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粽子

过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不分地域,共有的习俗。来山上做工的人,远离各自的家,没办法吃上应节的粽子。她们的铺子里如果在端午节做粽子卖,肯定能赚上一笔。

“这个行。”连守信和张氏异口同声地道。

虽然吃粽子是共有的习俗,但是南方、北方不同的地域,吃的粽子是不一样的。南方大都吃的是白米粽子,也就是用糯米包的粽子。但是北方就不同,比如连蔓儿所在的三十里营子,这里并不出产大米,更不出产糯米。虽然也有富裕人家过端午节的时候,会买糯米来包粽子,但是大多数的庄户人家,包括城镇的居民,吃的都是黄米粽子。

黄米粽子,就是用本地产的大黄米包的粽子。大黄米是用糜子磨的米,这种米磨成面粉,到了冬天就可以用来包饽饽,也就是粘豆包。

本地产的大黄米,比外地运来的白糯米要便宜许多。

那么她们铺子里要卖,是卖大黄米的粽子,还是白糯米的粽子那?

“山上从南面来的人挺多的,恐怕他们吃不惯咱的黄米粽子,咱还是包白米粽子卖吧。”张氏道。

“山上也有咱北方的人,我跟他们唠嗑,听他们说,家里也是吃黄米粽子。”张氏道。

“那就白米粽子、黄米粽子咱都包一些卖吧。”连蔓儿就道。这样大家都能多一个选择,可以吃自己惯常吃的。也可以买另一样尝鲜。

很简单的决定,大家自然都说好。

“娘,那咱家吃啥粽子?”小七问。

过去在连家,大家当然吃的都是黄米粽子。

“娘,你还记得不,前年过端午节的时候,大伯从镇上拿回几个江米粽子。我奶分给我一点,那个味我现在还记得那。”比咱的黄米粽子好吃。”小七眼巴巴地看着张氏道。

三十里营子这边,一边管从南边运来的包粽子的白糯米。叫做江米。

自家吃的大黄米是粗粮,磨的没那么精细,比起从南方运过来经过精加工的江米来说。口感粗糙了些,也没那么好吃。虽然连蔓儿并不这么认为,但是大多数一直吃大黄米的庄户人家的孩子们,都更向往江米。

所谓物以稀为贵,从南方远道运来的江米,在大多数人眼睛里,是稀罕、珍贵的东西。

张氏就被小七看的心里发软。

“小七爱吃江米啊,那行,咱今年自家也包点江米粽子吃。”张氏说道。现在家里有了些闲钱,能让孩子们吃上好吃的。张氏心中只有欢喜,是不会心疼银钱的。

小七的要求得到满足,就喜滋滋地坐在那里笑。连蔓儿就忍不住把他揽过来,用手去捏他肉嘟嘟的脸。

张氏就和连守信商量,要去买多少江米、多少大黄米。自家要用多少,铺子里要用多少。

连蔓儿眼珠转了转,突然想到一件事。

“爹、娘,咱这两个月的口粮,是不是还没去跟我爷领来?分家的时候,我爷答应了咱一年的口粮。咱包粽子的大黄米,也该包含在这口粮里不是吗?”

连守信和张氏听了连蔓儿的话,都沉默了。

这两个月,她们因为铺子里生意好,又忙中种地、准备连枝儿的定亲等。张氏又考虑到几个孩子都正是长身子的时候,就很用心地改善伙食。大米、白面吃的多了,每顿饭还都会想法子做一两个菜吃,粗粮就吃的少了些。从上来要来的口粮没吃完,因此连守信这两个月,就没有去向连老爷子再要口粮。

“口粮……我去要,就这大黄米……”连守信显然是有些话不好说。

作为一家人,连守信在想什么,想说什么,大家伙心里都有数。

“要不,咱现在也不缺这一口吃的。口粮啥的,干脆就这样,咱就不去要了。”张氏就道。

这话正合了连守信的心思。连家的粮食并不是很多。而且每次从上房搬粮食,周氏的脸色都不是很好看。

张氏则是心地善良,在钱财上很少计较,而且她心疼连守信。

“爹、娘,这事我不同意。”连蔓儿想了想,就道“咱分家得的东西本来就少,这口粮是咱该得的。”

连蔓儿这话说的不错,连守信和张氏对视了一眼。就算他们俩不想再要上房的口粮,但是他们也要考虑几个孩子的意见。这个家并不是他们两个人的。

“这口粮咱就是不要,也没人说咱好。”小七嘟囔了一句。

五郎和连枝儿都没有急于开口。连小七这么小的孩子都明白的事情,张氏和连守信不至于不明白。

“娘,咱就这么不要口粮了,没人说咱好不说,我怕还有人要编排咱不好。”连蔓儿又接着说道。

连守信和张氏都没吭声,因为他们知道,连蔓儿说的对。

上房现在人多、嘴杂,个人性情不一。如果他们就这样不再要口粮,周氏,还有上房的某些人,不会说他们是为了爹娘、兄弟、侄子们着想,而是更有可能说他们这是有钱了、发财了,不把口粮当一回事了。更有甚者,会说他们既然发财了,就只顾自己吃好的,而不照顾爹娘和兄弟们。

“咱家现在的条件,也不是顿顿都吃粳米白面,咱今年种的粮食还没下来,要是不从上房拿咱那份口粮,咱还是得花钱买粮吃。”五郎说道。

说到连守信和张氏的优点,比较〖民〗主,尊重自己的孩子,听得进他们的话,绝对算得上是其中一项。

“那这样。我还是去上房,把咱的口粮要来。”连守信想了想,就说道“咱要包江米的粽子,那大黄米咱就少要几斤?”

