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辛亥革命 (1)

什么叫做革命?凡事积之久则不能无弊。这个积弊,好像人身上的老废物一样,非把他排除掉,则不得健康。人类觉悟了,用合理的方法,把旧时的积弊,摧陷廓清,以期达于理想的境界,这个就唤做革命。

革命不是中国一国的事。以现在的情形而论,是全世界都需要革命的。但是我们生在中国,其势只得从中国做起。

然则中国的革命思想,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我说其动机有三:

其一、是民族思想。人生在世界上,最紧要的,是自由平等。但是因为民族的差殊,彼此利害不同,而又不能互相谅解,就总不免有以此一民族,压制彼一民族之事。

中国待异民族是最宽大的。只觉得我们是先进的民族,有诱掖启导后进的责任。绝无凭恃武力,或者靠什么经济的力量,去压迫榨取异民族之事。但是此等理想,要实现它很难。而以过尚平和故,有时反不免受异族的压迫。中古史的后半期,辽、金、元、清,叠次侵入,便是其适例。到了近世,欧人东略,民族间利害冲突的情形,就更形显著了。我们到此,自然觉得我们自己有团结以争生存的必要。同时,也觉得阻碍我们民族发展,或者要压迫榨取我们的,非加以排除抵御不可。这是潜伏在人心上的第一种动机。

其二、是民权思想。中国的民权思想,发达得是最早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纪元前四世纪时,就有人说过了。但是因为地大人多,一时没有实现的方法。每到政治不良,人民困苦的时候,虽然大家也能起来把旧政府推翻,然而乱事粗定之后,就只得仍照老样子,把事权都交给一个人。于是因而来的弊害,一次次的复演着,而政治遂成为一进一退之局。这种因政体而来的祸害,我们在从前,虽然大家都认为无可如何之事,然而从海通以来,得外国的政体,以资观摩,少数才智之士,自然就要起疑问了。这是潜伏在人心上的第二种动机。

其三、是民生问题。历代的革命,从表面上看,虽然为着政治问题。然而民穷财尽,总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这是谁都知道的。历代的困穷,不过是本国政治的,经济制度的不良,其程度尚浅。到欧人东略以来,挟着帝国主义的势力,天天向我们侵削。我们就不知不觉的,沦入次殖民地的地位。全社会的经济,既然日益艰窘,生于其中的人民,自然要觉得不安了。这是潜伏在人心上的第三种动机。

此等现象,或非全国人民所共知,即其知之,亦或不知其原因所在。然而身受的困苦,总是觉得的,觉得困苦,而要想奋斗以求出路,也是人人同具的心理。如此,革命思想就渐渐的兴起于不知不觉之间了。

在未述孙中山先生的事业以前,我们试回溯我国近代史的过程。我们说过,我们到了十九世纪遇着空前未有的变局。在十九世纪以前,与我民族竞争的都是文化不及我,基本势力不及我的外族。到了十九世纪,与我抗衡的是几个以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立国的列强。我们在道光年间虽受了重大的打击,我们仍旧不觉悟,不承认国家及民族的危险,因此不图改革,妄费了民族二十年的光阴。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这个运动就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简单的说,这个方案是要学习运用及制造西洋的军器来对付西洋人。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后来又是不彻底的实行。为什么不彻底呢?一则因为提案者对于西洋文化的认识根本有限,二则因为同治、光绪年间的政治制度及时代精神不容许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前进。同时代的日本采取了同一路线,但是日本的方案比我们的更彻底。日本不但接受了西洋的科学和机械,而且接受了西洋的民族精神及政治制度的一部分。甲午之战是高度西洋化、近代化之日本战胜了低度西洋化、近代化之中国。

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族的第二个方案。这个方案的主旨是要变更政治制度,其最后目的是要改君主立宪,以期民族精神及维新事业得在立宪政体之下充分发挥和推进。变法运动无疑的是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康有为虽托孔子之名及皇帝的威严去变法,他依旧失败,因为西太后甘心作顽固势力的中心。满清皇室及士大夫阶级和民间的顽固势力本极雄厚,加上西太后的支持,遂成了一种不可抑遏的反潮。严格说来,义和团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义和团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

