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客星犯帝座,佞臣僭主上

张居正对徐璠略显有些可惜,他那个爹,绝对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徐璠能救几次呢?

就算是徐璠能救他爹,还能救南衙所有的缙绅权豪吗?

张居正坐在太师椅上,将千里镜对准了天空一颗闪耀着赤黄色光芒,大如灯盏的一颗星星,如同白昼一样,那是一枚阁道客星。

紫微垣,就是天帝所居住的一整个星宫,左三星曰天枪,右五星曰天棓,后六星绝汉抵营室,曰阁道。

寓于星辰之间如客,不恒常,故谓之客星。

在天宫中,由南天门入紫微垣的路,叫做阁道,而在阁道上,突然出现了一颗不该出现的星星,而且如同灯盏一样大小,赤黄色,这种星星突然出现而后突然消散,如同客人,所以叫做客星。

去年十月初三,大明朝的钦天监观测到了这个新的星星,一共经过了十九日,这颗突然来到的星星,越来越亮,吓得钦天监慌里慌张奏闻,而两宫太后非常慌张,别说两宫太后了,就是专门夜观天象的钦天监,也是第一次见到客星这种传说中的东西。

而后大明开启了一个不知道多少年没开启的礼仪,占卜。

占卜了十几次后,次次结果不同,弄的钦天监只能挑选了最好的一份谶言上报,说是明盛者,主国有大贤在朝,大吉!

但是民间则完全不同,都认为张居正赶走了高拱,招致了老天爷的示警,这颗客星的位置在阁道,阁道在紫微宫之内,所以民间盛传是‘客星犯帝座,佞臣僭主上’的谶言,而这份谶言流传极广。

这让张居正陷入了被动之中,当时张居正连上了七道奏疏乞致仕,以正视听。

天象是天象,朝中任事是朝中任事,根本没有一个能顶替张居正的人,能够在皇帝年幼的情况下,主持朝局,所以宫里都没有同意张居正的致仕。

那时候真的是人心惶惶,似乎有天大的灾祸要发生,张居正又要请辞,小皇帝在宫里召见了张居正,两宫太后垂帘询问该怎么办。

为了禳解(求上天解除)星象灾厄,张居正奏对曰:君臣一体,请行内外诸司痛加修省。

修省,修身反省,减少奢靡,减少祭祀,不得礼乐,反省自己的过错等等,而且要维持到客星消失的那天。

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的时间,这颗客星仍然在阁道里闪闪发亮,但是光芒已经大不如前。

“客星犯帝座,太史奏天文,故人信符谶,三分等浮云。”张居正放下了千里镜,小心的拧好了防尘盖,对这颗客星做出了自己的评断。

张居正对符谶之说,一点都不信,客星果真犯了帝座,岂不是代表着皇帝的宝座岌岌可危?但是这客星已经大不如以前,哪来的佞臣僭越主上?

这一年来,张居正因为这颗突然出现的星星,极为被动,科道言官们,在弹劾张居正的奏疏里,总是提起这事,一说就是玄象示异,一说就是先帝怒遏,一说就是天人警醒,只要弹劾张居正,都会提到这句。

但是随着这颗星星越来越暗淡,张居正在政治上的被动,终于得到了缓解,科道言官再不说这颗客星了,最近科道言官也多次求告到了全楚会馆,希望能够取消每月初三的常朝。

皇帝随机点名,立刻就没了失朝之人,小皇帝骂起人来,那真的是一个脏字没有,却字字句句都是诛心之论,朱家皇帝薄凉寡恩的模样,入木三分。

而提起这茬的科臣侯于赵,最近也是被排挤了,几乎所有人都大骂侯于赵多管闲事,坏了规矩。

皇帝不上朝就不上朝,大明都三十多年皇帝不怎么开大朝会了!

每月初三,小皇帝都会抱着一大堆的奏疏,挨个点名,言辞犀利,而且逻辑缜密,左手知行合一致良知,右手矛盾相继释万理,左右开弓,一巴掌一巴掌的往下招呼,弄的科臣们,那真的是羞愤难当。

知行合一致良知是杨博用身体力行教给陛下的,杨博最后走的时候,并没有留下一个不可收拾的烂摊子,而是借着大势,摁住了张四维晋党党魁的身份。

矛盾相继释万理,则是最近极为风靡的学说,被称之为江陵学派,是张居正张江陵递给皇帝陛下一把极为锋利的理论武器,那真的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这种随机点名挨骂,还不如皇帝打两顿廷杖呢!

