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嫌隙(六)

胤礽听后明显愣了一下,他没有想到竟会是这样一种状况,随即又望向胤禛,目光之中带着些若有所思的复杂情绪。

康熙见胤礽低着头,口气稍稍放缓了些,道:“你随朕来,朕有话对你说。”随即又转向胤禛:“你先起来吧,去旁边毡房稍坐,朕让李德全给你拿杯奶子,天凉了,喝杯热奶子才惬意。过会儿朕还要找你。”

原本佟国维和李德全都伺候在康熙身旁,刚才见康熙发作太子,佟国维便悄悄溜到一旁的侍卫房中,而李德全就躲在了一边,此刻见康熙有吩咐,李德全便麻溜的应了一声,胤禛谢了恩,看看还僵着跪在当地的太子,想说些什么,却终究没有说出口。

太子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起的身,又如何跟随着康熙进了御帐,只觉得脑子里一片昏昏沉沉。

康熙见太子一脸的惊惧,不由得心中怒气又减了几分,对着垂头丧气的太子,语重心长地道:“胤礽,爱之深,方责之切。朕这些儿子之中,最看重的就是你,所以朕对你勤教甚严。朕就是希望,待朕百年以后,你也能成为一代英主,只有这样,朕才算对得起你皇额娘。朕看你平时的功课骑射,言辞问学,无不及人之处,此次授命监国,所拟于奏折处的批复,也很看的过去。只是,朕看中的,不光是这个‘才’字。为君王者,更重要的是‘德’!”

说到这里,康熙停了一下,深深地看了一眼胤礽,语气中多了几分沉重,又接着道:“若单以才而论,诸朝之衰败亡国之君,比你如何?隋炀帝,文韬武略,朝中素有盛名,南唐国主,文思卓绝,堪称词坛宗师,即便就是前明的崇祯,依朕看来,你也未必能及。可大好的江山偏偏就亡在了这些人的手上!何也?有才而无德!南唐后主,软弱昏聩,不纳忠言,前明末帝,刚愎自用,以忠为奸,隋炀帝,更是恣意妄为,荒淫暴戾!以史为鉴,朕方才命熊赐履,汤斌等教以性理诸书,又令老成翰林官随从,使你得以朝夕纳诲,修身养性,你可懂得朕的这片苦心?”

太子重重跪地,饮泣道:“儿臣平时读书却不明理,以致德行有亏,还累得皇阿玛为儿臣忧心,儿臣真是惭愧异常。”

康熙轻轻叹了口气,道:“胤礽,你起来吧。朕只望你能记得,这也是在你开蒙的那天,朕对你讲过的话:忠孝礼义信悌,此六字,即德也,只是说来简单,做来却不易。只要你能侍奉朕躬以忠孝,对兄弟臣下以礼义信悌,朕相信你以后必成大器。”顿了一下,康熙摇摇头,道:“于今日一事,你之所为,朕以为极不妥当。民间有俗语:打虎亲兄弟。对你的兄弟们谦和一些,友爱一些,这样他们将来就会真心实意地帮衬于你,就好像你皇伯父,五叔,六叔辅佐朕一般。你当好好思量。”

太子虽然对这一说并不以为意,但康熙刚才那番话却也表明自己太子之位依旧坚不可摧,便心中恐慌稍去,忙点头道:“皇阿玛教训的是,儿臣今后必将在诚孝二字上痛下功夫。现在细细想来,儿子今天确实对四弟严苛了些,大哥,三弟,四弟等兄弟都是儿子的至亲手足,兄友弟恭这四个字儿子会牢记于心。”

康熙点了点头,道:“如此最好。再有,朕也望你能铭记于心,要亲君子而远小人。小人戚戚,虽口甜如蜜,难免乱心性,君子恬淡,但用之如镜,可以正行为。你今贵为太子,身边难免会有些小人,蛊惑媚献,无所不用其极,以图将来得保高位,或得悻进之道。你需明辨是非,疏远此等奸佞之辈,多多亲近刚正之臣。”其实,康熙确有所指。太子与索额图自明珠被斥退之后,走的愈加近了,风言风语传入康熙耳中,岂能不惊疑异常?此时,康熙就是想借着这番话来好好敲打一下太子。

只是太子非但没有听出这话中深意,反而答道:“儿臣谨遵皇阿玛圣训。儿臣于朝中诸事,常常请索额图,李光地,陈廷敬等台阁重臣拾遗补缺,以期能够处事有度。由这些正臣辅弼,儿子必能不负皇阿玛厚望。”

