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岁月

张溪那个愁啊,女儿要出嫁了.

如今,已经是建兴四年的秋天了。

历经了连续两年的休养生息,如今的关中,终于是逐渐的恢复了民生。

右扶风基本已经恢复到当年关中鼎盛时期,不管是人口还是赋税,都已经恢复到了当年曹操治理关中的水准。

左冯翊的屯田工作,也进行的相当不错。

一部分出让给荆州,益州世家的土地,如今已经开始建立基业,因为鱼鳞图册的限制,如今的世家再想隐匿丁口,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而屯田民的数量,已经从两年前的十万人,增加到如今的二十万人。

多出来的这十万人里面,大概有一半是从荆州,益州的世家释放出来的隐匿丁口,在朝廷的押送下,来到长安当屯田民糊口的。

毕竟,长安的屯田制度是四公六民,比曹魏那边还要良心一点,虽然土地依然不是自己的,但起码能活的下去。

而剩下的一半,多少是有点冒风险的。

这两年关中到北地的气候越发严寒,连续两年又是雪灾。

关中之地靠南一些,再加上张溪一早就为了备灾做了很多的准备,终于是没有重现建兴元年的那场大灾,顺利的把雪灾给渡过去了。

但草原上的那些胡人们,日子可就难受了。

这两年,西北地区一直不太稳定,秦州和凉州附近的胡人一直是反反复复的.不造反劫掠,他们根本活不下去。

而这个时候,身为凉州刺史的徐邈想出了一个主意,联合秦州刺史姜叙,上书朝廷,对两州境内的胡人异族,进行了一次迁徙。

而迁徙的目的地,就是雍州。

换句话说,就是让一些胡人来雍州当屯田民。

一方面,是出于西北地区的治安需要。

不管是秦州还是凉州,经过了和异族数百年的争夺,早就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汉中隔壁的武都郡,除了郡治下辩县,剩下的县城周围都有羌人和氐人的部落,而狄道更是直接通往胡人的聚居地,那边有无数的羌人,氐人,甚至最近十几年迁徙过来的鲜卑人的部落。

同样的情况,在秦州的陇西郡,南安郡也有。

而凉州那边就更别说了,基本形成了汉胡杂居的形态。

这么多的胡人处在州郡之内,这两年又是连着天灾,徐邈实在放心不下。

这可是真正的胡人一反,危及州郡的形势。

因此,徐邈上书建议朝廷,迁徙这些胡人入关中,一方面可以集体管控,另一方面雍州那边不是缺人种地嘛,其他胡人可能不会种地,但羌人和鲜卑人,其实还是有一定的耕种基因的。

尤其是在两州占据胡人大多数人口的羌人,他们跟汉人杂居的时间太长了,本身也会一些耕种,再加上传说羌人乃是炎帝之后,也算是半个自家人,这种耕种的传统也一直没有丢。

而这些胡人异族进入关中后,就可以凭借耕种每年获取糊口的粮食,怎么看都比在西北放牧要来的好。

而且,一旦这些胡人接受了这种耕种的生活方式,等过上几代,和汉人互相通婚后,他们还能算是胡人么.估计到时候他们自己都不承认了。

徐邈的策略,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肃清内部隐患,同时也能增加雍州的丁口劳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唯一的缺点是张溪上书反对。

是,雍州是缺丁口,但也不能拿胡人来凑数啊。

先不说教导这些胡人耕种需要花多少时间,让他们产生身份认同又需要多久.就说现在,你把五万多的胡人都聚集在左冯翊地区,他本身就是一个隐患。

别忘了,左冯翊可是直面曹魏的袭扰威胁的。

曹魏的新君曹叡已经上位快两年了,国内的政局基本已经稳定住了,实现了政权的平稳过度.在建兴三年的秋季前,再次发动了对关中的袭扰,建兴四年更是一年不带停的。

某种程度上来说,曹叡可比他爹曹丕要难缠的多。

雍州这两年虽然没有大战,但小打小闹,边境小规模作战几乎就没有停过,自身都不算多消停呢,伱还把这么多的胡人送过来?!

而且吧,你把这么多异族百姓迁徙到关中跟汉人杂居,各种文化差异和矛盾都丢给我雍州刺史府来做,是不是有些太过了?!

