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小皇帝怒斥东林元老

戚继光在南北的核心战斗力是每年十八两银子的军饷。

这句话是极为正确的。

能找到并且拿到这些银子去发饷,愿意并且能够将这些银子,顺利的发到每一个浙兵的身上,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

十八两银子,这几个字,就代表了一支封建王朝最顶尖战力军队的军事思想的认知和军事建设实践。

嘉靖三十七年,世宗皇帝下旨,打造了一万把鸟嘴铳,也就是眼下大明京营、九边、客兵大量列装的单兵火器。

戚继光步营共有官兵2700人,当年列装鸟铳1080支,单兵火器的覆盖率为40%,仅仅戚继光步营就得到了朝廷十分之一的单兵火器。

张居正对生财有道的殷正茂极为忌惮,因为殷正茂虽然不说,但大概在自筹军饷,一旦军队的财用自主,那藩镇立成。

而戚继光始终如一,从来没办过自筹军饷的事儿,这就是戚继光能由南到北,总领京师门户蓟州、永平、山海关三镇的原因,因为从头到尾,戚继光都没有要拥兵自重的打算。

戚帅所辖南兵,吃的是朝廷的粮,拿的是朝廷的饷,给大明朝廷当兵。

朱翊钧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不给戚继光搞什么总督京营,文官节制的把戏,让戚帅出去打仗,不给任何的枷锁,随意施为。

“陛下,这恐怕不妥吧。”万士和率先反对,上一个孤儿寡母,大将带着军队出征的将帅名字叫赵匡胤啊!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都是耳熟能详的故事了,万士和作为礼部尚书自然要反对。

皇帝就是再信任大将,也不能这么玩儿,玩火要尿炕的!

戚继光这时候是说话也不是,不说话也不是,若真的没有协理军务,他打赢了也是输。

对于京营不设总督军务这件事,大多数的朝臣持有反对意见。

“先生之前说,将官受制文吏不啻奴隶,夫平日既不能养其锋锐之气,临敌何以责其有折冲之勇?”

“万尚书,大明何时开始,文官节制武将督军的?或者说咱大明督军制度,自何时起?”朱翊钧开口询问了一个问题,文官总督军务这件事,在宣德年间之前,并没有出现过。

万士和一时间被问的有点懵,他思考了许久说道:“从正统年间靖远伯王骥起。”

朱翊钧继续问道:“那就是了洪武、永乐、宣德年间,并无文官督军之说,自正统年间起,那万尚书能说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吗?”

万士和思虑再三,他俯首说道:“英庙正统二年,都督蒋贵统兵剿胡寇在捕鱼儿海败亡归,同年五月,主上遣王骥前往问讯,王骥疾驱至军,大会诸将,王骥问:往时追敌鱼儿海子,先退,败军者谁。佥曰:都指挥安敬。王骥承密旨,戮都指挥安敬,遂缚安敬斩于辕门。”

朱翊钧再追问道:“正统二年,王骥承了谁的密旨,杀都司都指挥使安敬?”

万士和沉默了许久才艰难的说道:“英庙主上。”

“彼时英庙几岁?”朱翊钧丝毫不打算放过万士和,继续追问道。

“十岁。”万士和说完就沉默了。

他眼前的小皇帝已经足够英明了,但是小皇帝从来没跟哪个官员说,你去把都指挥杀了去。

朱翊钧看着万士和说道:“朕读史无错的话,洪武二十一年,大将军蓝玉在捕鱼儿海大破北元,彻底打掉了北虏的皇帝号,自此胡虏庙堂不设。”

“捕鱼儿海极远,深入虏境,都督蒋贵等统兵前往捕鱼儿海剿匪,败归,其败亡究竟为何?”

“好,且不论败亡为何,就说王骥奉密旨杀都指挥安敬之事,未经审问,直接绑缚辕门之外斩首,以彼时礼法纪纲,这么做合乎法度吗?”

“臣不知。”万士和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朱翊钧见万士和不答,他立刻说道:“那以今日之礼法纪纲,合乎法度吗?”

