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赵策三(5)

为齐献书赵王

[原文]

为齐献书赵王曰:“臣一见而能令王坐而天下致名宝①,而臣窃怪王之不试见臣,而穷臣也。群臣必多以臣为不能者,故王重②见臣也。以臣为不能者非他,欲用王之兵,成其私者也。非然,则交有所偏者③也;非然,则知不足者也,非然,则欲以天下之重,恐王而取行于王者④也。臣以齐循事王⑤,王能亡燕,能亡韩魏,能攻秦,能孤秦。臣以为⑥齐致尊名于王,天下孰敢不致尊名于王?臣以齐致地于王,天下孰敢不致地于王?臣以齐为王求名于燕及韩魏,孰敢辞之?臣之能也,其前可见也。齐先重王,故天下尽重王,无齐,天下必尽轻王也。秦之疆⑦,以无齐之故重王,燕魏自以无齐故重王。今王无齐,独安得无重天下?故劝王无齐者,非知不足也,则不忠者也;非然,则欲用王之兵,成其私者也;非然,则欲轻王以天下之重,取行于王者也;非然,则位尊而能卑者也。愿王之熟虑无齐之利害也。”

[注释]

①名宝:一作名实。实,指土地。②重:难。③所偏者:偏向别国。④取行于王者:在王身上得以推行己说。⑤以齐循事王:让齐国按着大王旨意行事。⑥臣以为:为字衍。⑦疆:同强。

[译文]

有人替齐国给赵王上书说:“您只要和我见一面,我就能让大王坐享天下诸侯送来的名物宝器,可是我私下里很纳闷,大王竟不愿意和我见一面,让我的政治前途一片渺茫。群臣一定都觉得我无能,所以大王更不会见到我。他们说我无能也没有别的意思,而是想借用大王的兵力,给他们个人的造势。如若不然就是在交往中偏向另一个国家;或是就是智力不足;再不然就是想依靠天下诸侯的势力,威吓大王,从而让大王同意他们的观点。我可以让齐国自愿地前来事奉大王,大王就可以前去灭了燕国,击垮韩、魏,攻打秦国,让秦国孤立无援。我可以让齐国把尊贵的帝号送给大主,如此一来,天下哪个人敢不把尊贵的帝号送给大王?我可以让齐国把土地赠送给大王,如此一来,天下哪个敢不把土地送给大王?我可以让齐国替大王向燕、韩、魏三国求取帝号,谁敢推辞?我的才能,可以从前面一番话里体会到。如果齐国首先推重大王为帝,因此天下诸侯没人不敢尊重大王;如果失去齐国的帮助,天下诸侯一定会轻视大王。秦国如此强大,就因为失去了齐国帮助,所以才不得不前来讨好大王,燕、魏自以为没有能力得到齐国的帮助,所以也来讨好大王。现在若是大王失去齐国的帮助,怎么能不去讨好天下人呢?因此鼓动大王不要齐国帮助的人,要么是智力不足,要么就是没有忠诚之心;不然就是想借助大王的兵力,给他个人的造势;不然就是想靠天下诸侯的权势使大王受到轻视,迫使大王采纳他们的做法;再不然就是因为他们虽然地位尊贵但能力有限。希望大王考虑没有齐国帮助的利害关系。”

齐欲攻宋

[原文]

齐欲攻宋,秦令起贾禁之①。齐乃收赵以伐宋。秦王怒,属怨于赵②。李兑约五国以伐秦,无功,留天下之兵于成皋,而阴构于秦③。又欲与秦攻魏,以解其怨而取封焉④。

魏王不说。苏秦之齐,谓齐王曰:“臣为足下谓魏王曰:‘三晋皆有秦患。今之攻秦也,为赵也。五国伐赵,赵必亡矣。秦逐李兑,李兑必死。今之伐秦也,以救李子之死也。今赵留天下之甲于成皋,而阴鬻之于秦⑤,已讲,则令秦攻魏以成其私封,王之事赵也何得矣?且王尝济于漳,而身朝于邯郸,抱阴、成,负葛、薛,以为赵蔽⑥,而赵无为王行也。今又以河阳、姑密封其子⑦,而乃令秦攻王,以便取阴。人比而后知贤不如,王若用所以事赵之半收齐⑧,天下有敢谋王者乎?王之事齐也,无入朝之辱,无割地之费。齐为王之故,虚国于燕、赵之前,用兵于二千里之外,故攻城野战,未尝不为王先被矢石也⑨。得二都,割河东⑩,尽效之于王。[注释]