打廷杖还能捞点政治资本,每天挨骂这算是个什么事儿?

“张四维今天来过了,想用银子救贾三近。”游七看张居正不再仰望星空,说着今天府里的拜帖,张四维笼络贾三近,结果贾三近失朝被罢免削官身回籍闲住,这吏部的流程还在进行,张四维也算是尽心尽力,为贾三近奔走。

张四维找了葛守礼,葛守礼两手一摊表示无能为力,贾三近失朝喝的烂醉如泥,简直是把科道言官的脸都丢尽了,已经被海瑞定性为了没有正气,这让葛守礼怎么救?葛守礼就是个党魁,他哪有那么大的本事?

张四维也找了谭纶,谭纶是浙党党魁,但是谭纶是晋党叛徒,现在杨博也走了,这叛徒不叛徒的也说不上了,和晋党的最后一丝渊源就断了,谭纶根本不见张四维,给张四维吃了一记闭门羹。

现在张四维寻到了张居正,救一救。

“张四维怎么想的?这是银子的事儿?我能救得了他?我有这种本事?那是千年以来君君臣臣的五常之伦,我就是为他贾三近说好话,又有什么用?”张居正摇了摇头,给了游七答复,他救不了。

他只是个首辅,贾三近搞出的烂摊子,只能他自己承受代价,贾三近这辈子的努力付之东流,就因为喝了个大酒,误了朝会。

失朝顶多罚俸,贾三近是失朝、失仪、不孝,贾三近只落得削官身回籍闲住的处分,那还要感谢贾三近自己是个科臣,主上幼冲,权臣当国,言路再堵塞,那真的是客星犯帝座了。

张居正对张四维的思维不是很能理解,张四维天天鼓噪他张居正威震主上,难道真当他张居正什么事儿都能摆平吗?

就这事,就是张居正本人犯了,那也只有这般下场。

张居正神情极为放松的说道:“张四维最近在做什么?”

游七拿出了一个小本本说道:“张四维最近在做几件事,第一件就是宴请科道言官,他们凑到一起,就是妓酒诗,想要奔走请陛下嘴下留情,或者停罢每月初三的常朝,不得不说,陛下的那些话,真的是极尽羞辱了。”

也不知道小皇帝跟谁学的,牙尖嘴利。

游七继续说道:“第二件事就是研读矛盾说,四处跟人鼓吹这矛盾说是大逆异端,但他自己买了之后,手不释卷,日日研读,常于下人说,要反驳必先要精通。”

“第三件事,则是他有个外室,生了个儿子,结果这个外室被沉了井,孩子接回了府中,算是一件丑事儿,最近张四维的夫人王氏,为了这事,都告到了两宫太后那里,闹得满城风雨。”

游七颇为有些幸灾乐祸的说道:“这个年,张四维怕是过不爽利了。”

张四维的家眷王氏,那可是山西权豪大户,累代为官,诗书礼乐之家,张四维出身商贾之家,父亲、叔叔、弟弟都是晋商,商贾本就低贱,若不是王崇古从中张罗,张四维可讨不到王氏为妻,要是纳妾也就算了,养外室,张四维的夫人能乐意才怪。

想来王氏是不乐意的张四维纳妾的,要是能纳妾,张四维也不至于养外室了。

张四维的夫人王氏,有诰命,六宫之主母仪天下,也约束这天下的命妇,所以王氏告到宫里去,那也不稀奇了。

“京师和九边物价如何?”张居正询问起了柴米油盐,这些价格关乎民生,不仅仅是京师,还有辽东、山海、永平、蓟州、宣府、大同等地的九边物价。

张居正做事,当然要搞宏大架构,新政少不了这些,但是他从来不是不问柴米油盐。

“宣府大同米贵。”游七把搜集到的物价告诉了张居正,边方一石米要二两左右,而京师的米价一石只需要四钱,宣府在居庸关外,从京师到宣府就那么点的距离,但是山地居多,运粮极为困难。

