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8章 司马懿的焦虑

粗略的定下北伐的规划后,诸葛亮借口留置秦州安抚羌人,平定地方,滞留地方不归。

而张溪和庞统,各有各的任务,没过几天,两人便奉命离开秦州,一个返回雍州地方,一个返回成都。

庞统要赶回成都去,诸葛亮手写了一封疏奏上奏天子,讲述自己不归的真实原因,而北伐这么大的事情,也需要有人在朝廷中来回协调,准备好各种军事物资。

光靠法正一个人在成都调度恐怕是不够的,庞统必须回去主持这个事情。

至于张溪,他也需要赶回雍州去。

北伐大军,不能只靠大汉北军和刚刚经历了羌乱,不剩下多少的秦州郡兵,最大的兵源地,还得是雍州的郡兵。

因此,张溪必须尽快返回雍州,扩充雍州郡卒,争取在半年内,训练出一批能用的郡兵出来,为北伐做好准备。

顺带的,也得让费祎想办法,往关内传播谣言,实施离间计,把司马懿调离宛城。

这事儿吧,其实挺难的至少费祎觉得难度很大。

根据费祎掌握的情报,曹魏太和元年,身为辅政大臣的司马懿,被新君曹叡由抚军将军加封为骠骑将军,总督荆,豫二州事。

简单来说,就是把司马懿提到了武将前三的地位,同时确立了司马懿在南阳和豫州的领导权,名义上来说,许昌的王凌,汝南的曹休,都要听从司马懿的节制。

从这个任命上看,可见曹叡对司马懿,还是颇为重用的,连曹休这个宗室将领都要听从司马懿的调遣。

想要离间这样一位重臣,难度可不是普通的大啊。

这事儿吧,张溪也知道,但没办法啊,如今的局势如此,如果能用离间计调离司马懿,那当然是最好,如果不行,等到正式开始北伐了,再想其他办法就是了。

尽人事,听天命就是了。

费祎也是无奈,只能按照张溪提供的思路,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开始铺开对司马懿的离间工作。

还是得从“浮华”风的方向入手,费祎派出细作,在关内各郡县,大肆制造舆论吹捧司马懿的二子,司马师,司马昭。

又通过关中走私的几个世家,联络关内的一些世家们,通过他们帮忙,吹捧司马懿的两个儿子。

从民间到世家,双管齐下,无限捧高司马氏的两个小子,吹捧他们有不下于“五子良将”的能力,只可惜时运不济,不得为朝廷所用。

紧接着呢,费祎又让张溪出面,求诸葛亮亲自写一封信给司马懿,表达对司马懿能力的赞赏,同时又表达了对司马懿效忠曹氏逆贼的惋惜,隐隐流露出一丝劝降之意。

没指望靠这一封信就离间了司马懿和曹叡之间的关系,但只要有这封信在,这就是一个怀疑的种子,最终能不能成长起来,就看司马懿和曹叡之间的信任度,有多少了。

也许现在没有任何作用,但等到一定的时机,说不得就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就这样,张溪回到雍州后,各种北伐的准备工作,开始有序的展开了。

时间就这样慢慢的过去,一直到两个月后。

在宛城镇守的司马懿,突然接到了洛阳的急招,要他赶赴洛阳议事。

这个诏令,让司马懿感到十分的焦躁不安。

最近两个月,司隶,南阳,豫州等地,相继出现了不少的言论,对司马氏一族极尽吹捧,甚至有好事者,提出了“司马八达”的说法。

这个说法,已经让司马懿很不安了。

这个“司马八达”,说的是司马懿这一代的八兄弟,字里都有一个“达”字。

字面意思呢,倒是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是事实。

但这么一联合起来称呼,很容易就能让人联想到昔日颍川荀氏的“荀氏八龙”。

这个对标,司马懿表示自家承受不起啊。

颍川荀氏,那是经过了百余年的辉煌积淀,精心培养出了一代人才,这才有资格被人吹捧为“荀氏八龙”.自家不过是河内普通一世家而已,在河东世家内部都排不上前五的位置,何德何能,能和颍川荀氏相比。

