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3)

他指出,水火土三者可以说比较根本,至于金木乃是后来发生的,何能认作万物根本;金木是不能和水火土相配的。王廷相对于五行说的批判是相当精细的。他说:“且夫天地之初,惟有阴阳二气而已,阳则化火,阴则化水,水之渣滓便结成地,渣滓成地即土也,金木乃土中所生。”王廷相还对于鬼神、风水等宗教迷信进行了批判,坚决反对唯心主义的“天人感应”思想。

王廷相的唯物主义,富于战斗的批判精神,他的“理载于气”的学说正确地说明物质与规律的关系,击中了道学唯心主义的要害。他坚决反对“理先于气”的学说,有时讲“理生于气”。

王廷相肯定“气有变化”,他继承张载,也以“性”、“机”、“神”来说明变化的根源。他说“阴阳也者,气主体也;阖辟动静者,性之能也;屈伸相感者,机之由也;揾纲而化者,神之妙也”,性指变化本性,机指变化的内在动力,神指变化的复杂难测,阴阳是气的两部分,阴阳有动有静,这是变化本性的作用;阴阳此屈彼仰,相互推荡,这是万物变化之内在动力的根源;阴阳密切结合,所以变化微妙难测。他又提出所谓元神的观念,即元气中所包含的微妙的变化作用。他说:“元气之上无物,有元气即有元神,有元神即能运行而为阴阳,有阴阳则天地万物之性理备矣,非元气之外又有物以主宰之也。”元神是气所固有的内在的变化根源。

王廷相还讨论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即形神问题,他断言,精神是以物质为基础的,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神者形气之妙用。……夫神必借形气而有者,无形气则神灭矣。”精神只是物体所具有的作用,并不是另外一种实体。形神之神与阴阳变化的神不是一回事,但形神之神也只是一种作用。

王廷相着重批判了客观唯心主义,也附带批判了主观唯心主义,他说:“若曰天乃天,吾心亦天;神乃神,吾心亦神,以之取喻可矣,即以人为天为神,则小大非伦,灵明各异,征诸实理,恐终不相类矣。”主观唯心主义以心为天,实则天大人小,天的神化妙用与人的心灵精神是大有区别的。

先秦时代的五行学说以五行为世界的基本元素,本来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但到后来,五行观念被唯心主义者所利用,牵强附会用五行解释万事万物一切现象,于是五行竟和宗教迷信结合起来。

他说:“气,游于虚者也;理,生于气者也。气虽有散,仍在两间,不能灭也,故曰万物不能不散为太虚,理根于气,不能独存也,故曰神与性皆气所固有。”这里强调理不能独存,是正确的;但讲“理生于气”就不够确切了。应当说,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有规律。规律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但物质与其规律是无先后之分的。

五、王廷相的人性论与历史进化观点

虽然王廷相在人性论历史观方面不能摆脱唯心主义,但是他在自然观及认识方面发展和推进了过去的唯物主义,对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展开了有力的批判,从而把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提到更高的水平。在人性论方面,王廷相力图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说明人性问题,反对程朱学派所讲性有两种的唯心主义。他认为,人性是有生以后才有的,是以身体的生理条件为基础的。

王廷相反对宋儒所讲性有两种的学说,他说:“人有二性,此宋儒之大惑也。……余以为人物之性,无非气质所为者;离气言性,则性无处所,与虚同归;离性言气,则气非生动,与死同途。是性与气相窍而有,不得相离者也。”

在历史观方面,王廷相也提出一些进步性的见解。他肯定历史是发展的,他说:太古洪荒时代,人和禽兽差不多。尧舜的时期,男女已经有分别了,而婚姻制度还很简单。商朝五世以外的亲属可以结婚,周朝的婚姻,妹陪姐嫁,从现在看来,那违反礼制太甚了。当时的圣人不以为非,不过是遵守当时的制度罢了。

所以,男女婚制,古代是简单的,到现在就细密了,礼制是根据道德的原则逐渐完善起来的。“洪荒之世,犹夫禽兽也。唐虞之际,男女有别,而礼制尚阔也。殷人五世之外许婚,周人娶妇而侄娣往媵。以今观之,犯礼伤教甚矣,当时圣人不以为非,安于时制之常故尔。是故男女之道,在古尚疏,于今为密,礼缘仁义以渐而美者也。”婚制是逐渐进步的,古代还有群婚制的残余,后来就严格了。王廷相从婚姻制度来论证历史的发展。他又讲政治也随时变化,他说:“道无定在,故圣人因时。尧舜以禅授。汤武以征伐,太甲成王以继序。道无穷尽,故圣人有不能。尧舜之事,有羲轩未能行者,三代之事,有尧舜未能行者。”尧舜是禅让,商汤周武是征伐,太甲成王是继承。尧舜与伏羲黄帝不同,三代又与尧舜不同。王廷相肯定了历史的演化。