①起贾:秦国御史。②属怨:结下仇怨。③五国:指赵、韩、魏、燕、齐。④以解其怨而取封焉:齐闵王联合赵国攻打宋国,把定陶许给李兑为封地,所以说取封。⑤阴鬻(yù育):暗中出卖。⑥阴:魏国地名,成:魏国地名。葛:即古葛国,此时属魏国。薛:即盂尝君的封地,在今山东薛城。⑦河阳:魏国地名,在今河南盂县西南。故密:即姑蔑,在今山东泗水县。⑧人比而后知贤不如:人经过比较之后,才知道是否贤明。⑨虚国:犹言出动全国的兵力。⑩得二都:指五国伐秦,秦返温、轵、高平于魏之事。割河东:指秦返王公、符逾两地于赵之事。王公、符逾:皆地名。

[译文]

齐国打算攻打宋国,秦国派起贾前去抵挡。齐国就联合赵国来攻打宋国。秦昭王大怒,从此跟赵国结下了仇怨。李兑联合五国来进攻秦国,没有得到什么功劳,于是把各国的军队挽留在成皋,私下里却与秦国勾结。李兑又打算与秦国一起攻打魏国,用这种办法来解除秦国的怨恨讨取齐国的封地。

魏昭王为此很不满意。苏秦到了齐国,对齐王说:“我替您前去对魏王说:‘韩、赵、魏三国都面临秦国的侵扰。现在攻打秦国,是为了挽救赵国。五国如果攻打赵国,赵国一定灭亡了。如果秦国驱逐李兑,李兑只有死路一条。现在您如果攻打秦国,是为了挽救李兑的性命。现在赵国把天下诸侯的军队挽留在成皋,而私下里却把与秦国勾结,已经讲好条件,李兑让秦国进攻魏国以成就他自己私人的封地。大王事奉赵国得到了什么呢?再说,大王曾经渡过漳河,亲自到邯郸拜见赵王,您怀抱阴、成,背负葛、薛,作为赵国的屏障,可是赵国没有为大王做一点事。现在您又把河阳、姑密封给李兑的儿子,可是李兑却让秦国攻打大王,目的是夺取阴地。人只有经过对比之后,才知道谁是贤明的人,大王如果拿出事奉赵国的一半力量去联合齐国,天下诸侯还有有敢算计大王吗?大王虽然名义上是事奉齐国,但是没有前往朝见的耻辱,也没有割让土地的花费。齐国为了大王的缘故,可以率先抵挡燕、赵两国的进攻,交战双方在二千里之外用兵,所以攻城野战,大王就免去了率先遭受箭石的痛苦。等到战争结束,齐国得到的两座城池,割让河东的土地,把这些全部都献给大王。

[原文]

自是之后,秦攻魏,齐甲未尝不岁至于王之境也。请问王之所以报齐者可乎?韩呡处于赵①,去齐三千里,王以此疑齐,曰有秦阴。今王又挟故薛公以为相,善韩徐以为上交,尊虞商以为大客,王固可以反疑于齐乎②?’

