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雪灾

建兴元年,冬。

武关,潼关异动的曹军,在进入冬季后,突然的消停了起来。

真不是曹魏突然中止了作战计划,而是因为实际条件实在不允许。

雍州地界,进入十一月以后气温骤降,自十一月中旬开始下了第一场雪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雍州下了足足三场雪。

等时间进入了十二月之后,雍州再次下了一场大雪,持续了足足十天的时间,下雪的量,比去年十二月那次还要大。

整个雍州地界基本都被大雪覆盖,出门积雪足足有两尺厚,这样的天气下,别说出兵作战,就是出门串个亲戚都不容易。

这就是汉末小冰河期的威力。

在这种天气下,别说潼关和武关两地的曹魏军队,就是雍州的大汉郡兵们,也都缩回了邬堡或是营房内不出,连操练布防都做不到了。

而这一场大雪,不仅打乱了曹魏的军事部署,雍州的应战部署也同样被打乱了。

如今的雍州刺史府,最大的政务,不是应对曹魏可能的入侵,而是救灾。

今年的大雪太大了,雍州各地几乎都陷入了雪灾之中,而这年头的百姓,抗灾能力真的很低,几乎接近于零。

历经数十年战乱,百姓的房屋,很多都是木板稻草房,关中之地不是没有泥瓦房,但那基本都是有些家底的人家才能住的起。

去年满宠搞了一把迁民,很多百姓都舍弃了自己的家园,被迫离开家乡迁徙,虽然中间有一半的人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但有些地方历经战火之后,房屋早就破败了。

因此,刚刚安置下来的关中百姓,基本都住的是木板稻草房,甚至一些中小型世家,也只能勉强修缮一下,住进泥瓦房而已。

就木板稻草房和泥瓦房的保暖能力,遇到这样大规模的降雪,人根本扛不住。

泥瓦房还好点,最多就是有些裂缝漏风,木板房.那就跟住野外没啥区别。

再加上降雪量太大,有些不坚固的泥瓦房都有些支撑不住积雪的重量,更别说稻草当屋顶的木板房了。

整个关中四十六县,每县都遭遇了雪灾,每县都出现了数量不小的难民。

光右扶风郡一地,总计近二十万丁口,有四万人受灾,因为房屋被压塌而不得不流落街头。

而北地郡,安定郡两地,也是受灾严重,前后加起来,关中四十余万人口,有十万百姓受灾。

受灾人数最少的,还得是左冯翊郡。

倒不是左冯翊郡太守胡遵治理地方有功,纯粹是因为如今左冯翊丁口不足,在这里呆着的大部分都是郡兵和北军,这些人是不计入丁口人数的。

但同样,受灾最严重的的地方,也是左冯翊郡。

左冯翊郡的丁口,大部分都是世家为了赎买雍州土地而释放出来的隐匿丁口,这些人被诸葛亮打包送来左冯翊后,就安置在民屯营内,准备屯田。

这些隐匿丁口,可是没有任何资产傍身的,他们能来到左冯翊,都是诸葛亮派人专门护送的结果,不然以这些人随身携带的口粮,让他们自己来左冯翊,那估计走不到汉中就得饿死大半了。

因此,这些人到了雍州之后,张溪还得派人专门出面组织他们安顿下来,给他们建造房屋,准备各种过冬物资。

可问题是,这些人抵达左冯翊的时间已经太晚了,都快十一月份了,再加上张溪也没有料到今年的冬天居然这么冷,下了这么长时间的雪,给这些屯田民们安排的,还是比较传统的木板稻草房。

没办法,这种房子建造起来简单快速啊,张溪本来想着,只要熬过这个冬天,过了春耕,再给这些屯田民改善住宅环境的事儿可谁知道,这个冬天就不好过。

事实上,为了应对这次过冬,张溪确实早有准备,但这些准备的基础,是建立在往常的过冬经验上的,突然遭遇这么大范围的雪灾,以张溪为首的雍州刺史府,确实有些准备不足。

在入冬前,张溪确实下过刺史令,要求各县提前准备过冬事宜,重点是囤积足够的粮草,各县修缮府衙,仓库,义所,以备不时之需,同时号召百姓修缮自家住所,为此官府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