刑部尚书王之诰俯首说道:“陛下容臣详禀报,大明律有言:六部、都察院、按察司并分司及有司,见问公事,但有干连军官,及承告军官不法不公等事,须要密切实封奏闻,不许擅自拘问。”

“于今日法度而言,亦不符合法度。”

刑部尚书王之诰是搞刑名的,陛下问合不合法啊?他自然要出来说辕门杀将到底合法不合法,根据明文规定,王骥杀都指挥使,是不合律法的。

“不符合。”万士和只好硬着头皮说道。

兴文匽武这么多年,大明眼下文贵武轻的局面比之正统二年,有之过而无不及,现在文贵武轻,尚且不能整出辕门问斩都指挥这种大活来。

麻贵、麻锦等十数位参将,张居正处置结果都是徐行提问,杨博解救,张居正也没多加阻拦。

正统二年,王骥已经辕门斩将了,杀的还是一个都指挥使,一省戎事之长官,这不是典型的你说王法,王骥觉得有些好笑吗?

朱翊钧颇为有些感慨的说道:“往事俱往,过去的事儿不再论,可是生杀予夺大权,授予他人之手,不就导致了将官受制文吏不啻奴隶的局面吗?”

北宋年间韩琦冤杀焦用,韩琦家妓讥讽狄青为斑儿,全因为狄青脸上刺字,是贼配军,王骥辕门杀将,起了个很坏很坏的头儿。

“陛下英明。”万士和无奈的俯首说道。

朱翊钧继续问道:“佥曰:都指挥安敬,谁说的这句话?”

“整饬兵备佥都御史曹翼。”万士和真的想说,陛下您别问了,再问真的问出点什么,

朱翊钧疑惑的说道:“文官整饬兵备自什么时候开始的?”

对武将生杀予夺,这事是王骥干的,那文官把手摸到了戎事上,谁又是始作俑者?

万士和赶忙俯首说道:“就是这个整饬兵备御史曹翼,他是第一个在整饬军备的,这个职权也是自曹翼而起。”

“如此。”朱翊钧说完就沉默了下来,让群臣们消化一下,王骥辕门斩将,曹翼整饬军备,万历年间的廷臣,感受到了来自正统年间的震撼。

再看张居正,就察觉出不同了,正统年间,文官胆子这么大吗?

朱翊钧有些惊讶的说道:“万尚书,说了这么多,还没回答朕的问题,大明从何时文官开始督军的呀?”

万士和无奈终究开口说道:“正统三年,北虏阿岱汗、朵儿只伯入寇,四月,左都督任礼佩平羗将军印充总兵官征讨,兵部左侍郎柴车,右佥都御史曹翼、罗亨信等参赞军务,兵部尚书王骥、太监王贵监督之。”

“自此,文官开始督军,节制武将。”

朱翊钧颇为确定的说道:“所以文官督军之事,不是祖宗成法,今戎政败坏,元辅言振武,要给忠勇将官以事权,那就不设京营总督军务了。”

张居正硬着头皮说道:“陛下容禀,无论怎么讲,还是要设的。”

戚继光也俯首说道:“陛下,臣亦以为,要设总督军务。”

道理是这个道理,文官督军之事,的确不是洪武永乐宣德年间的祖宗成法,但也是正统之后的祖宗成法,那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祖宗成法?

是不是祖宗成法,践履之实而言,戚继光这趟领兵,不能没有总督军务,否则戚继光胜亦败,到时候科臣们朝天阙,搞得乌烟瘴气,谁都受不了。

朱翊钧也不恼怒,更不反驳,点头说道:“那诸位推举来看。”

众臣再次沉默了下来,谁来协理戚继光的戎事,就成了个难事。

葛守礼试探性的说道:“要不让宣大督抚王崇古入京来?还是算了,西北边方多有倚仗王公之处,对东北用兵,西北恐有边衅,王公还是督抚宣大为宜。”

葛守礼提名王崇古,而后自己的反驳了自己,王崇古不合适,他要是合适,就不会回宣大继续督抚了。

王崇古是晋党,戚继光是帝党,但是戚继光身上仍然有浓郁的张党、浙党的色彩,王崇古跑来协理戚继光戎事,到时候王崇古和副总兵马芳联合起来架空戚继光,那是用腚都能想到的事儿。

打了败仗,全都到长陵前自杀谢罪好了。

“还是臣去吧。”谭纶颇为笃定的说道:“臣绝不上阵杀敌。”

唯独上阵杀敌这件事上,谭纶的承诺跟纸糊的一样,信一个字,就算小皇帝输。

朱翊钧看了一圈,试探性的说道:“要不这样吧,夺情吧,国有公事,委屈下梁梦龙,暂时放下私情,让他协理戎事,此事事了,再回乡丁忧如何?”