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这个方案的产生与孙中山先生的少年环境是极有关系的。

中山先生是广东香山县人,生于前清同治五年(1866年)。他的家庭是我国乡下贫苦农夫的家庭,他小的时候就在田庄上帮助父亲耕种。十三岁,他随长兄德彰先生到檀香山,他在那里进了教会学校。十六岁的时候,他回到广州入博济医学校。次年,他转入英国人所设立的医学专科,他在这里读书共十年,于光绪十八年毕业,成医学博士。中法战争的时候,他正十九岁,所受刺激很大。他在学校所结纳的朋友,如郑士良、陈少白、陆皓东等多与秘密反对满清的会党有关。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已有了革命的思想。

中山先生的青年生活有几点值得特别注意。第一,他与外人接触最早,十三岁就出国了。他所入的学校全是外国人所设立的学校。他对西洋情形及近代文化的认识远在李鸿章、康有为诸人之上。这是我民族一种大幸事。因为我们既然只能从近代化找出路,我们的领袖人物应该对近代化有正确深刻的认识。第二,中山先生的教育是科学的教育,而且是长期的。科学的思想方法是近代文化的至宝,但是这种方法不是一两个月的训练班或速成学校所能培养的。我们倘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能了解为什么中山先生所拟的救国方案能超越别人所提的方案。中山先生所提的一切方案是具体的,精密的,有步骤的,方方面面都顾到的,因为他的思想是受过长期科学训练的。

光绪十年的中法之战给了中山先生很大的刺激,光绪二十年的中日之战所给的刺激更大。此后,他完全放弃行医,专门从事政治。次年,他想袭取广州,以为革命的根据地。不幸事泄失败,他逃到国外。在檀香山的时候,他组织了兴中会。当时风气未开,清廷监视很严,所以兴中会的宣言不提革命,只说政府,国家危急,爱国志士应该联合起来以图国家的富强。宣言虽是这样的和平,海外侨胞加入兴中会的还是很少。中山先生从檀香山到美国、英国,一面鼓吹革命,一面考察英、美的政治。在英国的时候,使馆职员诱他入馆,秘密的把他拘禁起来,想运送回国。幸而得着他的学校教师的援助终得出险,后又赴法。这是中山先生初次在海外逃难的时期,也是他革命的三民主义初熟的时期。

庚子义和团活动的时候,郑士良及史坚如两同志奉中山先生的命令想在广东起事,不幸都失败了。但是庚子年的大悲剧摇动了许多人对满清的信念,留学生到日本去的也大大的加增,从此中山先生的宣传容易的多,信徒加增也很快。日本朋友也有赞助的。到了甲辰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在日本组织同盟会,并创办《民报》。这是我民族初次公开的革命团体,《同盟会宣言》及《民报发刊词》,是中山先生初次公开的正式的以革命领袖的资格,向全世界发表他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甲辰以后,中山先生尚有二十年的革命工作,对他所拟的方案尚有不少的补充,但他终身所信奉的主义及方略的大纲已在《同盟会宣言》和《民报发刊词》里面立定基础了。

《民报发刊词》说明了三民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欧洲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各民族割据其地,慢慢的各养成其各别的语言、文字、风俗、法制。到了近代,各民族遂成了民族国家。但在各国之内王室,平民没有参政之权,以致民众受压迫的痛苦。十八世纪末年,十九世纪初年,欧人乃举行民权的革命。在十九世纪,西洋人虽己实行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但社会仍不安。这是因为欧、美在十九世纪科学发达,工业进步,社会贫富不均。中国应在工业初起的时候防患未然,利用科学和工业为全民谋幸福,这就是民生主义。中山先生很激昂的说:

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这是中山先生的爱国热忱和科学训练所创作的救国方案,其思想的伟大是古今无比的。

但是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在西洋尚且未实现,以落伍的中国外受强邻的压迫,内部又满布封建的思想,何能同时推行三民主义呢?这岂不是偏于理想吗?有许多人直到现在还这样的批评中山先生。三十三年以前,当同盟会初组织的时候,就是加盟者大部分也阳奉阴违,口信心不信。反对同盟会的人更加不必说了。他们并不否认三民主义的伟大,他们所犹豫的是三民主义实行的困难。其实中山先生充分的顾到了这层困难,他的革命方略就是他实行三民主义的步骤,同盟会的宣言的下半说明革命应分军法、约法、宪法三时期,就是以后所谓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一般浅识的人承认军政、宪政之自然,但不了解训政阶段是必要的,万不能免的。中山先生说过:

