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南巡(七)

康熙听了,似笑非笑地看着马齐,道:“施世纶目下是四品,臬司却是正三品,这一荐若是成了,他便一升两级,你真算是大方。可朕听说,施世纶丝毫不买你这一品尚书的面子,可是当众给过你难堪呵。”马齐面上稍有些窘色,微微躬身道:“奴才是为国荐贤,不论私谊。再者,虽说施世纶棒打奴才的随从,那也是他职守所在,奴才焉能怪罪于他。”

康熙立起身来,兴奋地走了几步,道:“甚好!能说出这番话,足见你有宰相气度!马齐听封!”马齐一愣,犹豫着看了看旁边的张玉书,才撩起袍服跪了下去。康熙负手而立,道:“马齐自任户部尚书以来,不生事端,凡事推诚,从公料理,不独联知之,天下无不知者,非尸位素餐可比,特着马齐为武英殿大学士,仍视户部尚书事!”马齐既喜且惊,俯首叩道:“奴才何德何能,得皇上如此厚爱。”康熙笑道:“你侍候朕这些年,旁的不说,单是这份忠心,便对得起朕的赏赐!朕的身旁,臣子总说要效犬马之劳,可真正心中把朕这个主子放在里面的,你马齐就是一个。”

旁边张玉书听得心中一凛,康熙这句话像是极有深意,莫非朝中又起波澜?虽然心中思绪纷繁,张玉书却也不能在此刻煞风景,便对着已然谢过恩起身的马齐拱手一笑以为道喜。

康熙用手虚点着马齐道:“只是朕给了你恩典,却要驳了你荐施世纶的主意。”康熙望着多少有些愕然的马齐,接着道:“朕深知世纶,其人精通律令,廉洁奉公,但遇事太过偏执。升衙之时,若逢百姓与诸生讼,世纶必然偏袒百姓;若诸生与缙绅讼,世纶又势必偏袒诸生。故而民间曾有言称,世纶断案,不论有理无理,但看有钱无钱,有钱之人输于少钱之人,少钱之人输于无钱之人。然而,处事惟求得中,岂可如此偏执?如世纶者,委以刑狱之事,未必得当,授予钱谷之事,则更相宜。待施世纶办完放赈的差使,看看诸省可有布政使的缺儿,放他一任。历练的好了,将来也能是个辅弼良臣。”

马齐、张玉书连连称是。张玉书道:“皇上,俗话说,湖广熟,天下足。依臣拙见,此次江浙米贵少粮,除了水患,也系湖米几年不至之果。只是单凭施世纶截了漕粮,虽解近渴,却仍是有远忧。臣冒昧,可否请四阿哥、八阿哥坐淮阴而督湖广粮疏运江南?”

康熙略一思索,便道:“此言至为得当。当今凡事俱可缓图,惟吏治民生不可轻心。朕记得这两年湖广两省的晴雨表,从未报有水旱,因而湖广粮米不能疏运,非天灾,乃官吏之过。现任湖广总督李辉祖虽为人诚实,却不能将从前废弛有所整理。原任左都御史郭绣前为吴江县知县,居官甚善,百姓至今感颂,其人亦有胆量,无朋比.郭绣著补授湖广总督,令其即刻赴任。李辉祖调京以工部待郎用。至于四阿哥,不需留淮阴,待十三阿哥、十四阿哥传旨毕,令其赶赴苏州。八阿哥留淮阴视事便可。”

这时,李德全捧了一个细长的黄封匣子进来,悄然站在一旁,康熙见了,便对马齐、张玉书道:“你们下去办差罢,适才朕所说的,仔细拟了旨意,再到朕这里用印。”

两人这才辞了出去,张玉书出门之后便上下打量着马齐打趣道:“你我递牌子请见之时,见大司农面有红光,便知必有喜事。如今果不其然,马中堂,玉书何其有幸,当为首贺!今晚一顿水酒玉书是必然要叨扰的。”马齐忙摆手笑道:“素存兄真会开玩笑,马齐比起素存兄可是后进,甫入台阁而已,素存兄还得多多指教哪。”张玉书拱手让道:“指教不敢当。倒是接着要和中堂一起参详一番,今儿皇上的旨意该怎么拟。皇上此时起复郭琇,可见圣意决绝,湖广两省必是一番大震动。”马齐口中称是,心内却在狐疑,皇上此举到底有什么意味?眼巴巴夺了四阿哥的差使,却又将从未单独办差的八阿哥祭了出来,再添上一个不畏权贵的施世纶和一盐不进的郭琇,江南这摊事是越发热闹了。

