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一战后的中国 (2)

是年10月15日,孙传芳自称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发兵入江苏。上海的奉军即撤防,杨宇霆、姜登选亦北走。孙军入南京,渡江,取浦口、蚌埠。11月17日,入徐州。越四日,吴佩孚起兵汉口,称讨贼军总司令。其明日,郭松龄自称东北国民军,率兵出关。12月23日,败死于巨流河。当郭松龄起兵时,近畿和热河的奉军都退出。旋直,鲁组织联军。12月8日,国民一军和直军开战。24日,陷天津。李景林走济南。是时吴佩孚的兵,正作战于山东,30日,吴通电,停止讨奉军事。十五年(1926年)1月1日,冯玉祥下野。19日,奉军复占山海关。

23日,东三省各法团制定《联省自治规约》,推张作霖维持东北治安。二月杪,吴佩孚兵入开封。三月,镇嵩军入洛阳。直鲁联军亦北上。23日,入天津。吴军亦占据保定。30日,国民一军退出北京。4月9日,曹馄恢复自由,段祺瑞走东交民巷。17日,复入执政府。20日,复走天津,通电引退。5月1日,曹馄通电引退。17日,国民军将领宣言:“专意开发西北。未有适合民意的政府以前,一切命令,概不承认。”于是热河的国民一军亦退出。奉军以7月1日,攻占多伦,8月19日,占张家口。吴军攻南口,不克。后由奉军会攻,于8月14日占领。山西军以8月18日占大同,9月1日占绥远,10日占包头。而镇篙军攻西安,迄未能下。此时国民政府的北伐军,业已整队北上了。

第三、中国民族运动的发展

近代的外侮和前代不同。前代的外侮,只是一个政治问题,近代则兼有经济、文化诸问题。非合全民族的力量奋斗,无以图存。这是孙中山先生所以要提倡民族主义的理由。从中山先生提倡而后,我民族就渐渐的觉悟;而其实际的运动,也就逐步进展了。

讲起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来,却要连带到一件伤心的历史。这便是民国十四年(1925年)上海地方的所谓五卅惨案。原来从1895年,中日订立《马关条约》以来,外人便有在我国设立工厂,以利用我国的原料和低廉的工价的,劳资之间,自然免不了有些纠纷。这一年5月15日,日本人在上海所设的内外棉织会社,无故停工。工人要求上工,日人竟尔开枪。死顾正红一人,重伤者三十七人,被捕者无数。各学校学生大愤,起而援助。因此募捐和赴追悼会的学生,为租界捕房所拘捕者数人。30日,学生大队游行讲演,又有二百余人被拘。群众聚观的,群趋捕房,要求释放。英捕头竟下令开枪轰击,当场死者四人,送至医院后因伤毙命者七人。6月1日,公共租界全体罢市。三四两日,外人所经营的事业和有关交通事业的华人,继之以罢工。英人调兵舰至沪,工部局宣布戒严,调海军陆战队和万国义勇队压迫。续有被枪伤、拘捕的人。于是罢课、罢工、罢市的风潮蔓延各处。到处游行讲演,以促民众的觉悟。提倡和英、日经济绝交。民族运动的气势,一时异常蓬勃。而惨案亦即继之而起。其中最为重大的,要算广东的沙基惨案。次之则是汉口同重庆的事件。

汉口事件,发生于是年6月10日。因英商大古公司的船抵岸,船员和工人冲突,工人被殴伤。明日,工人二千余人,集队游行。英人调义勇队及海军陆战队,分布租界。并于要路架设机关枪。后因群众拥挤,竟尔开枪扫射,死者八人,伤者数十。其时英国的兵舰,并上溯到重庆。华人聚集观看,英人又调海军登陆,用刺刀驱逐。死伤多人,事在7月2日。沙基惨案,则发生于6月23日。当五卅惨案消息达到广东之后,广东即起一种抵制运动。香港工人,都回内地。英租界的工人,亦都回广州。这一天,广东开市民大会。会后游行。经过租界对岸的沙基。对岸外兵,突然开枪射击。继以机关枪扫射。华人死者五十,伤者百余。此外九江、汕头等处,还有较小的冲突。

当五卅惨案发生后,北京政府即行派员调查。英、美、法、意、比、日六国公使馆,亦派委员团赴沪调查真相。交涉于6月16日,在上海开始。未几即行破裂。九月中,公使团提出司法调查之议,要求我亦派员。经我国拒绝,但彼仍自行派员。其结果,令上海总巡捕和捕头辞职,而略给死者家属恤金。我国否认,外人亦遂置诸不理。直到十九年(1930年)2月,工部局径将银十五万元交给死者家属,这件事就算如此结局了。汉口方面,我国亦曾提出条件多款。其结果,则十四年(1925年)10月间,仅将先决条件签字。英军舰撤退,巡捕的武装解除,太古公司在租界外的行栈码头撤消。英人并允赔偿损失。其余的交涉,就未有结果。重庆交涉,亦是如此。广东一方面对英抵制最久。华人设立罢工委员会,以谋罢工工人的善后。又设立工商检验处,以检查输入的货物。直到十五年(1926年)10月11日。乃由英人许我在海关抽收内地税,普通货物二点五,奢侈品加倍,以谋罢工工人的善后,而我许将工商检查处取消。