这要是激化了汉胡矛盾,引发内部混乱,可怎么办?!

你这不是把原本应该你们凉州和秦州面临的问题,丢给我雍州来解决嘛。

因此,张溪是真心的上书反对了这事儿。

但可惜,诸葛亮驳回了张溪的上书,并且顺势,给张溪写了一封信,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五万人的羌胡异族,放在左冯翊地界,真不算是什么隐患,就这么点人,哪怕他们集体造反,也不是什么大威胁。

况且,这些异族愿意跋山涉水的离开草原,放弃他们长久以来的生存模式进入关中当屯田民,本身就代表着他们其实并不愿意跟大汉拼命。

只要张溪能保证让他们活下去,他们就不会造反。

至于教导异族耕种,这在这个时代不是什么麻烦事情,甚至在异族人看来,这是天大的恩赐。

如今的时代,是汉人的时代。

别看汉人自己把国家打的四分五裂的,但对周边异族,依然是压制为主,因此,这个时代的异族,普遍不会有什么优越感,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多么了不起的。

长生天的子民,早就让孝武皇帝打断了脊梁骨,趴着起不来了。

再说了,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的出来,汉人的耕种技术在对抗天灾上,明显要比胡人的放牧技术更有优势.一头羊长大要几年,这段时间都够汉人收割好几茬粮食的了。

不是胡人不想耕种,他们是不会耕种如果有汉人愿意教授他们耕种,他们巴不得立刻放弃现在的生活方式,改成跟汉人一样的耕种生活呢。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诸葛亮能在南中地区获得“诸葛阿公”称呼的最重要原因。

不是什么诸葛亮把南中人都打服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诸葛亮在南中传授夷人耕种技巧,得以让南中人存活延续了下来,故此感恩上千年。

所以嘛,诸葛亮觉得,虽然让胡人内迁关中多少有些风险,但只要处置得宜,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再以部落形势存在的话,那么内迁充实人口,也不是什么坏事。

至于什么文化差异引发的矛盾,在诸葛亮看来,完全是张溪想多了。

异族在汉人的地盘上,什么时候真正抬得起头来,只要张溪能稍微对他们好一点,处事稍微公平一点,就足够他们感恩戴德,还在意什么文化差异干什么?!

看完诸葛亮的解释信之后,张溪才算是恍然大悟——这个时代,可不是后世那个各族平等的时代,这年月的异族,能把他们当成人看,都已经算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了。

本来吧,这个信看到这里,张溪也就对诸葛亮没啥意见了,毕竟诸葛亮已经考虑的很全面了。

但问题是这个诸葛死鱼头,在信的最后一页,话锋一转,居然还是询问起自家继子诸葛乔在长安的生活情况。

本来吧,这事儿也算正常,诸葛乔虽然不是诸葛亮亲生的,但到底是如今诸葛氏的继承人,诸葛亮关心一下继子的生活,也说得过去。

更别说诸葛亮是先说公事,说完了公事才稍微提到了一下自己的儿子。

但问题是,诸葛亮询问自己儿子过的好不好,完全可以自己写私信给诸葛乔询问,根本不需要通过张溪拐弯抹角的来咨询。

诸葛亮给张溪写这么一封信,一方面是希望张溪站在诸葛乔长官的立场上,对诸葛乔这几年的工作进行一个评价,另一方面诸葛亮这是在提醒张溪,别忘了当初离开成都时咱俩的约定。

乔儿今年都二十三了,你女儿小暄儿今年已经快十八了该有个说法了吧?!

