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变故(四)

韩冈向外面望着,窗外研究所的天井中寂静无声,一栋小楼几十人仿佛一下都消失了,滴滴答答的敲击声更是消失无踪,没人过来打扰他和王舜臣说话。

“我曾考虑过。”韩冈望着天井里电缆编织起来的蜘蛛网,“是不是让子渐回来?”

王舜臣眉头微皱,子渐就是赵隆的表字,他正在熙河路上任职,“前段时间还说他陪着王公逛兰州。等他从兰州赶回来可就要到年后了。”

韩冈遗憾地轻叹,“的确是来不及了。”

赵隆如今虽还没有升任管军,却也是横班之列,就在陇西任职,做了好几任路中兵马副总管。前段时间正陪着王中正逛兰州。不过这也是上个月的事情了。

赵隆半个月前来信,王中正离开兰州后,就继续往西去往河西走廊了,早到了甘凉路上,在那些甘凉大户的陪伴下,喝着青稞酒,吃着烤羊肉,欣赏着胡女的舞蹈。

而赵隆本人,自然是还在熙河路上,想要调他入京,至少要一个月。以现今京师局势,一个月内,要么天翻地覆,要么风平浪静,一切都会在一个月内解决,赵隆已经来不及赶上这一波了。

这就是为什么他放弃让赵隆回京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还是赵隆无可取代——除非韩冈愿意将王舜臣和李信调回陇西。

虽不如李信和王舜臣亲近,但赵隆也是韩冈的心腹爱将,同出自王韶帐下,天然地就站在韩冈一边。

王韶旧部,如今是军中最大的山头。最高到了宰相,在任的三衙管军都有三个:王厚、李信、王舜臣,下面下至都头,参与过熙河开拓的成员遍布军中。

关西的世代将门虽然也受到重用,可是将门子弟中,如果没有王韶旧部这一标签,升官就是要慢一点。如果再没有韩冈麾下做事的经历,想要受到重用就更难了。因而最近的关西将门,其子弟就算得到荫补,也要先去横渠书院上学,千方百计要给自己刷一层横渠学子的金身。

但无论如何,以王舜臣、李信、赵隆为首的一干旧部都是把自己和全家的前途完全挂靠在韩冈身上,这正是那些将门世家无法做到的。正如韩冈方才所言,这些人的立场与他的立场相合的地方最多,而种、折、张等将门世家,自然只有一部分是相同的。

也因此,韩冈自然是更加信任这一干旧部。尤其是寒微时就结识的几人,更加视如手足。就算是亲近如种建中,也比不上赵隆在韩冈心目中的地位。

关中根基之地,到了要动刀兵的必要时刻,随时都要拉出一支兵马为韩冈出生入死,在赵隆和种建中之间,韩冈只可能相信赵隆能为自己做到。

陇西是韩冈的核心之地,没有一个可信的将领主持,韩冈在京师都待不安心。即使日后韩冈回乡,为了便于调动全路兵马而不在必要时耽搁宝贵时间,也一样需要一个亲信将领担任兵马副总管。

除了李信、王舜臣之外,赵隆就是最好的选择了。其他人,不是资望不足,就是让韩冈无法全心信任。而且时间上也来不及。

而等到他回到陇西老家,再放赵隆在京师,既没那个必要,也比不上李信、王舜臣坐镇京师更稳当。

至少李信是亲手将神机营拉起来,在京师掌兵多年,威望无人可比。而王舜臣西征域外,拓张万里,将西域诸国打得不敢东顾,名气响彻国中。两人掌握京师禁军皆不在话下,而赵隆资望上比起两人还是要逊色上一筹。

王舜臣听到了韩冈的话,就哈哈一声,“正好可以让他监修黄河大桥。”

韩冈盯了王舜臣好几眼,直觑得他心虚,方笑道,“那可要好些日子了。”

他低头看着天井中的电线,“不过桥修好了,熙河路的铁路就能直通宁夏,那时候,关中就是一整片了。这座桥,的确一点都不能出差错。”

“哥哥放心。”王舜臣道,“只要不怕杀人,这桥怎么也不会出问题的。”

“恩,相信赵子渐不会手软。”

如今各路兵马副总管,除了本路兵备之外,对铁路相关建设也有相配合的义务。

而兰州方面,如今正在筹备修造黄河大桥。准备跨越黄河,将两岸连接一处。这不是浮桥——普通的浮桥,黄河之上,从兰州到大名,已经有十多座——而是高出河面,让铁路可以越河而过的真正的大桥。

