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垂沙之战(中)

周武王伐商,封姜太公尚长子丁公于齐,建都营丘。齐国,成为十二诸侯国之一。

周夷王为了威慑诸侯,维护天子无上的权威,以齐国不朝拜周天子的为由,烹杀齐国国君齐哀公。

齐哀公死后,齐人拥护齐哀公异母弟公子静为国君,是为齐胡公。齐胡公继位后,将都城从营丘迁至薄姑。齐哀公同母弟不服,击杀齐胡公,自立为君,是为齐献公。

公元前859年,齐献公元年,驱逐齐胡公诸子,并将都城从薄姑迁回营丘,并扩建营丘城。因营丘城临靠淄水,故改名为临淄。

临淄,分为大城和小城,两城相连。城内道路纵横,与城门相同,道路四通八达。大城为郭城,平面呈长方形,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地方。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南方,东北部嵌入大城,是宫城。

无论是姜齐,还是田齐都将临淄作为齐国国都。临淄成为齐都,已经有500多年。它是春秋和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诸侯列国最为繁华的都城之一;它也是东方诸侯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中山王姿在齐将田英的护送下,来到东方最繁华的都市临淄。中山王姿一路东来,见着齐国的沿途风光,心道:“齐国才是人间天堂,才应该是君王居住的地方。身在临淄,不思灵寿。”

中山王姿进入临淄城,来到齐宫,面见齐王田辟彊。

中山王姿也不顾君王仪态,眼泪纵横,语调悲悯道:“赵国出兵攻我,请齐王救我。”

田辟彊双眼平静地注视着狼狈不堪地中山王姿,问道:“中山王,寡人为何有救你。”

中山王姿答道:“齐国乃礼仪之邦,齐王也是礼仪之君。赵国攻我,乃不义之战。还请齐王救寡人之国于水火之中。”

“寡人犹记得,魏国灭了中山国。寡人先祖曾帮助你的先祖,复兴国家。中山衅王不念及齐国再造之恩,竟然与韩、赵、魏、燕举行相王。中山国竟然联合燕、赵,伺机攻伐我国。”田辟彊冷声道:“寡人拯救中山国于危难,日后,你若反我,又当如何。中山国给寡人带来的映象,记忆犹新,寡人莫敢忘。”

“中山国乃萤火之光,岂能与齐国日月争辉。寡人之国,乃小国。岂能与大国相争。”中山王姿含泪,语调谦恭道:“齐王拯救寡人之国于危难。寡人永生不忘,齐王再造之恩。中山国愿永远臣服齐国,愿做齐国西番之臣。”

田辟彊语调低沉道:“中山王,寡人还能相信你吗?”

中山王姿从大袖之中掏出一卷羊皮,高举过头颅,“齐王,这是寡人的诚意。”

田辟彊命人接过羊皮,观后,大惊道:“中山王,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堪舆图。上面记载了中山国的山川河流、地形地貌。”中山王姿拜道:“我愿将中山国八百里疆土,全部献给齐国。”

田辟彊凝视着对方的眼神,问道:“中山王,你不会是和寡人开玩笑吧!”

中山王姿急道:“我岂敢欺骗齐王。”

田辟彊收好堪舆图,淡淡地答道:“据寡人所知,中山国八百里疆土,已有三分之二,割给了赵国。你不会是想齐国和赵国交恶,自己坐收渔利。”

中山王姿悲戚道:“寡人和赵君几次交手,但都被赵君打败。赵君兵强马壮,寡人势单力孤。寡人逼不得已才将疆土割给赵国,换取和平。每当想起割出去的疆土,我心如刀割,亦无颜面对先祖的在天之灵。”

田辟彊自然不相信中山王这番说辞,“中山王为何选择将疆土献给寡人,而不降赵国。”

“我与赵君不共戴天,岂能降赵。我宁可与赵国血战到底,也绝不降赵。”中山王姿换了语气,又道:“齐国乃天下强国。齐王乃有道明君。天下早晚都会归齐王所有。赵国也不是齐国的对手。我将疆土献给王上,乃大势所趋,顺应天道。”

田辟彊厉声道:“大势所趋,顺应天道。中山王,就凭你这句话,赵国攻灭中山,寡人也不会坐视不管。”

中山王姿答谢道:“齐国万岁,王上万岁。”

田辟彊见中山王臣服在自己脚下,那种征服他人的快感,瞬间涌于心扉。

田辟彊大悦,许下承诺道:“中山王千里迢迢来到齐国,宁可将疆土献给寡人,也不愿降赵人。中山王,这份英雄气概,寡人深感欣慰。寡人再此向你保证,赵国若攻灭中山。寡人之兵,便会剑指邯郸,助你复兴中山。”

中山王姿拜道:“谢齐王。”

“若非你的豪情壮语,打动了寡人。寡人岂会助你攻伐赵国,助你复兴家国。”田辟彊安慰道:“中山王,一路东来,辛苦了,下去歇息吧!”