因五卅惨案而引起的民族运动,似乎是失败了。然而决非如此。因此惨案,而我国人的民族意识,格外发达。从此以后,民族运动就更有不断的进展。大之则如取消不平等条约呼声的加高,小之则如上海会审公廨的收回,以至国民军到达长江流域后,汉口、九江、镇江等地租界的交还,都是和五卅惨案很有关系的。

第四、国民革命直指统一

当国民党改组后,十三年(1924年)秋间,即乘北方骚乱之际,出兵北伐。旋因段祺瑞就临时执政职,邀请孙中山先生北上,乃又罢兵。自中山先生卒后,北方的局势,骚乱更甚。北伐之举,乃到底不能不实现。

中山先生北上后,国民政府以十四年(1925年)4月平东江。旋滇军回据兵工厂,桂军亦附和,政府迁于河南。六月初,党军和粤军还攻。广州于12日恢复。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决改组政府,废元帅,代以委员制,于7月1日成立。军队都改称国民革命军。党军和粤军回攻广州时,东江复为叛党所占。十一月,再把东江打平。十二月,平定高、雷、钦、廉和琼崖等地。广西亦依国民政府所定《省政府组织法》,组织政府。十五年(1926年)1月,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6月5日,中央执行委员会召集临时会,通过迅速北伐案。以蒋中正为总司令。

先是国民革命军分为六军。后来广西归附,编为第七军。是时湖南纷扰,唐生智来求援,乃编为第八军。派四、七军往援。7月12日,七、八两军克长沙。8月12日,蒋中正到长沙。于是分兵为三:右入江西,左出荆、沙,而中路直攻武汉。24日,吴佩孚自至汉口督战。国民革命军北进,破敌于汀泗桥、贺胜桥。9月6日、7日两天,连下汉阳、汉口、武昌亦被包围——后来到10月10降伏。正面的兵进展后,左路军亦于9月15日达到沙市。其右路军,与苏、皖、赣、闽、浙五省联军相持于江西,争战最为剧烈。至11月17日,南昌陷落,江西平定。

北方的国民军,以是年七月进甘肃。9月15日,冯玉祥游俄归来,抵五原,诸将仍推为总司令。进甘肃的兵,以十一月入陕。是月杪,遂解西安之围。至十二月初,而到达潼关。留守东江的兵,以十月入福建。至十二月而福建平定。浙江于十月间响应国民军,不克。12月1日,北方推张作霖为安总司令,张宗昌、孙传芳为副司令。孙军撤退江北。张宗昌军复入沪宁线。国民革命军乃以湖南北的兵为西路,进攻河南。出福建的兵为东路,进浙江。江西的兵为中路,复分江左、江右两军,沿江东下。东路军以十六年(1927年)一月入杭州。分兵为三:一沿沪杭铁路达上海,一出平湖抵苏州,一自宜兴进常、镇。均于二月中到达。而江左军亦于三月初下芜湖,江右军于16日占当涂。至23日,遂入南京。西路军于五月中北上。冯玉祥亦进兵洛阳。是月末,进至郑州、开封,两路兵会合。

当这北伐顺利时,而南方有清党之事起。先是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时,第三国际员,声明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山先生许之。但其后,员,仍图在国民党中,扩充该党的势力。中山先生逝世后,第一届执行监察委员,就有在西山开会,议决肃清共产分子的。旋在上海别组中央党部。北伐之后,政治会议议决迁都武汉,而中央党部,则在南昌,委员也有前赴武汉的。到3月28日,中央监察委员在上海开会,议决清共。4月7日,中央政治会议议决迁都南京。于是宁、汉之间,遂成对立之势。直到7月15日,武汉方面,亦举行清党,而宁、汉合作,乃渐告成。当宁汉分裂时,北军乘机占扬州和浦口。曾渡江占龙潭,给国民军打退。其时蒋中正辞总司令之职。国民政府乃命何应钦定江北,冯玉祥下徐州。山西亦于九月间出兵攻奉,奉军退守河北。

十七年(1928年)1月8日,蒋中正再起为北伐军总司令。于是分各军为四集团,再行北伐。四月,北伐军下充州、泰安。5月1日,入济南。至3日而惨案作。国民军乃绕道攻德州,进下沧州。6月3日,张作霖出关。4日,至皇姑屯车站,遇炸身死。东三省人推张学良继其任。至12月29日,三省通电服从国民政府。于是国民政府的统一告成。其后虽尚不免纷扰,然真正的统一,总不难于不远的期间达到了。