韩冈前世去过兰州,看过那一座黄河第一桥,水泥墩,钢架梁,足以两条铁路并行而过。放在如今,材料上问题不算大,钢筋和水泥的产量足够,质量比二十世纪初的水平有差距,却也可以用更多的投入来补足,大型蒸汽锤模锻出来的钢制零件已经用在跨越汴水的铁路桥上,用在黄河大桥上也不会差到哪里。

不过在另一个世界几百年后的兰州黄河大桥,只是一个落后国家的偏僻地区建设的一座普通桥梁,在西方,早几十年就有了更加宏伟的桥梁建筑。可在提前了近千年的情况下,就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了,而且必将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建筑。

尽管远在兰州,可它对气学的意义,对韩冈的意义,都远比京师中的任何新式建筑要重要。对天下士民的影响,也比一时的军事胜利要大得多。

放到后世来评价,其意义甚至不会下于万里长城——这意味着遍布全国的铁路网开始真正成为一张网,而不再被大江大河切割成碎片。如此关键的工程,为了避免各种问题,实行军事化管理绝对必不可少。

“不过要做好监管,要学的东西可不少。光是杀人可不够。”韩冈说着,偏头看往王舜臣。

王舜臣明白韩冈的意思,摸摸脑袋,干笑道,“俺是做不得,看到书就想睡。”

“胡扯。”韩冈摇摇头,“汴水大桥的情况不能再重复。”

换成是战报或是武器的说明书,王舜臣读起来比谁都精神。但王舜臣推脱的也没错,赵隆的确是他手下将领中最好学的一个,平常就手不释卷,气学学问精深,还是地理学会的成员,而且是以研究者,而不是以资助人的身份成为学会成员。

拥有水准以上的学识,赵隆监理大桥建设,自然是比其他武臣更加稳当。

要建好这一座大桥,勘测、设计、材料、建造,各种情况都要考虑进去,尽管不过七十丈,全国之内,已经修成的有差不多长的,正在修建的还有更长的,但作为第一座黄河大桥,桥墩要立在黄河水中,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这种情况下,相较于其他人,赵隆正是难得的合适人选。何况不仅仅是进行监理,赵隆也能参与协调,调动手下兵马配合工程建设。

这样的一个大工程,需要的人力、财力、物力都不是一个小数目,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也是关键。

汴水上的几座已经建成的大桥的修建过程,以及穿河隧道的失败,都告诉了韩冈和世人,监理和协调配合的重要性。

淮河以北的汴水河床高出地表丈许,宛如一道分水岭,隔绝东西铁路交通。早年京扬铁路,就平行于汴河而建造。不过如今中原铁路要纵横成网,当然不能让汴河继续成为阻碍。但汴水的航运还在发挥作用。

尤其朝廷中在明轮蒸汽船发明之后,就开始以蒸汽船替代过去的制式纲船,成为汴水中的主力船只,由此加快转运速度,并大幅降低运费,甚至低于铁路运输,更使得毁弃汴水、方便铁路建设的动议都被搁置了。

在这之后,汴水两岸的铁路想要跨越汴水,连接成网,要么挖掘隧道,要么修筑大桥。

挖掘隧道是最早被提出来的,比起修桥,拥有足够多矿工,同时也拥有足够多攻城经验的大宋,挖掘隧道看起来自然更容易一点。

可是在开挖的过程中,多次透水,几次壁面崩塌,最后因为现场监工反映的隐患,因为内部管理混乱,没有及时解决,最后造成隧道整体性的垮塌,甚至还连累了地表长达十数丈的堤坝崩塌。

事后检讨,除了对汴水河床地下的土质有所了解,暂时放弃了穿河隧道之外,也发现了工程协调的重要性。

现如今,建造一座座有着漫长引桥的桥梁来跨越汴水。这些桥梁,一座座都是几十丈、近百丈,拥有多座桥墩,大量工人、资财汇聚在桥梁工地上,如果没有一个有力的指挥者和协调者,就会直接导致工期延长,或者严重事故。

