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辛亥革命 (2)

丙午(1906年)九月,厘定中央官制。前清中央主要的机关有内阁、军机处、六部、九卿。所谓九卿,多半是无用的衙门。六部采用委员制,每部有满、汉尚书各一,满、汉侍郎各二,共六人主政,责任不专,遇事推诿。并且自道、咸以后,各省督抚权大,六部成了审核机关,本身几全不举办事务。军机处是前清中央政府最得力的机关,原是内阁分出来的一个委员会,实际辅佐皇帝处理大政的。自军机处在雍正年间成立以后,内阁变成一种装饰品。丙午年的改革,保存了军机处,此外设立十一部,每部以一个尚书为最高长官。这种改革虽不完满,比旧制实在是好多了。但十一名尚书发表以后,汉人只占五人,比以前六部满、汉各一的比例还差了。所以这种改革,不但未和缓汉人的不平,反加增了革命运动的力量。

丁未年(1907年)满清决定设资政院于北京,作为中央的民意机关;设谘议局于各省,作为地方的民意机关。戊申年,满清颁布宪法大纲,并规定九年为预备立宪时期。如果真要立宪,九年的预备实在还不够。但是因为当时国人对满清全不信任,故反对九年的预备,说满清不过藉预备之名搁置立宪。

满清在这几年之内,不但借改革以收汉人的政权,并且铁良和良弼想尽了法子把袁世凯的北洋兵权也夺了。等到戊申的秋天,宣统继位,其父载沣作摄政王的时候,第一条命令是罢免袁世凯。此时汉人之中尚忠于清廷而又有政治手腕者,袁世凯要算是第一,载沣还要得罪他,这不是满清自取灭亡吗?

清季的革命运动,有同盟会所指导的;亦有同盟会员非秉承会的计划而自行行动的;并有并非同盟会会员怀抱政治革命或种族革命的思想而行动的。三者比较起来,自以同盟会所策划的为最多,而其声势也较壮。

1903年1月,洪秀全的第三个兄弟洪福全,曾联络内地洪门会,谋以旧历壬寅除夕,乘清朝官吏聚集在万寿宫时加以袭击,然后起事。因事泄,未成。明年,黄兴组织华兴会。联络哥老会党,谋以秋间起事于长沙,亦不克。又明年,便是同盟会成立的一年了。

革命运动的初期,所联络的不过是会党。虽亦曾运动防营,而防营武力有限,且其人见解多陈旧,不易受主义的感动。会党虽徒众颇多,究不能公然行动,而其组织也并不十分紧密,所以其收效颇迟。到同盟会成立的前后,则中流社会觉悟的渐多。其时在上海报馆中,则有从戊戌政变以后,始终反对旧党的《苏报》,又有章炳麟所著的《馗书》,邹容所著的《革命军》等发行。在日本的留学界,定期和不定期的刊物尤多,大都带有革命色彩。人心风动,而革命主义的传播,遂一日千里。到同盟会成立后,更加以组织和策划。于是各种革命的势力,渐汇于一,其行动就更有力了。

此时同盟会在日本,发刊《民报》,以为宣传主义的机关。派遣同志人内地,联络各陆军学堂的学生及新军、工人。海外的同志,则担任筹募军费、接济军械等。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等,联络会党,并运动防营和工人,以初冬在萍乡、醴陵、浏阳三处,同时举事。以力薄致败。这一次,系同盟会会员个人的行动,未秉承会中计划。事发之后,会中分筹应援,亦无所及,然而清廷合湘、鄂、苏、赣四省的兵力,然后把他打平。可见清廷的无用,而革命党人身殉主义的坚强了。明年,党员许雪秋又以夏初起事于广东饶平县的黄冈,亦以势弱致败。

然而黄冈事定后,未几,即有安徽候补道徐锡麟枪杀巡抚恩铭之事。徐锡麟此时,系警察学堂的提调,而恩铭则系总办。锡麟潜以革命思想,灌输学生。乘学堂毕业之时,把恩铭枪毙。率领学生,占据军械局。旋因被围攻致败。清人剖其心以祭恩铭。锡麟在其本籍绍兴,办有大通学堂。其表妹秋瑾,在学堂中担任教员,暗中主持革命事务。清人又加以围捕,把秋瑾杀害。

这一年秋间,同盟会策划在广东的钦州举事。占据防城,旋以接济不至,退入十万大山。冬间,又袭据镇南关,以百余人守三炮台。清兵攻击的数千人不能进。旋亦以无接济退出。别将入钦、廉、上思的,同时退回。此时孙中山先生,身居越南,为之调度。清朝和法国交涉。法国强迫先生退出。先生乃和党员遍历南洋英、荷各属和暹罗、缅甸。在新加坡设立同盟会南洋支部。而这一年,同盟会会员,还有拟在四川举事的。虽然未能有成,而清廷处此,真觉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了。