次日的清晨,下起了雨,西北风一吹,变成了雪,如同鹅毛一样飘散在空中,而几道奏疏从官道驿路,踩着雪花入了京师。

应天巡抚宋阳山的应天府衙门,执捕私盐贩子,私盐贩子武力抵抗,和衙役发生了冲突,这冲突立刻扩大到了灶户和衙役的冲突,死了十几个盐丁,三个衙役,这件事在南衙闹起了轩然大波。

松江巡抚汪道昆早上醒来,忽然看到了身边多了个女人,很快这件事就被御史听闻,汪道昆被弹劾强淫女子。

南京兵备太监张进、松江提督内臣张诚,醉酒殴打南京科道言官王颐,科道言官当即就炸开了锅,对张进殴打言官之事紧咬着不放,弹劾的奏疏如同这十二月的雪花一样飘入了内阁。

一艘四百料的战座船巡查长江,意外沉船,幸好船上的都是南兵,并未太大的伤亡,松江总兵官俞大猷被浙江巡抚、巡按弹劾俞大猷失职,副总兵陈璘被弹劾纵兵骄横招摇过市,引百姓惊诧,请命约束一二。

徐璠夜宿娼家,打死娼妓一人,打死小厮一人,打伤四人,南京都察院总宪请朝廷削徐璠官身,剥徐璠功名,永不叙用,以儆效尤。

张居正手里握着这六份奏疏,宋阳山、汪道昆、张进、张诚、俞大猷、陈璘、徐璠。

大明朝廷派去南衙专办徐阶还田案的钦差,就跟突然集体犯病了一样,无一幸免,甚至连徐璠都被抓到了把柄,夜宿娼家杀人伤人。

张居正又拿出了六本奏疏放到了桌上说道:“收到奏疏以来,下章南衙令诸官陈情。”

“应天府尹顾章志,有纵容之嫌疑。”

大明盐政早已败坏,灶户,就是专门熬盐的盐丁,大多已经给银逃役,这是力差四银的一部分,这稽查私盐,自明孝宗搞纳银开中法,盐政彻底败坏后,稽查私盐,都是各地衙门的创收。

大明几乎已经没有官盐,只有私盐,稽查私盐,都是各地衙门有了亏空,就去找盐商补自己的亏空,而各地衙门对私盐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加专业的说法,叫做政以贿成。

这一次稽查私盐,能闹出衙役和私盐贩子打起来,而且还打死了这么多人,属实是有些不正常。

宋阳山听闻出了人命,立刻开始了调查,整个冲突的过程非常清楚,衙门去搞创收,结果平素里十分乖巧的私盐贩子,突然不肯再拿钱,还召集了盐丁反抗,大家都是积怨极深,打起来那下手没什么轻重,死人极多。

私盐贩子也叫盐帮,那可都是凶狠之徒。

这个案子最大的疑问就在于:皂班衙役供述说,当时吏房主事传话说,若是催科不利,就不用回来了。

而吏房主事坚决否认自己没说过这话,这就产生了冲突和疑问,而这个吏房主事,是顾章志的表亲,举人出身。

宋阳山作为应天巡抚,搞个创收,收四差银都能搞出了人命来,那就是有处置不当、执法过甚、吹求过急的罪责。

张居正说顾章志有纵容的嫌疑,就是这个吏房主事到底有没有指使衙役过分追究,引发的疑惑。

“稽查私盐也是应天巡抚宋阳山所请,他还是主责,既然要稽查,或者说均平税赋,整理这南衙税赋乱象,就该万分谨慎才对。”葛守礼作为都察院总宪,发表了他的观点,宋阳山在南衙不仅仅清理侵占,还有这力差银,把事情交待下去,出了事,宋阳山当然是主要责任人。

海瑞做过应天巡抚,他摇头说道:“老手艺了。”

“海总宪也吃过这个苦头?”吏部尚书张翰颇为惊讶的问道。

“嗯,当初做应天巡抚,当时疏浚黄浦江,有几个力夫就无故走失了。”海瑞提到了他在松江府治水时候遇到的窘迫,手段极为熟悉,你要做事,有人就会居中坏事。

张居正看着手中弹劾宋阳山的奏疏,摇头说道:“降宋阳山三级寄禄,留任戴罪立功吧,若有下次,立黜无疑。”

