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我国形成了两种法律制度并存的局面

二、“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我国形成了两种法律制度并存的局面

根据社会制度的不同,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奴隶社会的法律制度、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从当今社会看,世界上主要存在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和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

1949年建国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承认并实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而从1842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占领香港后,英国殖民主义者也把其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移植到了香港,并且运用这种法律制度统治了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使我国香港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属于普通法法系(也称英美法系)的法律文化与法律制度。在事实上,我国澳门地区从1583年至1999年12月20日,是在葡萄牙人的占领之下,葡萄牙人用其属于民法法系(也称大陆法系)的资本主义法律制度,调整澳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社会生活,从而在澳门地区也形成了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为了保证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顺利进行,保证港澳台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平稳发展,保证港澳台人民的福祉,保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国内外环境,邓小平同志从历史的、现实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大胆地提出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指出:“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一个美国代表团时第一次使用了“一国两制”的提法。在“一国两制”思想的指引下,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香港、澳门先后顺利地回归祖国的怀抱,其原有的法律制度凡与《香港基本法》和《澳门基本法》不相违背的都保留了下来,并且正在发挥着维护香港和澳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业平稳发展的作用。现实告诉我们,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会是两种社会性质的法律制度并存和相得益彰,这是中外法制史上罕见的政治法律现象。

从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理论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看,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只允许一种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和发展,而决不允许同时有另一种与之对立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并存和发展。而我国实施“一国两制”后,一国之内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必然要求和导致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制度与之相适应,即“一国两制”必然导致“一国两法”。这就突破了“一国一制”的固有理论和模式,形成了在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对立统一,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大特色。未来台湾回归祖国后,按照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台湾原有的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仍然保持不变,这将意味着,在21世纪乃至更长的时间里,我国两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将长期并存与发展。但是,“一国两法”不仅决定于、服务于“一国两制”,而且为“一国两制”提供法律保障,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固定化。这是“一国两制”条件下,我国法律制度所发生的深刻的变化。

(本章完)

三、全面、辩证地看待当今世界政党纲领的兼容性特点一、深刻认识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素质能力建设的现实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民主监督思想及其规范与发展_一、邓小平的民主监督思想民间组织——统一战线工作的新领域_一、民间组织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发挥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功能_二、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统一战线领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四、团结共事,努力保持党内的和谐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面临的严峻挑战三、巩固和发展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奋斗新时期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重大发展_一、《意见》体现了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三、全面、辩证地看待当今世界政党纲领的兼容性特点三、全面、辩证地看待当今世界政党纲领的兼容性特点五、在开放互动中定位,进一步优化社会主义学院发展的外部环境三、巩固和发展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奋斗发挥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功能_二、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三、在提升教学科研能力中定位,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三、在提升教学科研能力中定位,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一、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发展历程三、75年、78年宪法记录了党的统一战线在新中国建设史上的曲折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一、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文明与党在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内在联系二、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了党的统一战线在新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一、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加强社区统战工作的一些思考_一、加强社区统战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政治文明建设与利益表达机制的建全与完善_二四、在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中定位,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学院的整体功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_一、民主政治、政治文明和统一战线政治文明建设与利益表达机制的建全与完善_一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一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开辟人类文明文明的新途径三、全面、辩证地看待当今世界政党纲领的兼容性特点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四、团结共事,努力保持党内的和谐二、在以学员为主体中定位,进一步突出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学特点新世纪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趋势_二、多党合作制度将在迎接新的挑战中发展完善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文明与党在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民间组织——统一战线工作的新领域_一、民间组织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发展历程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文明与党在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试论宪政与党内民主_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_一、民主政治、政治文明和统一战线一、在围绕大局、服务中心中定位,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学院的发展方向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二四、在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中定位,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学院的整体功能政治文明建设与利益表达机制的建全与完善_一五、在开放互动中定位,进一步优化社会主义学院发展的外部环境四、在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中定位,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学院的整体功能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三、不断创新,提高履行职能的水平四、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运行机制建设的具体建议对加强社区统战工作的一些思考_一、加强社区统战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一、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牢牢把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一主题,全面加强自身建设论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_三、社会转型期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政治文明建设与利益表达机制的建全与完善_一试论宪政与党内民主_二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二、努力维系民革的党派特色一、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一、在围绕大局、服务中心中定位,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学院的发展方向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三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开辟人类文明文明的新途径一、深刻认识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素质能力建设的现实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二二、创立人民民主理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的内涵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一三、“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我国呈现出多法域并存与发展的格局政治文明建设与利益表达机制的建全与完善_二三、巩固和发展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奋斗从纲领的兼容性看民主党派的政党独立性_二、世界各国政党纲领发展变化的突出特点健全和完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机制调研报告_三、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运行机制的几点意见二、统一战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大有作为统一战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优势与作用_一、统一战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优势第二时期研究状况的概述和分析三、“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我国呈现出多法域并存与发展的格局从纲领的兼容性看民主党派的政党独立性_一、民主党派纲领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开辟人类文明文明的新途径一、在中共北京市委领导下,北京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在首都政治文明建设中不断进步二、“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我国形成了两种法律制度并存的局面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三、不断创新,提高履行职能的水平政治文明建设与利益表达机制的建全与完善_一四、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运行机制建设的具体建议发挥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功能_二、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三、积极创新培训形式,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从纲领的兼容性看民主党派的政党独立性_二、世界各国政党纲领发展变化的突出特点二、统一战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大有作为三、巩固和发展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奋斗三、“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我国呈现出多法域并存与发展的格局三、“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我国呈现出多法域并存与发展的格局三、在提升教学科研能力中定位,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对加强社区统战工作的一些思考_二、社区统战工作的特点和难点二、如何做“五型”干部健全和完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机制调研报告_三、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运行机制的几点意见政治文明建设与利益表达机制的建全与完善_二二、借鉴历史经验,“反独促统”,发展和壮大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民主监督思想及其规范与发展_三、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的三化建设四、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运行机制建设的具体建议试论宪政与党内民主_一试论宪政与党内民主_二二、在以学员为主体中定位,进一步突出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学特点试论宪政与党内民主_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