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1)

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生于1610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死于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著有《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全祖望补成)、《南雷文定》等书。

一、社会背景及对君权论的批判

明代末年,封建统治集团日益腐化,贵族宦官、官僚大地主加紧压榨人民,广大农民饥寒交迫,流离逃亡。统治阶级与广大农民的阶级矛盾达到极其尖锐的程度,于是爆发了李自成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明朝的昏暗统治。清军入关,使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民族矛盾比较突出。清军南下,到处屠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就是清兵血腥暴行的显著事例。农民起义军的队伍,明代政权的残余力量,广大的劳动人民,中小地主阶层中的部分人士,都起来进行抗清斗争。

但当时成立的“南明”政权的统治集团,依旧昏庸无能,内部也不能团结一致,抗清的斗争终于失败。当时一些具有民族主义的思想家都投入抗清的武装斗争。在武装抗争失败以后,他们改变斗争方式,加强思想理论方面的工作。明代政权的覆亡,汉族主权的丧失,给他们以莫大的刺激,他们要追问汉族主权丧失的原因,要清算过去的政治制度的利弊,于是提出了对于主义的一定程度的批判。同时更要清算过去的学术思想,要求改变过去的不良学风,建立为未来的政治斗争奠定思想基础的新学风。

在农民起义军攻下北京得到初步胜利的时候,原在中国东北部的满族统治者与明朝的官僚大地主相勾结,乘机进入山海关,后来逐渐统一了全中国。

明代后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中孕育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缓慢地增长起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思想家们考虑问题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注意了工商业发展的要求。工商业的重要性,市民阶级的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哲学思想中。

在这种国内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尖锐复杂的条件下,出现了黄宗羲的民主思想的萌芽。黄宗羲批判了传统的关于君臣民关系的看法,指出秦汉以后的君民或君臣关系都是不合理的。

明朝是高度发展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主义制度,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力。而这拥有最高权力的君主终于被农民革命的浪潮所推翻。崛起于东北的满洲贵族却趁机夺取了中原的政权。

君主的覆亡,汉民族主权的丧失,给黄宗羲以深刻的刺激,使他致力于政治制度问题的探究。他清算了过去的历代的政治制度,总结了长期的历史经验,于是提出了对于君主的深刻批判,发挥了初步的比较明确的民主观念,这是黄宗羲对于中国思想史的一项卓越的贡献。

黄宗羲学问甚博,他反对空谈,注重“实学”,对天文、算学、地理等都有研究,特别重视史学,开辟了近代史学研究的风气。他的主要贡献在政治学说方面,提出了比前人更进一步的民主观念。

关于君与臣的关系,黄宗羲认为,“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人们出来做官,应该为人民办事,不应该专为君主一家一姓服务。黄宗羲指出,有这样的君还不如无君。“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人人都是一样,何以不允许人人各求私利而让君主一人独占一切利益呢,“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他指出,秦汉以后的君主,被臣民看做“寇仇”,称为“独夫”,都是应当的。黄宗羲严厉排斥了秦汉以后的君权至上的主义制度。他的“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是相当明确的初步民主思想。

他指出,君臣是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治天下好比拉大木头,前边的人和后边的人,呼喝相应。于是他提出君臣名异实同的观点,他说:“岂知臣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他打破了传统的尊君卑臣的观点,提高了士大夫的地位。他指出,为臣的人应该努力追求“天下之治”。所谓治应该是人民的安乐。“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人民生活安乐是治,人民生活愁苦是乱。而朝代的兴亡不是治乱的关键。一个朝代的兴未必是治,一个朝代的亡未必是乱。“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

他严格区分了“臣”与“仆妾”。臣应该“以天下为事”,而“君之仆妾”则仅仅是君主的“奔走服役之人”。臣应该是君的“师友”,不应该做君主私人的奴仆。但是,黄宗羲认为“君之仆妾”是为君主“奔走服役之人”的观点,正好反映出他仍然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的思想家;他的初步民主思想也仅仅是讲少数人的“民主”。

他完全从“万民”的生活来解释治乱的意义,把一姓之兴亡看做不重要的事情。他更提出对于“杀其身以事其君”的传统道德观念的反驳。臣不是“为君而设”的,所以也不必为君而死,臣所追求的应该是人民的利益。他所谓臣主要是指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的君臣关系论主要是主张提高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政治权力。

黄宗羲关于君臣君民的学说,可以说打破了“君为臣纲”的传统思想,是对于封建主义的有力批判,是相当明显的初步民主思想。

黄宗羲认为,在上古时代,君主的最初设立,是由于有人能为天下兴“公利”,除“公害”,“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于是受到人民的拥护,推戴以为君主。在这种情况下,“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即天下人民是主,君是客,君的工作都应是为了天下人民的。

但这种合理的君民关系,后来便被颠倒过来了:“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即君主要独占一切利益,把害处都推给别人。这样,主客关系就颠倒了。“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君主强迫天下人民为他一人服务,也标榜“大公”,但所谓“大公”只是他一个人的大私而已。“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于是君主就把天下看做“莫大之产业”。汉高帝刘邦取得了政权以后,对他父亲说:“我所得到的产业,比二哥谁多?”这句话,把君主的心情完全表露出来了。既把天下看做产业,在未得的时候,“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得到以后,“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君主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而天下人民被敲骨吸髓,陷于痛苦的深渊。这样,君主实际上是天下人民的大害。“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二、以学校为议政机关的政治理想

黄宗羲还提出对于主义的法制的批评。

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3)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3)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2)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4)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2)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 魏晋—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1)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2)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4)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2)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3)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2)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3)第一编·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 (2)第二编 魏晋—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一编·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 (2)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3)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4)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3)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2)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2)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2)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5)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4)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2)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1)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1)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3)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3)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2)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3)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3)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1)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4)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8)第一编 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哲学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4)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3)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1)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7)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1)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2)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2)第二编 魏晋—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4)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3)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3)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2)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4)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2)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1)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1)第二编 魏晋—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1)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3)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4)第一编·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 (1)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 (1)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3)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1)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7)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2)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1)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1)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3)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1)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