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暗下决心,脱胎换骨

尚还不待旧的疑惑解开,又有了新的变故。

才刚刚进入六月,旖景就听说了先生魏渊辞行要往宁海的事儿。

又是一件与前世截然不同的事态!

旖景分明记得,当自己嫁入楚王府后,魏先生依旧还是府中西席,不过学生不再是诸位娘子,而成了三弟苏芎,直到自己殒命,魏渊也不曾有辞行的打算。

先是安瑾的出现,再是虞沨的少年成名,与魏渊的辞行……这些偏离原本的事件,并非是因为旖景的重生而改变,那么又是究竟因何发生,其间有什么联系?

虽说这些变故目前并没有造成什么不好的后果,可把握不住的因素,还是让旖景觉得一些忐忑,为了不让这种情绪加深,以致对未来产生茫然,旖景总结了一下眼前要做的事,决定先不管这些变故如何,只按自己的计划继续前进。

大的方向确定,不过有些细致计划还是得调整。

因为魏先生已经正式提出了辞行,而卫国公暂时没有择定新的西席,小娘子们只得进入了停课的阶段,考虑到旖辰已经十五,待大长公主生辰一过就得考虑婚嫁,黄氏便干脆提议让长女跟着她打理家事,为将来做准备,大长公主自然不会反对,小娘子们也没有觉得惊奇,倒是让旖景受到了启发。

如果自己不再懵懂,长辈们或许就不会只将她看做天真孩童,一些话,一些事,或许就不会隐瞒,尤其如果能让祖母改变看法的话……将来行事自然少些约束,方便得多。

旖景十分相信自己的直觉,祖母一定知道楚王府里的蹊跷,不过觉得她年岁小才有所隐瞒,年龄的事她没有办法更改,但只要性情改变,稳重谨慎,一定会让祖母改观。

当年祖母十二岁时,已经驰聘疆场,而自己体内,毕竟不再是懵懂少女的灵魂。

有了新的打算,旖景立即就着手实施。

这个清晨,因为小姑姑要出门做客,没了时间鞭策旖景练习骑射,旖景决定先去远瑛堂问安。

明堂前,玲珑穿着一身极有朝气的茜红襦裙,仿佛是被远天的朝霞染得灿烂夺目,俏立在廊下,看着几个婆子搬抬一扇紫琉璃精雕花鸟屏风,不断嘱咐着小心、仔细磕着的话,瞧见旖景避在道旁,又连忙满脸笑意地迎了上前:“五娘今儿个这么早?太夫人与国公夫人正在里头说话呢。”

“怎么一大早就把这个搬了出来,又是要搬去哪里?”旖景亲热地挽着玲珑的手,笑着问道。

“是涟娘子要去贾府给贾夫人贺寿,太夫人吩咐添了这屏风作礼。”一边带着旖景往次间行去,玲珑恭谨作答。

贾府?可不是小姑姑未来的夫家?算着日子,小姑姑的婚事也快议定了,记忆里那个贾姑父也是个有趣的人,数年前小姑姑“侠名远扬”,一时成为锦阳贵女与郎君们的谈资,虽说多数人都赞一声巾帼英雄,不愧是将门虎女,可也有那些装腔作势的纨绔们说小姑姑性子太野,将来只怕是个河东狮,贾家这位郎君还替小姑姑打抱不平,狠狠教训了那些说酸话的纨绔。

祖母倒是极欣赏贾郎的仗义执言,也动了与贾府联姻的心思,细细打听过那位郎君的为人,后来祖父去世,这事情就耽搁了下来。

从前旖景就偶然听过丫鬟婆子们议论,说这位贾郎年岁虽说长小姑姑七岁,却也是一表人才,因那些年四处游学,婚事一度被耽搁,后来回京,还不及议亲,他的祖父与祖母又先后去世,连着守了几年的孝,才蹉跎到了二十二岁;三年前,与贾府的婚事还未议定,祖父就撒手人寰,众人皆以为贾郎君到了这样的年龄,怕是耽搁不得,不曾想这三年贾府竟然也不曾与旁人议亲,可见这贾郎果真对小姑姑心生钦慕。

上一世,小姑姑婚后与贾姑父琴瑟合鸣,举案齐眉,生活得十分幸福。

这一世,应当依然如故。

旖景这么想着,唇角就牵起了愉悦的笑意,入得屋里,瞧见六娘坐在临窗大炕上,手中拿着一本书看得专注,边上的丫鬟悄没声息立在一旁,见了旖景,也只是默默福身,连呼息都不敢放得太粗。