康熙万万没有料到太子居然在这个当口上扯出了索额图,还口口声声称之为正臣,自然恙怒以极,但此刻却也不便明说,若是坐定索额图与太子结党一事,牵连必然甚广,而且于太子也大有妨碍,不得不慎。想到此处,康熙语气顿时冷了下来,道:“朕明日便要回銮,你且今天便启程回京,好生用心处置政务,同时安排迎驾事宜。朕这里有老三和老四在,你且不必挂怀,走之前也不用再递牌子辞行了。去吧,叫四阿哥进来,朕和他说说话。”

胤礽听出康熙的语气大变,细想之下,这才惊觉康熙刚才竟然是在针对索额图,不由大惊,想要解释,却被康熙一挥手,道:“这就跪安吧,自己当好自为之,朕看着你,列祖列宗也看着你呢。”

太子无奈,只得怏怏地叩了三个头,辞了出去。进得旁边的帐中,胤禛正在一面啜着奶茶,一面沉思。见到太子进来,胤禛慌忙站起身来,恭敬地打了一个千。太子想起康熙的前番寓意极深的告诫,又想到胤禛在如此委曲之时还为自己说话,忙扶住了胤禛,温声道:“四弟,刚才哥子莽撞了,冤枉了你,你可不要往心里去。”

胤禛暗自苦笑,道:“二哥如此说,真真折煞小弟了。二哥教训,并不不是之处。胤禛就算愚钝,也还明白些道理,二哥就根上还是为了小弟好的。”

胤礽此时很觉过意不去,道:“今天我便要奉旨回京,待你回来后,我在毓庆宫摆宴请你,我们兄弟俩比邻而居,却甚少来往,传将出去,岂不惹人笑话?此后我们必要多亲近亲近。好了,此刻皇阿玛叫进,你先去吧。”

胤禛完全没有想到,康熙竟然会仅仅只让太子来行营一日便谕其返京,此中缘由到底为何?等会面见康熙,自己又当如何应对?

太子离去时心情沉重,胤禛也十分忐忑,此刻局面之复杂,令胤禛也颇觉棘手。

没想到见到康熙,康熙倒是神色欣然,等胤禛参拜礼毕,康熙微笑道:“来,坐到朕的身边。腿疼得厉害吗?”

胤禛一瘸一拐地走到康熙身旁,只敢挨在榻沿坐了一半身子,颇有些不好意思,答道:“儿臣还是不济,不过在马上待了三天就落到这步田地,让皇阿玛见笑了。”

康熙看着面庞显得有些疲惫的胤禛,眼眶突然有些湿润,道:“你辛苦了。”

面对‘严父’突然说出这么柔情的话,胤禛一时有些不知所措,结结巴巴道:“儿子,儿子只不过做了分内之事,愧,愧不敢当皇阿玛如此褒奖。”

康熙见胤禛窘状,不由一笑,道:“朕现在就是一个阿玛,想和朕的好儿子聊聊天而已。”

胤禛这才松了下来,道:“是。儿子见皇阿玛龙体康复,就比什么都高兴。”

康熙道:“这也是应有之意。朕知道,李崟也是你荐来朕的身边。他差事伺候的好,朕能大好,亏得他的方子,也亏得你。不过,朕和他谈过,他似乎不想留在太医院当差,朕想着等朕回宫之后,便赐金让他返乡,你说呢?”

胤禛欠了欠身,道:“全凭皇阿玛吩咐。儿臣斗胆,想求皇阿玛一个恩典。”

康熙欣然道:“什么恩典?但说无妨。”

胤禛离榻起身,躬身道:“皇阿玛赏还了儿子贝子的爵位,儿子实在已经深感皇阿玛圣恩浩荡,如刚才儿子所说,儿子不过做了为人子,为人臣应做之事,实在当不得皇阿玛如此厚赏。儿子还求皇阿玛免了儿子贝勒上行走的赏赐。”胤禛深深的懂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太子对此事的反应已经让胤禛警惕了,还有这么多的皇兄弟爵位不及自己,尤其大阿哥,心胸狭隘的紧,知道这事以后,不定怎么给自己使绊子,胤禛可不想再给自己找来更多的麻烦。

康熙好一会儿不答,只注视着胤禛,胤禛便俯身跪在康熙面前,道:“儿臣还请皇阿玛成全。”

康熙其实当日封赏甚厚,一方面是因为有感于胤禛之举,另一方面却也是由于太子的行为深深地伤了心而一时气愤所至。其实,事后想想,确觉略有不妥,皇长子和皇三子毕竟年长于胤禛,若是胤禛获封于前,对胤禛也未必见得是好事。

又沉吟了片刻,康熙终于开了口,道:“朕明白你的心思。便随了你的愿吧。不过,朕另外有一个恩典给你,这一次可不准再违了朕的意思。”

胤禛叩谢道:“儿臣谢过皇阿玛,皇阿玛圣意,儿臣无有不遵。”

康熙脸上这时露出几分戏谑的笑容,道:“如若,朕给你的恩典是给你指婚呢?”