中山王姿听到自己想听到的话,得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也不愿过多表明心意,拜了三拜,方才离开齐宫。中山王姿走后,田和率先道:“王上,中山王的话,不可信。”

“寡人还没有糊涂。中山小儿几句话,岂能蒙蔽寡人的双眼。”田辟彊瞥了一眼案几上的堪舆图,语调淡淡道:“中山小儿以疆土为饵,引诱寡人卷入中山国和赵国之间的战火中,自己坐收渔利。此等伎俩,太简单了。寡人玩权术的时候,他还不知道在哪里。”

田地问道:“父王明知中山王的话不可信。父王为何要许下诺言,帮助中山王对付赵国,并助他复国。”

“纵使中山王不来临淄,求助寡人。赵国攻灭中山,寡人也不会坐视不管。”田辟彊干咳几声,等到情绪稳定,又道:“十几年前,寡人起五都之兵,吞并燕国。赵君竟然插手燕国内政,扶持远在韩国的燕质子回国继位。若非赵君‘平叛驱齐’,寡人早就建立不世功勋,开疆拓土。赵君想要独吞中山,建立盖世功业。寡人岂能让他如愿。寡人和赵君的新仇旧恨,该了结了。”

田和见王上日渐老去,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但齐王面对一团乱局,还能够清晰地分析中原局势。田和也知道,齐王助中山王,不仅是因为与赵君的个人恩怨。齐王想在临走之前,带领齐国鼎立诸侯之上。

田和看着眼神有几分憔悴地齐王,心道:“王上老了,但心智不衰,头脑也不糊涂。”

田地问道:“父王,我们是否以插手中山国内政为口号,以‘平叛驱赵’的名义,号召诸侯攻伐赵国。”

“赵国是要攻伐的,但不是现在。”田辟彊又咳嗽几声,“我们现在的对手是楚国。我们要集中全力将楚国揍趴下。”

田和也道:“王上所言甚是。目前,我们的敌人是楚王,而不是赵君。此刻,我们的精锐在楚地作战。我们出兵攻伐赵国,就会陷入西对赵,南对楚,北对燕,三方作战。齐国虽是天下强国,但也不能同时迎战三国。我们最好的作战方式就是先攻楚,后伐赵,再击燕。”

“田和之言,甚符寡人之意。”田辟彊的眼神,飘向了战场,“匡章,你可不能让寡人失望。”

......

周最奉齐王之命,来到齐、楚交战之地。

周最来到主军大帐,见到匡章,简单行礼之后,直接道:“匡章将军,王上命我前来,是为了督促你速战速决,结束对楚作战。”

匡章问道:“我和王上是有约在前。此次攻伐楚国,我说了算。”

“将军联合韩、魏两国二十几万的军力,对战楚国。开战之时,将军神勇,连战连胜,将战线推进楚国腹地百里。王上和诸臣得知,无不欢欣鼓舞。将军率三国联军进攻楚国的方城,双方在夹泚水列阵,相持长达六个月。”周最提高声调道:“王上得知此事,很不高兴。”

匡章辩解道:“我们的对手是唐昧。唐昧是楚国大将。此人善于用兵,手握二十万大军。眼前的河水深不可测。我们又缺乏渡河作战的船舶。”

周最摇头道:“将军,我知道你的难处又有何用。王上和诸臣关心的只有两个字...战果。我们和楚国相持六个月,毫无进展。王上已经发怒,故而派我前来督促你渡河作战。”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匡章微怒道:“没有必胜的把握,我是不会轻易渡过与楚军决战。”

“将军这句话对我说也就算了。传到王上和诸臣哪里,你就危险了。”

“王上在这里,我也会这般说。”匡章一点也不领对方善意的提醒,“王上可以派得力的战将,前来替我。王上也可以治我抗命之罪。王上大怒,甚至可以杀了我,诛灭我族人。但,战机不对,我是不会让将士们仓促渡过,白白送死。”

“将军,非王上违背你们之间盟约。也不是王上对战事不耐烦,催促你渡河作战,速战速决。”周最低声道:“将军,局势变了,王上也有苦衷。”

“他是王上,一国之主。岂会有苦衷。王上身在临淄,不知战场险情。我是不会听从王上的诏令,渡河攻击楚军。我更不会拿将士们的性命当做儿戏。”匡章厉声道:“你回去告诉王上,攻伐楚国,要么听我的指挥。要么,王上派得力的战将,取代我。”

周最见匡章脑袋一根筋,怎么也说不通,气急道:“将军非要惹怒王上,才甘心吗?”

匡章哼道道:“非我惹怒王上,实乃王上无理取闹。我若有五成把握,渡河成功。我早就渡过河水,攻击楚国,再取战果。王上,不顾战机,干涉军政,无视将士的性命。纵使王上发怒,要杀了我,我也不会让将士们去送死。”

“王上想让你尽快结束对楚之战。进而腾出手来,应对赵国。”周最急道:“赵国攻破中山,兵围灵寿。中山国已是强弩之末,用不了多久就会亡国。此刻,中山王正在临淄向吾王救助。赵君和吾王之间的恩怨,你岂能不知。赵君若攻灭中山,对我国何其不利。”

“这些,我何尝不知道。”匡章仰天叹道:“我们和楚国相持,决战到了最后关头。我们渡河作战,就会徒增伤亡。我们撤兵,也会被楚军追击,导致全军溃败。眼前的局势,我们既不能攻,也不能退。”