这俩孩子到底能不能成,总该有个结论,不然不是耽误了两家孩子嘛。

而一说起这事儿吧,张溪是真的愁啊。

诸葛乔.能力虽然稍显稚嫩,但为人心思细腻,考虑事情周到,深的蒋琬的信重,几次三番的向张溪推荐,一直被张溪压着。

说实话,对于诸葛乔的性子,张溪也是很欣赏的,毕竟他的处事方式,是非常对张溪胃口的,从不擅自下决定,遇到事情总会多考虑几步,跟张溪的思维方式,简直像的离谱。

但.谁让这货惦记自己的女儿呢。

可问题是,自己可以压着诸葛乔继续在基层磨炼一段时间,却压不住自家女儿的心啊。

这丫头吧,两年前稍微骂了她一顿,倒还有所收敛,知道要避嫌了。

可这个觉悟终究是有限的。

这两年,这丫头没少往诸葛乔身边凑,不过是知道带个丫鬟避避嫌而已,一旦遇到那种踏春啊,或者是游灯的时节,必然是约着诸葛乔一起游玩。

偏偏这事儿,孙尚香是公开支持的,又因为张溪以前私下跟孙尚香说过自己的态度,要面子不好反悔,结果导致这丫头跟诸葛乔之间的关系,闹得现在长安城内的人,几乎无人不知。

半个长安城都盼着他们俩成婚呢,到了那个时候,张溪这个凉州刺史还不得开放流水席,大家能趁机混顿肉吃?!

可以说,如今的形势,就是张溪再不想让小暄儿嫁给诸葛乔,也不太可能了。

而且有一说一,这两年,诸葛乔一直在关中各地奔走,修缮水利设施,人变的务实了不少,少了些翩翩佳公子的气质,但那个身体素质是越来越好了。

他去乡下巡查都不坐车的,不是骑马就是走路,比张溪这个出门就坐车的“武将”都强。

这怎么看都不像是身体不行的那样哈。

思来想去,一方面是女儿的心思,一方面是情势所迫.张溪不得不提笔给诸葛亮回信,让诸葛亮请人择定吉日,让两个孩子完婚。

但就一点,张溪坚持要求。

婚后,诸葛乔还必须在长安任职,即使诸葛亮要给诸葛乔调职,那也必须经过张溪的同意。

天知道这小子将来会不会有什么意外的,留在长安,放在张溪眼皮子底下,真要出现恶疾或者意外,至少还有个卫汛能及时救命。

张溪可不想自家女儿年纪轻轻的就没了丈夫。

第1190章 意外的先见之明第673章 天人庇佑第835章 截断后路第1146章 王凌的想法第832章 曹休出兵第54章 刘备归来第477章 改制第875章 司马昭的误判第36章 单福荐诸葛第642章 两员老将第415章 抄袭狗的计策第665章 突围第815章 司马上奏第297章 不合第162章 卖马第479章 看不惯第432章 偷袭汝南第30章 对比第483章 贾诩之计第1241章 大泉当千的影响第714章 雪灾第206章 涪城之战第59章 诸葛出山第879章 各自的选择第997章 后手齐出第814章 双方误判第1149章 三线战事第72章 军械第1155章 方案第134章 江陵决战(一)第36章 单福荐诸葛第257章 成本第635章 鼓舞军心第166章 暴露第849章 潼关之战(四)第853章 潼关之战(八)第770章 曹魏动向第370章 围攻味县第639章 关羽观阵第103章 长坂坡之战(二)第857章 潼关之战(十二)第1038章 东吴退兵第346章 周瑜接任第813章 撤军第378章 倒霉的小姑娘第287章 攻克宜城第1009章 虚实之战第233章 佐官第1000章 公安撤军第929章 四伐方略第840章 溃逃第163章 确定身份第1240章 中止经济战第1047章 南征第1121章 各有准备第231章 治理地方第1223章 李严的无奈第850章 潼关之战(五)第439章 张郃的突袭第836章 包围网内的苦战第437章 街亭第1102章 追击第1195章 撤军方案第1章 求职第762章 反攻关中第972章 回归江陵第626章 败退第475章 三国时代第245章 百年大计第391章 调人第1126章 互相犹豫第262章 应灾准备第687章 蒋琬和陈祗第815章 司马上奏第1018章 陆凯第441章 退守街亭第63章 火箭第1210章 刘放的打算第1083章 登门造访第777章 来者可是第390章 杂章第412章 郭淮的反应第91章 准备退路第866章 诸葛出征第1035章 搅混水第1010章 河洛战事第345章 周瑜出马第670章 休战退兵第989章 战备第1140章 退兵和追击第128章 张飞的改变第911章 过江第946章 洛阳防备第1176章 郭淮的盘算第617章 吴懿突阵第325章 石苞献策第1208章 投降?!第75章 离去的准备第440章 略阳遭遇战第524章 郭淮的狡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