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班底

肖天健在领兵打下了南京城之后,也不再继续领兵对南直隶其它地方进行攻击了,他转而留在了南京城之中,开始将精力投注在了新的事情上。

到了这会儿,刑天军已经将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基本上控制在了羽翼之下,问鼎天下的时机可以说已经是彻底成熟了,刑天军文武诸臣到了这会儿,也纷纷开始进言,请肖天健立国,劝肖天健登基称皇。

而肖天健自己也并不反对,他亲亲苦苦的从一个人开始,拉起队伍起兵造反,为的是什么呢?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现如今他可以说已经成功了一半还多,在政治上也已经很有必要建国,名正言顺的和大明朝廷分庭抗礼,然后挥师取下这个天下。

虽然他起兵造反,是为了这个为了这个风雨摇曳之中的民族,可是登基称皇确实也是必须的道路,以他目前的声誉,除了他之外,谁还能坐这个天下呢?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文武诸臣跟着他起兵造反,为的不就是有朝一日他立国之后,每个人都能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出身,谁能一直背着这个贼名呀!

而且刑天军这个称号也不可能一直沿用下去,毕竟刑天二字本身就代表着叛逆,虽然也代表了不屈的精神,可是到了这个时候,如果他肖天健想要取代大明朝廷的话,再用刑天这二字显然就已经不合适了。

这也是肖天健当初在准备推出货币的时候,没有取名刑天币,也没有使用刑天图案,而改用了中国人的图腾龙的名字和图案来推出中华龙币的原因,龙才是真正中国人认同的图腾,只有正统才能使用龙的图案,这一点上下几千年在中国人心目之中都是无法改变的,这也代表了肖天健今后要立国弃用刑天二字的心理,一切其实都已经在暗中铺垫了。

所以南京城拿下来之后,这个眼下大明的另一个中枢也就已经落在了肖天健手中,各种立国的条件可以说都已经成熟了。

而刑天军许多文武其实在请肖天健立国称皇这件事上,也都很迫切,在很早之前,肖天健刚刚控制河南全境的时候,便已经有人提出了这件事,后来肖天健以条件不成熟为由,将这个提议搁置了起来,后来在打下武昌府的时候,又有不少人再一次提出了立国的动议,可是肖天健还是婉拒了这个提议。

但是现在肖天健在打下南京城之后,却没有任何理由再拒绝这种提议了,因为他是他这个利益集团的代表,他手下有太多人都期待着这一天,他不能一直就这么无限期的拖下去,而且下一步他要继续进讨大明,要夺取整个国家,那么接下来也却是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来将大明取而代之。

于是在拿下了南京城之后,以李进德、牛金星等文官便立即上书肖天健,陈请肖天健在南京立国登基,肖天健这一次也就顺水推舟答应了下来。

但是立国称皇这件事不是一个小事,即便是肖天健想要简单的办了这件事,手下的人也不会答应,虽说肖天健认为这个时候铺张奢华的搞这件事不必要,但是出于政治方面的需要,这件事也不能就这么草草了之,所以肖天健只得将这件事交给了牛金星和李进德等人共同操办。

另外肖天健还有一件大喜事,那就是年初返回洛阳的时候,肖天健在家留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之中,一直没有怀上身孕的范雨桐和蝶儿两个人,也在这一次肖天健返家的时候怀上了身孕,到了十月间的时候,两个人也都快要生产了,这就让肖天健很可能会得一个儿子,如此一来,对于他这个利益集团来说,也就有了更好的根基。

所以肖天健在打下南京城之后,心情是非常之好的,于是一方面他继续坐镇南京城之中,调动指挥各部对南直隶一带攻伐,一边留在南京城之中处理准备立国登基之事。

既然立国,那么就要正儿八经的组建起一个班子才行,肖天健虽然身为后世之人,也了解各种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但是这个时候,在中国推行后世乃至是西方的那种政治制度,很显然是在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推行那样的制度,简直就是在找死。

建立一个全新的政治制度,对于肖天健来说,那只是以后的理想,却绝不是现在他的需要,民主虽然有很大的好处,但是眼下却并不是需要民主的时候,他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集权制度,来完成他的统一大业以及今后解决建奴的事情,所以只能暂时按照原有的制度,对他的班底进行组建。

而且六部制度之所以能在中国延续数千年之久,是有着它的合理性的,六部各司一职,很显然也是职能的有效划分,所以现在肖天健是不能打翻它的,于是六部肯定是要组建起来。

但是肖天健在六部的设立上,却又有新的想法,在诸臣和他商议组建六部的时候,他提出来,在原有的刑部下面,设置法院、检察官、缉捕、司狱四个部门,初步的建立完善其类似后世的公检法司系统,将原来官员手中的有关刑狱之事单独划分出来,一旦地方出现犯罪之事,这样一来就杜绝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草菅人命的权力,这套办法运行的时候,跟后世类似,一旦地方有犯案之事的时候,先有设置在县一级的缉捕处侦办,不管是侦查还是缉捕罪犯的事情,先由缉捕来完成,然后交给州府检察官来审核,最终起诉到法院来进行审判,到时候该杀的杀,该判罪流放的便交给司狱来负责发配到各地监狱劳作,很大程度上就避免了地方官一是不懂行乱来,另外一个就防止了地方官在地方上一手遮天,大兴冤狱,其实说白了就是初步来建立起一个类似后世的司法系统,为以后可能的改革做好准备。