“朝廷对不住梁梦龙啊,夫圣人制卒哭之礼、授练之变,今夺情以渐,朕亦于心不忍;夺情之事,治世非宜,可是眼下国事飘零,北虏建奴辱我大明。”

“先生教朕:诋臣,为忘亲贪位者,以致上干天怒,俱获重谴。”

“人子事亲,送终为大,逆子为不孝;忘亲贪位、上干天怒,诋臣为不忠,朕陷爱卿于不忠不孝之境地,实乃国之公务金革无辟权宜之计。”

朱翊钧图穷匕见,提出了夺情。

现在选择题摆在了廷臣的面前,要么不设京营总督军务,要么就夺情梁梦龙,等到事了,再让梁梦龙回乡丁忧。

“那便夺情吧。”万士和左右权衡之下,同意了夺情,不同意不设总督军务,夺情顶多引起一点非议,但是不设总督军务,戚继光到了蓟州,黄袍加身,带着十万兵马回京来,如何处置?

“诸位明公以为如何?”朱翊钧看着所有人问道。

“陛下圣明。”张居正和戚继光看了一眼,俯首说道。

“陛下圣明。”

当朱翊钧说要掀屋顶的时候,所有人都不同意,但是朱翊钧说要开窗,那大家就都同意了。

“文渊阁拟招来看。”朱翊钧结束了京营协理戎政这个话题。

朱翊钧倒是要看看,不是张居正夺情,还能不能闹出历史上那么大的动静来,这帮科道言官到底是为了反对张居正而反对夺情,还是科道言官们,真的是遵循孝道,觉得皇帝夺情,臣子不自杀以全忠孝,就不是人。

丁忧夺情这个矛盾,到底是政斗的工具,还是礼法的要求呢?

廷议仍在继续,唯独对于李成梁如何剿匪,没有画策,而是令李成梁、张学颜见机行事,觉得该打了,李成梁就打,觉得不该打,就坚壁清野。

大明遣蓟州、永平、山海关三镇锐卒出山海关是以防不测,万一李成梁在前面没顶住,后方也有压阵。

万历二年,大明对外动兵,还是能摆的出这样的阵势和规模;万历二十三年,蓟州总兵官王保说出‘今日发饷,不要带甲兵’,将浙兵老营悉数杀害后,大明对外动兵,就再也摆不出这样的阵势了。

张居正等一众廷议之后,由兵部开始请命,文渊阁拟招,数封拟好的诏书入司礼监,陛下用印后,冯保前往六科廊点六科给事中前往各地宣旨。

大明这架锈迹斑斑的机器,开始缓缓的转动了起来,刘应节带陈大成、王如龙、童子明蓟州、永平、山海等地总兵官,遴选锐卒三万,出山海关。

而戚继光领京营三大营,前往了一片石。

李自成在一片石被吴三桂背刺一刀,满盘皆输,自此一片石成名天下,在李自成兵败之前,戚继光每次出山海关至辽东策应李成梁的时候,都会在此地驻扎,乃是进退有据之地。

朱翊钧等呀等呀等,就是没等到弹劾梁梦龙的奏疏,只有礼部郎中上奏说,既然夺情,理应恩厚,请遣官赐赙官葬,以全梁梦龙忠孝之两难。

朱翊钧那叫一个奇怪!

那些个拼了命也要维护孝道的儒学士,哪里去了?按照历史的剧本,一旦皇帝对臣子发动了夺情,科道言官不应该跑到皇极门前,宁愿被廷杖,也要维护以孝治天下的礼法和祖宗成法吗?

