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变天了

清国皇帝还要继续战争。这个消息将四国公使震的晕头转向,纷纷向国内报告清国最新的动态。

而当光绪的话传了出去,首先就是来自民间的一片喊打喊杀声。泱泱大清天朝上国,打不过西洋列强也就算了,谁叫他们的船坚炮利。可被一直都看不上眼的小日本从朝鲜一路打到辽东,曾给予厚望的几十万精锐淮军被打的丢盔弃甲,那心里别提多窝火了。失望之余的人们却突然发现一支新军在皇上的带领下不仅顶住了日本的攻击,还反手将日军打败。正当高兴之时,日军又从山东半岛的最东端一路向西如入无人之境,二万多日军仅半日打夸了七万清军,心的那股火再大人。然后又是皇上的新军以少打多,再半日山东日军全败,连日本的将军们都被打死了。

还是皇上圣明,偷偷买下了这么一支舰队,转手就将日本水师全部打沉。已经没有了水师的日本,不就已经被大清的太平洋舰队打到求和了地步了吗!

这下子心的窝着的火终于有地方可以发泄了,如今的日本就是秋后的蚂蚱,蹦答不了几下了。既然如此,那还议个什么和呀,就应该打回去。叫东洋那群矮子瞧瞧,惹我泱泱大清的后果。

似乎民间正愈演愈烈的反击之声,也触动了朝廷清流文人们的神经。也开始纷纷上折,要求朝廷调集各路部队反攻。此时,以慈禧为首的朝廷发出对前线将士的赏赐的旨意,却偏偏没有提及反击之事。相比坚决反击的皇上而言,朝廷再一次大失民心。清流文人们私下也不断诋毁,虽然没人敢明说慈禧这个太后,但世铎、孙毓汶等太后一党的官员却被受指责。

英国公使欧格讷却信心满满的坐在光绪皇帝为他安排的舒适的房间内。等着清国皇帝来找他。因为他看穿了清国虚弱的本质。

清国贫弱,中央政府每年收入只有8000万两白银,才相当于500万英镑。就这么点钱不仅要供养过于庞大的官员体系,还要养着几百万毫无做为的满族人。清政府每年几乎没有财政结余,就算是美国人借给清国的三千万美元不仅要用在铁路的建设上,还要购买一支庞大的太平洋舰队,可以肯定这笔资金早就已经花光了。而这场已经延续了九个月的清日之间的战争,即使清国在国内发行了一亿两白银的债券,相信也已经花完了。欧格讷始终坚信,清政府再也没有坚持打下去的理由。

可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清国皇帝自始至终没有找欧格讷商量过任何关于结束战争的话题,反到是来向欧格讷询问,清国欲再次向英国购买两艘最新式的威严级战列舰的可能性。清国还有钱吗?

钱当然是有,只是却不能再过多的投到眼前的战争上去了,该为战后考虑了。军队要整顿扩编。工业要建设,铁路公路网也不能停下……这都须要钱。可能从日本手中扣出多少战争赔款还是个未知数。

“既然日本人已经发出和谈的信号。那咱们应当顺坡下路,也表达出愿意和谈的信号。但朕确表个要继续战争的态度。是不是都不理解朕的做法?”同样温暖的房间内,光绪神态随意的说道。

唐绍仪、林启兆、王士珍等人纷纷点头。日本已经全面溃败,再打下去不过是徒增损失,实在得不偿失。

“通俗的说,谈判和菜市场买菜是一个道理。无非是个讨价还价和过程。现在朕已经开价了,现在就等着日本来还价了。”光绪深深的叹了口气:“大清打赢了日本,本应当是占据着谈判的主动权。可日本确有世界第一的英国支持,而我们什么都没有。所以相比之下。大清在日本面前依然还是个弱国。弱国无外交,要是让他们和日本同声联气,向我大清施压,这场战争我们还是输了。所以为了争取谈判的主动,朕摆出与各国进行商业合作,就是为了将西方各国拉到大清身边来。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对日谈判中争取主动。”

“皇上,是不是让朝鲜聂士成部再动动。这几天日本一直没有动静,微臣认为必须主动出击,把日本人给逼回谈判桌上来,不能给日本人过多的思考的时间。”唐绍仪小心的提醒着,他实在猜不透皇上的想法。

“具体你们商量着办吧。”光绪缓缓的站了起来,平静的看着窗外:“该回京了。”

日本东京大本营

如今的东京寒风四起,呼啸的北风夹杂着冰冷的雨点从天而落。厚实的房屋和点燃的炭火,似乎都无法抵挡刺骨的寒冷。坐在室内的权掌一方的高级官员和幕僚们,在这个下着冷雨的冬日里,全都变得麻木了起来,呆滞的眼神中透出的都是绝望。

中日之间的这场战事进行到现在,海陆军的全面溃败让整个帝国都陷入了一种空前的迷茫情绪当中。这场原本节节胜利的战争,为什么只是一次失败就导致整个帝国的崩溃。

从牙山开始,帝国军队就追着清国军队攻击。千里追击,一直打到清国内地,打到清国满族人发家的奉天城外,还在辽河、在田庄台包围了清国的皇帝。北畏子大败,也就是这一次,节节胜利的帝国第一次败了。原本一次军事上的失败并不算什么,重整兵力再战也就是了。可是也就这一次,帝国就如同掉进了失败的漩涡。