但.这年头的官府号召力,最多停留在县城里,离开县城到了乡下,官府说话都没有乡老好使。

而且啊,这年头讲究一个“民不举,官不究”,官府说归说,百姓做不做的,那是百姓的事儿,官府真不能强行干涉。

因此吧,整个雍州,张溪为首的雍州刺史府确实对这次雪灾的准备严重不足,但同样的,雍州百姓也对这次雪灾的应对,严重不足。

从十一月中旬连续下雪开始,张溪就意识到了,今年的冬天,可能比去年还要难过,早早的开始下令各州县做好救灾准备,同时张溪也开始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准备救灾。

比如张溪就要求各县,随时做好开仓放粮,救济百姓的准备,同时让各县收拾好府库义所,随时准备好接纳受灾百姓。

可到底还是有些低估了雪灾的威力,当雪灾真正来临的时候,各县官府的府库,义所,根本无法容纳下那么多的灾民。

为此,张溪不得不下令,从府库中调用军中帐篷,分发各县,临时搭建军帐,收容百姓。

军帐确实不保暖,但好歹是毡布做的,起码它挡风啊。

总比让百姓在雪地里冻死要强的多。

紧接着,张溪打破了惯例,紧急调拨军中火碳供应地方.火碳这东西就是产自越巂郡的煤炭,这玩意儿属于是军管物资,是不能轻易调拨给民用的。

但事到如今,张溪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

好不容易当了一方主事官,却因为自己的无能,导致百姓冻死饿死吧.张溪的心里,可是最受不得这个的。

当将军的时候,带领军卒拼杀,虽然心里负担也有,但张溪并不太在意。

当兵吃粮,自然要为国家保家卫国,开疆拓土,这是作为将军兵卒们共同的责任,有所死伤,在所难免。

但百姓不同,百姓提供赋税给国家,国家却不能保护好百姓,治理地方还要让百姓冻死饿死这绝对是执政官的无能。

张溪为此不得不调用手头上的一切资源,来救助百姓灾民,力求能让更多的百姓灾民活下去。

但.实话实说,确实准备的不够充分。

不管是毡布帐篷也好,军中火碳也罢,原本都是为了供应士卒过冬的物资,这些东西,本来就不太多,也没有想过要给百姓预备一份,调用过多,军卒受冻,调用少了,百姓受灾。

这里面的平衡,真的很难掌握。

但万幸,张溪手头,有俩得力助手。

这时候,蒋琬和陈祗的统筹能力,就在这一刻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这两人的统筹安排下,十一月的雪灾初期,总算是还能勉强渡过,百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安置,真正冻死野外的人数也不过数百人在这个年代,遭遇这样的雪灾,只冻死了数百人,已经算是相当不得了的政绩了。

但,当十二月的大雪开始降下的时候,哪怕是蒋琬和陈祗,也顶不住了。

他们的统筹能力再强,手头也得有救灾物资才行啊。

没有东西,怎么安排救灾?!

为此,张溪不得不立刻上书天子,同时给诸葛亮去了一封信。

上书天子,那是请罪,表示雍州雪灾,因为自己的思虑不周,准备不足,如今救灾情况不容乐观,导致百姓流离失所,请求天子处罚。

给诸葛亮去信,那就是求援。

粮食方面倒是没有要求,这方面张溪早早就在雍州囤积下了一批,因此暂时还不缺,可越巂郡的煤炭和蜀中的毡布帐篷,你再给我运一批过来,我等着急用呢。

诸葛亮一接到张溪的书信后,也是大惊。

但诸葛亮却没有要怪罪张溪的心思,按照张溪描述的雪灾情况,哪怕是他诸葛亮坐镇雍州,也不可能完成这样的救灾任务。

张溪确实有些准备不足,但有一说一,张溪真不是大意了,而是这场雪灾之大,覆盖范围之广,谁也没有料到而已。

不管如何,雍州雪灾必须救助,诸葛亮当即下令让张裔负责全权处理这事儿,调集蜀中和越巂郡的物资,派人尽快送去雍州。

可,还有一个问题。

如今益州也已经入冬了,虽然下的雪不多吧,多少还是影响到了一些路况,运输效率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再加上汉中那边传来消息,说是汉中也下了大雪,虽然没有雍州那么严重吧,但也是大雪封路。