魏王听此盲也甚诎,其欲事王也甚循③。甚怨于赵。臣愿王之日闻魏而无庸见恶也,臣请为王推其怨于赵④,愿王之阴重赵,而无使秦之见王之重赵也。秦见之且亦重赵。齐、秦交重赵,臣必见燕与韩、魏亦且重赵也,皆且无敢与赵治⑤。五国事赵,赵从亲以合于秦,必为王高矣⑥。臣故欲王之遍劫天下,而皆私甘之也⑦。王使臣以韩、魏与燕劫赵,使丹⑧也甘之;以赵劫韩、魏,使臣也甘之;以三晋劫秦,使顺也甘之⑨;以天下劫楚,使呡⑩也甘之。则天下皆逼秦以事王,而不敢相私也。交定,然后王择焉。”

[注释]

①韩呡(wěn稳):曾为齐国相国,主张亲附秦国。②故薛公:即孟尝君。孟尝君在齐闵王八年罢相,被魏昭王聘而相魏。③甚诎:辞塞,理屈。甚循:很顺从。循,顺从。④王:指齐王。无庸:不要。推:犹言移动。⑤治:犹言校量。校,通“较”。⑥必为王高:指赵国一定居于齐国之上。⑦遍劫天下:犹言以天下诸侯的力量威胁诸侯。私甘之:暗中用美言说服诸侯。⑧丹;指齐国大臣公玉丹。⑨顺:当指顺子,齐国大臣。⑩呡:指韩呡。

[译文]

从此以后,秦国如果进攻魏国,齐队每年还要到大王边境去解决大王的困扰。请问大王用什么来报答齐国的恩情吗?韩呡居住在赵国,距离齐国有三千里,大王因此怀疑齐国的忠心,执意认为齐国与秦国之间有阴谋。现在大王又挟持之前的薛公做相国,与韩徐很要好,尊敬虞商把他当做上等客人,大王怎么可以反过来对齐国心生疑心呢?’

魏王听了这些话,自己也感到理亏,想让他事奉大王,他也很顺从。魏王对赵国心存怨恨。我希望大王每天听到魏国的不友好的表现也不要表现出怨恨,请让我替大王把对魏国的怨恨转移给赵国,希望大王私下里尊重赵国,也不要让秦国觉察到大王尊重赵国。如果秦国发现齐国尊重赵国也将会尊重赵国。齐、秦两国都尊重赵国,我一定会看到燕、韩、魏三国也将会尊重赵国,这样一来,没有那个诸侯国敢与赵国较量。五个国家事奉赵国,赵国就会率领合纵联盟与秦国联合,赵国的地位一定凌驾于齐国之上。所以我想让大王用天下诸侯的力量威胁诸侯,私下里却用美言说服诸侯。大王派我率领韩、魏、燕三国的兵力威胁赵国,派公玉丹用美言说服赵国;用赵国的兵力威胁韩、魏两国,派我用美育说服他们;用赵、韩、魏三国的兵力威胁秦国,派顺子用美言说服秦国;用天下诸侯的兵力威胁楚国,派韩呡用美言说服楚国。那么天下诸侯都逼迫秦国而事奉大王,而不敢私下互相交往。邦交已定,然后大王再选择哪些诸侯国适合亲近,哪些适合疏离。”

齐将攻宋

[原文]

齐将攻宋,而秦阴禁之。齐因欲与赵,赵不听。齐乃令公孙衍说李兑①,以攻宋而定封焉②。……

苏秦乃谓齐王曰③:“臣之所以坚三晋以攻秦者④,非以为齐得利秦之毁也,欲以使攻宋也。而宋置太子以为王,下亲其上而守坚,臣是以欲足下之速归休士民也。今太子走,诸善太子者,皆有死心。若复攻之,其国必有乱,而太子在外,此亦举宋之时也。

“臣为足下使公孙衍说奉阳君曰:‘君之身老矣,封不可不早定也。为君虑封,莫若于宋,他国莫可。夫秦人贪,韩、魏危,燕、楚辟④,中山之地薄,莫如于陶⑤。失今之时,不可复得已。宋之罪重,齐之怒深,残乱宋,德大齐,定身封,此百代之一时也。’奉阳君甚食之。虽得大封,齐无大异。