做错事就该挨罚,张居正想保也保不住,只能给宋阳山一个处罚。

“张进殴言官王颐案。”张居正说起了第二个案子。

冯保接过了话茬说道:“这王颐出言不逊,骂了张进,就跟王崇古骂咱家是个阉党一样,打瞎子骂哑巴,王颐骂张进没男人根,当时就打了起来,当时王颐一共七人,张进带着六个番子。包括张诚,松江提督内臣张诚当时在南衙办事。”

“张进和王颐的冲突,主要是张进在南衙卖书,查抄了王颐家中盗印书坊,张进也不知道王颐言官当面,打完了才知晓。”

冯保站在张进的角度把事情说完了。

王颐的书坊盗印皇庄加料版《矛盾说》引发的冲突,加料版就是有几个君臣奏对小故事,比干巴巴的矛盾说好看,而且有例子,算是皇家特许,毕竟皇帝的事儿,皇帝的家奴才能印。

张进去吃酒,王颐怒骂阉党,还骂张进的短处,这就打起来了。

朱翊钧敲了敲铅笔,轻轻咳嗽了一声,看着冯保问道:“冯大伴,张诚也参与了?张进打赢了吗?”

“额…张诚在南衙寻找舟师和造船的工匠,刚到南京,张进故此招待,才遇到了王颐。张进和六个番子无人受伤,王颐等七人,被打伤了,王颐被打掉了四颗牙。”冯保简单汇报一下战果,不仅打赢了,而且是全胜!

这么严肃的时候,陛下一开口就是问打的结果,看来陛下真的很喜欢看热闹!

“嗯。”朱翊钧露出了笑容说道:“没事,你们继续吵…廷议,廷议吧。”

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面对宦官,而且是侦稽事的东厂番子,自然很难赢了!

打赢了就好,要是打输了一定把张进、张诚拉回京师好好陪练一下,省的出门给皇帝丢人,对于老祖宗义子和二祖宗义子通力合作,一起揍人的行为,朱翊钧非常赞赏。

在宫里,哪怕是撕的再厉害,争的再凶,出了宫,那都是宫里人,遇到了事儿,张诚没有袖手旁观,做的不错。

内廷和外廷的冲突来了,若是张进、张诚不被处罚,那日后宦官打朝臣,就会蔚然成风,此风不可长。

若是严格处罚张进和张诚,那日后各地监督的宦官,干脆就不用外派了,内廷也不用叫内廷了。

这玩意儿不单纯是个打人的案子,还是个内外廷的冲突,比较难处理。

冯保想了想说道:“王颐就该打,科道言官出言不逊,不修德行,因为买卖上的事儿,出口成脏,这是连宦官都不会做的事儿,理当训诫。”

“张进和张诚做的也不对,殴打朝廷命官,着实是有些过分,理应杖十,以儆效尤。”

“元辅先生以为呢?”

冯保的意思是各打五十大板,张进和张诚打人,固然不对,要挨廷杖,但是站在宦官的角度,王颐太特么的欠揍了,说的那是人话吗?

盗印皇庄刊物谋利,罚没就怀恨在心。

冯保没有求宽宥,打了人就是不对,该罚就必须要罚。

“诸位以为呢?”张居正看向了海瑞,各打五十大板,海瑞这个骨鲠之气骨鲠本人,对这种和稀泥的做法是什么想法。

海瑞看首辅问他,他想了想说道:“老手艺了。”

葛守礼眉头紧皱的说道:“这也是老手艺?”

