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楚策三(2)

①昭雎之秦重张仪:昭雎到秦国去游说使秦国重用张仪。②收昭雎以取齐:过去,昭雎与张仪有交情,所以楚国想通过昭雎游说秦国,使秦国重用张仪,以便有利于楚国。如今秦国驱逐张仪,楚王就拘捕了昭雎,以便讨好憎恨张仪的齐国。③桓臧:楚国人。④横亲:此指秦、韩、魏三国。⑤复雎:恢复昭雎原来的地位。

[译文]

楚王派昭雎到秦国去游说秦惠王,让他重用张仪。但他还没到秦国,秦惠王就驾崩了。秦武王即位后又把张仪赶走了。楚王就拘捕了昭雎,拿他去讨好齐国。桓臧替昭雎对楚王说:“秦、韩、魏之间的盟约之所以没有成功,那是因为张仪在秦惠王面前很得势,并且又和昭雎来往密切。现现在惠王死了,武王即位。现在张仪逃跑,公孙郝和甘茂得势。甘茂本来就和魏国关系密切,公孙郝与韩国关系密切。这两人一向与昭雎要好,所以一定主张秦国亲睦韩、魏二国。当初,韩、魏敬重张仪,是因为张仪掌管秦国的实权,而昭雎又借助楚国极力推举张仪。现现在张仪在秦国遭难,昭雎又被我们拘押。如果韩、魏想与秦国交好,两国必然要亲近甘茂和公孙郝。这两个人也将会拉拢韩、魏两国,打击张仪,讨伐楚国,那样方城就必定危险了。大王为什不恢复昭雎的职位,让张仪在韩、魏得到重用。张仪借助楚国的势力,再挟持魏国的力量就会去和秦国抗衡。一旦魏国不和秦国联合,韩国也不会跟随,那么方城就没有战难了。”

张仪逐惠施于魏

[原文]

张仪逐惠施于魏①。惠子之楚,楚王受之。

冯郝谓楚王曰②:“逐惠子者,张仪也。而王亲与约,是欺仪也,臣为王弗取也。惠子为仪者来,而恶王之交于张仪,惠子必弗行也。且宋王之贤惠子也,天下莫不闻也。今之不善张仪也,天下莫不知也。今为事之故,弃所贵于雠人,臣以为大王轻矣。且为事耶?王不如举惠子而纳之于宋,而谓张仪曰:‘请为子勿纳也。’仪必德王。而惠子穷人,而王奉之,又必德王。此不失为仪之实,而可以德惠子。”楚王曰:“善。”乃奉惠子而纳之宋③。

[注释]

①惠施:即惠子,宋国人,魏惠王相,名家的代表人物。②冯郝:楚国大臣。③奉:送。

[译文]

张仪从魏国驱逐了惠施。惠施到了楚国,于是楚怀王收留了他。

冯郝对楚怀王说:“驱逐惠施的人是张仪。可是现在大王却亲自与惠施交好,这是欺骗张仪,我认为大王这么做,不对。惠施因为张仪的缘故来到楚国,这样一来,就使大王与张仪的关系恶化,惠施一定不会这样做。况且宋王认为惠施是贤能的人,这是天下公认的事实。惠施和张仪关系不好,这也是天下公认的事实。现在您为了接纳惠施,却抛弃了您所尊敬的张仪,我认为大王这次做的太轻率了。难道真是为了国事吗?大王不如送惠施离开,让宋国接纳他,并且对张仪说:‘请让我为您驱逐惠施。’张仪一定很感激大王。然而惠施是遭受蒙难的人,大王送他回宋国,他也一定会感激大王,这样做既不得罪张仪,又可以使惠子感激我们。”楚王说:“好。”于是楚王送惠施离开,并让宋国接纳了他。

五国伐秦

[原文]

五国伐秦①。魏欲和,使惠施之楚。楚将入之秦而使行和②。

杜赫谓昭阳曰:“凡为伐秦者楚也。今施以魏来,而公入之秦,是明楚之伐③而信魏之和也。公不如无听惠施,而阴使人以请听秦④。”昭子曰:“善。”因谓惠施曰:“凡为攻秦者魏也,今子从楚为和,楚得其利,魏受其怨。子归,吾将使人因魏而和。”

惠子反,魏王不说⑤。杜赫谓昭阳曰:“魏为子先战,折兵之半,谒病不听,请和不得,魏折而入齐、秦,子何以救之?东有越累,北无晋⑥,而交未定于齐、秦,是楚孤也,不如速和。”昭子曰:“善。”因令人谒和于魏。