“这些情况,你知道,我也知道。”周最难色难看,“但王上和诸臣想看到的只有两个字...胜利。将军率领二十几万大军与楚国对持六个月。国中粮草消耗巨大,民愤滔天。将军若不速战速决,结束对楚战事。我们就不能迎战赵国,还会被这场战争拖垮齐国的经济。此战,不仅要胜,还要速胜。我们既要攻楚,还要伐赵,也要时刻盯着燕国的动向。王上心中筹划的大局和难处,匡章将军,岂能不明白。”

“王上有难处,我也有难处。我们对面有二十几万楚军。我们战胜了这支楚军,不但能削弱楚国之势。十几年之内,楚国也不敢觊觎我国的疆土。还能让我大齐竞技之师,扬名诸侯。”

“将军,实不相瞒。王上的时日不多了。”

“你说什么。”

“王上自觉时日不多,所以才派我前来督促你对楚战事,要速战速决。王上临走之前,最后的遗愿,就是要重拾齐国东方第一强国的威名。王上急于攻楚、伐赵、击燕,就是为了想要在临走之前,亲眼目睹齐国走上强盛之邦。”

第一百六十三章 张仪入楚第二百四十三章 秦质子公子稷第一百九十二章 天下事,诸侯定第二百五十七章 寡人要整个中山国的疆土第三百三十四章 你助我归秦,我助你归齐第二百八十章 攻破灵寿第二百七十一章 胡服令第二百八十九章 三胡谋赵第五十一章 城下之盟第二百七十八章 赵铁骑对战中山大力士第一百六十一章 韩太子仓归国第八章 分化第两百零六章 司马喜被罢相第二百四十七章 这才是我的好孩子第三百一十二章 寡人不想被齐、秦夹击第一百二十二章 得蜀望楚,楚亡天下定第一百八十六章 伐宜阳,定三川,车通周都第一百五十一章 丹阳血战(上)第一百九十八章 秦惠后第七十二章 各自的路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姬延和秦王荡第三百六十七章 寂寞沙丘冷(下)第三百一十九章 天有异象第二百三十二章 太子章请战第二十六章 整顿吏治第二百三十四章 魏有乐羊,赵有乐毅第两百零七章 胡地中山,寡人必有之第三百六十九章 最是无情君王家(上)第五十三章 今朝有酒第一百三十六章 不归谷第二百八十四章 垂沙之战(上)第六十四章 齐欲伐中山第二百五十一章 第三条路第五十四章 北方有狼第二百三十章 阻截楚国北上就拜托你们了第一百八十三章 赵不弱胡,胡必弱赵第十章 继位第三百一十四章 若非赵君,岂有寡人第三十三章 狩猎第三百二十三章 赵雍退位第七十八章 殷忧启明, 多难兴邦第三百五十三章 秦国,孤来了第十九章 齐人田不礼第三百七十章 最是无情君王家(中)第二百八十四章 垂沙之战(上)第三百二十七章 秦王稷之谋第一百四十七章 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第一百九十九章 秦国诸公子之乱第八十一章 韩赵之好第二百五十七章 寡人要整个中山国的疆土第九十五章 成亲大典(中)第一百六十九章 甘茂入蜀平叛第二百八十章 攻破灵寿第三百二十六章 扶持中山王尚第一百零三章 公孙衍归国,张仪离魏第一百九十二章 天下事,诸侯定第九十章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第二百四十七章 这才是我的好孩子第一百五十七章 濮上之战第一百零三章 公孙衍归国,张仪离魏第二百章 楚王谋越最终章 沧海桑田英雄尽,是非功过任人说第三百三十一章 楚国男儿,宁可杀,不受辱第三百六十五章 寂寞沙丘冷(上)第一百四十五章 一怒诸侯惧第一百零六章 五国合纵攻秦第三十章 黑衣卫第五十六章 均分天下第四十一章 战与和第三百零九章 孟尝君去秦为相第三百七十五章 以围代诛第三百七十二章 沙丘宫变(上)第三十一章 先辈遗志第四十一章 战与和第三百零六章 公子芾入齐第三百三十五章 狗盗第二百五十九章 孙子兵法之美人计第八十一章 韩赵之好第二百九十四章 力挽弓,射天狼第四十章 北疆告急第三百七十章 最是无情君王家(中)第三百二十章 禅位避祸第三百五十三章 秦国,孤来了第二百六十章 司马喜巧立阴姬第一百七十八章 中山王厝问政司马喜第一章 赵国殇第四十八章 宣战第一百八十六章 伐宜阳,定三川,车通周都第一百二十九章 燕国子之之乱第三十章 黑衣卫第十五章 魏太子嗣第八十九章 迎凤殿第一百零三章 公孙衍归国,张仪离魏第一章 赵国殇第二百三十八章 中山王姿献城求和第七十四章 长大,总会有苦恼第两百一十三章 知耻而后勇第三百三十二章 大争之世,何来太平第六十五章 中山国的天子梦第一百八十七章 秦王荡和韩王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