最重要的是,褒斜道,陈仓道这两条能通往关中的山道,因为积雪严重,再加上山路陡峭,短时间内根本无法通过大量的车队物资。

单个人冒险穿越山道是可能的,但车队这种东西,根本无法在积雪的栈道上行进。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组织军卒或者百姓对栈道进行专门的清理,可问题是,如今是冬天,而栈道又长,清理栈道本身就非常的费时费力,这要是再一晚上来场大雪,或者索性更加倒霉一点,引起雪崩或者山体滑坡,那栈道就彻底毁了。

因此啊,这些救灾物资,出于谨慎起见,诸葛亮决定走祁山道,绕路送往雍州。

只是,这多出来的十几天绕路时间,就必须得让张溪自己想办法熬过去了。

而当张溪接到诸葛亮的书信,告知救灾物资走祁山道的消息时,已经是十二月中旬了。

这个时候,关中的大雪,已经下了快一半了。

这种情况下,张溪手头的物资已经耗去了一半,要撑过这十几天的时间,基本不太可能。

张溪思来想去,最终还是不得不做出了决定。

打开长安城城门,允许各地受灾百姓前往长安避难。

这是一个下策,但目前来说,也是唯一的办法。

第84章 沉船截江第188章 再次一换三第963章 东吴的进度第470章 关羽的决断第907章 南下第371章 孟获的反应第138章 油江口第1094章 建言之功第970章 御驾亲征第1014章 寇封来援第859章 潼关之战(十四)第757章 离间计第9章 寇封第942章 守关第457章 换将第563章 围堵第759章 曹魏议事第303章 修改战略第265章 蝗灾第483章 贾诩之计第485章 搞事儿的孙权第1012章 诱敌第137章 中箭第857章 潼关之战(十二)第809章 蒋琬用兵第58章 另一个视角的三顾茅庐第839章 战略改动第646章 议事(三)第804章 心累的陈祗第1114章 拆东补西第571章 失守第512章 关羽的战术第557章 冒险还是保守第193章 诸葛亮视察第425章 寻仇第852章 潼关之战(七)第126章 绝北道第1116章 伏击第1051章 战略第1006章 开战第578章 决策冒险第949章 孙权的固执第1239章 进攻方略第422章 大雪第673章 天人庇佑第162章 卖马第838章 试探性进攻第712章 东吴反应第888章 巡江第90章 声东击西第1201章 邓艾的进军路线(二)第858章 潼关之战(十三)第1232章 劝降司马懿第75章 离去的准备第606章 回军第1247章 特殊照顾第1089章 阴差阳错第1045章 东吴内政第245章 百年大计第494章 违令第745章 平叛策第26章 找原因第1190章 意外的先见之明第657章 疑兵计第5章 上任第854章 潼关之战(九)第134章 江陵决战(一)第235章 清查土地第405章 冀县密议第352章 曹操退兵第703章 疲蜀之计第1187章 两线失败第645章 议事(二)第1064章 罗县攻防战第1058章 过江第90章 声东击西第1118章 太行官道战第719章 诸葛到来第322章 疑兵计第1207章 退路第1157章 兖州战役结束第1248章 搅局者(一)第130章 攻城(一)第1085章 曹叡的决策第615章 王双的奋起第522章 五丈原上第1005章 劝降第289章 关羽的策略第771章 擅自出兵第764章 周瑜的计谋第40章 运气极好的曹操第937章 弘农杨氏第607章 眉县攻防战第347章 汉中反应第245章 百年大计第964章 洛阳战事(一)第526章 南阳战场第765章 诸葛入长安第787章 陆逊的战略第720章 雍州防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