由军政时期一蹴而至宪政时期,绝不予革命政府以训练人民之时期,又绝不予人民以养成自治能力之时间,于是第一流弊在旧污末由荡涤,新治末由进行;第二流弊在粉饰旧污以为新治;第三流弊在发扬旧民,压抑新治。更端言之,即第一,民治不能实现;第二,为假民治之名行之实;第三,则并民治之名而去之矣。此所谓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者。

当时在日本与同盟会的《民报》抗争者是君主立宪派的梁启超所主持的《新民丛报》。梁启超是康有为的门徒,爱国而博学。他反对打倒满清,反对共和政体,他要维持清室而行君主立宪,所以他在《新民丛报》里再三发表文章攻击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他说中国人民程度不够,不能行共和制,如行共和必引起多年的内乱和军阀的割据。他常引中国历史为证,中国每换一次朝代必有长期的内乱。梁启超说:在闭关自守时代,长期的内乱尚不一定要亡国。现在列强虎视,一不小心,我们就可召亡国之祸。民国以来的事实似乎证明了梁启超的学说是对的。其实民国以来的困难都是由于国人不明了,因而不接受训政。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革命方略无疑的是我民族惟一复兴的路径,我们不可一误再误了。

第二、冲破阻碍共和立国

庚子义和团之乱以后,全体人民感觉满清是我民族复兴的一种障碍,这种观察是很有根据的。甲午以前,因为西太后要重修颐和园,我国海军有八年之久不能添造新的军舰。甲午以后,一则因为西太后与光绪争权,二则因为满清的亲贵以为维新就是汉人得势,满人失权,西太后和亲贵就煽动全国一切反动势力来打倒新政。我们固不能说满人都是守旧的,汉人都是维新的,因为汉人之中思想腐旧的也大有人在。事实上,满人居领袖地位,他们一言一动的影响大,而他们中间守旧的成分实在居大多数。并且他们反对维新,就是藉以排汉,所以庚子以后,满清虽逐渐推行新政,汉人始终不信服他们,不认他们是有诚意的。

庚子年的冬天,西太后尚在西安的时候,她就下诏变法。以后在辛丑到甲辰那四年内,她裁汰了好几个无用的衙门,废科举,设学校,练新兵,派学生出洋,许满、汉通婚。戊戌年康有为要辅助光绪帝行的新政,这时西太后都行了,而且超过了。日本胜了俄国以后,时人都觉得君主立宪战胜了君主,于是在乙巳年(1905年)的夏天,西太后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国宪法,表示要预备立宪。丙午、丁未、戊申三年成了官制及法制的大调整时期。

第13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2)第87章 张荫麟小传第60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下) (1)第88章 吕思勉小传第85章 一战后的中国 (5)第40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3)第65章 剿夷与抚夷 (4)第9章 霸国与霸业 (1)第57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上) (2)第61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下) (2)第66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1)第66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1)第38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1)第60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下) (1)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3)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2)第15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1)第89章 蒋廷黻小传第49章 来自草原的元帝国 (1)第58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上) (3)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1)第15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1)第61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下) (2)第18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1)第36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2)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31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2)第12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1)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3)第23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2)第84章 一战后的中国 (4)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3)第15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1)第69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2)第18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1)第85章 一战后的中国 (5)第54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3)第22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1)第57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上) (2)第50章 来自草原的元帝国 (2)第21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4)第40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3)第87章 张荫麟小传第31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2)第62章 剿夷与抚夷 (1)第71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4)第55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4)第35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1)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64章 剿夷与抚夷 (3)第30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1)第29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3)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1)第66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1)第46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2)第53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2)第36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2)第26章 秦广汉兴之际 (3)第38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1)第85章 一战后的中国 (5)第28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2)第49章 来自草原的元帝国 (1)第24章 秦广汉兴之际 (1)第16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2)第30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1)第18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1)第22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1)第50章 来自草原的元帝国 (2)第11章 霸国与霸业 (3)第45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1)第48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4)第25章 秦广汉兴之际 (2)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37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3)第86章 一战后的中国 (6)第83章 一战后的中国 (3)第47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3)第43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3)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1)第53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2)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3)第88章 吕思勉小传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32章 改制与革命 (1)第29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3)第35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1)第39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2)第81章 一战后的中国 (1)第12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1)第14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3)第3章 中国历史的黎明 (2)第38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1)第12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1)第70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3)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4)第2章 中国历史的黎明 (1)第88章 吕思勉小传第38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