第一座陈留汴水大桥,方兴主持修建,沈括是亲自起工地坐镇了近一个月,看着桥墩地基打起来,方才回到京师,一切顺顺利利。

而第二座汴水大桥建于南京应天,只派做工程提举,三个月耗费了二十余万贯,却连一座桩基都没打下来。朝廷就此遣了巡察御史,从上到下杀了七十多人。应天知府全家发配云南。

前车之鉴,使得都堂对任何一项大工程都加强了监督。赵隆虽是武人,刀子在手,却比寻常文臣更合适来看管兰州黄河大桥的工程。

王舜臣走到韩冈身侧,低声道,“只要黄河大桥修起来,这关中可就完全是哥哥的了。”

韩冈没说话,只微微点了点头。

实情正是如此。

熙河、宁夏、甘凉、秦凤四路,通过铁路连接起来,就可以直接压制以长安京兆府为核心的关中腹地。关中一体化,或者说在韩冈掌握下的一体化的进程,也就更加顺利。能让整个关中地区的资源聚合为一,真正攥起拳头来,不说最后动手时形势会多有利,只要铁路贯通,关中爆发出来的实力,韩冈在陇右说话的分量,不会比他在京师更少。

王舜臣笑了起来。

他当世名将,以他的眼光早看到了这一点。只要有几年的时间,韩冈的优势将无可阻挡。这也是他更加期待韩冈能够更进一步的原因。

韩冈回头正看见了王舜臣的笑容,也是一笑,“放心了?”

王舜臣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话题被韩冈不断引导,王舜臣的担忧也逐渐减少。

“还有些。”王舜臣诚实地说,毕竟是缓不济急。韩冈说的都是未来,眼下的问题,可一个都没有解决。

说了半天立场,现在的情况下,要怎么与章惇求同存异呢?

韩冈却没再多说,再次望着窗外,天空中的灰色比之前浓重了许多,夜色将临,天井中正在把灯点起,“如果有什么变故,或许就是最近了。”

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七十八)第二十一章 论学琼林上(下)第四十八章 一揖而别独骑归(下)第三十四章 道近途远治乱根(上)第一百三十章 后顾(下)第二十八章 夜影憧憧寒光幽(三)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七)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十三)第二百一十二章 变故(九)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十七)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二十)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一)第四十章 骤风(六)第二十一章 论学琼林上(上)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三)第二百七十四章 长风(十一)第一十一章 五月鸣蜩闻羌曲(九)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六十二)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顷(上)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二十)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四)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闲人自忙(九)第三十章 回首云途路不遥(二)第三十三章 虚实(十三)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十三)第一十八章 弃财从义何需名(上)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谁为伸(三)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节早(三)第三百二十六章 反击(下)第三十六章 可能与世作津梁(三)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二)第二百四十八章 新议(十四)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二)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十三)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四)第八章 朔吹号寒欲争锋(九)第一百五十八章 阻卜(下)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二十三)第二章 凡物偏能动世情(一)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三)第五章 九州聚铁误错铸(六)第五十八章 南北(十八)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二二)第一十八章 秉烛待旦已忘眠(下)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十六)第四十二章 潮至东崂触山回(中)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节早(五)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十四)第二百七十七章 长风(十四)第三十七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十)第八十四章 尘嚣(十五)第二百二十二章 变故(十九)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八)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二)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五)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二十二)第四十八章 浮云蔽日光(上)第三十七章 相叹投残笔(下)第一章 庙堂纷纷策平戎(十)第四十七章 天意分明启昌运(上)第三十五章 把盏相辞东行去(一)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十三)第三十九章 铜戈斑斑足堪用(上)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节早(六)第三十章 回首云途路不遥(一)第七章 烟霞随步正登览(二)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八)第四章 惊云纷纷掠短篷(九)第一十章 弹铗鸣鞘破中宸(下)第四十八章 辰星惊兆夷王戡(下)第三章 时移机转关百虑(七)第七章 烟霞随步正登览(一)第二十四章 缭垣斜压紫云低(十一)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十七)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八)第八章 太平调声传烽烟(二)第二百二十八章 变故(二十五)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十四)第三十五章 把盏相辞东行去(五)第二百七十章 长风(七)第三章 岂得圣手扶炎宋(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五)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五)第三十七章 异乡犹牵故园梦(下)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十五)第一十九章 城门相送辙痕远(上)第四十八章 浮云蔽日光(上)第三章 时移机转关百虑(一)第一百六十六章 暗潮(一)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六十一)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四)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五)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十二)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五)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载迷(二)第三十六章 可能与世作津梁(二)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温春常早(三)第四十章 岁物皆新期时英(七)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六)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闲人自忙(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