丁未、戊申两年既受了这许多的挫折,同盟会的多数领袖主张革命策略应该变更。胡汉民当时说过:“此后非特暗杀之事不可行,即零星散碎不足制彼虏死命之革命军亦断不可起。”汪精卫反对此说,他相信革命志士固应有恒德,“担负重任,积劳怨于一躬,百折不挠,以行其志”。但是有些应该有烈德,“猛向前进,一往不返,流血以溉同种”。他和黄复生秘密的进北京,谋刺摄政王载沣,后事不成被捕下狱。这是庚戌宣统二年的事情。

汪精卫独行其烈德的时候,中山先生和胡汉民、黄兴、赵声正在南洋向华侨募捐,想大规模的有计划的向满清进攻。这是汪精卫所谓恒德。他们于庚戌年十一月在槟榔屿定计划,先占广州,然后北伐,“以黄兴统一军出湖南趋湖北,赵声统一军出江西趋南京”。定了计划以后,他们分途归国。次年辛亥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役是他们的计划的实现。军事上虽失败了,心理上则大成功,因为革命精神从此深入国民的脑际。

正在这个时候,清廷宣布铁路国有的计划,给了革命党人一个很好的宣传的机会。那时待修的铁路,以粤汉、川汉两路最为急迫。困难在资本的缺乏,四川、湖北、湖南诸省的人民乃组织民营铁路公司,想集民股筑路。其实民间的资本不够,公司的领袖人物也有借公济私的,所以成绩不好,进行很慢。邮传大臣盛宣怀乃奏请借外债修路,把粤汉、川汉两路都收归国有。借外债来建设本来是一种开明的政策,铁路国有也是不可非议的。不过盛宣怀的官声不好,满清已丧失人心,就是行好政策,人民都不信任,何况民营公司的股东又要损失大利源呢?因以上各种缘故,铁路国有的问题就引起多数人的反对,革命党又从中煽动,竟成了大革命的导火线。

同盟会的革命策略本注重广东,但自黄花岗失败以后,陈其美、宋教仁、谭人凤等就想利用长江流域为革命策源地,他们在上海设立同盟会中部总会。谭人凤特别注重长江中游之两湖。那时湖北新军中的蒋翊武组织文学社于武昌,借以推动革命。在湖南活动的焦达峰及在湖北活动的孙武和居正,另外组织共进会。这两个团体虽有同盟会的会员参加,并不是同盟会的支部,而且最初彼此颇有磨擦。经谭人凤调和以后,共进会和文学社始合作。

同盟会的首领原来想在长江一带应该有好几年的预备工作,然后可以起事。但四川、湖北、湖南争路的风潮扩大以后,他们就决定在辛亥年(宣统三年,1911年)秋天起事。发难的日期原定旧历八月十五日,后因预备不足,改迟十天。却在八月十八日,革命党的机关被巡捕破获,党人名册也被搜去,于是仓卒之间定八月十九即阳历十月十日起事。

辛亥武昌起义的领袖是新军的下级军官熊秉坤。他率队直入武昌,进攻总督衙门。总督瑞澂当即不抵抗出逃,新军统制张彪也跟他逃,于是武昌文武官吏均弃城逃走,武昌便为革命军所据。革命分子临时强迫官阶较高,声望较好的黎元洪作革命的都督。义军连克汉口、汉阳。照会各国领事。领事团即宣告中立,旋都承认我为交战团体。清廷闻武昌事起,即调近畿陆军南下。派陆军大臣荫昌督师。并命海军和长江水师赴鄂。旋召荫昌回。起袁世凯为湖广总督。清兵连陷汉口、汉阳。而各省亦次第光复。唯清提督张勋,负固南京,亦为苏、浙两省联军攻克。停泊九江、镇江的海军,又先后反正。清以吴禄贞为山西巡抚。禄贞顿兵石家庄,截留清军前敌军火,为清廷遣人刺杀。而张绍曾驻兵滦州,亦对清廷发出强硬的电报。清廷乃罢盛宣怀,下罪己之诏。又罢奕劻,以袁世凯为内阁总理。旋宣布十九信条。其中第八条:“总理大臣,由国会公选。”第十九条:“国会未开会时,资政院适用之。”于是载沣退位。资政院选举袁世凯为内阁总理。

先是各省都督府,于上海设立代表联合会。旋以一半赴湖北,一半留上海。赴湖北的,议决《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南京光复后,又议决:“以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各省代表,限七日内齐集。有十省的人到齐,即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其时武昌民军,以英领事介绍,自11月30日起,许清军停战三天,旋又续停三天。期满之后,又续停十五天。袁世凯派唐绍仪为代表,和黎都督或其代表人讨论大局。民军以伍廷芳为代表。旋以廷芳为民军外交代表,不能离沪,乃改以上海为议和地点。其时民军闻袁世凯亦赞成共和,乃议缓举总统,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临时大总统未举定前,由大元帅暂任其职权,而由副元帅代大元帅,组织临时政府。议和代表旋在上海开议。议决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