胤禛的脸腾的一下就红了,声音几不可闻,道:“儿臣这个,这个,还小。”在后世,样貌和财富均不出众的他,连女朋友都还没有一个,怎么想到穿越之后的自己,居然才十三岁就要成婚,而且还连对方是谁,长的如何一点概念都没有,这太出乎意料了。

康熙笑道:“小?朕在你这个年纪也已经成婚了。朕已经看好了一户人家。你也认识,就是和你一道统领火气营的费扬古家的格格。她比你小两岁,八字朕也让人合过了,与你甚是相配。据说也是知书达礼的,人很是贤淑。等朕回京之后,和你额娘说说,待你为孝懿仁皇后守孝期满,朕就给你成亲。只是,朕还是希望你大婚后仍然留在宫中,留在朕的身边。”

被如此就安排了终身大事,胤禛虽然心中老大不情愿,此刻却还得照着规矩谢恩。

康熙受了礼,满面笑容,又道:“明天朕就起驾回銮,你腿不利落,就和朕同乘一辇。”这一待遇,也让胤禛喜出望外。

跟着,两人有说了一会话儿,康熙才放胤禛回去。

次日,所有的车驾都已准备妥当,三阿哥和佟国维前路引领,陈廷敬和内大臣费扬古断后,而胤禛则与康熙盘膝坐于御辇之中。之后的两三日,每日除了晚间歇息时胤禛便回自己的车驾之中,剩下的时间都是和康熙在一处。康熙和胤禛闲谈之外,还时常考较和提点胤禛。康熙本来就是杂家,天文地理,诗词歌赋,政治军事,几乎无一不精,使胤禛从康熙身上学到不少知识,当康熙批阅奏折之时,胤禛于一旁伺候笔墨,从康熙的批复之处,获益非浅,这几日的相处,康熙与胤禛之间的‘父子情’也愈发深厚了。

走到第四日,康熙奏折批的乏了,便要李德全把御辇的窗帘掀开,说要醒醒精神,胤禛举目向外一望,正见前方的古长城,除了关隘之处尚属完整,城墙早已残败不堪。胤禛心中似有所悟,眼睛便只不动窝般盯着前方。

康熙见了,有些奇道:“怎么?前面有什么不妥吗?”

胤禛目光还是没有从古长城上移开,道:“儿臣只是想起皇阿玛在二十五年时写过的一首诗,此刻回味,儿子感慨不已。”

“哦?”康熙饶有兴趣道:“是那一首诗?”

胤禛于是朗声背诵道:“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用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顿了一下,又道:“儿子尤其觉得这最后一句,意味竟是无穷。”

康熙略略颔首,微笑道:“说与朕听听,你都有些什么想头。”

胤禛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答道:“儿子窃以为,昔年始皇帝耗百万民力以筑长城,图御匈奴于外。可是,横征暴敛,苛政峻法之下,秦不过二世而亡,长城虽固,却无用武之地,儿子想来,这最坚固的长城,不在地上,却在民心!”

康熙听罢怦然心动,不免称善,道:“你细细说来。”

胤禛应了一声,接着道:“譬如我朝,皇阿玛于内平三番,收台湾,一统大清版图,又多次减免赋税,于民生息,且开鸿词博学科取前朝遗民于江湖之间,使海内人心归依,这便是在民心中构筑了一道真正的长城。”

康熙惊讶地看着这个儿子,心中欣喜非常,“此子长成矣!”康熙在心中慨叹。胤禛方才所言,正是他几年前做这首诗时所想。

此刻转目再看向来时之路,康熙突然心中一懔,对胤禛道:“朕待开春之后,就要召集蒙古诸部于此地会盟,改各部为旗,使民生惠利也遍及他们,朕要在蒙古部族心中也建一座长城!让葛尔丹再不敢南下而牧马,在朕的土地上再无立锥之地!”