舱房之内,李德全送上匣子,道:“主子,苏州织造李煦的密折。”康熙点了点头,用指甲轻轻划开匣上的纸封,从中拿出一份折子,读了几句,面色便凝重起来,问道:“折子可是李煦亲自送来的?”李德全见状,小心翼翼地答道:“回主子的话,李煦奉上旨意留在苏州准备迎驾诸事,这份折子是李煦身边的人送来的。”康熙沉默了一阵,才道:“朕知道了,朕有些乏了,你下去罢,有事朕再唤你。”李德全应了一声,出去之时轻轻带上了房门。

康熙颓然坐下,他怎么都不敢相信李煦在密折上所陈奏之事。索额图之子格尔芬,领着二等侍卫的差事,此次自己南巡,特意遣其先行前驱。格尔芬至苏州之后,密会当地官吏,居然索要面容姣好的少年,还暗示是太子之需。太子胤礽居然放肆至此?想起此次南巡见闻,康熙不由愈加心烦,江南百姓生计大不如前,皆因地方官吏私派豪取,或借端勒索用以贿赂上司,此等情弊,为何从不见太子进言?太子替自己处理朝政久矣,难道竟毫不知情?何况其中所涉数官,本就是太子所荐亲近之人。

康熙情不自禁皱紧了眉头,原本自己有意让胤禛随在自己身旁,多在江南待些时日,寻机教导一番。这个儿子这两年有些散漫,除了忙些治河的差使,平日多是读经谈佛,小小年纪说起话来倒像是垂垂老矣。此次要胤禩坐纛,除了有历练胤禩的意思,就是要借此事激胤禛一激,让他生出些少年意气来。如今看来,待胤禛到了苏州,交待一番之后,还是遣他速速返京的好。胤禛老成,性子也刚正,又与太子交好。有胤禛在身边,太子必会收敛些。此外两月之后,便是一场殿试,由胤禛帮着太子、胤祉操办,倒要看看这三兄弟如何应付这抡才大典。

第373章 风云渐起(十九)第315章 一波又起(一)第114章 家宴(二)第136章 二征葛尔丹(三)11 郊迎一第72章 从军(三)第44章 麻烦(四)第155章 冷暖自知(六)第241章 浑水(二十二)第217章 惊变(十三)第127章 暗潮汹涌(四)第334章 父子兄弟(四)第79章 出征(二)第221章 浑水(二)第75章 从军(六)8 裕亲王第86章 首战葛尔丹(二)第165章 国事家事(三)第44章 麻烦(四)第370章 风云渐起(十六)第262章 尘埃落定(五)第385章 问鼎(九)第92章 首战葛尔丹(八)第273章 尘埃落定(十六)第160章 河务(三)第37章 吾家儿郎初长成(七)第69章 何去何从(十)第195章 风雷涌动(二)第146章 二征葛尔丹(十三)2 在禁苑的生活第132章 管中窥豹(一)第219章 惊变(十五)第277章 督抚之争(三)第387章 问鼎(十一)第124章 暗潮汹涌(一)第350章 父子兄弟(二十)第199章 风雷涌动(六)第367章 风云渐起(十三)第378章 问鼎(二)第83章 出征(六)第48章 初识愁滋味(二)第379章 问鼎(三)第66章 何去何从(七)第339章 父子兄弟(九)第369章 风云渐起(十五)第162章 河务(五)第119章 波澜横生(二)第376章 风云渐起(二十二)第223章 浑水(四)第92章 首战葛尔丹(八)第320章 一波又起(六)第316章 一波又起(二)6 反思第290章 多事之秋(二)第260章 尘埃落定(三)第76章 从军(七)第31章 八阿哥(三)第81章 出征(四)第185章 科举弊案(七)第125章 暗潮汹涌(二)第232章 浑水(十三)第99章 父子兄弟(五)第89章 首战葛尔丹(五)第239章 浑水(二十)第101章 父子兄弟(七)第159章 河务(二)第64章 何去何从(五)3 南书房第309章 南山遗恨(八)第286章 督抚之争(十二)第381章 问鼎(五)第105章 父子兄弟(十二)第297章 多事之秋(九)第169章 封爵(二)第125章 暗潮汹涌(二)第281章 督抚之争(七)第144章 二征葛尔丹(十一)第217章 惊变(十三)第287章 督抚之争(十三)4 修行第197章 风雷涌动(四)第302章 南山遗恨(一)第56章 初识愁滋味(十)第65章 何去何从(六)第128章 暗潮汹涌(五)第111章 嫌隙(六)第31章 八阿哥(二)第157章 洗三(二)第360章 风云渐起(六)第126章 暗潮汹涌(三)第191章 风雨欲来(四)第110章 嫌隙(五)第257章 议储(九)第54章 初识愁滋味(八)第260章 尘埃落定(三)第200章 风雷涌动(七)16 家祭三10 喜讯二第32章 八阿哥(四)第184章 科举弊案(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