朱翊钧的应对策略都已经准备好了,子弹已经上膛,缇骑们拔出了绣春刀枕戈待旦,司礼监的太监们挽起了袖子,严阵以待,等待的科道言官朝天阙,却完全没有发生。

丁忧与夺情,是孝道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孝治这个东西,就是天下的伦理纲常,而且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比如洪武年间,文官丁忧回乡守孝、而武官不能丁忧回乡守孝。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北征蒙古、迁都北京、编撰永乐大典等诸多事务,政务繁多,朱棣根本不管什么礼法,首开先河,对杨荣、蹇义、夏原吉等等多位宰辅和部院大臣,予以夺情起复。

成化二年二月十二日,历仕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的五朝元老,华盖殿大学士李贤之父病故,李贤按照惯例申请丁忧,但宪宗皇帝坚决不许,李贤上了六道奏疏,宪宗皇帝才勉为其难的批了三个月的假,让李贤回乡料理丧事,三月期满必须回京。

一直到李贤之前,自永乐以来,文官丁忧的制度,多数都是三个月奔丧,比如正统六年,三杨之一的杨溥父亲去世,杨溥奔丧三个月就回京了。

张居正反复跟小皇帝强调,读史,尤其是国朝实录,一定要把孝宗之前,洪武至成化看作为一个时间段,那是家务事的时候,把孝宗之后看作一个时间段,这是国家有变的时候。

这是基于矛盾说,主次要矛盾的基础下,将大明分为了两个时期去看待。

主要矛盾在变,朝廷的体制也在变。

朱翊钧深以为然。

讲筵之后,小皇帝百无聊赖,到太液池射鱼,弹弓猛地作响,没羽箭带着绳索呼啸而出,猛地扎进了水中,插在了锦鲤身上,张宏拉动细绳,将鱼拉了上来。

又是吃鱼的一天。

十铳百弩千弓一万弹,这是缇帅朱希孝告诉朱翊钧的一句话,说的是远程兵器,铳练十次入门,弩练百次,弓练千次,而弹弓练一万次才算入门。

弹弓的练习极为困难,因为发射瞬间,需要握弓手避让掉离弦之弹,而且弹弓的弹丸,瓷丸、铅子、钢丸、没羽箭,比有羽毛的箭矢,更加难以练精准。

而朱翊钧的弹弓已经练到了弹无虚发的地步,太液池的锦鲤为证,但凡是朱翊钧到太液池,湖面平静至极,一条鱼都没有。

“这鱼,一个个都学的精明无比!”朱翊钧看了半天,没有射出一箭,只觉无趣。

冯保挽着裤管,匆匆的从半间房方向跑了过来,一边跑一边喊道:“陛下,陛下,有人弹劾梁侍郎夺情之事!”

“哦?!快快呈送。”朱翊钧大喜过望,从冯保手中抄过了奏疏,打开一看,乃是新科状元孙继皋上奏言梁梦龙夺情之事!

朱翊钧合上奏疏,把弹弓扔给了张宏,长笑一声说道:“好!好!好!来得正好!走走走,去文华殿,宣孙继皋觐见!把元辅先生叫来观礼。”

张宏赶忙提醒道:“陛下,快到午膳了,先生肠胃不适,陛下不是专门叮嘱过,午间不得扰元辅进食吗?”

“啊,对对对,那就午膳之后。”朱翊钧握着奏疏满是笑意的说道:“那就午饭之后再宣见。”

万历二年五月八日,辅臣张居正老毛病腹痛犯了,朱翊钧知道后,亲自到庖厨给张居正做了一碗辣面,陈实功听闻后忤逆上意,说元辅这腹痛的老毛病不能食辣,小皇帝又不会做饭,手擀面已经是他的极限了。

小皇帝只好让乾清宫小膳房,重新做了一碗清淡点的面,配了一副象牙筷子,送到了张居正的全楚会馆。

张居正还专门上了道奏疏,感激涕零。

朱翊钧批奏专门叮嘱张居正要吃早饭,要按时吃饭,工作再忙也不能耽误了吃饭的事儿,吃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而且还专门把游七骂了一顿,说先生吃不好饭,都怪游七没张罗好。

朱翊钧用过了午膳之后,风风火火的跑向了文华殿。

李太后看着吃的满脸是油的朱翊镠,再看着跑掉的小皇帝朱翊钧,笑着摇了摇头,自言自语的说道:“这孩子,生龙活虎的。”

“宣翰林院修撰孙继皋入殿!”赵梦祐一甩净鞭,宣孙继皋入殿来。

孙继皋是状元郎,按照惯例,应该馆选为庶吉士,但孙继皋并不是庶吉士,只是翰林院修撰。

这是祖宗成法,嘉靖年馆选定制,自嘉靖十三年乙未馆选后,遇丑未则选,遇辰戌则停,万历二年是甲戌年,所以不设馆选。

但有些不懂礼法的科道言官,就说张居正因为两个儿子没有中式成为进士,故此不馆选,是僭越主上威权。

万士和还专门跟这些个科道言官,讲了讲什么叫祖宗成法。

所以孙继皋只是个翰林院的修撰,而不是庶吉士。

孙继皋,人称东林九老,乃是东林书院的九位创始人之一,东林书院衍生而出的东林党,是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阶级政治集团,是地主富商代言人,漠视农户小民权益。