要知道,颍川世家和河东世家虽然都属于中原世家阵营,但那也只是面对河北世家而言的.在内部,颍川世家和河东世家,一直也不怎么对付的。

现在突然把司马家和荀氏相提并论.这是要把司马家给架到火上烤啊。

司马家祖辈可没出过三公级别的大人物,也就是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早年有投资眼光,提拔推荐了曹操这个枭雄,而司马家这一辈,也趁势沾光,在曹魏集团内有了一席之地。

但不管怎么样,也无法跟荀彧,荀攸这俩叔侄在曹魏集团内部的地位相比,也无法跟以荀氏为首的颍川世家们对抗。

如今,荀彧,荀攸两位尚书令都相继过世了,颍川荀氏确实在朝中的势力有所衰弱,而司马氏,随着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三人在朝中的地位水涨船高,确实有些司马氏盖过荀氏的感觉。

但.底蕴啊,底蕴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所谓“司马八达”,也就这哥仨是有真材实料的,其他人都是凑数的而已人“荀氏八龙”,那是各个有真材实料的。

要为了一个称呼,导致司马氏得罪了荀氏.以后司马懿在朝中的日子,可不见得能有多好过。

这本来就已经让司马懿相当的难受了,偏偏屋漏还逢连夜雨不知道哪个坑货,非要把自己的儿子也算进来,说什么“司马八达”不足语,应该加上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合称为“司马十杰”。

特么要我司马家全家老小的命,你就直说。

九为极数,十则圆满.颍川荀氏百余年,几代人的积累,难道连十个优秀人才都凑不出来么,为什么人家也只敢吹捧为“荀氏八龙”?!

你吹捧我们司马家,说什么“司马八达”,司马懿还不好说什么.“司马十杰”?!真不怕皇帝小心眼是吧?!

因此,当这个说法一出现的时候,司马懿第一反应就是派人侦查细作,抓捕流传这些谣言的人,同时亲自上书给天子曹叡请罪。

这个流言,最终是在司马懿的强行镇压下,没有流传开来,仅仅限于南阳郡有些风声而已。

而曹叡对司马懿的态度也很满意,专门下旨宽慰了一下司马懿,让他不用放在心上,大魏天子还不至于被一个谣言左右对辅政大臣的态度。

但实际如何,司马懿不知道,只有曹叡自己知道。

可不管怎么说吧,这个谣言终究是被镇压了下来,流传不广。

但之后,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的,吹捧司马懿二子的言论,就让司马懿焦躁不已。

司马懿当下就意识到了,这不是什么世家之间的互相吹捧,这是有人,在有目的的传播流言但司马懿不明白,为什么针对的对象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两个儿子。

一直到某天,司马懿接到了诸葛亮亲笔给自己写的信件,司马懿才洞察到,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

离间计!!!

那个诸葛村夫,堂堂一国丞相,居然行如此下作之事。

先让人散播流言,抬高司马氏的名声和地位,挑拨司马氏和荀氏的关系,让司马氏在朝中世家内部,成为针对对象。

接着又让人吹捧自己的二子,吹嘘他们的能力,迎合当下朝中的“浮华”之风,进而引起天子的反感。

最后,给自己写了一封类似劝降信的书信,一面继续吹嘘司马懿的能力,另一面则是用这种方式,引发天子对自己的猜忌。

这事儿,叫捧杀,同是老狐狸的司马懿,不可能看不穿。

可问题是,司马懿来回踱步想了很久,他也依然想不到合适的破局办法。

蜀贼的离间计,很平淡,没啥出奇的地方,但偏偏配合当今天子对世家的忌惮,对“浮华”之风的反感,这个离间计就显得恰到好处。

而且如今司马懿的地位,真不算多高。

虽然名列四大辅政大臣,但实际上,军权方面,他远不如曹真,朝政方面,他远不如坐镇洛阳的陈群,亲近方面,他也不如身为曹魏宗室将领的夏侯尚。

四大辅政大臣,司马懿的地位是垫底的,同时,也并非是不可取代的。

别的不说,身居汝南的曹休,就已经不止一次的上书弹劾过司马懿,指责司马懿对荆州蜀贼消极避战,五年时间,愣是连个邓县都没有夺回来。

如果不是曹休做事过于急躁,五年上书四次弹劾司马懿,让曹叡看清了自家的这位族叔弹劾的真正目的,说不得如今司马懿就该上书请辞,滚回洛阳去了。

也就是说,如今司马懿的地位,依然还是依仗天子对自己的信任程度,并不到可以左右朝政的地步.天子如果对自己不信任了,那么司马懿即使身为辅政大臣,也随时可能被召回洛阳养老,从此不再拥有实权。