[注释]

①五国伐秦:指楚、赵、魏、韩、燕联合进攻秦国。②入之秦:即使之入秦。③明楚之伐:犹言表明楚国主战。④请听秦:请求讲和听从秦国的命令。⑤魏王:指魏襄王。⑥北无晋:此晋指魏。

[译文]

楚、赵、魏、韩、燕五国联合起来攻打秦国。魏国打算讲和,于是派惠施到楚国去办这件事。楚国打算让惠施到秦国去,让他主持讲和。

杜赫对昭阳说:“凡是参与讨伐秦国的国家都是以楚国马首是瞻的。现在惠施借着魏国的名义来到楚国,可是您让他却让他到秦国去讲和,这是向秦国表明楚国主战而魏国主和。您不如不听惠施的话,而私下里却派人去请求讲和,并表示听从秦国的调遣。”昭阳说:“好。”于是对惠施说:“凡是参与讨伐秦国的国家是以魏国马首是瞻的,现在您跟随我们去讲和,楚国就会得到秦国的好处,魏国就会受到秦国的怨恨。您先回去,我会派人通过魏国去讲和。”

惠施返回了国内,魏襄王为此很不高兴。杜赫对昭阳说:“魏国替你冲锋陷阵,兵力损失过半,魏国向你告急,你却不加以援手,求和又没有成功,魏国转而倒向齐、秦,你用什么办法来挽救呢?越人在东边制造祸患,北边又失去魏国的支持,和齐、秦的邦交也不稳定,楚国将受到孤立,不如趁早讲和。”昭阳说:“好。”就派人告诉魏国,请求与秦国讲和。

陈轸告楚之魏

[原文]

陈轸告楚之魏。张仪恶之于魏王,曰:“轸犹①善楚,为求地甚力。”左爽谓陈轸曰:“仪善于魏王,魏王甚信②之,公虽百说之,犹不听也。公不如以仪之言为资③,而得复楚。”陈轸曰:“善。”因使人以仪之言闻于楚。楚王喜,欲复之。

[注释]

①犹:还是。②信:信任。③资:借口。

[译文]

陈轸离开楚国去了魏国,张仪在魏王面前诽谤陈轸说:“陈轸对楚国可是忠心耿耿啊,他费尽心力地为楚国争取地盘。”左爽便对陈轸说:“张仪得到魏王的重用,魏王对他很信任,即便是您费尽了唇舌,魏王也不会采纳您的话的。您为什么不将张仪诽谤您的那些话作为借口,还可以再重新回楚国去。”陈轸说:“您说的很对。”于是派人将张仪诽谤自己的那些话告诉给了楚王。楚王听说此事之后,为陈轸的忠心感到非常高兴,便打算再度起用陈轸,恢复他的地位。

秦伐宜阳

[原文]

秦伐宜阳。楚王谓陈轸曰:“寡人闻韩侈巧士也①,习诸侯事,殆能自免也。为其必免,吾欲先据之以加德焉。”陈轸对曰:“舍之,王勿据也。以韩侈之知,于此困矣。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②。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③。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今诸侯明知此多诈,伪举罔而进者必众矣。舍之,王勿据也。韩侈之知,于此困矣。”楚王听之,宜阳果拔。陈轸先知之也。

[注释]

①韩侈(chǐ尺):即公仲侈,韩国相国。②黠(xiá侠):聪慧,此指狡猾。麋(mí迷):即麇鹿。③罔:同“网”。冒人:犯人,犹言顶撞人。

[译文]

秦军派兵攻打韩国的宜阳。楚怀王对陈轸说;“我听说韩侈是个聪明能干的人,熟习诸侯间的事情,大概能够挽救宜阳。因为他肯定能挽救宜阳,所以我想先替他据守宜阳,以此让他们更加感激我们。”陈轸回答说:“放弃这种想法,大王不认为据守宜阳是好事。凭韩侈的智慧,在宜阳问题上,都陷入了困境。现在山泽中的野兽,没有比麋鹿更加狡猾的。麋鹿知道猎人铺开大网,想把自己逮住,于是它调过头迎面顶向猎人,这样经过许多次。猎人了解了它的狡诈习性,举着网假装前进,麋鹿因此被捕获了。现在诸候明知道这里有许多狡诈的伎俩,举着网伪装前进的人一定很多。放弃这种打算,大王不要据守宜阳了。凭借韩侈的聪明才智,宜阳肯定危急了。”楚怀王采纳了他的建议,宜阳果然被秦军占领。陈轸预先已经预料到此种结局了。