东林党、东林书院、东林党人及拥趸,抵制任何基本制度上尤其是财政上的改革观点,从不曾提出过任何救国存亡的政纲,长于内争,短于治国、治军,偏爱行政改革的空想,是泰州学派的延续,是只致良知、弘而不毅、空谈清谈而务践履之实的典型代表,在朝中无所顾忌而一味排挤打击反对派,在朝外表现则是学阀。

东林党人,始终滞留在幻想中的理想化后的世界里、活在梦里,在实践中表现了腐儒根深蒂固的无能,软弱,退缩,以及麻木不仁。

孙继皋,东林九老之一。

张居正也看过了弹劾的奏疏,只是摇了摇头,国朝要是交给这些人,大明也就真的到头了。

“臣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孙继皋万万没料到自己会被点名了,他在来的路上也有些思虑,是不是自己的文章写得最好,才被点名?殊不知,京官里就这一本。

连没事找事、没活硬整,还不肯咬火折子吴中行,都没有上奏这件事。

这就是信息差,信息就是权力。

张居正当国三年了,在朝为官的京官们心里多少也有点数儿,朝廷廷议的决策,最好不要反对,被小皇帝骂了,没有一个明公肯站出来说话,小皇帝骂人又贼难听,被十一岁的小皇帝骂的还不了嘴,不涨声誉,还丢人。

连小皇帝都骂不过,要你这科道言官有何用?

而孙继皋未曾入选庶吉士,对朝中的风力舆论不了解,并不知道朝中并没有形成弹劾夺情的风力舆论。

“伱上奏来,说梁梦龙夺情事,诣贤阻之。”朱翊钧的小手摸向了奏疏,开口问道。

孙继皋跪在地上,掷地有声的说道:“《孟子·离娄上》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臣为翰林院修撰,理应责难于君,陈善闭邪,以正吾君,此乃臣恭敬之心。”

朱翊钧一听,嗤笑一声说道:“你这书就读了半截吗?还有一句呢,吾君不能谓之贼,你怎么不说,当朕没读过书?冯大伴,教教他!”

冯保一听俯首说道:“臣遵旨。”

“《孟子·离娄上》有云: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天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孟圣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臣事奉君主应当尽义,有礼。”

“何为尽义?逢迎为悦,而不以匡弼为忠,是无义矣。”

“何为有礼?今进不能正君,退不能洁己,是无礼矣。”

“孙编撰,咱家说的对与不对?”

孙继皋眉头紧蹙,意识到了事情不妙,皇帝身边的宦官,这书读的这么通透,对圣人训理解的这么深入吗?他琢磨了半天,只能说道:“大珰所言在理。”

冯保当然说的有理,因为他这些话,根本就是在皇帝讲筵的时候,偷偷学到的!

矛盾说、公私论这些东西太复杂了,儒学经典都简单了起来。

冯保继续说道:“今天臣子们,所有的谋划,都是出自于世俗功利的一家之私,所以先王法度不断的败坏,觉得难,就不说先王之法,只因循岁月,顾虑身家之私,全无体国之诚、急君之念,这就是沓沓,就是啰里啰嗦说不清道理。”

“孙编撰,咱家说的对与不对?”

孙继皋咬着牙再说道:“大珰所言极是。”

冯保这才往前走了一步说道:“这就是了,你刚才引用责难陈善的典故,显然就是读书少、读书不好、读书不精还断章取义,你可是状元,怎么能对先贤的话,偏听偏信,断章取义呢?”

“你引用孟圣的话,一共三句话,你就就记住了两句,第三句吾君不能谓之贼,觉得先王之道,非吾君所能行,所言所谈沓沓,这是国贼啊!”

孙继皋终于忍无可忍的说道:“陛下,中官辱臣甚哉!还请陛下垂怜,莫要薄待臣子。”

朱翊钧这才开口说道:“冯大伴骂你了吗?哪里骂你了?把你做的事说了一遍,就是骂你吗?”