所以,要破局,必须想办法获取天子曹叡的信任.但有些事情,真不在司马懿的控制之内。

天子讨厌“浮华”风,司马懿也会命令自己的两个儿子尽量少参与世家子弟之间的聚会.但问题是,嘴长在别人身上,你让不让自己儿子参加聚会,也不会影响别人的吹捧。

这是一时之风气,是世家们为了各自利益需要,衍生出来的默契,不是你司马懿不想参加就能不参加的。

更别说司马师和司马昭,一个二十,一个十七,正是喜欢听到别人对自己肯定的时候,不是你司马懿的一个命令,两人就会跟朋友断绝来往的。

至于这封诸葛亮的亲笔信,就更是烫手山芋了。

留在手上不是事儿。

确实,这年月,哪怕分处敌国,彼此故交之间有书信来往,也是常有的事情,天子再蛮横,这种事儿他还是管不到的。

但诸葛亮和司马懿不是故交,而且双方都是身居高位,这封信还有浓重的劝降色彩.你敢不给天子知道?!

留在手里,回头哪天不知道什么原因,就出现在了天子的案头上,到了那个时候,就不是三言两语能解释的清的了。

因此,司马懿只有一个选择,就是亲自给诸葛亮回一封书信,义正言辞的拒绝诸葛亮的劝降,并且把两封信,全都上交给天子曹叡过目。

但这么一来.自己的家族,不管是自己还是自己的儿子,恐怕都要卷入“浮华”风里面,天子到底会怎么想自己,真的就只有天子能知道了。

司马懿为此惴惴不安,送出两封书信后,一直只等待着朝中的消息。

结果,没过几天,司马懿就接到了让他速去洛阳议事的消息.司马懿能不紧张嘛!!!

第837章 歪打正着第826章 北伐前哨站第619章 误判第1182章 曹爽在犹豫第190章 江东内事第1165章 平策第641章 练将第528章 关羽搦战第211章 豪赌第587章 处罚第146章 回府第731章 雍州战事第616章 王双的绝技第947章 互相试探第581章 切入第910章 水战第335章 徐庶在行动第1015章 朱桓立功第22章 寇封的“喜事”第948章 各地局势第1021章 周瑜的困境第666章 败退第1114章 拆东补西第990章 曹魏的困难第952章 洛阳应对第202章 各方反应第30章 对比第568章 应对方案第255章 邓艾的亲事第1110章 东吴的小心思第903章 调任和妥协第577章 接应第201章 拖延时间第400章 夜袭第519章 攻略西营第1104章 郁闷的曹肇第137章 中箭第98章 刘表病重第297章 不合第776章 诡异的魏军动向第392章 魏王曹丕第263章 忙碌第133章 亲事第125章 借将第743章 人事第968章 迁都第926章 羞愧第282章 变化第809章 蒋琬用兵第602章 大昌集搏杀第240章 合肥之战第879章 各自的选择第633章 张辽的伤势第1240章 中止经济战第976章 巴丘水战(二)第89章 救援魏延第94章 援兵到来第1181章 河东战事明朗第907章 南下第990章 曹魏的困难第1118章 太行官道战第259章 闲谈江东诸将第868章 选择第812章 击溃第971章 曹叡的郁闷第43章 输了第414章 刘备的决断第67章 黄祖异动第979章 出使变故第327章 孙尚香的选择第405章 冀县密议第318章 白衣渡江第1238章 改良第805章 奇怪的北军第1231章 魏亡第734章 方向之争第323章 烧毁粮草第898章 东吴的盘算第555章 东线战事第1050章 朱然的谋划第1036章 主帅心思第429章 抢时间第67章 黄祖异动第28章 兵法第297章 不合第135章 江陵决战(二)第397章 分配任务第487章 占便宜第1238章 改良第519章 攻略西营第980章 张昭的态度第929章 四伐方略第418章 疲兵计第24章 注水版兵书第1001章 乱局第440章 略阳遭遇战第734章 方向之争第910章 水战第976章 巴丘水战(二)第1118章 太行官道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