荣城湾战败,海军全军覆没。辽东战败,全军被困。一路挺进天津的第二师团仅用半日就击败了清国七万大军。同样也是半日,刚刚大胜的第二师团还来不及笑出声音就被全面击溃。

在朝鲜,失去统帅的第十旅团将帝国用尽力量一天得来平壤再次仅用半天就送了回去。伤亡不过300余人的第十旅团第一次出现了成群结队举手投降的帝国士兵。

帝国是失败了,但第十旅团军心士气竟然涣散到向清国军队投降的地步,简直是让整个帝国子民都不敢想象。那是决不能容忍的耻辱。

但事实不容得你去设想什么,事实已经发生了。帝国这是怎么了?

清国这个衰老的病人,明明已经被帝国军队一脚踹倒。清国这个腐朽的国家明明已经在帝国的兵锋下面开始摇摇欲坠。就要到了崩溃的边缘。当整个帝国都在等待着清国最后屈服的时候,当整个帝国都在等待着帝国的国运登上东亚之巅的时候。清国,这个衰老的病人、这个腐朽的国家却出人意料的站了起来,清国皇帝的亲征、清国皇帝亲自为三军断后的举动,如同一支强心针打在这个即将死去的古老国度的身上,反而让他变得比任何时候都都要强大。陆军败了、海军没了、帝国的勇士举手投降了。

如同海盗般的太平洋舰队日复一日的攻击着帝国的海岸线,没人知道他们下一刻会出现在什么地方。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光顾过的地方只有一片狼藉,只有一片灰烬。帝国的海岸线已经空无一人,曾经茂密的森林在燃烧。曾经繁华的城市已经倒塌。

外面的低级军官们还在叫嚣着玉碎,但所有人都明白,战争已经失败,但却不甘心投降。国民地指责已经无法忍受,议会的弹劾已是铺天盖地。帝国军队也是狂躁不安。整个帝国都陷入了愤怒与沮丧、不甘与绝望,无力还要叫嚣的矛盾心里。

帝国的明天该何去何从?

末代幕府最后的大本营。现在的日本皇宫。

内室里。明治天皇静静的看着伊藤博文坚定的脸色,良久没有说话。

“伊藤君,你真的考虑好了?”

“是的,陛下。帝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失败,总要有人负起全部的责任。做为首相的我责无旁贷。”伊藤博文低下了头:“为了帝国的未来,让所有责难都加在我一个人的身上吧。这样帝国才能心无旁鹜的前进。”

明治点点头转身离去。然而伊藤博文心中明白,这将是他政治生崖中最后的谢幕。他只能在最后的政治生命中,为帝国未来地国运做出一个最明智地选择。许久之后,身着黑色礼服地伊藤博文才缓慢的站直。怅然若失的默默离开。脚步声中,显得无比沉重而艰难。

这场日清之间的这场战争,帝国已经尽了全力。二十多年的维新努力,掏光了国民口袋中地每一枚铜板,精心谋划、整军经武的奋力一博,依然没有能够改变自己地国运。即便是隔海相望地那个老大帝国已经到了最衰弱地时候,帝国最终还是失败了。

清国依旧腐朽,清国依旧弱懦。但帝国依然然没能挡住这个弱懦腐朽国家的奋力一博,就因为清国的皇帝。他对世界大势了如指掌,他看穿了帝国致命的软肋。一个人,当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地命运?

大本营的大门被推开了,一股刺股的寒风吹散了刚刚聚集的一丝温暖。所有人都站了起来,看着首相面无表情的走了进来。

“陆奥君,请转告英美大使。只要清国太平洋舰队能停止对帝国的攻击,帝国愿意撤回全部在清国的军队。另外转告驻华公使小村寿太郎,请他先期与清国进行接洽。稍后,我本人将前住清国与清国和谈。”说完,伊藤博文转身看着窗外。窗外,雨依然在下。

1895年1月1日,清国光绪皇帝在锦州登上火车,随同的是战时锦州留手处的全部官员和参谋部全体将士,自然还有四国公使。当然了,那个当初卖掉全部家产支持儿子打仗的叶赫那拉?婉贞自然也在同行之列。皇帝回京自然是要通报朝廷的,朝廷大小官员自然也要摆开架式欢迎。以翁同龢为首的帝党官员们自然是最高兴的,皇上携百战之兵回京,这朝廷这天下就要不一样了。

1月3日下午3时18分,皇帝专列缓缓的停靠在北京火车站。当初在这里,光绪带着八千将士决死出征。今天得胜而归却是黯然神伤。

站台上,光绪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都听不懂的话:“当初从这里走的时候,就没打算还能再回来。天随人愿,朕还是回来了。”

