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中原神京覆九州(上)

夜色沉沉。

王安石此时早已无心于诗词,虽然元日所写的诗句已经传遍了东京内外,但当日踌躇满志的心情,如今已经不复存在。

他静坐在书房中,没有点灯,无星无月的夜晚,大宋参知政事的书房里,是一团不见一丝光亮的深黯。所有来拜访他的属官都给他拒之门外,吕惠卿、曾布、章惇、谢景温这些在变法上得力的助手都一样被拒之门外。

王安石只想静静地好好想一想,以求能想出一个对策。

就在今天,来自大名府的一封奏章,乱了天子赵顼的心,也让刚刚展开的变法大业的根基彻底动摇。

判大名府,河北安抚使,魏国公。

韩琦。

相三帝扶二主的韩琦韩稚圭上书天子,奏言地方推行青苗贷不守条令,有故意调高利息的,也有把青苗贷贷给城中的坊廓户的,种种不端,累及百姓,而且青苗贷本说是赈济百姓而为,现在却收取利息,是与当初抑兼并、赈贫困的初衷相悖,且官府逐利有失朝廷脸面,请求废弃青苗法。至于朝堂入不敷出,就请天子“躬行节俭以先天下,自然国用不乏”。

英宗朝留下来的宰执官中,富弼反对变法、文彦博反对变法,张方平反对变法,欧阳修反对变法,到如今地位最高,声望最隆的韩琦终于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韩琦的反对,让赵顼犹豫了。他起用王安石变法,是为了平定西北二虏,是为了一扫百年积弊,不是为了与朝臣为敌,更不是为了祸害百姓。

王安石很无奈。

青苗贷的本质难道他没跟赵顼说清楚?早早地便说明白了!

就是为了充实国库,以便整顿军备。摧抑兼并的口号只是对外说的。但解生民困厄,“不使兼并者乘其急以邀倍利”,却也是实实在在的效果。比起民间高利贷百分之百的年利,官府的青苗贷一期才两成,一年不过四分的利息,算是很低很低了。

若说地方官员在推行青苗贷时不守法令,该惩治的惩治,该斥责的斥责,又有哪里难做?若是青苗法本身有什么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在施行中加以修正,难道还做不到?至于给坊廓户贷钱,只要有保人,只要能还得起,借给他又何妨?青苗只是个名字,不是说只能借给农人,城市里的坊廓户照样是大宋子民,让他们不受高利贷之苦,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可韩琦就是反对!

韩琦什么想法?王安石不知道,但韩家在相州的事,王安石却是知道的。

韩家在相州世代豪族,权势熏天。相州的土地一多半都姓韩,相州百姓又有多少家不欠韩家的高利贷?韩家家业大,要用钱的地方多,每年的收入,田地的租佃是一块,而高利贷的利钱也是一块。但青苗贷一施行,每年十几二十万贯的高利贷利钱都会被官府取了去。韩家难道要喝西北风不成?

韩琦说青苗贷是为了扶贫济困,抑制兼并,不该收取利息,这样才能让百姓受惠。而与韩琦一样,执这样说法的反对者有很多。他们其实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看起来是为百姓说话,但实际上对朝廷毫无收益的法令怎么可能持续下去,真的按照他们说的来,怕是又有人会跳出来说是虚耗财税,恳请罢去。多少与国有益的法令就是这么被阻止的。

但这事王安石不能明白地指出来,韩琦的地位不同。英宗皇帝是他扶植上去的,就凭英宗不肯出席仁宗大奠之大不孝,若没有韩琦居中调解,如今的曹太皇说不定已经把英宗给废掉了。而今上登基时,韩琦又是以宰相身份,依遗诏辅赵顼坐上御榻。

相三帝扶二主,韩琦的功劳,不比前朝的郭子仪稍小,实实在在的定策元勋。韩稚圭在天子心目中的地位,朝野内外无人可比。王安石也自知不能相提并论,单是资历、人望和权威就差得太多。尽管就是因为这些功绩、人望、权威,使得韩琦不得不避忌出外,但只要他远远地说一句,东京城照样得抖上几抖。