胤禛也望着康熙,‘父子’俩同时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笑声之中,胤禛把目光投向了更远处,不知道,在那遥远的将来,在那被远山阻隔的京城之中,自己要面对的,究竟会是什么呢?

第二卷终

重生之雍正王朝第二卷近二十五万伍千字,历时一年半,终于于今天凌晨二时完成了。接下来小四会开始着手接着写第三卷。第三卷将从康熙三十五年初直至康熙六十一年春,主要描写四阿哥的青年时代以及夺嫡之争,估计字数当在三十五万至四十万字左右,如果按照现在的更新速度,可能需要耗时两年至两年半。小四在此万分感谢诸位书友陪伴着小四经过了这一段时间,忍受着小四超慢的更新速度,尤其在小四家里陆续出了这么多事情而小四无力分心写作的时候,大家对小四还是一如既往的支持。希望接下来的两至三年,小四还能有大家的陪伴,把这本书写下去,也算完成了小四自己的一份心愿。小四保证,只要小四不出什么状况,一周一更是完全保证的。小四在一家大公司里工作,平时很忙,小四又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支柱,而且父母亲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他们也没有什么医疗保障,家里也确实需要小四这份不薄的薪水袋养家糊口。对不住诸位,小四不可能把精力放在写作这个业余爱好上面,小四必须努力工作,更多的赚钱,来为家里人创作揖个安枕无忧的明天。相信诸位可以理解小四的心情,小四也在此承诺,小四的这本书,不进VIP,直至全书完成。

第83章 出征(六)第146章 二征葛尔丹(十三)第64章 何去何从(五)第146章 二征葛尔丹(十三)1 诞生16 家祭三第367章 风云渐起(十三)第89章 首战葛尔丹(五)第43章 麻烦(三)第281章 督抚之争(七)第115章 家宴(三)第248章 议储(一)第349章 父子兄弟(十九)第133章 管中窥豹(二)第324章 万寿(一)第185章 科举弊案(七)第370章 风云渐起(十六)第184章 科举弊案(六)第221章 浑水(二)第166章 国事家事(四)第218章 惊变(十四)第193章 风雨欲来(六)第96章 父子兄弟(二)第176章 南巡(七)第30章 八阿哥(一)第272章 尘埃落定(十五)第380章 问鼎(四)第278章 督抚之争(四)第40章 吾家儿郎初长成(十)第129章 暗潮汹涌(六)第123章 波澜横生(六)第316章 一波又起(二)第170章 南巡(一)第20章 围猎(四)第357章 风云渐起(三)7 成长第44章 麻烦(四)第115章 家宴(三)第384章 问鼎(八)第160章 河务(三)第357章 风云渐起(三)第384章 问鼎(八)第202章 风雷涌动(九)第117章 家宴(五)第183章 科举弊案(五)第368章 风云渐起(十四)第173章 南巡(四)第155章 冷暖自知(六)第87章 首战葛尔丹(三)第147章 二征葛尔丹(十四)第193章 风雨欲来(六)第331章 父子兄弟(一)14 家祭一第115章 家宴(三)第55章 初识愁滋味(九)第381章 问鼎(五)第149章 二征葛尔丹(十六)第77章 从军(八)第195章 风雷涌动(二)第380章 问鼎(四)第90章 首战葛尔丹(六)第230章 浑水(十一)第229章 浑水(十)第391章 问鼎(十五)第146章 二征葛尔丹(十三)第133章 管中窥豹(二)第378章 问鼎(二)第126章 暗潮汹涌(三)第302章 南山遗恨(一)第371章 风云渐起(十七)第379章 问鼎(三)第124章 暗潮汹涌(一)第239章 浑水(二十)第273章 尘埃落定(十六)第279章 督抚之争(五)第277章 督抚之争(三)第120章 波澜横生(三)5 诤臣第315章 一波又起(一)第140章 二征葛尔丹(七)第291章 多事之秋(三)26 兄弟三第160章 河务(三)第34章 吾家儿郎初长成(四)第67章 何去何从(八)第91章 首战葛尔丹(七)第172章 南巡(三)第345章 父子兄弟(十五)第129章 暗潮汹涌(六)第361章 风云渐起(七)第167章 国事家事(五)第46章 麻烦(六)第140章 二征葛尔丹(七)第367章 风云渐起(十三)第304章 南山遗恨(三)第300章 多事之秋(十二)第213章 惊变(九)第34章 吾家儿郎初长成(二)第137章 二征葛尔丹(四)第159章 河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