“自永乐至成化年间,阁臣回乡丁忧一共十人,分别是杨荣、胡广、黄淮、金幼孜、杨溥、江渊、王文、吕原、李贤、刘吉,全部夺情起复,最长不过六月奔丧回朝。”

“废相之后,六部分中书之权,六部任天下事,职权关乎天下安危,共有十五位尚书夺情,分别是,吴中、赵羽工、蹇义、金濂、石璞、年富、白圭两次、马文升,永乐至成化年间,六部尚书全部夺情。”

“各部侍郎为佐贰官,一体夺情。”

“朕每日起床,看到四个字,敬天法祖,孙编撰,这不是我大明的祖宗家法吗?还是说,成祖到宪宗,不是朕的祖宗?若不是,咱们去太庙看看?”

孙继皋俯首说道:“可是自孝庙至今,夺情已绝,人子事亲,送终为大,逆子为不孝。”

朱翊钧就等着孙继皋提到这一茬,立刻说道:“你胡说八道,嘉靖十五年十一月,户部尚书许赞,回乡丁忧,爷爷下诏夺情,责令其三月回朝,冯大伴说你读书读的不好,你还不乐意,你不乐意什么?你读史了吗?”

冯保一直在憋着笑,陛下这张嘴,气人经大圆满。

“有吗…”孙继皋不确信的说道。

“确有其事。”《世宗肃皇帝实录》总裁张居正,看着孙继皋说道:“你若是不信,就去问问礼部尚书万士和,他最近在注解世宗实录,一问便知,当时给事中谢廷杰上奏言此事,还被世庙主上给骂了。”

朱翊钧看孙继皋终于不再辩解,才语重心长的说道:“孙编撰啊,你可是状元!”

“那红毛番夷黎牙实就在京师,让外夷使者看到咱大明状元郎都这般学问,连个书都读不好,你说你这算什么事儿?友邦惊诧、有损国体!”

“人臣若只趋走承顺,外貌恭谨,这只是小节,人臣理应尽心辅导,举高远难能之事,责其君以必行,使存心立政,必欲如尧、舜而后已。”

“说什么,先王之道,非吾君所能行,这不是人臣的举动,你这不是贼人害国之举吗?”

“天下之事,有常有变;君子处事,有经有权。揆度于轻重缓急之间,以求合乎天理、人心之正,但知有礼而不知有权,则所成小、所失大,今日夺情,识时通变也。”

“这可是海瑞海总宪教朕的道理,你总不能说海瑞不刚正吧。”

“夺情,朕亦不愿意梁卿损忠孝之道,忘亲贪位为诋臣,人子不送为逆子,可眼下有金革无辟,朕苦于无人可用,若是有办法,朕于心何忍?这不是识时通变吗?”

“等到辽东事了,再让梁卿回乡丁忧,孙编撰,以为如何啊?”

孙继皋跪在地上,颤颤巍巍的说道:“臣察而不明非言上谏有罪,陛下圣明。”

“那就回吧。”朱翊钧将奏疏给了张宏说道:“以后要多读点书知道吗?你说你一个状元郎,被中官骂的还不了口,算怎么回事呢?”

“去吧,去吧。”

“臣告退。”孙继皋捧着奏疏离开了文华殿,出了文华殿,他再回头看文华殿,这地方就像是个择人而噬的血盆大口,要多诡异有多诡异,要多恐怖有多恐怖,元辅先生到底教了个什么怪胎出来!

孙继皋猛地打了个哆嗦,赶忙离去。

小皇帝这读书读的实在是厉害,孙继皋根本没有反驳的余地,有祖宗成法、有先王礼法,还有践履之实、还有常变经权、识时通变之道,让孙继皋怎么辩?

辩不过,那自然要拿回奏疏了。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说道:“先生,国事繁忙,眼下东北兵凶战危,仰赖先生画策了。”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于陛下之职分也。”张居正作揖离开文华殿。

走出文华殿的时候,张居正才恍惚发现,小皇帝专门把他叫来,不是让他来撑腰的,就是让他来一起看看乐子!乐呵乐呵。

正所谓小皇帝怒斥东林元老,元辅看热闹不嫌事儿大,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啪!求月票,嗷呜!!!!!