良久,才有人反应过来。皇上亲征,以八千未经战火考验的弱旅迎着数万高歌胜利的日军而去。内无可援前无助力,皇上当真是准备埋骨田庄台的呀。

京城东门外,彩旗飘扬、人头攒动。人们纷纷在东门外欲一睹皇上得胜的英姿。可等到天黑还不见皇上銮驾前来,前去一问才知道,皇上銮驾停在火车站内,而皇上离开了。没人知道皇上去了哪里,去干了什么。

而慈宁宫外,以世铎和孙毓汶为首的后党官员全在跪求在大门外。皇上回京了,他们该何去何从还要听太后的旨意。可太后一整天只是听戏赏花,一个都不见。

深夜,当所有宫门都关上之后。东门外,皇上的銮驾才迟迟开来。进城后,皇上直奔慈宁宫,而慈禧也很有默契的在等着皇上到来。太后挥退了所有宫女太监,与皇上二人谈至天明时分。

第二天清晨,文武百官齐聚养心殿东暖阁,皇上也如期而至。结果让人大失所望的是,皇上没有得意洋洋的发表长篇大论,反到是一如平常。寇连材一句:有事奏报,无事退朝。让在场所有包括翁同龢在内的帝党官员们都不知所措。唯有世铎左右环顾后,才小心翼翼的奏报。奏报内容还是一如往常的是各地急于朝廷决断之事。光绪也不生气,反到是问起了众臣的意见。

能当廷决断之事均已决断,尚有忧虑的扣下折子,稍后再议。日渐升起,时至中午。世铎才报上山东一带受战火袭扰后的遍地瓦砾。

“此事下午再议吧。诸位是否还记得朕在田庄台之时许下的天子诅咒。”说着,光绪直直的看着孙毓汶:“朕在田庄台拼死拼活,朝廷却在与敌议和。就连礼亲王爷都颇感不快,唯有你孙大人是力主议和。”也不等孙毓汶跪下,光绪接着说:“湖南巡抚吴大微带兵三万从山海关出发到锦州用了七天,而三天后就全军抵达天津。看来这个吴大微很听你孙大人的招呼,增援确实很有力呀。”

孙毓汶跪在地上,开始为自己辩解。无论他如何呼天抢地又能有什么用,光绪只是一挥手。刀光一闪,呼号之声骤然停止。当冷峻用木盘托着孙毓汶的人头进殿时,光绪一皱眉头:“拿去扔了,把外面的垃圾清理都干净了,搞的脏死了。”

孙毓汶殿前斩首,他的鲜血染红的地面,随后抄家全部屠杀一空。大伙都明白,这天,变了。(未完待续……)

第241章 海狼初现第171章 我是中国人第300章 四十五章 美西战争第238章 谁说我们没有办法第199章 慈禧过的揪心年第22章 都是难题第300章 二十九章 开价第391章 开国大典第186章 事故?故事!第263章 进京面圣第138章 最后的电台第181章 出大事了第110章 伤离别第229章 材料革命第408章 凯旋第300章 一十八章 不留后患第61章 主心骨第173章 这都什么事嘛第67章 梦里梦外第360章 军备竞赛第125章 决战的序幕第300章 三十一章 妇人的泪水第293章 皇后驾到第376章 一个念头第85章 李鸿章的难题第167章 第三把火第290章 为皇上保媒第379章 一年与一天第139章 绝望的十米第126章 急转直下第270章 海外华人对祖国的忠诚第256章 宣战的原因第300章 二十三章 轰炸第300章 四十章 一声巨响第19章 差事第300章 三十二章 飞艇的未来第406章 战斗的意志第406章 战斗的意志第283章 离别第280章 皇帝遇刺第300章 二十章 烽火日本第419章 全面进攻第373章 “您说呢?”第134章 偷袭第407章 追击第354章 中美洲的烦心事第286章 海陆之争第365章 天崩第300章 零九章 不约而同第246章 大清的累赘第163章 阅兵式(下)第300章 四十三章 菲律宾改名叫吕宋第259章 多事之秋第176章 自己造军舰第148章 潮起潮落第415章 胜利的归属第374章 回京第10章 夹带里的第一批人第144章 炮击在继续第88章 生丝大战第112章 遗召第357章 竞争第35章 容闳回国第37章 广而告之第383章 后继有人第375章 分歧第353章 中西学术之争第131章 鹿死谁手第424章 鄂木斯克之战第209章 突袭,目标海参崴第292章 同命运第300章 三十二章 飞艇的未来第173章 这都什么事嘛第231章 山海关上的决定第190章 未动先谋第382章 全民备战第296章 借力打力第360章 军备竞赛第367章 危机四伏第21章 八旗子弟第50章 插曲第189章 蠢蠢欲动第373章 “您说呢?”第168章 掠夺计划第120章 牛庄之战第67章 梦里梦外第389章 礼仪之辩第191章 一触即发第87章 严复为官第294章 祖宗成法第249章 国家级别的面试第130章 突围第423章 骑兵的战争第182章 任道而重远第257章 冲击马六甲第39章 李鸿章的心思第75章 杀人放火时第233章 折子戏第65章 新年快乐第300章 三十六章 北进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