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父子兄弟(十一)

张鹏翮憋了一肚子的火气回到家中,吩咐一声闭门谢客,就把自己关在了书房里。府中下人一路看过来面面相觑,也没敢去打扰,就报了二公子知道。

张鹏翮有二子,长子张懋诚,时两江督抚互劾,张鹏翮搅进了那趟子混水中,也连累得张懋诚在怀宁县任上为噶礼所构陷,后经斡旋,免了一桩贪罪改任去了奉天,二子张懋龄素来诚孝,见了长兄的变故,只一意要随了在京中照料老父,好在他本来心思便不在仕途一道上,如此作诗为文,宴会清流倒也乐得清闲。

张懋龄匆匆赶来,在外小心叩了叩门,“父亲。”听得里边“嗯”了一声,张懋诚方才推门而入,却见张鹏翮端坐在案后,桌上散着两封信笺,正提笔写着什么。张懋龄遂站了一旁不作声,又取了墨锭过来研着,见乃父落笔在“颛士台鉴”四字上,又一度犹豫着迟迟不愿下笔,不禁问道,“父亲是写给司空大人(王顼龄,时任工部尚书)的?”

“哎……”张鹏翮搁下笔,面上还余有隐隐地怒气,紧拧着眉头叹了一声。张懋龄不解地望着父亲,试探着道,“我听门上说,父亲从大宗伯府上回来就——”张鹏翮摆了摆手,沉吟片刻,旋又看回他,忽然道,“正好,你去这一趟。信我就不写了,免得贻人口实,你告诉王顼龄,让他慎勿参与朝中举荐诸事。”

王顼龄乃是康熙十五年的进士,虽年长他几岁,却正算是张鹏翮的门生,同科之中,虽不及翁叔元等人,却也是一路走来畅顺的很,又颇爱精研朱子义理,是以与张鹏翮私交最好。按说两家相交甚深,要说的事不论公私,都不须这等小心提防,张懋龄再是个灵敏性子,因不知究里,也不免生了疑惑,“父亲何意?莫非适才大宗伯请父亲过府,是要让父亲共同举荐什么人么?”

张鹏翮欠了欠身子,张懋龄赶忙来扶了他站起身,待到离了书案坐在软椅上,才束手立在一侧,只听得张鹏翮幽幽叹道,“一生宦海,终不免沉浮。但若是有些事上行差踏错一步,身败名裂不当紧,更要带累了妻子家人。”这一句,也不知实说他自己,还是指的王掞,张懋龄怔站着不好接话,却不妨当了张鹏翮一句赞,“论聪颖敏捷,你也不输长兄,你既志不在此,便不必替我空悬这份心了。”

张懋龄在父亲面上看不出责备之意,倒也松了心,“父亲说哪里话。曾记得父亲说过,儿子本无心仕途,纵一朝登第,硬是纳身进去了,将来也是坎坷,倒不如著书立说方还能有些成就。”张懋龄从案上端起茶,递到张鹏翮手上,便接着将话直说了,“儿子深谢父亲体全之心,可儿子并非那等将经史一读到底的呆人,学有所悟,行有所得,方才是成。一家荣辱,何来置身事外之人?况这些年来,上下全赖父亲以一人之力操持维护,儿子赧颜,儿子虽不才,也愿做些微薄之事为父亲分劳。”

张鹏翮看他一看,心下固然几分欣慰,却丝毫盖不住对前事的满心忧惶,只是长声一叹道,“王掞盘算着要联名保荐废太子做大将军王,论牵累,是断到不了我这儿的,只他错了主意不打紧,却不要无端害了旁人。”

见乃父如此,又闻听‘牵累’二字,张懋龄也知事情来的严重,更替父亲悬心的很,略一想,便开口问道,“王掞是世伯在礼部多年的上官了,父亲是忧心他那里,届时却不过这份情面?”

张鹏翮只是摇了摇头,“并没有这么简单,你也不知王掞其人。”张鹏翮一手搁在膝上,另一手抬起,朝外虚一指,“王顼龄是王氏长兄,他那个三弟王鸿绪一意靠在八阿哥门下,同那一众亲贵打的火热,有这层干系在,他要应下王掞的情去保荐废太子本也是难。但王掞以一己之心度天下人,且他又与王顼龄有这些年的交谊,加上向日自矜的辩才,他自然肯开这个口。我也知王顼龄夙日行事,一贯以小心谨慎为先,他虽非八党中人,却难保他不在相激之下,做出些不智之事来。”

张懋龄微一沉吟,却欲言又止。他只觉照此说来,王掞胁迫之意太甚,原想难怪其父方才回来是这般气象,怕不是今日过府也遭遇如此情状,心中自然大不悦。后一想其父原就没有过份责难王掞之意,他若以一篇而概全貌,一己好恶而妄断于人,怕也要换来几句责备,想想便作了罢。

张鹏翮一时没留意张懋龄的情态,只是想着连日里朝中变数,便自顾着说了句,“有些话更不便出自我,皇上年高,日益不愿见人兴事非,看眼下朝中情势,再要补的阁臣,也只他和马齐二人大有可能,他若这个时候胡来,岂非自断前程?”