第二百七十二章 我一个恶贯满盈的恶人,都觉得邪恶第309章 不绝对忠诚,就是绝对的不忠诚第382章 贱儒?收买起来不值钱第403章 谋国者以身入局,举正旗胜天半子第563章 压力山大的工部尚书第一十八章 旭日初升,大耀东方第二百四十章 火烧长崎第五十四章 过河拆桥,上房抽梯第506章 代号为:平波净海第302章 这是大明的顶级机密第一百八十九章 陛下,要不看看创造发明?第460章 自由的界限第一百六十一章 克复大宁卫第四十八章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第二百三十八章 我们的选择没有错(为白银盟主“暖阳1314”贺!)第二百二十九章 至此,已是科学第376章 阳,太阳升起第二百六十五章 西山老祖的无上真经第513章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第423章 若再有战祸边衅,朕必永清草原大漠第510章 胜则反攻倒算,败则怀恨在心第二百二十一章 资源锁死科技树第一百八十三章 馁弱则懦,此诚君王之戒第一十五章 割鸡焉用牛刀第400章 即便是天下罪之,那也是万方有罪第一百六十八章 骂人不揭短,为什么要骂人?第三十八章 不是我!不要污人清白!第二百三十章 祥瑞新解第二章 全是妖孽第359章 大明不是让他们喜欢的,是让他们怕第一百三十二章 你的命是不是命,你是不是人?第538章 每天都有美好的事情在发生(为盟主第344章 谁输谁赢不重要,打的好看就行第355章 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功于斯第二十二章 元辅,朕有疑惑第405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569章 朝臣静悄悄,必然在作妖!第551章 故事讲得好,经费少不了第403章 谋国者以身入局,举正旗胜天半子第333章 再苦一苦这贱儒,骂名张居正来担第481章 被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冤大头第一百三十七章 只要价钱合适,灵魂都能出卖给恶魔第389章 人心思动,则天下倾危第四十七章 官序贵贱各得其宜,尊卑长幼之序第二百四十七章 分赃不均、赏罚不明第二百四十五章 言先生之过者斩,勿论第二十五章 国覆,万民为种奴之祸第402章 海外开拓的规矩第399章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道近隳,问谁第488章 一个大明,都是王民第311章 一个考验人心的小游戏第400章 即便是天下罪之,那也是万方有罪第358章 开海一念起,天地刹那宽第一百五十九章 只需要一个机会的戚继光第一百四十三章 数学不会骗人,不会是真的不会第二百五十三章 抄家抄干净,拢共分三步第552章 权利无限大,责任无限大第一百一十章 张居正还没用力,张四维就底牌尽出第一章 刺王杀驾第一百二十一章 想让朕跪着当皇帝?没门!第401章 朱翊镠的好日子,彻底到头了!!第455章 私掠许可证第557章 不可能三角第一百零六章 凭空造牌小皇帝第一百二十四章 真诚就是最大的必杀技第292章 贱儒类犬第298章 我大明,天下无敌!第342章 好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第346章 去奢崇俭,诚乃救时要务第一百一十七章 小皇帝怒斥东林元老第495章 借工兵团营法一用第二百零五章 复古派中的古墓派第二百五十八章 名义上的家人,变成真正的家人第二百七十四章 倭寇必须死第390章 不过是旧时代的残党罢了第319章 杀倭寇?酒管够!第五十章 倍之,加倍执行第一百八十一章 理解谭纶,认可谭纶,成为谭纶第四十四章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第一百五十三章 活在当下,何不贪欢?第363章 多大点事儿?张居正兜得住!第384章 稚童舞利刃,伤己伤天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想让朕跪着当皇帝?没门!第406章 给泰西一点小小的大明震撼第七十四章 嫂溺须援之以手,事急从权宜之计第一十六章 杀人需用利刃第二百二十八章 张公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第二百六十九章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第432章 对北虏的全新玩法第391章 只能以七尺之躯许国第一百零七章 小皇帝骂人,又难听又诛心第二百五十九章 朕将带头冲锋第一百七十九章 王法?陛下的意志就是大明最大的王法!第521章 挨的骂越多,功劳就越大第一百七十一章 新郑公来去匆匆,宁远伯入京面圣第295章 君臣?共轭师徒第300章 陛下,还是在意我的第二百章 拿着我的银子,离开我的船第四十四章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第320章 为这个破破烂烂的世界缝缝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