显然,国公夫人与大长公主在里间说话,这会儿还没空见小娘子们。

旖景到六娘身边一瞧,却见她依然还是在看《溟山文集》,不过是六娘自己抄录的,这本上头,显然不再是虞沨的笔迹。

影子被照在书页上,六娘这才发现屋子里多了些人,懒懒抬眸瞧了旖景一眼,似乎极不情愿地下地见礼,惜字如金地说道:“五姐早。”

“六妹妹早,怎么不见大姐?”旖景挨着六娘坐下,这般亲密却让六娘觉得几分怪异,一双清澈的眼睛看了过来,却下意识地挪了挪身子。

这些时日,旖景有意与六娘亲近,可六娘却始终怀疑她不安好心,加上本身又是个冷面人儿,于是固执地与旖景保持着距离,旖景也不以为意,只一昧地讨好,倒让六娘身边的丫鬟小篆都过意不去了,彻底放下对旖景的戒备。

见六娘没有答腔的打算,小篆忙陪着笑接腔:“大娘子等会子要随夫人一同前往贾府,忙着更衣梳妆,因此先回了芝兰轩。”

六娘很快又进入了书本里,摆明了对旖景的不闻不问,小篆与秋月都觉得屋子里气氛凝固,面面相觑,都甚是无奈地摇了摇头。旖景也没有再打扰六娘,而是去了隔扇外的榻椅上坐着,恰好能听见祖母与母亲的对话。

“贾夫人亲自来送的帖子,我听她说的话儿,那层意思很明显了,如果母亲也赞成,今日我就给她个准信,也好教贾家聘媒正式提亲。”里间卧房,黄氏坐在大长公主的下首,谦谨和温婉地禀报。

苏涟是大长公主唯一的女儿,奉若掌珠,这婚姻大事自然只能由大长公主作主,若不是黄氏瞧出婆婆也属意贾家,是万万不敢贸然建议的。

只是原本以为大长公主会立即赞同,却久久没有收到回应,黄氏便有些不安,不由得看了一眼边上侍立的宋嬷嬷。

宋嬷嬷何等敏锐,立即笑着解围:“涟娘可是公主的心头肉,公主一时不舍也是有的,不过呀,眼瞧着涟娘已经十八,公主就算不舍,也得考虑着了。”

这一句话算是说中了大长公主心坎,她是不舍,无奈女大不中留,再是心疼女儿,也不能将她拘在身边过一世的。

“依你看来,贾家究竟如何?”这话却是问的黄氏。

“贾家是世家望族,祖上也出过好几任丞相要吏,虽说都是前朝的事儿,根底却始终还是稳的,贾大人现任太常寺卿,乃清要之职,也不在权势中心,他为人又稳妥,国公爷时常提起,也很是嘉许。”黄氏观察着大长公主的神情,仔细斟酌言辞:“贾夫人性情谦和,在贵族圈子里名声甚佳,膝下几个女儿也调教得知书识礼,媳妇打听过了,贾家大郎这么多年,也就只有一个通房,是身边的侍婢,也是个老实本份人……”

数十年来,公公身边可不曾有过什么通房,黄氏只担心大长公主对此会不满,可贾家大郎毕竟二十五了,身边若是连个通房都没有,也实在说不过去。

略微犹豫,黄氏瞧不出大长公主的喜怒,也只得硬着头皮往下说:“贾家大郎虽说眼下只是礼部铸印局副使,尚未入流,可到底是进了六部,又是松涛书院的门生,还有家世撑着,将来前途是不用操心的,就是配咱们家涟娘,他仍然算是高攀了。”

大长公主的嫡出独女,要说不高攀的,也只有皇族子弟,可亲王们都已经婚配,皇子们又比苏涟要矮一辈,因此她也只能低嫁了。

自从三月除服,不少勋贵女眷都找黄氏转弯抹角地提起涟娘来,也都奢望着能与卫国公府联姻,就连金相府上的太夫人,也好几次别有用意地称赞自家的儿子,可黄氏在大长公主面前一提,都没了下文。

黄氏猜度着,婆婆应该是不想小姑嫁去重臣府中,这也难怪,如今金相与秦相势成水火,朝堂争夺激烈,而卫国公府更成了两方拉拢讨好的对象,谁让婆婆是圣上的姑母,国公爷又受圣上信重呢?这个时候若是与金相或者勋贵联姻,也就是摆明了态度,要与秦相、前朝功臣世家作对了。