性就是气质之性,在气质之性以上的“天命之性”是不存在的。王廷相主张人性有善有恶,他反对传统的性善论,他说:“自世之人观之,善者常一二,不善者常千百;行事合道者常一二,不合道者常千百。……故谓人心皆善者,非圣人大观真实之论,而宋儒极力论赞以号召乎天下,惑矣!”他这里把多数人都看做“不善”的。

他又认为,所谓善或不善,在于气质的不同。他说:“性之善者莫有过于圣人,而其性亦惟具于气质之中。但其气之所禀,清明淳粹,与众人异,故其性之所成,纯善而无恶耳,又何有所超出也哉?圣人之性既不离乎气质,众人可知矣。气有清浊粹驳,则性安得无善恶之杂?”

这是说,气质清明纯粹的就性善,昏浊杂驳的就善恶混杂。他反对程朱学派的人性论,却仍然承认有气禀清明纯粹的圣人,没有摆脱程朱学派的影响。

王廷相从历史演化的观点反对复古泥古,主张随时改革,因时制宜,他说:“法久必弊,弊必变,变所以救弊也。”但他只承认逐渐的变化,不主张革命的转变,他说:“变有要乎?日渐,春不见其生而日长,秋不见其杀而日枯,渐之义也,至矣哉。”

所谓渐就是一点一滴地改良。他认为历史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演进的。这是接近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他仅仅把人看做自然界各种物类的一类,不了解人的社会性,因而他虽然反对过去的人性论,却不能达到科学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他所讲的仍然是抽象人性论,仍然属于唯心主义的。

六、对道学唯心主义的反对

张载在自然观方面发展了唯物主义,而在认识论方面虽然也发挥了一些唯物主义观点,却终于陷入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中。陈亮、叶适反对唯心主义的先验论,都没有详细的论证。王廷相在认识论中基本上贯彻了唯物主义,对于程朱陆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批判。

王廷相的唯物主义之战斗的批判的精神,在认识论方面,有突出的表现。王廷相的认识论和他的自然观一样,富有战斗的批判精神,在反对道学唯心主义的斗争中达到了比较高的成就。

婴儿生来就会饮食,目能视,耳能听,这是天生的,可以叫“天性之知”,此外就没有天生的认识了。父母兄弟的亲爱,也是由于习惯,由于久久在一起生活,特别熟习罢了。假如一个小孩,从小寄养在别人家,长大了就知道养他的人是亲人,路上遇到本生父母,就绝不会认识,甚至会加以欺侮,加以咒骂的。能把父母之亲看做天性之知吗?

诸凡关于万事万物的知识,都是由于习惯,由于省悟,由于过失,由于怀疑而得到的,都是出于经验,都不是天生的,这也就是说,如果说有天性之知,只有饮食视听可以说是天性之知,此外都是后天的认识。王廷相这样讲天性之知,其实是否认天性之知。他对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批判,是相当深刻有力的。但他不敢否定圣人生知的传统观念,他说:“而不知圣人虽生知,惟性善近道二者而已,其因习、因悟、因过、因疑之知,与人大同。”这样把圣人生知限制于道德意识方面,仍保留了先验论的残余。

王廷相认为:“心者栖神之舍;神者知识之本;思者神识之妙用也。自圣人以下,必待此而后知。故神者,在内之灵;见闻者,在外之资。物理不见不闻,虽圣哲亦不能索而知之。使婴儿孩提之时,即闭之幽室,不接物焉,长而出之,则日用之物不能辨矣,而况天地之高远,鬼神之幽冥,天下古今事变,杏无端倪,可得而知之乎?”