唐雎见春申君

[原文]

唐雎见春申君曰:“齐人饰身修行得为益,然臣羞而不学也。不避绝江河,行千余里来,窃慕大君之义,而善君之业。臣闻之,贲、诸①怀锥刃而天下为勇,西施衣褐而天下称美。今君相万乘之楚,御中国之难,所欲者不成,所求者不得,臣等少也。夫枭②棋之所以能为者,以散棋佐之也。夫一枭之不如不胜五散,亦明矣。今君何不为天下枭,而令臣等为散乎?”

[注释]

①贲、诸:一指孟贲、专诸。勇士。②枭:古时六博中以枭为首。枭,骰头上刻枭鸟之形。

[译文]

唐雎见到春申君,说:“齐国人装扮自己,修练言行是为了获得金钱和地位,然而我认为这样做很羞耻,不学他们。现在我不避涉江渡河的艰险,步行千余里来到这里,是因为心里仰慕您的高尚情操,并且一心想辅佐大王。我听说,孟贲和专诸即使怀揣着锥子和短刀,世人也称他们为勇士;西施即使穿着粗布衣服,世人也称她为美女。现在您做万乘之楚的相国,驾驭中原各诸侯国的战事,想做的事情也做不成,追求的目标又不能实现,原因就在于帮助您的大臣太少了。打个比方,枭子之所以能吃掉对方的棋子,因为有五个棋子的帮助。然而一个枭子也不能战胜对方五个棋子,那也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您何不做天下之枭呢?而让其他大臣做那五个棋子呢?”

第58章 赵策三(4)第52章 赵策二(2)第53章 赵策二(3)第2章 东周策(2)第72章 魏策四(1)第50章 赵策一(4)第31章 齐策五(1)第87章 燕策一(4)第32章 齐策五(2)第70章 魏策三(2)第18章 秦策三(2)第20章 秦策四(2)第50章 赵策一(4)第95章 宋、卫策(2)第75章 韩策一(1)第89章 燕策二(2)第59章 赵策三(5)第9章 秦策(4)第12章 秦策二(1)第45章 楚策四(2)第89章 燕策二(2)第58章 赵策三(4)第58章 赵策三(4)第2章 东周策(2)第34章 齐策六(2)第23章 齐策一(2)第43章 楚策三(2)第48章 赵策一(2)第4章 西周策(1)第10章 秦策(5)第28章 齐策四(1)第80章 韩策二(3)第88章 燕策二(1)第89章 燕策二(2)第30章 齐策四(3)第9章 秦策(4)第90章 燕策二(3)第94章 宋、卫策(1)第92章 燕策三(2)第57章 赵策三(3)第14章 秦策二(3)第68章 魏策二(3)第31章 齐策五(1)第31章 齐策五(1)第45章 楚策四(2)第1章 东周策(1)第95章 宋、卫策(2)第16章 秦策二(5)第14章 秦策二(3)第14章 秦策二(3)第74章 魏策四(3)第77章 韩策一(3)第9章 秦策(4)第78章 韩策二(1)第75章 韩策一(1)第11章 秦策(6)第1章 东周策(1)第34章 齐策六(2)第1章 东周策(1)第10章 秦策(5)第65章 魏策一(3)第57章 赵策三(3)第78章 韩策二(1)第26章 齐策三(1)第44章 楚策四(1)第22章 齐策一(1)第83章 韩策三(3)第65章 魏策一(3)第90章 燕策二(3)第31章 齐策五(1)第52章 赵策二(2)第94章 宋、卫策(1)第11章 秦策(6)第88章 燕策二(1)第4章 西周策(1)第9章 秦策(4)第92章 燕策三(2)第27章 齐策三(2)第95章 宋、卫策(2)第96章 中山策(1)第23章 齐策一(2)第95章 宋、卫策(2)第76章 韩策一(2)第16章 秦策二(5)第96章 中山策(1)第76章 韩策一(2)第88章 燕策二(1)第38章 楚策一(3)第93章 燕策三(3)第72章 魏策四(1)第30章 齐策四(3)第40章 楚策二(1)第82章 韩策三(2)第1章 东周策(1)第94章 宋、卫策(1)第2章 东周策(2)第16章 秦策二(5)第94章 宋、卫策(1)第73章 魏策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