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5章 下诏伐吴

天子到底没有在朝议上做出决断,错失了一个巩固皇权和自身威望的机会。

这让诸葛亮和陈祗都很失望。

不过嘛,刘禅事后给出的理由,还是让诸葛亮很欣慰的天子至少知道国策之重,不乱下决定,也算是有明君之相。

只是,作为天子,不能对自己的决策负责,这终究不是什么好事儿。

因此,在大朝议结束后,文武百官相继离开,诸葛亮选择暂时留下来,在偏殿求见天子。

事关国策,肯定是不能拖的,这种事情早点决定下来,后续的准备工作才能提前做起来。

这次是诸葛亮单独面见天子,而且还是关起门的对话,因此,有些话,诸葛亮也就没有必要对刘禅藏着掖着了。

先是对刘禅在朝议上没有做出决断的事情进行了一番劝告,然后,再把两套方案的利弊,给刘禅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

灭魏呢,动用兵力不会太多,风险也不会太大,有诸葛亮在前线统军作战,灭魏基本不成什么问题。

但是呢,曹魏如今孱弱,除了司马懿所在的冀州东部有些难啃外,攻打幽州并没有什么难度,因此就算彻底灭魏,对刘禅树立朝堂权威也没什么好处。

而且,之前的邺城之战,是诸葛亮作为统帅打的,如果这次依然选择灭魏的话,那么功劳依然还得算到诸葛亮的头上。

因此,如果刘禅选择灭魏,自然是风险小,但对自己的威望没什么太大的帮助。

而如果是兴兵灭吴呢,不管这一次是不是能打下来,这个决策是刘禅做的,最后不管花了多少时间灭吴,这个功劳都是刘禅的,对刘禅的权威有莫大的好处。

但灭吴的困难也摆在眼前.东吴这些年一直在休养生息,经过数年的积累,粮草足备。

而要攻灭东吴最大的障碍,就是东吴水军,这些年东吴水军主力集中在江夏,在朱然的统领下战斗力不减当年,而大汉水军虽然建立了有些年头了,但兵力依然不如东吴方面。

没有水军的支持,派遣再多的军队进攻东吴,都无法攻克建业。

所以,灭吴虽然有利于刘禅积累威望,但难度相当的大。

站在刘禅的角度,诸葛亮把该说的,能说的,都说了,那么剩下的,还是得依靠刘禅自己去决断了。

这种时候,刘禅也知道自己是不可能再犹豫下去了,因此,他再次来回权衡,然后,小心翼翼的提出了一个想法——如果自己选择灭吴的话,是不是不要那么大动干戈?!

动用少量的兵力,先进攻淮南或者是徐州,剪除东吴在江北的羽翼.这样是不是困难就小了一点?!

诸葛亮听完刘禅的询问后,默默的叹了口气。

说实话,这不是诸葛亮认为的最佳选择。

诸葛亮是更加倾向于灭魏的只有先灭了魏,腾出手来,等到大汉水军操练成熟后,再从荆州发兵攻吴,这才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吧,如果从刘禅的立场上来看,表态灭吴,积累声望,但又小心谨慎,从江北下手,剪除东吴羽翼,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最重要的是,这是刘禅通过自己思考做出来的决断,诸葛亮觉得,自己不能拒绝。

否则的话,天子会越来越不自信,更加不敢做出事关国策的决断。

而且,刘禅的想法,其实也不是没有可行性。

从接到的东吴情报来看,如今东吴在淮南和徐州动作频繁,本身他们就是在搞小动作,兖州和颍川等地都已经加强了戒备,顺势攻打淮南或者是徐州,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既然如此诸葛亮立刻派人去招徐庶,张溪,庞统三人入偏殿议事。

最终的决策,还是得有刘禅自己来宣布,而刘禅宣布完自己的决定后,四个人再一起商议,如何进攻淮南和徐州的事情。

其他的重臣不是不招,而是这次作战用不着他们统筹协调。

其实说的更加直白一点,刘禅的这个决策,主要还是徐庶的任务,毕竟他才是兖州刺史。

张溪要做的,是在江陵统领荆州水陆联军五万人,进攻江夏,吸引东吴的注意力,分散东吴的兵力部署。

庞统的责任,是在洛阳调度军队和后勤,给兖州提供必要的后勤援助和军力调配。

诸葛亮负责在邺城持续保持对曹魏的压力,逼迫曹魏在大汉作战期间不敢妄动。

而真正的进攻主力,还得是徐庶率领的兖州郡兵。而为了这次进攻青徐的任务顺利完成,不仅兖州郡兵要全数参战,河洛郡兵也要抽调一部分东进,参与这次的战事。

至于出征将领人选,除了在兖州的毌丘俭,文钦,胡遵等人外,颍川的张嶷,河洛的王昶,王凌,都会引兵前往兖州助战总计兵力,将在十五万人左右。

商议完了这些事情后,刘禅以明诏发布天下,宣告大汉将择日伐吴,一统天下。

而张溪,庞统,徐庶等人,则尽快的返回自己镇守的地方,开始按照原定计划,开始做战争准备。

当大汉即将伐吴的消息传到幽州后,曹爽更是狂喜。

事实上,在曹爽夺取田豫的幽州兵权后没多久,东吴方面的使者,就通过海路抵达过幽州,跟曹爽见过一面。

当然,东吴的使者在这个时候来幽州,曹爽脑子再笨,也知道东吴方面打的是什么主意。

但是吧,曹爽也没想到,东吴的胃口太大了,大到有点让曹爽都无法接受的地步。

东吴的使者,打着重申两国盟约的旗号,却提出了修改盟约约定的条件。

不仅要求曹魏向东吴称臣,还要求曹爽提供战马万匹,作为新的结盟条件。

这哪里是来签订盟约的,这是来趁火打劫的。

这样的条件,曹爽当然不可能答应。

向东吴称臣的话,曹魏小朝廷最后的合法性都会丧失掉而且说句对不起曹氏祖宗的话,要称臣他曹爽不能选择跟大汉称臣啊,以幽州,冀州之地,换取曹氏宗族平安,也不是做不到的事情。