“这——父亲如何知道?”似是看出了张懋龄引而未发的言辞,张鹏翮缓缓道,“入阁之事皇上同我提过,我坚辞了。”张懋龄分明是一脸的惊异之情,他没敢问父亲这么做的缘由,而张鹏翮也不愿再说,“于为父而言,所求的早非这些个高低虚名。在朝为官,一身荣辱沉浮无定,权谋之术也只手段罢了,倘能持身秉正而得矜全,便是万分不易了。体天心而顺民心,方才是为官真义,至于旁人如何论我,且由得此辈去说。”

张懋龄虽说仍有些不解,但还是点了点头,应道,“儿子晓得了。父亲所言,正是朱子所释,‘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张鹏翮略一颔首,“你去见他,看着说罢。再让他仔细想想两个人——李光地、赵申乔,他会明白的。”张懋龄若是明白张鹏翮的未尽之意,便也不会有那些许不解了。令张鹏翮最为铭心的一事,便是月前的召对,他为丁父忧之事请回原籍守制,康熙不允,以李光地故事慰其夺情留任,待富宁安回朝,再令回籍。然张鹏翮如何也不敢忘,李光地当年本应归乡守制,然留恋名位而夺情留京,为此事得了彭鹏的一本惊世严参,李氏“卖友”、“伪道学”之名就此流布于举朝上下,前车之鉴,张鹏翮如何肯应?孰料康熙一番话,实令他惊出一身冷汗:

“朕当日令李光地自辩,乃是试他之举,他若知道自己德行有亏,朕便不会让彭鹏用这种方式去“告诉”他。换了赵申乔也一样,他为一己私意,行事刻戾不能容人,倒是打着为朕办差的幌子,那今日苏克济(时任山西巡抚)参儿子赵凤诏(时任太原知府)贪赃三十余万两,朕便让他自己审,岂非也是全他令名?他二人都是能臣,朕也都信之用之,惟是以一个私意混蒙于朕,这便是朕不能容处。何谓无私?噶礼尚在,你肯直言告朕赵凤诏夙有贪行;噶礼伏诛,张伯行刚愎自用,你也肯参他,这就是名臣典范,朕骂你的时日虽多,却是信重于你。如今赵申乔自己要辞官,朕就准他,也没人来参你,你还不肯夺一回情?”

第76章 从军(七)第247章 浑水(二十八)第296章 多事之秋(八)第385章 问鼎(九)第201章 风雷涌动(八)第76章 从军(七)第143章 二征葛尔丹(十)第100章 父子兄弟(六)第314章 一波未平(四)第146章 二征葛尔丹(十三)第384章 问鼎(八)15 家祭二第57章 谁言寸草心(一)第22章 围猎(六)第291章 多事之秋(三)第65章 何去何从(六)第198章 风雷涌动(五)第343章 父子兄弟(十三)第180章 科举弊案(二)第227章 浑水(八)第110章 嫌隙(五)第92章 首战葛尔丹(八)第243章 浑水(二十四)第281章 督抚之争(七)第104章 父子兄弟(十)第175章 南巡(六)第157章 洗三(二)第28章 伤逝(二)第239章 浑水(二十)第158章 河务(一)第55章 初识愁滋味(九)第82章 出征(五)第158章 河务(一)第111章 嫌隙(六)第130章 暗潮汹涌(七)第368章 风云渐起(十四)4 修行第116章 家宴(四)第287章 督抚之争(十三)第220章 混水(一)第73章 从军(四)第357章 风云渐起(三)第197章 风雷涌动(四)第274章 尘埃落定(十七)第56章 初识愁滋味(十)第214章 惊变(十)第192章 风雨欲来(五)第256章 议储(八)第355章 风云渐起(一)第380章 问鼎(四)第70章 从军(一)第316章 一波又起(二)第359章 风云渐起(五)第282章 督抚之争(八)第218章 惊变(十四)第103章 父子兄弟(九)第290章 多事之秋(二)第214章 惊变(十)第125章 暗潮汹涌(二)第110章 嫌隙(五)第133章 管中窥豹(二)第388章 问鼎(十二)第91章 首战葛尔丹(七)第106章 嫌隙(一)第126章 暗潮汹涌(三)第156章 洗三第234章 浑水(十五)第142章 二征葛尔丹(九)第166章 国事家事(四)第368章 风云渐起(十四)第216章 惊变(十二)第202章 风雷涌动(九)第290章 多事之秋(二)第320章 一波又起(六)第143章 二征葛尔丹(十)第42章 麻烦(二)第71章 从军(二)第308章 南山遗恨(七)第64章 何去何从(五)第370章 风云渐起(十六)第163章 国事家事(一)第368章 风云渐起(十四)第167章 国事家事(五)第352章 父子兄弟(二十二)第49章 初识愁滋味(三)第93章 又生风波(一)第226章 浑水(七)第95章 又生风波(三)第260章 尘埃落定(三)第48章 初识愁滋味(二)第342章 父子兄弟(十二)第97章 父子兄弟(三)第326章 万寿(三)3 南书房第58章 谁言寸草心(二)第75章 从军(六)第188章 风雨欲来(一)第65章 何去何从(六)第326章 万寿(三)第191章 风雨欲来(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