅能在听完后,做出自己的决定,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威严和皇权。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诸葛亮在进行权利过度,所以在这么重要的场合,诸葛亮愣是一句话都不说。

这是好事儿.陈祗都应偷偷的给刘禅传递了无数的眼神,让刘禅赶紧站出来,一锤定音。

在陈祗看来,刘禅选择哪一种策略,其实都不重要,因为不管那种策略都会有重臣支持。

成功了,决策之功当然就是天子刘禅的,而一旦失败了,锅也有支持这种策略的重臣来背.对天子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事儿。

可刘禅却迟迟无法下定决心。

他也知道,作为一个天子,他在这件事情上不管说什么都有人会支持自己.但是吧,事关国策,事关数万将士的生死存亡,他根本不敢轻易下决定。

一旦做错了决策,可是要有数万人送命的。

刘禅到底还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生物,说好听点,他是太过于仁慈,说难听点,他就是有些优柔寡断,没有帝王该有的心狠手辣。

再一个,刘禅是真的不习惯,这种国家大事,要由自己来裁决。

因此,刘禅再次下意识的看向了诸葛亮,犹豫了一下,还是出声询问道,“相父以为,此事当如何处置?!”

诸葛亮无奈的抬头,看了眼刘禅,默默的在心里叹口气。

天子到底还是缺乏了一些果断.但其实,这也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毕竟之前的十几年,都是诸葛亮把所有的事情都办完了,天子缺乏历练。

但这次吧,诸葛亮决定,还是不能太惯着天子天子,就该有天子的觉悟。

因此,诸葛亮出班,对刘禅拱手一礼,说道,“此事,还请天子圣裁。”

这话一出,给刘禅都噎了一下.我要是能有主意,还问相父作甚?!

可如今是大朝议啊,诸葛亮都当众这么说了,剩下的事儿,就是刘禅二选一了,不可能有其他的选项。

刘禅也是无奈,只能是自己来回权衡,琢磨了良久,最后决定.

“此事,容后再议!!!”

第305章 收取襄阳第1199章 援兵去哪儿第1203章 代郡危急第1242章 应对第661章 潼关路第437章 街亭第463章 曹仁退兵第510章 各路安排第1063章 局势明朗第430章 任免第86章 攻城第247章 成都述职第1156章 开始撤军第471章 苏则的选择第1051章 战略第656章 槐里围城第216章 时间线变动第1113章 失算第172章 兄弟见面第154章 安置流民第784章 调整第396章 子午谷奇谋第1030章 另一路第120章 竟陵之战第1173章 东郡渡河第538章 魏延的想法第491章 汉中预度部第973章 羊衜归汉第262章 应灾准备第762章 反攻关中第509章 臧霸的决断第1116章 伏击第246章 去成都第24章 注水版兵书第1223章 李严的无奈第552章 两套应对第1056章 水战(四)第348章 樊城守卫战(一)第211章 豪赌第1252章 灭吴时机第801章 发现端倪第976章 巴丘水战(二)第425章 寻仇第919章 大婚第1107章 调整应对第543章 无当飞军对曹魏禁军第291章 失败的诱敌第1119章 成功阻敌第310章 定军斩夏侯第64章 博望之战第360章 庲降都督第304章 攻破樊城第815章 司马上奏第1120章 秦朗第949章 孙权的固执第606章 回军第58章 另一个视角的三顾茅庐第756章 三伐议定第1136章 出卖第1255章 一统天下第248章 私宴交谈第790章 司马懿的应对第480章 孙权的想法第1121章 各有准备第899章 曹魏的盘算第1053章 水战(一)第31章 商讨第153章 清查土地第1204章 犹豫第597章 退守和换防第189章 置地第516章 长安的应对第1128章 蒋济的策略第268章 鲁肃病重第807章 夜战第634章 张辽决意第634章 张辽决意第906章 安抚第840章 溃逃第565章 画风清奇的眉县世家们第804章 心累的陈祗第704章 挑明第1171章 一请司马懿第1198章 河内崩局第430章 任免第1124章 僵局第438章 等不来的张郃第534章 陈仓道第572章 破寨第1021章 周瑜的困境第1114章 拆东补西第809章 蒋琬用兵第766章 人选第475章 三国时代第913章 战略微调第393章 曹魏的反应第521章 阴差阳错第1152章 调兵第515章 伪木牛流马第1173章 东郡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