“臣愿足下之大发攻宋之举,而无庸致兵⑥,以观奉阳君之应足下也。县陶以甘之,循有燕以临之,而臣待忠之封⑦,事必大成。臣又愿足下有地效于襄安君以资臣也。足下果残宋,此两地之封也,足下何爱焉⑧?若足下不得志于宋,与国何敢望也⑨。足下以此资臣也,臣循燕观赵,则足下击溃而决天下矣⑩。”

[注释]

①公孙衍:此另一人,非犀首。李兑:赵国大臣,封奉阳君,时任赵相。②宋:战国时的中等国家,都彭城。③齐王:指齐闵王。④辟:偏僻。⑤陶:定陶,宋邑,今山东定陶西北。⑥无庸致兵:犹言不用等待赵队的到来。⑦县陶以甘之:指答应封给陶地又不给,用来引诱奉阳君。县,同“悬”,悬挂。循有燕以临之:犹言军队沿着燕国的边境行动,挟持赵国。⑧两地之封:即两块封地,指上文县陶以甘奉阳君和效地于襄安君。⑨与国:指燕国、赵国。⑩击溃而决天下:犹言打败残破的宋国而决定天下的命运。

[译文]

齐国打算攻打宋国,而秦国私下里前去阻止。齐国因此想拉拢赵国,可赵国不答应。齐国就派公孙衍游说李兑,让他赞成攻宋,好处是可以确定他的封地。……

苏秦就对齐王说:“我之所以使三晋坚定信念前去攻打秦国,并不是觉得齐国可在秦国失败中得到什么好处,而是因为这样便于攻打宋国啊。宋国让太子登上王位,百姓们都支持新国王而坚固防守,我因此想让您尽快撤军回国休整。现在宋太子出走,支持太子的人都感到灰心意冷,如果这时再去攻打宋国,其国内必会大乱,而太子身在国外,这正是拿下宋国的好时机啊。

“我替您游说奉阳君说:‘您也老了,封地不可不早日确定啊。我为您考虑封地的位置,没有什么地方能赶上宋国合适的,其他国家都不合适。秦国人贪婪,韩、魏两国因为靠近秦国,地理位置本身就不安全,燕、楚两国地处偏辟,中山国的土地太贫瘠,没有什么地方能赶得上陶地。如果失掉现在的时机,以后就不可能再得到了。宋国的罪孽深重,齐国对它心存怨恨已经很久了,攻打混乱的宋国,使强大的齐国感激您,由此决定自身的封地,这是千百年来最好的一个时机。’所以奉阳君很贪婪,虽然得到了大的封地,与齐国攻占宋国没有大的差异。

“我希望您大肄发动对宋国的攻打,而没必要等待宋队的到来,以此来考察奉阳君对待您的态度到底怎样?您可以假装把陶地封给他,然后又不给的办法引诱他,让军队沿着燕国的边境行动,挟持赵国,而我假装确实要给他封地,这样一来,事情一定会取得很大成功。我希望您拿出一块土地献给襄安君用来资助我,这样事情就好办了。您果然能攻占宋国,这是两块封地,您何必吝啬那么一点土地呢?如果您不能攻占宋国,燕、赵两国怎么敢有奢望。您用这两块土地资助我,我沿着燕国率兵行动,观察赵国的动静,那么您就可以打败残破的宋国,而决定天下的命运了。”

五国伐秦无功

[原文]

五国伐秦无功,罢于成皋。赵欲搆于秦①,楚与魏、韩将应之,齐弗欲。苏秦谓齐王曰②:“臣以为足下见奉阳君矣③。臣谓奉阳君曰:‘天下散而事秦,秦必据宋,魏冉必妒君之有阴也④。秦王贪,魏冉妒,则阴不可得已矣。君无搆,齐必攻宋。齐攻宋,则楚必攻宋,魏必攻宋,燕、赵助之。五国据宋,不至一二月,阴必得矣。得阴而持,秦虽有变,则君无患矣。若不得已而必搆,则愿五国复坚约。五国愿得赵,足下雄飞,与韩氏大吏东免⑤,齐王必无召珉也⑥。使臣守约,若与国有倍约者,以四国攻之。无倍约者,而秦侵约,五国复坚而宾之⑦。今韩、魏与齐相疑也,若复不坚约而讲,臣恐与国之大乱也。齐、秦非复合也,必有踦重者矣。复合与踦重者,皆非赵之利也。且天下散而事秦,是秦制天下也。秦制天下,将何以天下为?臣愿君之蚤计也。