“嗯。”海瑞颇为感叹的说道:“依我看来,就是争利没争过,就出口成脏,还挨了打。”

“若是争过了,那必然是满脸堆笑的迎来送往,这皇庄刊印这君臣奏对之事,就已经提前申明了不得私刻,洪武祖制,凡造谶纬、妖书、妖言,及传用惑众者,皆斩,弘治十三年补《问刑条例》,此条删减了。”

“否则这王颐,怕是要定个谶纬之罪。”

大明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从洪武元年一直执行到了崇祯十七年。

每代皇帝都有增补删减,明孝宗弘治十三年《问刑条例》里删掉了这一条。

在儒家礼法之中,皇帝口含天宪,若是没有皇帝的批准,就私自刊刻皇帝说的话,并且胡乱解读,那是要杀头的!所以张进抄了王颐的书坊,那完全是合法的,甚至要奖赏五十两银子的。

虽然删掉了这条,但毕竟是祖宗家法,民间私刻皇帝的话,那也是违禁的。

“如此贪利,如何养骨鲠正气?清流清流,一股铜臭。”海瑞对王颐这个言官,提出了严格的批评,清流就该是清流的样子,如此争利,还做个什么清流?

“葛总宪以为呢?”张居正看向了葛守礼,询问葛守礼的意见。

挨打的毕竟是言官。

“他也好意思告状。”葛守礼怎么评价,没眼看。

儒生从商叫做弃儒从商,这是一种向下的自我堕落,这王颐做生意就做生意吧,还被人知道了,被人知道了还被掀了摊子,被掀了摊子,还不服气,不服气也就罢了,还有辱斯文的跟人打架。

打就打吧,还没打赢!

怎么看。

多少有点没眼看。

“那就按冯大珰说的办吧。”张居正看两位总宪没什么意见,而且对王颐多少有些不屑一顾,便在浮票上写了自己的意见,而后呈送皇帝御前下印。

俞大猷和陈璘翻了船这件事,是因为船太老了,这都是当年平倭的旧船,船的年纪比小皇帝的年纪都要大两倍有余了,这也是张诚跑到南衙的原因,找人造船,没船在陆上跑的旱鸭子,哪能算是水师吗?

所以俞大猷和陈璘顶多被训斥一顿,出海要做好检查,严格约束军兵等等。

“汪道昆强淫良家案。”张居正极其无奈的说道:“汪道昆过了年都五十的人了,还有这么大的精力。”

这个案子最难处置,奸字一张口,说你强淫伱就强淫,你如何分辨,如何自证清白?

海瑞想了想,颇为感慨的说道:“老手艺了。”

“又是老手艺?!”葛守礼看着海瑞,海瑞在应天做巡抚,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海瑞看着葛守礼,葛守礼很幸运,他做官一直有杨博护着,没人敢这么折腾他葛守礼,海瑞那可真的是什么场面都见过,他笑着说道:“当初我在应天也被如此构陷过,不过当时因为多留了几个心眼,歹人未能做成罢了,给些银钱,就可以用一女子清誉毁他人清誉。”

“是你做的,不是你做的,都是黄泥掉裤裆,有理说不清的事儿。”

“你们这些个读书人,玩的真的脏。”冯保听闻咧了咧嘴,冯保发现自己真的不够无耻,看看人家读书人的手段,突破底线!

张居正拿出了汪道昆的陈情疏说道:“汪道昆上言,他一觉醒来,就看到身边多了个人,他也不知道因为什么,查了半天,松江府衙门也只能以强淫案来定,这女子的确是个良家,一直到衙门哭诉,闹个不停,百般不愿。”

“浙江巡抚和巡按,劾其致仕回籍闲住。”

“汪道昆羞愧难当,请致仕削籍。”

松江府的大幕刚刚拉开,主事的汪道昆就因为强淫案,自身难保,廷臣们静静的不说话,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一样,汪道昆到松江府查清占,惹祸上身,不仅官位保不住,怕是连清誉也要丢得一干二净。

“怎么都奔着下三路而去,这不是下三滥的手段是什么?”新任的吏部尚书张翰,虽然朝中没有根基,但也是一步步卷上来的,他当然清楚事情到底是因为什么,他略微有些不忿的说道。

谭纶看着张居正说道:“罚吧,他自己没本事,护不住自己三丈之内,被人下了套,怪谁呢?办不好差事就是无能,无能就回家种红薯去,省的丢人现眼。”

汪道昆是浙党,谭纶是浙党党魁,浙党党魁不肯回护,汪道昆立刻变得岌岌可危了起来。

“核准其致仕吧。”张居正看大家都表了态,选择了核准汪道昆致仕的奏疏,当然他在浮票上到底写了什么,没人知道。

这奏疏流转到了皇帝跟前,小皇帝看了半天,说道:“明明是个冤案,还要如此处置?元辅先生,朕不明白。”

“之前朕问先生,汉哀帝继位之后,丞相薛宣和给事中申咸有怨,薛宣斫伤申咸,在申咸脸上划了八道,砍掉了申咸鼻唇,申咸自此以后不能为官。”

“这伤人面貌和这送女人榻上,污人清誉,有何不同?”