另外就是撤销原来大明设置的都察院,设置一个监察院,这个监察院除了还具备原来都察院的职责之外,下面再加设一个审计院,专司负责审计地方官员对于地方财政支出的事情,另外在监察院下面设置一个廉政公署,在各地抽调一批年轻有为而且精明强干的人员进入廉政公署之中,专司负责查访各地官吏的违规行为,而且监察院不隶属于六部,先直接归属他一人掌管,当然肖天健不会在监察院基础上再弄出一个类似大明东厂西厂的变态特务机关,即便是监察院也要通过正常的司法程序来进行,而不能私设公堂对官吏进行治罪。

如此一来,有了这么一个独立于地方官吏系统的监察院之后,地方官吏就不得不小心一点了,想要再胡作非为,就很有必要考虑一下,在他们头上悬着的这把监察院的利剑了,很大程度上会遏制地方官吏腐败的事情。

至于户部下面,除了负责原来的事情之外,单独列出一个中华银行,来负责全国的货币发行之事,国家储备的金银,全部进入中华银行,户部收取的财政收入,也都在中华银行开户进行统一管理,然后统一通过中华银行划拨到地方去,地方也可以通过中华银行将地方收取的财政交给上面,其实就是通过中华银行,来对财政进行管理,省的乱七八糟的胡搞,既耗费时间也耗费人力,中间环节还容易造成亏空,什么火耗之类的事情,就都可以避免了,老百姓也可以受惠。

对于这件事,诸臣也都没有可说的,毕竟中华银行这个时候已经在范雨桐的控制之下已经逐步的在组建起来,眼下诸府之中已经都逐步的在设立这样的银行,而且确实也便捷许多,货币的发行交给他们做,是理所当然的,这么做好处很多,于是这件事也就这么定了下来。

至于工部方面,名称予以保留,但是工部下面对于暂时先将工业、农业、商业、水利、交通、船舶五个部分以署的名义分设出来,各司一职先管理起各方面的事情。

工业署主管全国的工业以及武器的制造,和军队的总后勤部相结合,来负责给军队提供装备,同时负责管理今后全国的工矿业。

农业署则负责屯田和林业方面的事务,很主要的一件工作就是要想办法,招募一批人,在全国各地进行粮食的选种,从现有的种植资源之中,选取高产的作物专门培育、扩繁、推广之事,逐步的改变以前那种小农之间自行留种进行播种,如此一来,今后一旦全面推广良种的话,各地的粮食的亩产量便会大幅度的提升,这方面肖天健可是直到,后世二十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优良的种子,使得小麦的亩产量达到了千斤以上,稻谷的产量也突破了一千五百斤,如此一来,可以利用更少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口,中国人的发展速度太快,所以粮食方面就要给予极大的重视。

要知道老百姓只要有饭吃,很少会有人冒着掉脑袋的危险抄家伙造反的,所以重视农业,其实是国之根本,为中华以后的长治久安打下基础。

(昨晚突然断网,到现在也没有恢复,于是更新晚了一些,还是跑到网吧更新的,一会儿就去找联通公司去!今日鸣谢白云过隙、花开不伟、不喝西北风、海边蓝烟极为弟兄的打赏!)

第70章 背水一战第125章 时光飞逝第25章 难民潮第25章 胁迫入伙第195章 增兵金州第9章 震撼第83章 夫人外交第186章 摘桃第103章 震慑第91章 乱局之下第12章 断然拒绝第165章 冒险第122章 息兵罢战第13章 成功脱逃第7章 誓师第31章 民心初稳第80章 兵至卢氏第20章 火力输出第83章 悲催举人的命运第78章 李过之惑第116章 官道口兵堡第96章 逼上梁山第49章 满门尽屠第119章 背叛第159章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60章 炼铁炉头第79章 进展神速第159章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192章 讲武堂第75章 胡安克里奥第69章 破格任用第35章 锁定目标第141章 血腥善后第51章 以一当十第125章 觐见第75章 丧家之犬第46章 两强之战1第180章 李信第157章 错综复杂第203章 处处受阻第162章 山西息兵第106章 春耕第92章 炮袭第45章 下一个目标第111章 最好的防御便是进攻第36章 跟踪第63章 局面转换第78章 兵围开封第163章 阳谷县第3章 强度黄河第103章 无奈的放弃1第62章 收复失地第123章 李家主将第39章 奴酋的争论第168章 火炮发威第5章 重拾旧业第115章 暴跳如雷第83章 夫人外交第54章 换防第138章 言而有信第42章 极其无耻第96章 纵虎第69章 磨刀霍霍第58章 大中牌绞肉机第148章 突袭垣曲第117章 盆满钵满第49章 隐真示假第111章 最好的防御便是进攻第122章 息兵罢战第138章 兵驻武昌厉兵秣马第6章 诈城第84章 聪明反被聪明误第186章 屁股坐歪第113章 面和心不合第76章 雇佣关系第6章 诈城第153章 问题第83章 厉兵秣马第203章 建奴命运的裁决第84章 熬硝制药第63章 崩溃第176章 休整第19章 千金马骨第56章 决胜1第90章 皇太极的恐惧第92章 弃卒第95章 宿敌第192章 光复锦州第95章 山海关之役1第73章 斥候的对决2第154章 攻其必救第43章 京观第24章 捷足先登第92章 弃卒第210章 殖民主义的发端第199章 梁家庄阻击战第137章 陷落第6章 阴沟翻船第117章 官道口决死战1第46章 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