如今在天子周围,还有谁不反对新法的?好不容易安排了吕惠卿为崇文院校书,在天子近前以备咨询。但据说吕惠卿的父亲最近身体并不好,可能过段时间他的第一号助手,便要丁忧归乡。

均输法得罪了京城里的豪商们,因为他们通常与宗室联姻最多,所以一并得罪了宗室。青苗法得罪了以高利贷为生的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农田利害条约还好一点,不过是鼓励地方修造水利,多多开辟荒田,可说不定在实行过程中,地方官员会摊派劳役和费用,还是会惹到一批地方世族。

太急了!王安石视线漫无目标在黑暗中游走,心中叹着,实在是太急了!一次过便捅了几个马蜂窝,如何不会朝野骚动。

可若不是年轻的皇帝心急,他又何必接二连三推出各项变法条令?一年颁布一条,有个缓冲的余地,方才是正理。

变法之要,首在得人。他王介甫仕宦三十年,沉浮官场,纵然不愿同流合污,却如何不知循序渐进的道理?让提拔起来的人才在历练中分出高下,辨明贤愚,这才是正道。但天子等不得,国库等不得,均输法、青苗法,农田利害条约,一桩桩法案颁行得如此仓促,不都是因为赵顼想快点看到成果,所以要尽速充实国库吗?

可现在好了,因为韩琦的一封奏章,赵顼便变了颜色。

王安石悠悠长叹,若天子不能坚持,他入朝两年来一番心血又是何苦?

如此下去,一切都要打回原形,就像仁宗庆历年间的那次新政,起得轰轰烈烈,去的悄无声息。范文正当时的人望并不在自己之下,意欲革新的意志尤其坚定,他一笔一勾地划去不合格的官员,连“一家哭何如一路哭?”的话都说出来,欧阳永叔又抛出了《朋党论》,以对抗吕文靖【吕夷简】一派的指责,为了推行新政,他们得罪多少人?但最后,仁宗皇帝退缩了,还是一切成灰,出京的出京,贬职的贬职,烟消云散,仿佛一场噩梦。

说起来,如今变法的危局,其实就是庆历新政的翻版。如果不能度过这道难关,二十年前范仲淹的失败和落寞,便是日后他王安石和他的一众助手的下场。

王安石绝不甘心!

他等了几十年,好不容易才等到一个实现心中抱负的机会,哪能就这么化为泡影?

但局势危急如此,以韩琦为主的反变法派已经磨刀霍霍,要想斗败他们,只有破釜沉舟一途!

抬手从书架上抽来一片纸,王安石提起了笔,开始草拟起自己的请郡出外的辞章。

他要辞去参知政事之位,到地方上去——如果赵顼不能给他一个满意的交代。这是以退为进,也算是给天子的最后通牒。

没有犹豫不决的余地,王安石必须让皇帝从他和韩琦之间做出一个选择。就让天子自己衡量一下好了,究竟是继续推行变法,以求富国强兵,还是按照韩琦这些老臣的想法,狗苟蝇营地拖下去。

这就是王安石的性格,言不苟志,行不苟合。一如他早年在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所言——“时然而然,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

世人说他是集天下人望三十年。这不过是因为他屡次拒绝入京担任天子近前的侍从官,而留在地方上的缘故。不爱名位,性格清介,儒生们都在夸赞这样做的王安石。

不爱名位?