“此案,如此处置不妥。”

大明皇帝明确反对大明首辅的处置意见,并对首辅处置引经据典的提出了质疑!

所有人都知道,十岁人主的确年幼,但是不好糊弄。

“陛下,臣亦觉得不妥,可若是不处置,天下皆以为则而行之,都认为原来这样做,不会被处罚,就有人跟着在后面犯案,吏治大败坏。”张居正俯首回答了为何要这么处置。

这是朝廷法度,必须要罚,否则日后其他的官员也会如此有模有样的学习。

做好人难,做好官难,做好官必须要比坏人更加奸诈狡猾,才能做好。

“元辅先生所言有理。”朱翊钧仍然不肯下印说道:“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放过坏人,也不冤枉好人,不如派出缇骑,查清楚事情的原委,若是真是如此,如此处置,若非不是,那就追查背后元凶,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小小年纪的大明皇帝已经逐渐展现出了他残暴的一面,喊打喊杀。

查不清,这种奸污案,在大明真的很难弄得清楚,其实小皇帝这也是拖字诀,拖着拖着,就会有新的事件,盖住了这件事,利用制度上的僵化,无限拖延,最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大理寺卿孙丕扬,之前弹劾高拱被下狱革职查办,责令削官身回家闲住,流程走了整整一年,拖到了高拱倒台,孙丕扬被重新启用了。

朝臣们会用这招,小皇帝也会用这招。

“谨遵圣谕。”张居正听闻小皇帝要派出缇骑追查,露出了个笑容。

他在浮票上,写的是汪道昆强淫案背后的那些勾当,是关于南衙十四府清理侵占七万顷常田背后的角力,是地方缙绅反对清理清丈和大明钦差之间的矛盾。

矛盾说中借《管子》的轻重篇,将矛盾分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遇到一件事,要分的清楚其主次要矛盾,主次分明,才能稳妥的处置。

至于处置意见,张居正并没有他说的那般,要准许汪道昆致仕,而是没有表态。

这件事要追查,要请缇骑,大明锦衣卫北镇抚司缇骑执掌宫禁,调动缇骑查案,那是皇权的核心,事涉皇帝安稳,张居正没法说。

帝师没有讲,但显然,小皇帝很会用。

朱翊钧把张居正的浮票撕了下来,拿起了朱笔,写道:“遣提刑千户骆秉良至松江府,查明奏禀。”

写完之后,朱翊钧将万历之宝拿了起来,盖在了奏疏上说道:“下章北镇抚司督办。”

大明皇帝和大明首辅,就处置汪道昆的案子,似乎产生了分歧,事情以元辅低头而结束,但是廷臣们哪个不是人精,多少也猜到了张居正在浮票里,写的应该不是准汪道昆致仕,而是为汪道昆申辩。

谭纶这个浙党党魁,当的太过豁达了,什么都不争,什么都不回护。

张居正又拿出了一本奏疏,徐璠杀人伤人案。

“虎毒尚不食子啊。”谭纶啧啧称奇的说道:“徐华亭当真狠人哉,自己儿子挡了路,也能下得去手,吾诚不如华亭公。”

更正一个错误,第一个奉天殿已经在嘉靖四十一年改名了皇极殿,书中已经全部改掉了。就是皇帝开大朝会的地方。

(本章完)