“该要多少,还是要多少。”连蔓儿就道“咱包江米粽子。也是咱自己挣钱另外买的。再说,大黄米要来,咱也有用处。又不会浪费了。”

连蔓儿心里有自己的打算。她以自己对连老爷子、周氏、还有上房诸人的了解,觉得和他们交往,就要一是一、二是二。该怎样就怎样。免得让人觉得她们底线很低,进而想得寸进尺。

至于这样做完之后,连守信想要孝敬连老爷子和周氏,在合理范围内,连蔓儿并不反对。即便周氏对她们很不好,做出来的一些事让她们一想起来就齿冷。但她生养了连守信,而且年纪大了,自己并没有谋生的能力。感情上,连蔓儿无法和周氏亲近,但是物质上的奉养。她并不心疼。

所谓孝道,有时候,是对自己出生的一种尊重。

当然,这并不妨碍她根据周氏的态度,来决定奉养的具体标准、事宜。

连守信要回家要口粮。连蔓儿、五郎和小七都跟了回来。

小七先跑去上房打探。

“我爷没在家,就我奶和我老姑在。”

“那咱就不着急,等我爷回来再说。”连蔓儿就道。

连守信点头。

连老爷子是接近傍晚的时候,才扛着锄头从地里回来的。不得不说,即便是在勤劳的庄稼人里面,连老爷子也得占头排。自从开始种地。他每天都不会闲着,吃完饭,就会扛着锄头下地,侍弄庄稼。

“爹”连守信就迎上去,先和连老爷子唠了几句家常,就说到正题“爹,我们的口粮……”

“我正要找你说这事”连老爷子立即就接上了话茬“你有俩月没来拿口粮了,我都给你预备好了,现在就搬吧。”

“爷,要包粽子了,我们想要二十斤大黄米,就从口粮里出。”连蔓儿就笑着道。

她们一家六口人,二十斤大黄米,落到每个人头上,也就三斤挂零,一个粽子用二两到三两米,一个人也就十来个粽子,正好够吃。

“就包二十斤的,够不够吃?”连老爷子就问“一年就这一回,孩子们都欢呼着。”

欢呼,是三十里营子这里的土语,意思大致等同于热烈期盼。

“够了,也就过节前后吃几天。粽子不好克化。”连守信道。

“那倒是。”连老爷子说着,就带着连守信去搬粮食。

分家之后,连守信曾经想一次性地将一年的口粮都搬走,但却被周氏骂了一顿,不让他搬。周氏这样做的理由,说是怕他们不会过日子,一下子拿了所有的粮食,不知道节俭,很快吃光,或是卖掉,以后就会没粮食吃、饿肚子,到时候还得到上房去讨要。

周氏这样说,让大家都觉得她是为了连守信一家好。但是连蔓儿心里却觉得,这是周氏的控制欲的表现。

连老爷子当时没说话,但显然也有些赞同周氏的说法,怕他们分家后不会过日子,不知道把粮食匀着吃,到后来要挨饿。

连守信无法,只得一个月,或两个月来拿一次口粮。

连老爷子正在给连守信称大黄米,周氏就沉着脸走了过来。

“这是要称多少大黄米啊?”等看见大黄米装了满满的一小袋子,周氏立刻就叫了起来。

第905章 有所求第515章 当机立断第303章 逼反包子第824章 上元将近第182章 债务第316章 节礼第700章 凉第896章 念书不念书第725章 搞破坏第24章 赔礼第765章 送亲第532章 劳役第588章 返家第194章 烟袋的威力第257章 种菜第626章 一见如故第811章 不消停第220章 新的一年第486章 谁是吃货第500章 五月第304章 失去掌控第536章 买房第278章 说理第661章 巧遇番外三第477章 又到清明第160章 一段过往的秘密第53章 治病第705章 嫁妆风波第592章 村议第50章 黎明第251章 责任划分第397章 赏月说古第982章 云开见月明第779章 好心第610章 有舍有得第111章 买地第4章 钱要找谁借第211章 浆洗第221章 沈老夫人的要求第249章 一笔烂账第877章 出殡第729章 彩礼第619章 心凉第818章 叙旧第594章 布施第718章 婚期第610章 有舍有得第145章 考试第521章 正气第323章 遮丑第1014章 大聘第69章 恶人还需恶人磨第一百十一五章 杀鸡儆猴第396章 中秋第723章 扒皮第106章 劳力总动员第227章 肉第90章 一碗酱的风波第547章 冬雪第4章 钱要找谁借第698章 秋第815章 夜话第349章 蘸酱菜第901章 金榜题名第147章 喜讯第154章 晚归第126章 连叶儿问计第884章 不为人知的心思第327章 因果第879章 周氏的要求第602章 蹊跷第115章 闹贼第452章 涮羊肉第121章 那么巧第410章 上眼药第918章 仲秋第378章 分产第166章 纠纷第991章 千钧一发第593章 惩罚第405章 乔迁之喜第210章 考较第950章 为难事第961章 隐瞒第886章 失踪第203章 连蔓儿的劝告第121章 那么巧第173章 开业大吉第662章 寿材第288章 周氏的弱点第91章 一哭二闹三上吊第209章 新妇第828章 特别的礼物第685章 恶对恶第96章 张氏的逆鳞第475章 鹅鹅鹅第93章 妙计第974章 巧妇第720章 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