错了,他王安石爱名位!只有拥有了名位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不爱名位的种种表现,只是过去的三十年一直没有得到一个一展才华的机会。只有天子支持,他才会坚持。

辛辛苦苦写了万言书,天子也不给个回复。所以当王安石看到仁宗皇帝无法坚持变革朝政,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自担任过度支判官后,他便拒绝再担任修起居注一职。

修起居注的任命,是记录天子的言行,天天都能面圣,是晋身的快车道。平常官员照规矩推辞个两三次便会接任,司马光也只辞了五次。可他王安石硬是辞了九次,甚至为了躲避传诏的内臣而避身到厕所里,这不是待价而沽,不是欲擒故纵,因为他实实在在地不想做。虽然最后还是接了下来,却是因为可以转任知制诰的缘故。跟在天子身边记录言行,王安石实无兴趣,但能够成为为天子草诏的知制诰,可以封还词头,拒绝草拟错误的诏令,直接参与朝政,这样的职位王安石不会拒绝。

但无论是接下来的知制诰,还是后来再次转任的纠察在京刑狱,他都没有作出什么建树。仁宗末年官场上的死气沉沉,让王安石觉得窒息。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高官厚禄又有什么意义?趁了母丧离开京师。寻常官员回乡守制,都盼着能夺情起复,没几个甘愿守满三年。而他硬是在金陵住了四年还多,其间授徒讲学,就是不出来复任。

可在内心里,王安石始终还是想着一展抱负,希望能在更大的舞台施展才华。

所以当新天子登基后,表现出富国强兵的心愿后,他便不再拒绝任用。赵顼用他为知江宁府,继而找他入京为翰林学士,他王安石便一次也没有拒绝过,并没有按照官场上的惯常规矩,推拒几次,表示自己的清高和不爱权势。

不能实现心中所愿,百辞而不应,若能有一展才华的空间,他王安石便能一招即至。

对于此,有人失望,有人冷笑,但王安石的本心如一。

始终不变!

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二十三)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二二)第四章 岂料虎啸返山陵(三)第二十八章 临乱心难齐(八)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四十九)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九)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谁为伸(一)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十一)第二十四章 南国万里亦诛除(五)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三)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十一)第三十一章 虚实(十一)第一章 一入宦海难得闲(四)第九十八章 微雨(五)第一百二十五章 消息(上)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谁为伸(六)第一十五章 经济四方属真宰(中)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六)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难平(三)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郁苍(中)第二百二十五章 变故(二十二)第四章 惊云纷纷掠短篷(九)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三)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十三)第二十二章 汉唐旧疆终克复(下)第二十三章 弭患销祸知何补(一)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四十三)第四十章 何掌纶言奉帝尊(中)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三十四)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六)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九)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六)第一百二十五章 消息(上)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二十)第九章 长戈如林起纷纷(四)第二十四章 虚实(四)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五十五)第四十七章 天意分明启昌运(上)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六)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十八)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二十二)第三百一十章 伪帝(中)第二十章 廷对展玉华(下)第一百三十七章 梳理(七)第二十六章 鸿信飞报犹觉迟(五)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十八)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二)第一百七十三章 暗潮(八)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二)第三十六章 骎骎载骤探寒温(七)第三十四章 雨泽何日及(五)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五)第三十四章 彩杖飞鞭度春牛(下)第二十六章 西山齐云古今长(下)第一十七章 往来城府志不移(七)第八章 朔吹号寒欲争锋(二)第二十八章 夜影憧憧寒光幽(二)第八章 朔吹号寒欲争锋(一)第二十五章 山水流连住多时(上)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二)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难平(八)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二十五)第一十三章 赳赳铁骑寒贼胆(下)第二十四章 缭垣斜压紫云低(十一)第三十七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二)第八章 太平调声传烽烟(一)第三十六章 可能与世作津梁(四)第二十四章 兵戈虽收战未宁(八)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十四)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五)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九)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九)第二章 边声连角不知眠(一)第四十五章 儒生合在贤能举(中)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三七)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二七)第四十三章 南北(三)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四)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时至(一)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十五)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十六)第一十六章 夜凉如水无人酌(中)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二)第三十章 臣戍边关觅封侯(四)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谁为伸(九)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四)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载迷(十)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三五)第四十五章 樊楼春色难留意(一)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九)第七章 飞将庙中风波起(下)第三十七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十三)第二十三章 天南铜柱今复立(中)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十九)第二十八章 虚实(八)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五)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十三)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五)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三二)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