第385章 大明举重冠军张居正第一百四十八章 缘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第二百三十二章 陛下比王谦还坏!第327章 陛下,臣真的没敢多拿一厘钱!第461章 官厂团造法,必然失败!第一百三十四章 贱儒,尝尝朕的廷杖!第一百一十二章 不可攻陷、无懈可击的城堡第323章 大明处处都是回旋镖第二百三十章 祥瑞新解第339章 野山猪不会投降,但是人会第314章 出使泰西使者返京,只带了一堆的书第413章 作恶多端,大祸自招第四十章 曲则全,枉则直第556章 谁掌握了海洋,谁就掌握了世界第331章 谁为万民奔波,谁为万民之王第302章 这是大明的顶级机密第334章 握紧手中的榔头,敲碎他们的脑袋第518章 自此以后,当乘长风破万里浪!第九章 再一再二没再三第五十四章 过河拆桥,上房抽梯第395章 老奴酋的七宗罪第421章 火炮轰完步兵冲,冲不上去火炮轰第六十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540章 大明廷臣对皇帝使用了活字印刷术第一百二十五章 何尝不是一种夫目前犯?第522章 非威不畏非惠不怀,德威兼用感心摄第396章 人主当急万民之所急第363章 多大点事儿?张居正兜得住!第八十七章 当国者政以贿成,吏朘民膏以媚权门第431章 快速帆船游龙号第一百五十一章 重新定义清流第297章 屎盆子都嫌他臭第二百八十章 朕倒是有个办法第335章 赚钱,寒碜吗?不寒碜第四十六章 大明早晚有一天,被人踹了摊子!第542章 有内鬼,这是借刀杀人第341章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第八十四章 富国以安天下,强兵以诛不臣(为盟主“小飞毯”贺!)第一百八十四章 可持续性的丢人第508章 出身寒微不是耻辱请假条第522章 非威不畏非惠不怀,德威兼用感心摄第546章 坏就坏在,它不适合大明第342章 好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第346章 去奢崇俭,诚乃救时要务第一十八章 旭日初升,大耀东方第二百二十二章 不应该是这个时代的产物第二百二十七章 真是一个好主意!第二百二十八章 张公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第一百一十一章 拆门搬床募军饷,单刀赴会劝贼降第二百八十四章 臣有个主意,不如让他们交钱第二百五十章 犯贱的倭寇第一百六十一章 克复大宁卫第431章 快速帆船游龙号第506章 代号为:平波净海第二百二十七章 真是一个好主意!第415章 万历朝特色王化道路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明和西班牙的共同困境第一百六十四章 忠君体国侯于赵第一百三十八章 坏了,日后当明公得会算学第二百五十一章 在天堂里的人,不会向往地狱第一百七十五章 手缚浊龙潘季驯,惨如水鬼高启愚第499章 知耻,谓有羞恶知荣辱之心第492章 不是臣工不努力,是真的无能为力第五十五章 清谈可以灭虏,北虏安在?第372章 读书人最是擅长,杀人不见血第560章 我们泰西应该联手抗明!第二百零二章 权豪缙绅里面的一股泥石流第553章 我是缇骑,我怎么会骗人呢?第298章 我大明,天下无敌!第497章 陛下剑指之处,大明军兵锋所向第551章 故事讲得好,经费少不了第438章 岁月蹉跎,往事不复第328章 陛下好生缺英明!第二百四十九章 一张嘴,哭的梨花带雨就是铁证第501章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第361章 你不用,还不让别人用?第一百五十章 朕有三十三个步营,权豪有几个?第三章 皇帝学武,不务正业第九十章 惩罚性关税第二百四十七章 分赃不均、赏罚不明第四十章 曲则全,枉则直第447章 以征虏大将军的名义宣布:俺答汗,第一百八十九章 陛下,要不看看创造发明?第二百五十五章 想办法再借给他点儿第309章 不绝对忠诚,就是绝对的不忠诚第一百八十章 李太后归政,乾清宫大火第一百二十八章 张居正,你坏事做尽!第311章 一个考验人心的小游戏第三十八章 不是我!不要污人清白!第八十章 贪天之功,异代同愤第二百六十七章 真诚,是最大的必杀技第九十一章 朕就办三件事,骂人,骂人,还是骂人!第542章 有内鬼,这是借刀杀人第五十章 倍之,加倍执行第一百三十九章 六册一账,收付记账法第七十六章 瘦徐家,以肥天下第384章 稚童舞利刃,伤己伤天下第九十三章 良言难劝该死鬼,慈悲不渡自绝人第295章 君臣?共轭师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