第五、日本的进一步威胁

中国的统一,是帝国主义者所不利的。所以要多方阻挠。如利用我国的内争,将借款军械等供给一方面等都是。而其尤露骨的,则莫如十七年的五三惨案。

当十六年(1927年)5月间,国民革命军,奠定东南,渡江北伐。当时日本政府,便有乘机干涉的意思。乃借保护侨民为名,运兵到山东。经我政府迭次交涉,方才撤退。十七年(1928年)4月,国民军既克充州。日本阁议,又通过第二次出兵案。先将驻津日军三中队,调赴济南。又派第六师团,从青岛登岸到济。5月3日,在济南的日兵和我无端启衅。我国徒手的军民,被杀的不计其数。甚且闯入交涉公署,把特派交涉员蔡公时和职员十人、勤务兵七名,一齐杀害。中国为避免枝节起见,即将在济南的兵退出,只留一团驻守。而日本于初七日,又对我提出无理的要求:一、高级军官,严行处分。二、和日兵对抗的军队,解除武装。三、我军离开济南和胶济铁路二十里。限十二小时答复。而又不待我答复,于初八日,径用大炮攻城。我守城的一团兵,奉命于10日退出。11日,日兵入城,又大肆屠戮。并且扣留车辆,截断津浦路,强占胶济沿线二十里内的行政机关。

当日兵攻城之际,我政府即致电国际联盟,请其召集理事会,筹划处置,我愿承诺国际调查或国际公断等办法。但是国际联盟,并无适当的处置。日本却又径致《觉书》于我说:“战争进展到京、津,其祸乱或及满洲之时,日政府为维持满洲起见,或将采取适当有效的处置。”日本此时,以为如此一来,北伐必然停顿,即使继续,也要经过长时间的斗争,日本于中取利的机会甚多。尤其兵争延及东北时,日本可以遂其所大欲。谁知国民革命军,依旧绕道北上。而且经此事变,我国人反有相当的觉悟,东北军也发出息争御侮的通电,于六月初,竟退出关。胶东的兵,于9月1日易帜。

在天津以东的直鲁军,亦因关内外的夹击,于九月中旬解决。日人无可如何。十月初,乃和我国开始交涉。我国提出:一、先行撤兵;二、津浦通车;三、交还胶济沿线二十里内的行政机关;四、胶济路沿线土匪,由中国负责肃清等项。日人不愿意,交涉停顿。后来屡经波折,到十八年(1929年)3月28日,才定议:日军于两个月内撤退。双方损害,则设共同委员会调查。议定之后,我方派出接收委员。日兵初定4月18至25之间撤退。旋又说胶东匪乱甚炽,坊子以东,要议展期。我政府不赞成分期接收,索性将全部展缓。直至6月5日,日方才开始撤兵,至16日而接收完毕。

在山东一方面,日人虽未遂其阻挠北伐的野心。然而对于东三省,则还是野心勃勃,所以有十七年(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车站遇炸之事。这一次的炸弹案,布置得很为周密,非经多数人长时间之布置不可。铁路警备森严,其断非张作霖的政敌或匪徒少数人所能为,不问可知了。经这一次阴谋,更促成东北的觉悟,于是有7月1日通电服从国民政府之举。日本又命其驻奉天的总领事劝告:易帜之事,宜观望形势。又派专使到奉,以吊丧为名,劝告奉方,不宜与国民政府妥协。奉方都不听从。三省实行易帜之后,东北一方面,收回权利的事,也逐渐进行,日人心怀忿恨,就伏下民国二十年“九一八”的祸根了。

第六、关税自主权的收回

第18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1)第41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1)第30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1)第2章 中国历史的黎明 (1)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1)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18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1)第19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2)第64章 剿夷与抚夷 (3)第65章 剿夷与抚夷 (4)第37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3)第24章 秦广汉兴之际 (1)第32章 改制与革命 (1)第43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3)第41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1)第32章 改制与革命 (1)第44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4)第40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3)第63章 剿夷与抚夷 (2)第45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1)第87章 张荫麟小传第49章 来自草原的元帝国 (1)第42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2)第25章 秦广汉兴之际 (2)第21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4)第20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3)第31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2)第26章 秦广汉兴之际 (3)第29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3)第17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3)第39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2)第40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3)第10章 霸国与霸业 (2)第31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2)第35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1)第2章 中国历史的黎明 (1)第48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4)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1)第19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2)第25章 秦广汉兴之际 (2)第10章 霸国与霸业 (2)第18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1)第85章 一战后的中国 (5)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2)第10章 霸国与霸业 (2)第81章 一战后的中国 (1)第37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3)第64章 剿夷与抚夷 (3)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3)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3)第53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2)第88章 吕思勉小传第33章 改制与革命 (2)第39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2)第28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2)第23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2)第19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2)第62章 剿夷与抚夷 (1)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2)第39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2)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2)第44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4)第55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4)第87章 张荫麟小传第55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4)第47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3)第46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2)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32章 改制与革命 (1)第22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1)第66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1)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72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5)第2章 中国历史的黎明 (1)第47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3)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1)第41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1)第67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2)第33章 改制与革命 (2)第35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1)第37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3)第87章 张荫麟小传第62章 剿夷与抚夷 (1)第55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4)第31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2)第12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1)第53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2)第60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下) (1)第47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3)第4章 中国历史的黎明 (3)第57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上) (2)第62章 剿夷与抚夷 (1)第12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1)第47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3)第51章 来自草原的元帝国 (3)第59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上) (4)第12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1)第62章 剿夷与抚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