而贾家虽是世家,却不在权势中心,就算涟娘嫁过去,卫国公府的立场依然还是中立。

依黄氏看来,这门亲事实在是最合适不过的。

旖景这时在隔扇外“窃听”,也尝试着琢磨其中的厉害关系,好歹最近看了几册史书,她对联姻的事也有了较深的认识,明白像自家这样的门第,除了考虑对方的人品德行,更要注重姻亲的政治立场,可隔了许久没听见祖母的回话,不由也为将来的“贾姑父”悬心。

知道后事的她,当然希望小姑姑与贾家大郎能如命定那般,缔结良缘、两情相悦的。

“母亲……是否媳妇哪里考虑得不周全?”大长公主的沉默不语,终于让黄氏稳不住了,忐忑难安地询问。

“你想的倒也周全,不过涟娘是个风风火火的性子,只怕不合世家的眼……”大长公主总算出声:“这会子我还在,又有她长兄撑腰,也不怕旁人挑剔她,就怕将来有个万一……”却终究还是没有说出不吉的话来:“这些年来,贾家大郎的行事我也看在眼里,的确很不错,也是个有担当的,不过还是先不要给贾家准话吧。”

这是什么意思?

屋里的黄氏与宋嬷嬷一时都琢磨不透大长公主的用意,外头的旖景也听不出来祖母这算是赞成还是反对。

“虽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今后的日子还得靠涟娘自己,我想先问问她的意思。”大长公主也不讳言,瞄了一眼隔扇,眼睛里略带笑意:“景儿与风儿都进来吧。”

正聚精会神的旖景吓了一跳,知道祖母耳聪目明,早知自己在外窃听,不由吐了吐舌头,深吸了口气,才去拉了六娘一同入内。

心虚地看向罗汗榻上正襟危坐的祖母,见她目中温和,并没有责备的意思,旖景方才吁了口气,与六娘行了福礼,乖巧地坐在一旁的锦墩上。

大长公主便道:“看见两个孩子我才想了起来,不是说魏先生已经提了辞呈,可择定了新的西席?”

黄氏连忙回答:“国公爷最近公务繁忙,一时还没有心思管这事。”

旖景见宋嬷嬷立在一旁,心思忽动,灵感一闪,便接嘴道:“祖母,父亲不是有个幕僚,正是松鹤书院的门生,岂不是合适?”眼睛只看着宋嬷嬷,见她毫无反应,旖景又加了一句:“听大哥哥时常提起,说是个才华出众的,仿佛叫做李霁和。”

宋嬷嬷依然垂眸屏声,对这个名字并不敏感。

旖景不由笃定,至少在这个时候,宋嬷嬷并不知道李霁和此人,可分明李霁和对宋嬷嬷心有怀恨……

这两人之间,必有纠葛,宋嬷嬷不知,李霁和却明白,这能否说明,也许与宋嬷嬷结仇者并非李霁和本人?

要说两人年龄之差,足足隔辈,难道是李霁和的父母与宋嬷嬷有旧怨?

若是李霁和真能做了这个西席,将来与他便有进一步接触的机会,说不定能查探明白。

大长公主却摇了摇头:“他是名门学子,又专程来投,想来是指望着出仕,只怕不耐烦做你们几个小娘子的西席。”

旖景微微有些失望,可想了一想,依然没有放弃争取:“这位先生据说是丁鸿儒亲自教导的门生,若一意出仕,大可由丁鸿儒直接荐举,又何需做父亲幕僚这般曲折,祖母不如先与他提一句,若他为难,别勉强就是。”

南儒丁昌宿,这时已过仗朝之年,高龄八十有三,明面上虽是松鹤书院的院长,实际上早已不亲自教习,李霁和不过二十六岁,却能蒙他亲自指点,在当今学子里,可算是凤毛粼角,想要出仕的确不算难事,大可不必走幕僚这么坎坷的路子。

依旖景看来,这位李霁和千里迢迢奔京都,投拜卫国公府门下,极大可能就是为了宋嬷嬷的缘故,因此任个西席,对他来说自然不算什么,说不定,还正合了他的心意。

大长公主自然不会往这方面想,不过也觉得旖景说得有理,暗忖孙女儿小小年纪,却能想得这么深入,也实在难得,看旖景的眼神就与往日不同了些。

只黄氏甚觉纳闷:“若非为了出仕,又何必来投?”