“天下争秦有六举⑧,皆不利赵矣。天下争秦,秦王受负海内之国⑨,合负亲之交,以据中国,而求利于三晋,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不利于赵,而君终不得阴,一矣。

[注释]

①搆(gòu):和解。②齐王:齐闵王。③以:通“已”。④魏冉必妒君之有阴:秦相魏冉亦欲得陶作为封邑,故妒李兑得陶。⑤东免:勉励齐继续攻秦。免,通“勉”。⑥齐王必无召珉也:珉,韩珉,主张秦、齐联合,因秦反对齐攻宋,齐联赵攻秦,于是罢相去赵。五国伐秦不利,欲与秦讲和,齐想召回韩珉与秦讲和。⑦宾:通“摈”,排斥。⑧六举:六种方案。⑨负海内之国:指的是齐国。

[译文]

第76章 韩策一(2)第45章 楚策四(2)第82章 韩策三(2)第95章 宋、卫策(2)第7章 秦策(2)第32章 齐策五(2)第84章 燕策一(1)第72章 魏策四(1)第68章 魏策二(3)第54章 赵策二(4)第42章 楚策三(1)第88章 燕策二(1)第89章 燕策二(2)第91章 燕策三(1)第39章 楚策一(4)第78章 韩策二(1)第32章 齐策五(2)第22章 齐策一(1)第15章 秦策二(4)第72章 魏策四(1)第70章 魏策三(2)第8章 秦策(3)第48章 赵策一(2)第42章 楚策三(1)第30章 齐策四(3)第22章 齐策一(1)第18章 秦策三(2)第66章 魏策二(1)第14章 秦策二(3)第87章 燕策一(4)第77章 韩策一(3)第80章 韩策二(3)第6章 秦策(1)第4章 西周策(1)第73章 魏策四(2)第60章 赵策三(6)第79章 韩策二(2)第72章 魏策四(1)第34章 齐策六(2)第37章 楚策一(2)第20章 秦策四(2)第1章 东周策(1)第1章 东周策(1)第61章 赵策三(7)第19章 秦策四(1)第83章 韩策三(3)第48章 赵策一(2)第29章 齐策四(2)第8章 秦策(3)第45章 楚策四(2)第29章 齐策四(2)第90章 燕策二(3)第4章 西周策(1)第93章 燕策三(3)第35章 齐策六(3)第87章 燕策一(4)第75章 韩策一(1)第88章 燕策二(1)第10章 秦策(5)第35章 齐策六(3)第83章 韩策三(3)第37章 楚策一(2)第66章 魏策二(1)第38章 楚策一(3)第2章 东周策(2)第58章 赵策三(4)第18章 秦策三(2)第11章 秦策(6)第71章 魏策三(3)第18章 秦策三(2)第39章 楚策一(4)第54章 赵策二(4)第16章 秦策二(5)第51章 赵策二(1)第64章 魏策一(2)第11章 秦策(6)第33章 齐策六(1)第22章 齐策一(1)第6章 秦策(1)第8章 秦策(3)第30章 齐策四(3)第29章 齐策四(2)第7章 秦策(2)第13章 秦策二(2)第74章 魏策四(3)第32章 齐策五(2)第60章 赵策三(6)第81章 韩策三(1)第30章 齐策四(3)第40章 楚策二(1)第78章 韩策二(1)第47章 赵策一(1)第53章 赵策二(3)第10章 秦策(5)第34章 齐策六(2)第52章 赵策二(2)第17章 秦策三(1)第93章 燕策三(3)第56章 赵策三(2)第63章 魏策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