12月25日,孙中山到上海。29日,十七省代表,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通电改用太阳历。以其后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月元日。孙中山即以是日就职。

于是唐绍仪因交涉失败,电清廷辞职。和议停顿。其时清廷亲贵中,最反对共和的,为军谘使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杀。段祺瑞复合北方将士,电请改建共和。并说要带队入京,和各亲贵剖陈利害。清廷乃以决定大计之权,授之内阁总理。由袁世凯和民国议定优待满、蒙、回、藏暨清室条件,而清帝于2月12日退位。失陷二百五十八年的中华,至此恢复。

第三、二次革命始末

革命是要把一切旧势力,从根本上打倒的,这是谈何容易的事?辛亥革命,不过四个月就告成功,自然不是真正的成功了。

当清帝尚未退位时,孙中山先生曾提出最后协议条件,由伍代表转告袁世凯。一、袁世凯须宣布政见,绝对赞成共和。二、中山辞职。三、由参议院举袁世凯为大总统。参议院是根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由各省都督府所派参议员,组织而成的。于元年1月28日成立。到清帝退位之后,袁世凯电参议院,表示绝对赞成共和。于是中山向参议院辞职,并荐举袁世凯。参议院于2月15日,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既当选,就发生国都在南在北的问题。当时民党中人,多数主张在南。以为南方空气较为清新,多少可以限制旧时的恶势力;但亦有主张在北,以为较便于统驭北方的。参议院本已议决临时政府移设北京。后来复议,又议决仍设南京。于是派员北上,欢迎袁世凯南下就职。而北京和天津、保定,相继兵变。乃又议决:许袁世凯在北京就职。袁世凯派唐绍仪南下,组织新内阁,办理接收事宜。而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遂先后北迁。孙中山先生于4月1日去职。

依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临时政府成立后六个月,即应召集议会。这时候,因为来不及,由参议院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修改为《临时约法》。于3月11公布。依照《临时约法》,本法施行后十个月内,应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于是由参议院制定《国会组织法》、《参众两院选举法》,据以选举、召集。于二年(1913年)4月8日成立。

当袁世凯当选后,孙中山知道新旧势力一时不易合作,主张革命党人退居在野的地位,而自己愿意专办实业。但是这时候的革命党人,步调未能一致。于是同盟会于元年(1912年)八月,改组为国民党——从革命团体变为政党。此时国民党的宗旨,近于急进,其主张偏于分权。其倾于保守,而主张扩张中央政府的权力的,则集合而为共和党。国会选举,参众两院,都以国民党占多数。共和党乃和统一党、民主党合并而成进步党。在众院中,席数差足相敌,而在参院中,则仍以国民党占多数。此时进步党是接近于政府的,国民党则与政府立于反对的地位。当国民党未成立时,袁世凯和唐绍仪内阁的同盟会阁员,已有龃龉。到国民党改组完成,国会开幕之后,两者间隔阂的情势,就更形显著了。

第44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4)第19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2)第69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2)第89章 蒋廷黻小传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3)第34章 改制与革命 (3)第48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4)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43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3)第34章 改制与革命 (3)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2)第60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下) (1)第37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3)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2)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2)第83章 一战后的中国 (3)第54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3)第17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3)第61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下) (2)第42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2)第85章 一战后的中国 (5)第36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2)第46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2)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1)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38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1)第69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2)第27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1)第88章 吕思勉小传第48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4)第70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3)第33章 改制与革命 (2)第42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2)第81章 一战后的中国 (1)第83章 一战后的中国 (3)第37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3)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3)第9章 霸国与霸业 (1)第86章 一战后的中国 (6)第34章 改制与革命 (3)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3)第71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4)第37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3)第54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3)第33章 改制与革命 (2)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2)第2章 中国历史的黎明 (1)第4章 中国历史的黎明 (3)第40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3)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2)第46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2)第20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3)第71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4)第13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2)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2)第9章 霸国与霸业 (1)第43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3)第38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1)第61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下) (2)第18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1)第33章 改制与革命 (2)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2)第55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4)第68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1)第19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2)第51章 来自草原的元帝国 (3)第64章 剿夷与抚夷 (3)第40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3)第16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2)第37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3)第32章 改制与革命 (1)第58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上) (3)第28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2)第37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3)第89章 蒋廷黻小传第29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3)第52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1)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2)第29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3)第49章 来自草原的元帝国 (1)第31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2)第46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2)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2)第27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1)第3章 中国历史的黎明 (2)第20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3)第11章 霸国与霸业 (3)第58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上) (3)第60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下) (1)第24章 秦广汉兴之际 (1)第53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2)第13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2)第36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2)第38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1)第59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上) (4)第28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2)第10章 霸国与霸业 (2)第28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