“文人性情,本就不同常人,比如魏先生,就是指着我们家的藏书……”旖景笑道:“想来这位李先生,也不同世俗凡人,既然魏先生都能做我们的西席,祖母亲自问他一声,也算不得轻怠吧。”

言下之意,她们几个小娘子前有名师,也算是高足了,李霁和的才名还不如魏渊,又有大长公主出面,也不算卫国公府怠慢松鹤学子。

大长公主指着旖景,笑着说道:“你倒会往自家脸上贴金,罢了,少不得我提一句,也免得耽搁了你父亲的公务。”

黄氏还要去贾府赴宴,自然不会多留,闲话两句之后也就告了辞,大长公主便领着两个孙女儿去了后庭,一边坐在花荫里品茶,一边问旖景:“听说你最近迷上了史籍?”

“前儿个去沐晖楼借了套《东明五帝传》,仔细一看,才知道原来这些记传史书也不是那么沉闷,竟比那些游记还有意思呢。”旖景像只小黄莺一般,不好好坐着,偏趴在大长公主膝上,玉兰花般的小脸微仰着,一双眼睛映着渐淡的朝霞,明亮如星辰。

大长公主听了,又想旖景今日说的那些话,似乎有些见识,便有心要考考她:“跟祖母说说,都看到哪儿了,又有什么体会?”

旖景才从大长公主膝上起来,挨着六娘坐下,清清喉咙一本正经地说道:“才看完东明元帝传,要论东明元帝,也当得上一代明君之称,虽是草莽出身,却在乱世异军突起,最终一统中原,开创了东明三百年的盛世,建立东明之后,又励精图治,修建运河,巩固河堤,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可就是不知为何要废除分科取士,反而仿古制,实行荐举、任子等官吏选拔制度,以致后来寒门出身的学子纵使饱学,也难以出仕,元帝此举,实在引史家褒贬不一。”

六娘起初还不以为意,听完旖景这番话,不由来了兴致,竟然一扫往日的惜字如金:“分科取士盛行于西魏与前明两朝,可到了前明末期,因科场舞弊严重,致使许多十年寒窗却因家贫无力贿赂考官的学子纵然满腹经略,也只能落得名落孙山的下场,官吏任免实际被奸臣摆控,结党营私,如此才造成了前明民不聊生,暴乱四起,后来更是引得各地武将操戈,致前明沦灭,武将们拥兵自重,自封诸侯,使得江山大乱,分裂成十国的局面。想来东明元帝是引前明覆灭为前车之鉴,这才起意改革官吏选拔制度。”

大长公主频频点头,赞许道:“风儿所言甚是。”

旖景笑着说:“六妹妹博学,看的史籍比我多,知道的事情也比我多,倒让我这个当姐姐的惭愧。”

若是以往,旖景必不会服气让六娘抢了风头,定然出言讽刺,这一声赞扬出口,大长公主还不觉得什么,六娘却大为诧异,看向旖景的目光总算与往常不同,竟然抿唇一笑。

要博六妹妹的一个笑脸,真是大不容易呀!

旖景欢欣鼓舞,又跟着说道:“不过孙女还是想不明白,其实开科取士这个制度并非不好,不过就是朝廷奸臣把控的原因,孙女倒是认为,朝廷举行公开考核,要比荐举、征召更加地公平。”

大长公主怔了一怔,看向旖景的目光就多了一分深意,却问六娘:“风儿认为如何?”

六娘正思索着旖景提出的问题,听祖母问起,也是一怔,半响才摇了摇头:“孙女儿只是一知半解,也说不好。”

见两个孙女儿不错眼地盯着自己,极为相似的清澈瞳仁里,闪烁着求知若渴的光芒,大长公主也是心思一动,决定仔细分解一番:“其实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无懈可击的,主要还是看掌管这一制度的人。”