人心有精神活动,这精神活动具有思维的作用,这是认识的必要条件,但必须凭借感官的经验,才能有所认识。如果把一个婴儿从小关闭起来,不接触外界事物,长大出来,就连日常的东西也都不能辨识了,何况广大的自然界,何况久远复杂的历史?精神能思维,这是认识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必须依靠感官的见闻。如不见不闻,只有心神,也无从得到知识。王廷相又说:“婴儿在胞中自能饮食,出胞时便能视听,此天性之知,神化之不容己者。自余因习而知,因悟而知,因过而知,因疑而知,皆人道之知也。父母兄弟之爱,亦积习稔熟然耳。何以故?使父母生之,孩提而乞诸他人养之,长而惟知所养者为亲耳,涂而遇诸父母,视之则常人焉耳,可以侮,可以詈也。此可谓天性之知乎?由父子之亲观之,则诸凡万物万事之知,皆因习因悟因过因疑而然,人也,非天也。”

王廷相特别强调认识必须凭借感性经验,他认为,伦理道德的认识不是先天的,事物变化的认识也不是先天的,必须凭借经验。他说:“夫心固虚灵,而应者必借视听聪明,会于人事而后灵能长焉。赤子生而幽闭之,不接习于人间,壮而出之,不辨牛马矣;而况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节度乎,而况万事万物,几微变化不可以常理执乎?”同时,王廷相又指出,仅仅有感性经验也是不够的,不能局限于耳目闻见。他说:“耳目之闻见,善用之足以广其心,不善用之适以狭其心。”

王廷相粗略地看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及其联系,认为一切知识必须凭借见闻和思虑,而所谓知识就是见闻与思虑的结合。他说:“夫神性虽灵,必借见闻思虑而知;积知之久,以类贯通,而上天下地,入于至细至精而无不达矣,虽至圣莫不由此。”又说:“夫圣贤之所以为知者,不过思与见闻之会而已。”

一切知识都来自见闻与思虑,没有超经验超思维的知识。于是王廷相批判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所谓“德行之知”说:“世之儒者乃曰思虑见闻为有知,不足为知之至,别出德行之知为无知,以为大知。嗟呼,其禅乎!不思甚矣,殊不知思与见闻必由吾心之神,此内外相须之自然也。德行之知,其不为幽闭之孩提者几希矣!禅学之惑人海如此。”这里王廷相纠正了张载哲学中先验论的错误,深刻批判了程朱陆王的先验论。他指出,这种先验论的德行之知,乃是佛教禅宗的流毒。

他强调“思之自得”,强调“习之纯熟”,他说:“广识未必皆当,而思之自得者真;泛讲未必吻合,而习之纯熟者妙。是故君子之学,博于外而尤贵精于内;讨诸理而尤贵达于事。”

这是说,人们的认识不但要凭借感官经验,要用思维加以分析;而仅仅分析道理也还不够,必须把道理运用于事情上,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因此,王廷相特别强调行的重要,他说:“学之术有二,曰致知,曰履事,兼之者上也。”又说:“虽然,精于仁义之术,优入尧舜之域,必知行兼举者能之矣。”

所谓行就是履事,就是实际做事,其中包括日常生活、道德行为、政治活动等,这在古代哲学的认识论中是有重要意义的。

王廷相批判程朱陆王两派唯心主义的弊病道:“但近世学者之弊有二:一则徒为泛然讲说,一则务为虚静以守其心,皆不于实践处用功,人事上体验。往往遇事之来,泛讲论者多失时措之宜,盖事变无穷,讲沦不能尽故也;徒守心者茫无作用之妙,盖虚寂寡实,事机不能熟故也。晚宋以来,徒为讲说;近日学者,崇好虚静,皆于道有害。”“徒讲说者”指程朱学派,“徒守心者”指陆王学派,两派都脱离实际,遇到问题都是不能解决的。王廷相这里强调“实践”。他所谓实践,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谓实践,但他强调了实际活动对于认识的重要作用,可以说他把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但是,他也和古代一切唯物主义者一样,不了解人的社会性,不可能科学地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更不可能认识革命实践的意义。他仍推崇孔孟,不敢触及孔孟的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这是他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局限。

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3)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7)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1)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4)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3)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3)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2)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1)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4)第二编 魏晋—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1)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4)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1)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2)第一编·第四章 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2)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1)第二编 魏晋—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一编·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 (2)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4)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2)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2)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2)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3)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1)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6)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3)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3)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2)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2)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4)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7)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5)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6)序言 东方的思想与智慧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3)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3)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2)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1)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1)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3)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1)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3)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1)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2)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2)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1)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2)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2)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2)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1)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1)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4)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6)第四编 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哲学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8)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2)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4)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2)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2)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5)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1)第一编·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 (1)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2)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5)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1)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2)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1)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