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监督思想及其规范与发展_三、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的三化建设

三、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的三化建设

十几年来,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不仅站在理论创新创新的高度,较系统地阐述了民主监督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同时站在制度创新的高度,充分运用和发展了邓小平的民主监督思想,使多党合作和民主监督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多党合作和民主监督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认真总结经验,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下,进一步提高民主监督意识,使民主监督更加规范有序、富有成效,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为进一步搞好民主监督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落实培训制度,提高民主监督主客体的民主意识

目前民主监督中的一个最大难点是民主监督主客体的民主意识缺失。一是作为监督客体的中共方面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以至一些领导干部在利益趋动下,不愿受监督、害怕受监督,对民主监督采取敷衍、推诿甚至打击报复的态度。二是作为监督主体的民主党派方面不能找准位置,患得患失,不敢、不能认真履行监督职责。有鉴于此,必须加强对监督主客体的政治培训,提高他们的民主监督意识。在这方面,中共党校和社会主义学院都有相应的培训计划和制度,但都没有很好落实,即使有的经过了培训,也没有很好地纳入干部使用机制。因此,认真落实培训制度和创新培训制度是能否真正将中共领导集体民主监督思想落到实处的基本前提。

2、 提出具体要求,提高民主监督制度的可操作性

中共14号文件对民主监督作了原则性规定.但缺乏一些实施细则或具体操作程序,运作起来就容易“空泛”或流于形式。加强制度建设,就是要对制度的实施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规定,增强可操作性。如应对提案的办理结果作出“解决程度”的要求;对“重大问题”的协商做出具体规定,确保“协商于决策之前”;制定特约人员工作程序和“知情制”等操作性较强的具体规定。

3、 加强程序规范,提高民主监督的实效性

民主政治实质上就是程序政治,制度化的根本就是程序化,没有严格的程序要求,制度执行起来效果就参差不齐。一方面是执政党要建立自觉接受监督的工作流程,如有的地方党委、政府建立了专人负责联系各民主党派、督办党派提案、主要领导亲自批阅提案等一系列的工作程序,民主监督就有成效;但有的地方没有建立规范的工作程序,想起来就抓,忙起来就乱,随意性很大,使民主监督失效。一方面民主党派也要建立起履行职责的自我约束机制,逐步建立集民主党派民主监督责任、民主监督成效评估、民主监督成果奖励为一体的自我约束机制,确保民主监督的水平和质量。

当然,解决民主监督的制度问题是一个带根本性、长期性、全面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艰难过程。正如江泽民所说,“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毕竟只有半个世纪,时间还不长,各个方面都需在实践中继续加以完善。我国的政治体制,也需要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改进”。但我们相信,在中共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此文载于《人民政协报》2004年7月15日)

(本章完)

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二三、坚持完善新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新时期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重大发展_二、《意见》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发展历程一、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第二、实践“三个代表”需要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和巨大威力二、“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我国形成了两种法律制度并存的局面对加强社区统战工作的一些思考_二、社区统战工作的特点和难点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三、不断创新,提高履行职能的水平民主监督思想及其规范与发展_一、邓小平的民主监督思想三、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再造历史的辉煌,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新世纪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趋势_一、多党合作制度在新的世纪中将长期存在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内在联系统一战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优势与作用_一、统一战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优势统一战线领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二、努力维系民革的党派特色民主监督思想及其规范与发展_三、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的三化建设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二、努力维系民革的党派特色二、借鉴历史经验,“反独促统”,发展和壮大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对加强社区统战工作的一些思考_一、加强社区统战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一、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论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_二、社会整合是转型期统一战线发展的现实依据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三一、什么是“五型”干部对加强社区统战工作的一些思考_一、加强社区统战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一一、什么是“五型”干部二、“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我国形成了两种法律制度并存的局面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发展历程一、在围绕大局、服务中心中定位,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学院的发展方向三、75年、78年宪法记录了党的统一战线在新中国建设史上的曲折一、在围绕大局、服务中心中定位,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学院的发展方向五、在开放互动中定位,进一步优化社会主义学院发展的外部环境一、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民间组织——统一战线工作的新领域_一、民间组织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新时期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重大发展_一、《意见》体现了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二二、在以学员为主体中定位,进一步突出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学特点三、全面、辩证地看待当今世界政党纲领的兼容性特点一、深刻认识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素质能力建设的现实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民主监督思想及其规范与发展_三、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的三化建设论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_三、社会转型期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三、积极创新培训形式,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政治文明建设与利益表达机制的建全与完善_一民主监督思想及其规范与发展_一、邓小平的民主监督思想发挥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功能_三、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试论宪政与党内民主_一健全和完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机制调研报告_三、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运行机制的几点意见一、在中共北京市委领导下,北京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在首都政治文明建设中不断进步新世纪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趋势_二、多党合作制度将在迎接新的挑战中发展完善三、全面、辩证地看待当今世界政党纲领的兼容性特点四、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昭示着党的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从纲领的兼容性看民主党派的政党独立性_二、世界各国政党纲领发展变化的突出特点五、在开放互动中定位,进一步优化社会主义学院发展的外部环境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学院教育体系_一民间组织——统一战线工作的新领域_二、民间组织是统一战线工作的新领域一、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五、在开放互动中定位,进一步优化社会主义学院发展的外部环境三、“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我国呈现出多法域并存与发展的格局民主监督思想及其规范与发展_一、邓小平的民主监督思想四、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昭示着党的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对加强社区统战工作的一些思考_二、社区统战工作的特点和难点一、深刻认识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素质能力建设的现实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一、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一、深刻认识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素质能力建设的现实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实施中华民族凝聚力工程的方式与载体_二、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趋势四、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昭示着党的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第一、统一战线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三个代表”的正确指导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二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面临的严峻挑战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二、努力维系民革的党派特色二、牢牢把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一主题,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一一、深刻认识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素质能力建设的现实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发挥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功能_一、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可行性二、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民主监督思想的运用和发展发挥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功能_三、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一国两制”的实施,丰富了我国的宪法理论与实践新世纪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趋势_二、多党合作制度将在迎接新的挑战中发展完善三、坚持完善新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三、巩固和发展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奋斗二、牢牢把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一主题,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一、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三、“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我国呈现出多法域并存与发展的格局一、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四、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运行机制建设的具体建议三、在提升教学科研能力中定位,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一、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政治文明建设与利益表达机制的建全与完善_二第一、统一战线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三个代表”的正确指导政治文明建设与利益表达机制的建全与完善_一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面临的严峻挑战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二、努力维系民革的党派特色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开辟人类文明文明的新途径论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_一、转型期的社会分化为统一战线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二、在以学员为主体中定位,进一步突出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学特点新世纪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趋势_一、多党合作制度在新的世纪中将长期存在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开辟人类文明文明的新途径二、创立人民民主理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