第五百五十七章 远庆九年,悄然而至第八十八章 一见倾心,是否冤孽第三百三十章 我必亲迎,再无遗憾第五百二十三章 平乐姻定,卫冉入京第七百一十五章 转折一日,忽为侧妃第三百三十五章 狭隘狠毒,虞栋夫妻第一百四十六章 一时愤怒,便埋祸根第一百一十章 苏氏七娘,爽郎大度第六百五十三章 只愿陌路,不拖不欠第三百一十章 一语成谶,前路未明第三百七十章 仗势欺人,欺得彻底第三百八十六章 狡辩不脱,破釜沉舟第三百九十一章 吕氏婆媳,朱氏祖孙第六百零七章 朝局变动,市坊传言第四百四十九章 言醒江汉,江薇婚事第四百八十六章 飞花渡头,人约子夜第七百三十二章 总算泼酒,快去更衣第一百七十三章 小小蹊跷,指向何处第一百八十五章 金韩联姻,已成定局第两百九十章 村落遇险,“一箭中的”第七百八十二章 子若终场,盛世开端第一百七十一章 多年怨恨,一朝暴发第三百一十四章 若你意定,决不负誓第三百五十一章 弥生之幸,得君倾心第七百二十七章 鸿门宴近,斗志昂扬第七百七十五章 要与不要,皆在我心第五百一十八章 闺阁趣话,暗藏心机第两百四十九章 隐情不浅,世子出场第六百零六章 发现尸身,却令毁容第一百二十七章 侍婢易主,共赴宴席第三百八十一章 联宗族亲,原来是你第三百八十五章 远瑛堂内,终极对恃第五百零四章 年氏逞凶,反被气死第九十章 正面交锋,胜负难料第七百七十八章 黄氏收场,故事未完第六百八十九章 凤阳来人,刁难候府第三十三章 窗里窗外,两心契合第两百九十一章 “死而复生”,无奈示好第二十五章 宋氏之计,釜底抽薪第一百二十四章 计谋双方,各自手段第六百三十九章 三人交心,宁海卫家第四百四十四章 纳妾之争,姑姑说教第三百九十五章 低估痴心,当头棒喝第三百四十九章 意外收获,知情之人第三百一十八章 原无嫌隙,两心契合第七百二十六章 紧锣密鼓,挖坑布陷第四百七十七章 如此“扭转”,未知祸福第两百五十五章 世子绝断,直面阴谋第五百三十九章 没有渔翁,皆是蚌鹤第六百八十章 “顽劣”六郎,新妇投缳第三百七十七章 剧毒*,偷梁换柱第五百三十章 晨微露面,皇子醉卧第五百一十五章 机锋对恃,“公主”落败第四百二十一章 兄妹反目,姑嫂离心第七百五十一章 卫冉归来,当堂争执第四百零一章 宫宴之上,各怀心思第五百一十七章 天子提点,“新贵”诞生第六百六十三章 又再中计,连连告负第六百一十三章 隐忍伪装,争取脱身第五百一十三章 各有谋划,歪打正着第五百章 恩封确实,将有险关第六百七十六章 卫冉“入仕”,子若为奴第六百零七章 朝局变动,市坊传言第四百九十五章 秦妃挑衅,旖景不忍第六百二十四章 "迫于无奈",自曝家丑第六十六章 花簪风波,荷包传情第七百七十九章 近卫臣服,胜局奠定第七百三十八章 一败涂地,秦母求死第三百八十三章 顺利落毒,自行揭发第四百八十六章 飞花渡头,人约子夜第五百九十七章 此生有你,便已无憾第七百零一章 陈二太太,为女争贵第六百四十一章 大君归府,晓晓“报仇”第三百五十一章 弥生之幸,得君倾心第两百一十八章 亦假亦真,打情骂俏第六百七十七章 家人团聚,王妃归故第六百七十五章 一桩姻缘,几环圈套第两百二十四章 计谋迭出,谁是高人第两百六十六章 各自出子,正式开局第两百四十四章 悔在当初,痴心错付第六百七十二章 大示恩爱,时日无多第六百五十一章 说服金元,万事俱备第四百三十九章 你有急智,我有对策第六十九章 闺秀风范,但为良人第七百一十六章 针锋相对,固执不让第四百五十一章 二娘悔悟,商议家事第四十六章 洞悉人心,竭力争取第六百零二章 先有安排,金蝉脱壳第七百三十五章 当众揭发,子若强辩第五百一十一章 最高长辈,登门问罪第两百八十八章 书信叩别,半途勒马第两百八十七章 疑似遣散,同生共死第五百三十八章 数桩喜事,又有恩封第四十章 妖魅无效,心怀不甘第两百四十八章 暴雨如晦,左右两难第四百五十章 离家出走,姐妹交心第七百七十二章 陈相投诚,名单到手第十九章 猝然重逢,果然隔世第六百二十五章 逼君准奏,强请赴藩