至于战马万匹也就孙权敢想。

如今曹魏小朝廷自己都缺马,希望有更多的马匹来重建大魏的骑兵部队,万匹战马自己都不够用,要是给了孙权,那不是连最后翻盘的希望也没了么。

因此啊,曹爽直接拒绝了东吴使者的要求。

但是吧,因为海路交通不便,以及曹爽也不想跟东吴彻底翻脸,断绝了这个最后的盟友曹爽虽然拒绝了东吴使者的要求,但是还是派出了自己的使者,跟随东吴的船队去建业,拜见孙权,商议其他的结盟条件。

算算时间,现在应该已经到了建业了。

而这个时候,正好传出了大汉要讨伐东吴的消息.这么一来,曹爽还真的就不怕孙权死咬着条件不松口了。

要么大家一起结盟,共抗蜀贼,要么,大家一起玩完。

这是曹爽的想法,但是吧,身在建业的曹爽使者桓范,真不是这么想的。

如今天下大势如此,蜀汉根本不是要不要伐吴的问题,而是他们什么时候伐吴的问题因此当刘禅下诏伐吴的消息传到东吴,东吴上下一点惊讶的情绪都没有。

曹魏都已经被蜀汉给打残了,但凡蜀汉有一点一统天下的野心,伐吴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么。

这段时间,东吴不停地在徐州和淮南地区调兵,不就是为了应对蜀贼可能发动的进攻,在不停地调整兵力部署嘛。

这些事情,身在北地的曹爽可能不知道,但是奉命出使到东吴的桓范,怎么可能不知道。

再一个,如今是魏弱而蜀,吴强,大魏要想再继续撑下去,寻求变局的话,就必须依靠东吴的帮助.别的不说,就幽州那地方的气候和产粮条件,要维持这么大的军队开支,没有东吴低价运粮的帮助,怎么可能做到。

因此,现在是大魏有求于东吴,不是东吴有求于大魏。

本来桓范在江东的谈判过程就举步维艰了,现在好了,东吴君臣以备战为由,彻底把桓范给晾在了一边。

为此,桓范是真的着急上火,不得不一再调整自己的心理底线,不断的拜访江东名士大家们,试图寻求尽快的达成协议。

最后,桓范跟东吴达成了“兄弟协议”,吴为兄,魏为弟,同时大魏每年向东吴提供一千匹战马这样的盟约,返回了幽州。

而当桓范带着盟约回到蓟城后,曹爽看到了这样的盟约,直接下令罢黜桓范的官职,永不录用。

没办法,签了这样的盟约,总得有人站出来背锅的你桓范不背,难道还要曹爽背不成?!

第368章 分兵第707章 治理雍州第1133章 心累的陈泰第442章 守城第一天第132章 攻取荆南第82章 蒙冲第209章 山间小道第73章 调令第38章 《隆中对》第196章 潘濬的心思第820章 骑兵对决第645章 议事(二)第43章 输了第1153章 撤军第729章 空城计第72章 军械第515章 伪木牛流马第457章 换将第856章 潼关之战(十一)第305章 收取襄阳第933章 鲁阳第167章 摊牌第221章 直百钱第557章 冒险还是保守第501章 战略讨论第554章 南阳僵持第740章 诸葛的苦衷第1015章 朱桓立功第457章 换将第785章 诸葛亮的应对第145章 文聘归心第993章 真正的目的第272章 应对第701章 刘备病重第471章 苏则的选择第127章 谋取荆南四郡第1255章 一统天下第716章 关中世家第33章 体能训练第808章 添油第1104章 郁闷的曹肇第1010章 河洛战事第98章 刘表病重第791章 防御体系第1038章 东吴退兵第139章 变故第343章 调整第998章 朱然的理由第70章 江夏太守第215章 刘循第188章 再次一换三第958章 试探第1048章 战备第754章 出兵再战第421章 张飞的遭遇第853章 潼关之战(八)第777章 来者可是第18章 家有新人第1236章 各方顾虑第452章 火攻略阳第687章 蒋琬和陈祗第684章 各自打算第550章 毌丘俭的决断第774章 王朗用计第523章 又送女装第830章 曹叡的魄力第450章 主力到位第1170章 魏延的疑问第418章 疲兵计第1225章 贸易战(二)第27章 论将第477章 改制第237章 巴东郡保卫战(一)第1137章 司马懿的后手第447章 街亭混战(二)第974章 羊衜上任第360章 庲降都督第1111章 划红线第820章 骑兵对决第341章 强攻江陵第759章 曹魏议事第505章 陈仓守将第240章 合肥之战第1158章 背锅第265章 蝗灾第1235章 诸葛请辞第492章 巡视汉中第1040章 再次平衡第326章 关兴第807章 夜战第31章 商讨第949章 孙权的固执第617章 吴懿突阵第1221章 东征准备(二)第988章 巧合第495章 柳隐第670章 休战退兵第665章 突围第337章 北方战场第1195章 撤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